《关于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集合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集合9篇.doc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关于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集合9篇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学问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局部学问是在学习了比的学问和除法、分数等得根底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终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预备的。学生学好这局部学问,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详细的问题。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看、比拟,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
2、意义和比例的根本性质。 (2)熟悉比例的各局部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根本性质,推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推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依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看、比拟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把握学问。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学问的获得,力量进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依据所给信息写出四
3、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展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根底。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局部:第一局部,教学比例的意义;其次局部,教学比例的根本性质。 第一局部: 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看、比拟,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看、发觉,依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知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比照观看,引导学生发觉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
4、的意义后,准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推断导入局部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其次个练习是,推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比照的性质也有肯定的运用,以培育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力量。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长,意在到达娴熟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力量。 其次局部: 在熟悉比例的各局部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局部的名称。在提醒比例的根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看发觉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终概括出比例的根本性质。 (三)稳固练习。 在稳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推断题,是对
5、根本概念的稳固。 第2题是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挨次,那么在沟通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觉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依据当前所学的学问猜数,一方面稳固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的学问,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假如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讨论的内容“解比例”。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头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6、。而且在学问点的猎取时,让学生自主观看发觉,分析比拟,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表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拟适合学生的思维进展的,在构造上,我也注意了前后照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拟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把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索,但学生的逆向思维好像都比拟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力量上的估量缺乏。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觉,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或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整节课时间比拟紧急,后面稳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忙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肯定的差距
7、。自己鼓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情。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一、内容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关于几何初步学问的安排特点是:从一年级第一册教材起逐步安排学生能够承受的几何初步学问,其中第六册教材中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八册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熟悉,清晰了其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册(第九册)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把握上述内容的根底上安排的。所以若想使学生理解把握好平行四边形面
8、积公式,必需以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根底,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学问,纳入到原有的认知构造之中。另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学习得如何,直接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把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进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力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具学具: 1.用Flash对比教材上的插图制成复合课件为教师的演示教具; 2.剪成一个长为
9、40厘米,宽为30厘米的长方形和底为40厘米,高为3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硬纸片为教师演示教具; 3、让每个学生预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五、教学环节: 依据新课程理念,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积极的动脑思索、动手操作,从而妥当的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完成好,我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 复习迁移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旧学问引入新学问,引导学生进展类推,把握新概念。这是教学抽象的数学学问的一种重要途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有着亲密的联系,适合用这一途径进展教学。 详细做法如下: 1.出示长方形教具:
10、一长方形的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出示平行四边形纸片,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谁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厘米,高30厘米) 3.比拟黑板上长方形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大谁小? 在这里通过第1、2两道题的复习,使学生清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清晰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扎实的根底。通过第3题的练习,产生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动机与欲望,教师由此引出新课。 比拟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仅靠肉眼观看是不够的,必需科学地计算出它们的面积才能正确比拟。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求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节
11、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入其次个环节。 (二)、 引导发觉 在这里,我化抽象为详细,将书中的插图整合到一起制成课件,便于学生观看比拟。 首先通过数方格引导学生发觉: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详细做法如下: 1、出示复合Flash课件,从中取出一个小正方形,使学生明确,每一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让学生观看图中出示长方形,让学生数一数,长、宽及面积各是多少? 3、在图中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数一数,它的底、高及面积各是多少?(消失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4、观看数出的数据,你发觉了什么? 然
