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亲历科学教学目标: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四周事物提出问题。2、在教师的指导下,生疏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根本过程。3、能对四周的常见现象产生古怪的心理,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肯定的兴趣。课时:1 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 1通过观看课本上的三个插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四周事物中的奇特的古怪心。观看“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秋天里书页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插图。 2承受小组争论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问题多。留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力量。二吹纸片:1. 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说出这个活动的现象和空气的流淌有关
2、系,允许学生对此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学生在此活动进展的时候可分组完成,一般两人一组,一人进展试验,一人进展记录。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试验。三、吹乒乓球 1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均匀,快速,连续吹气。2. 这个试验或许要 10 分钟左右完成,一般选择在课上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试验。四、小结。本活动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试验生疏科学好玩的现象,不要求学生解释这个现象的原理,只求引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生疏自己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自己的身体。2、学会用各种方法测量自己。课时:3 个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我们可以通过那些方法来了解自己呢?学生举手答复。 二、通过测量的方法来了解自己。用科
3、学的手段来测量自己各个方面的特点,这样有助于更加了解自己。制定科学测量自己的方法,并制定需要测量的方面,把这些信息制成一个表格,以供下节课使用。三、教师介绍测量心跳的方法,并请全班同学测量自己的心跳。四、介绍测量腰围的方法。五、小结,并布置作业:把自己的身高体重在家自行测量,并填好表格。10其次课时六、依据上一节课制定的表格,学生动手进展测量工作,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堂指导。并完成指纹的内容。第三课时七、小玩耍: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组员的状况,并请其他的同学猜猜他是谁?本玩耍的本质是请同学对自己组测量结果的报告。八、争论:在人的一生当中,有哪些特点是会转变的,哪些是不会转变的? 九、指纹根本上不
4、会转变的特点。简洁介绍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争论蚂蚁教学目标: 1、能认真观看,有目的的有序的进展观看,通过观看自己去觉察。2、能自己设计试验和观看的方法。3、能够与本组成员合作一起进展观看和试验。4、情愿和其他同学沟通自己的觉察,情愿帮助其他的同学。宠爱观看和争论动物。5、能够知道蚂蚁的身体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及其他相关学问。6、能够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观看方法。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预备:放大镜、小昆虫盒、尺子等。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激起学生对蚂蚁的兴趣。播放蚂蚁的片子,激起同学对蚂蚁的兴趣二、介绍观看的方法。并强调观看的留意事项。三、请小组合作,制定下节课观看蚂
5、蚁的方案。教师巡堂指导。其次课时四、室外观看活动课。学生带上自己的工具,到室外观看蚂蚁。 教师巡察指导,帮助和启发有困难的小组,促进观看活动的开展。 五、小结。各组汇报,沟通争论“我们觉察”教师表扬全体同学,特别是那些细心观看、大胆试验的小组。第三课时六、观看报告,引入的探究活动蚂蚁的生活习性。七、争论蚂蚁宠爱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你认为?”“你观看到?”“你是怎样试验的?”沟通汇报。教师伺机对学生进展环保教育,鼓舞学生课外自己开展观看动物的活动。三、课外活动:饲养蚂蚁,观看蚂蚁其他的生活习性。凤仙花教学目标:1、生疏植物的各个器官。2、学会观看植物。3、了解植物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直到保护植物的
6、重要性。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观看:观看同学带回来的植物,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2、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全部植物的相像之处,并以此引出植物的器官。3、 生疏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并能简洁做出示意图。4、 教师引导下,学会怎样观看植物包括怎样测量植物等。其次课时5、 联系生活,生疏植物的器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6、 能清楚、准确地标出植物的器官。7、 了解植物对我们的好处,疼惜花草树木。8、 小结。土壤教学目标: 、能想出了解土壤成分的方法,并利用简洁工具动手试一试。、能将对土样的观看和试验结果记录下来。 、能猜测哪些物体在土壤中能腐烂。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土
7、壤进展争论。5、情愿把本组探究土壤成分的方法与其他组沟通。6、能持之以恒地进展科学观看。7、能具体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8、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预备:采集工具:小塑料桶、塑料袋、小铲子、放大镜,卫生纸,记录纸等。分析土壤成分工具:小塑盒、小筛子、纱布、放大镜、小烧杯、水等。教学进程:第一课时观看采集土壤一、活动前的组织工作。、向学生交待户外活动的目的、活动要求和留意事项。 、分发器材。每组两个小铲子、一个小塑桶、三个小塑料袋、两个放大镜、一卷卫生纸、一份记录纸。二、户外活动:采集土壤。将学生带到校园内一块还未开发的草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采集
8、活动,组长负责,分工合作。教师到各个小组予以指导。采集的土样中假设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看完土壤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假设没有小动物的,应把土样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三、观看土壤。将采集的土样放在教室的阳台上晒干。课下随时进展观看。填写观看报告。其次课时找出土壤中的沙和粘土一、引疑提出问题:怎样将土壤中的沙和粘土分开?二、启发学生利用教材中供给的工具,设计试验操作的过程。鼓舞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区分沙和粘土。、 筛选:留意选择适宜的筛子和纱布进展操作。、 沉降:留意按挨次操作。学生依据自己选择的方法试验,时间充分的小组可以做两个试验。教师巡察指导。三、沟通争论:你觉察了什么?、引
9、导学生争论区分开的沙和粘土有什么不同?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与用小筛子做的试验结果是否一样?、比较:沙和粘土的不同特性。 、你觉察土壤中还有什么?你有哪些问题?沉降杯中为什么有气泡向上冒?浮在水面上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树叶、树根、或小动物的尸体、垃圾等腐烂后就是腐殖质。它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肥料。第三课时一、沟通报告:通过这次试验,你生疏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二、教师进展指导,并总结学生的试验,介绍土壤的学问。三、布置作业:将一些生活垃圾埋在土壤里,并进展推测,三周后看自己的推测是否准确。土壤的保护教学目标:、能猜测出黄河水变黄的缘由,并能用试验证明自己的猜测。、能用
10、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缘由。3、情愿了解造成水土流失的缘由。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展试验。5、能对自己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6、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环境、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课时:1 课时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小组试验用具:壤土、2 个浅盒子、由教师事先种好草皮,水、自制喷壶、砖块、2 个大的托盘、脸盆。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赏识诗歌:师:放眼大自然,无尽视野使你的心情舒服闲适;很多绿野让大地布满