12、后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发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详细做法如下: 1、引言: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很不便利,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你们有信念完成吗? 2、让学生拿出预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从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对边做一条高,然后沿这条高线用剪刀剪开,将剪开后的两局部拼成一个长方形。 3、出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加强学生印象,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分组观看思索:把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比拟。提问:面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由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13、高。(板书) 5、公式用字母表示。这一步骤需要使学生清晰每个字母的含义,并且知道S=ah也可以写成S=ah。(板书) 6、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让学生看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答复:若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当知道哪些条件?然后让学生比拟新课开头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解除悬念。再让学生独立思索书中的例题,在教师的扶持下,让学生在黑板前和黑板下齐做,教师巡察指导,共同订正。 (三)、稳固深化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为学生设计了梯度练习,以对所学内容进展稳固和深化,习题可以依据状况进展增删。 1、 求以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cm)(给出几个平行四边形图形。) 2、在两
14、条平行线间画出两个平行四边形试推断甲和乙谁的面积大?谈谈你有什么发觉? 3、铺一块底20米,高15米的平行四边形草坪,每平方米草坪售价15元,铺这块草坪总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 我总结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清晰: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需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图略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ah或S=ah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求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供应现成的学问,所以用多媒体帮助教学,可以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实现发觉学习。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
15、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计算十几减9的根本思维方法,并能用自己喜爱的方法正确计算。 2.培育独立思索的力量以及与别人合作学习的力量。 3.培育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观看力量、操作力量、比照归纳力量等。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根底上进展的,而且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因此在这节课中,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探究和把握十几减9的根本思维方法。 学生把握了十几减9的根本思维方法,为后面学习十几减8、减7等其他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下了良好的根底。同时也能进展学生的共性思维,培育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力量。目标之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
16、中学会沟通、合作和进展,猎取信息的力量,以上3个目标的制定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进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爱去公园玩吗?星期天,很多小朋友也来到公园,(课件显示情景)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可能答复:有的买气球,有的买风车。 1.观看情景(一)。 师:依据买气球的情景,你能提什么问题?(学生答复。)这个小朋友也是这样想的。(课件显示:还剩几个?)依据买风车的情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答复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风车?) 师:求这两个问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答复,教师板书:15-9 16-9 【充分利用教材供应的丰富情景资源进展再加工,让学生观看
17、图中自己喜闻乐见的卖气球、卖风车、猜谜、玩套圈的情景,学生比拟感兴趣,从而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风车?还有几个字谜没猜中?等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既敬重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让学生从自己比拟熟识的情景入手,提出数学问题,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解决自己发觉问题的欲望。】 2.观看情景(二)。 师:在公园的这一角,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并列出了算式。下面我们再到公园的另一角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学生通过观看,可能答复:有的在猜字谜,有的在玩套圈。 师:依据猜字谜的嬉戏,可以提什么问题?套圈嬉戏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答复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没猜中?
18、还有几个没套中?) 师:求这两个问题分别怎样列式? 学生答复后,教师板书:13-9 14-9 【在两个不同的情景中培育了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觉并提出简洁数学问题的力量,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亲密的联系。】 3.提醒课题。 师:刚刚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个数,都用减法计算,而且都要用减几的方法?(减9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十几减9的方法好不好?(板书课题:十几减9)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15-9”的计算方法。 下面我们就重点讨论第一个问题。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独立思索,想方法进展计算,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
19、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巡察。) (2)小组争论沟通计算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你先在小组内沟通一下,然后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你们组的好方法。(教师巡察。) (3)全班汇报沟通。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如: 由于96=15,所以15-9=6(想加法算减法)。 10-9=1,51=6(破十法)。 5-5=0,10-4=6,06=6(连减)。 15-101=6 【本节课以15-9为突破口,在重点讨论十几减9的根本思路时,先让学生独立思索,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争论沟通所用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索的时机,又有和同伴沟通合作学习的
20、时机,最终在全班沟通汇报。在汇报沟通中鼓舞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此时,计算15-9的根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呈现,有的学生用“破十法”,有的学生用“连减法”,有的学生“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用“15-101”。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供应了独立思索的空间,敬重了学生的共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力量得到了进展。】 2.学生小组争论喜爱的方法。 师:计算15-9时,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们最喜爱哪种方法呢?先在小组内沟通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1)学生小组争论。 (2)学生汇报喜爱的方法。 教师提问:为什么喜爱这种方法? 【针对消失的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又为学生供应了一次比照沟通的时机,使学生
21、在相互沟通中不断比拟、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在全班沟通自己喜爱的方法。这样,好的计算方法更为明朗化,更为突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育了搜集、猎取有价值信息的力量,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一、教材简析 1、教学根底 猜生日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学问,会推断大月、小月及第几季度、会看日历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教材创设了过生日的情境,通过猜生日这一活动,让学生运用大月、小月等有关学问推断,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为以后一天的时间、24时计时法,形成有关时间的学问系统打下根底。 2、教学目标
22、 学问目标:结合详细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从数学角度对待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力量目标:在合作沟通中,培育学生独立思索,勇于提出自己观点,及仔细倾听别人意见的力量。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培育学生敬重长辈关怀他人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详细活动,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教学难点:对推算方法的理解、把握。 二、教学过程 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把学生熟识的小红帽故事编出继集,7月1日,放暑假了,小红帽要去外婆家为外婆过生日,再过一星期就是外婆的生日了,创设情境复习大月、小月,季度等有关学问,激发学生的信念与兴趣。最终同事实导出课题“外婆的生日是哪一天呢”?我们一起来“猜生
23、日”。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猜猜外婆的生日“再过一星期就是外婆的生日了。” 学生自主探究。答复,师板书出学生的推导过程。 一星期有7天。178,所以是7月8日。 一天一天的数。(师和学生一起边翻日历边齐数。) 2、猜熊奶奶的生日。 创设情境:熊奶奶也来为外婆庆贺生日,小红帽问熊奶奶的生日,熊奶奶说:“我的生日是上个月的最终一天。” 学生思索:“上个月的最终一天是几月几日。”生答师板书。 7月的上个月是6月,6月的最终一天6月30日。 3、猜小帽的生日。 淘气的小红帽要考考大家,她要大家猜猜他的生日,“今日是7月8日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 用小组争论的形式来解决。 生答复出几种推算的
24、方法,师板书出来。 7月是大月,7月8日中有31天,用8日减去一天,给30天,凑成31天,8日少了一天成了7日,就是8月7日。( ) 在日历上一天一天的数。数过30天,就到了8月7日。 83038 38317 得出8月7日。( ) 7月8日再过23天,满31天,30237,剩下的7天就是8月份的,得出8月7日。 最终引导学生说说哪种方法,最简便,并总结:抓住了7月是大月有31天,( )先凑出31天,剩下的7天,就是8月份的了。 4、猜教师的生日,“教师的生日在一年中的倒数第3天。 让学生猜出教师的生日,写在卡片上,并写上一句祝愿的话。 学生消失两种答案:12月28日,12月29日。 师引导学生
25、倒数:31、30、29,得出正确答案是12月29日,并引导学生得出倒数第3天是指导经过了两天,到了第3天,应当用31229。而不能用31328。 拓展运用,解决问题 1、合作探究,互猜生日。+ _ xxJXSJ.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生日编成一句话,让别人也来猜一猜。 2、思索:豆豆12周岁,只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 3、课后小结:师生谈话。 布置作业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来玩猜生日的嬉戏,比比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三、教学方法选择 细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猜生日这节课,教材中只有3句话“我的生日在这个月的最终一天”、“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的生日在一年中的
26、倒数第三天”。看似简洁,其实可挖掘的内容许多,为了让孩子有昂扬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我构思了“小红帽”的续编故事,用现代教学手段,电脑课件呈现,把教育内容溶于其中,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教学内容有层次的逐步绽开,寓教教于乐,不断的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注意体验,鼓励自主探究。 我采纳了谈话方法进展教学,充分敬重学生阅历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探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沟通探讨。使不同学问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补互学。进一步学会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在沟通中,使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让学生选择最优化算化,渗透最优化的思想。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化。
27、 生日与生活亲密联系,通过猜故事人物的生日,猜教师的生日,同学之间的互猜生日等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学问,源于生活还可以运用于活的乐趣,体会数学的生活化,最终,我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与家长玩猜生日的嬉戏,进一步突显数学的生活化,让课内学习延长到课外,到达课虽尽,趣犹在的良好效果。 四、板书设计 (外婆的头像): (熊奶奶头像): 7月1日 7月8日 7月6月 6月30日 (小红帽头像): (教师头像): 12月29日 7月8日 8月7日 31229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各位教师,大家好! 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八单元其次课时“熟悉平方千米”一节课的内
28、容。 一、说教材: 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后进展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觉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展简洁的单位换算。教材利用实物图片,呈现了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和我国20xx年完成的造林面积等一组实际数据的根底上,直接指出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根底,告知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发觉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基于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构造心理特征,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
29、通过演示和教师与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间观念,知道平方千米与公顷及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3、培育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自然与社会.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熟悉1平方千米,利用进率会进展简洁的换算。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纳了教师启发引导,师生交谈,图像信号法,课堂争论、沟通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感悟、探究让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会进展简洁的换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参加学问的发生、进展、形成的过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学习新
30、知、稳固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学问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力量的进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径,为到达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以 “联系生活,提炼新知学习新知,建立表象应用稳固,深化拓展全课总结、深化熟悉”的四大教学流程绽开教学,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参加、积极思索的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展,在获得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的同时,进展思维,培育力量。详细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第一、联系生活,感受新知 其次、 学习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测1平方千米有多大: (二)熟悉1平方千米: (三)结合实际,进展估算 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5公顷,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面积
31、才是1平方千米呢? (这样的教学安排,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索力量和空间观念的进展) (四)学习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你能推算出来吗? 学生尝试,小组沟通,说出推算过程。 2、沟通,完成板书: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同桌沟通自己对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熟悉与把握状况 第三、应用稳固,深化拓展 (1、运动场面积、居民小区占地面积、我们市的面积、江苏省面积以及我国的领土面积用哪个土地面积单位较适宜呢? 2、出示练习十三第7题 3、出示从同一幅地图上描下来的5个省的地图,估量出其他四个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第四、全课总结,深化熟悉
32、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熟悉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熟悉了长方体的根底上,进一步讨论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拟深入地讨论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头。由讨论平面图形扩展到讨论立体图形,是学生进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根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育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根底。 几何学问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讨论立体几何图形,因此,依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二、教学目标为: 学问目标:使学生把握长方体的特征,熟悉长
33、方体的长、宽、高。 力量目标:培育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力量,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把握长方风光、棱、顶点的特征和熟悉长、宽、高。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的概念,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针对几何学问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准备主要采纳讲授法、观看发觉法、试验法,以及分组争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帮助教学,让学生在观看、感知各种实物的根底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争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准时验证结论。实行这些
34、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看、试验得出结论,表达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看、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育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力量,使学生的观看力量、操作力量、抽象概括力量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学问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需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拟、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根底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1、直观(实物或模型) 2、概括(特征),抽象(图形) 3、详细化(应用) 分三个环
35、节进展教学。 第一步:联系已知、观看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首先,计算机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并引导学生观看:“它是由什么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形是这样的?”在学生作答的根底上,微机示墨水瓶盒等各种长方体物体,告知学生这些物体的外形是长方体,让学生初步感性熟悉长方体。然后教师适时提问:“怎样推断一个物体的外形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讨论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精确地推断了。”这种利用计算机复习旧知,提问题导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地投入到了新
36、学问的学习中去。 其次步: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1.观看实物或模型,熟悉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学生认真观看,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加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根底上,计算机进展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提醒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局部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绽开讨论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2.师生共同研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我准备采纳分组争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要争论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我列出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争论解决: (1) 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外形?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37、? (2)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在学生充分争论的根底上,并用计算机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 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2) 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 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比方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学问而且教方法,对培育学生的力量大有好处。并且采纳了分组争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加到学问的形成过程,表达
38、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育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抽象图形,并熟悉长方体的长、宽、高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熟悉的又一次飞跃,是培育和进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预备首先引导学生观看实物,并争论: “你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每个面画出来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有的面画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有的棱画成了虚棱?”并运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并与前面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共同构建,由实物 特征 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熟悉长方体图形的根底上,计算机演示并讲解长、宽、高的概念,突出强调
39、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变化,然后让学生练习实际测量其长、宽、高,加深学生的熟悉,解决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 第三步,详细化(应用)内化新知 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直观感知,还要辅以敏捷、好玩、有层次的训练与练习。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 根本练习:深化把握长方体的特征。 2. 应用练习:要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长的铁丝? 拔高性的趣味练习:两个长方体玻璃筒,要求两学生往里面倒水的外形是长方体,看谁倒的快。这个练习既稳固了新知,又开发了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纳了纲要信号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突
40、出强调了长方体的特征。(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熟悉 面 6个 长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特别状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棱 12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纳分组争论,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增加了学生的仆人翁意识。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帮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以上是我对长方体的熟悉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当之处,请教师们批判指正。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各位评审教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我的说课内容是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12节的乘车一课。 一
41、、教材分析 它是在学生把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属于初步的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它也是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的根底。依据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学问根底和学习阅历,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学问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究,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力量目标:初步培育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创新意识,同时还扩展了学生的学问面。另外能使学生真正把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挨次,并能进展正确计算,在学习中提高计算的力量。 3、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进展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力量,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
42、让学生熟悉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严密联系的。 4、教学重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与含义。 5、教学难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挨次。 6、对教材的处理:教师通过对教材的了解后,将教材中的内容编排创设一些详细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好玩的,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又扩展了学生的学问面。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制造条件让学生理解算式本身的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纳小组合作学习
43、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表达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深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留意力不集中,学习简单疲惫,因此,我以带学生去教师家做客为切入点,将数学学问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育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供应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时机,让学生在开放性的争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猎取新的学问,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究方法的过程中,发觉新旧学问的联系,发觉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共分为三个局部,分别是5分钟的新课预备、15分钟的新授和20分钟的稳固练习。下面我具体的说明一下这三局部。 (一)新课预备 1、导入:“应数学王国国王的邀请,我们今日要到数学王国去做客,去数学王国的路比拟远,所以得乘车去,可是这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让我们跟他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 由于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是都喜爱听故事,所以我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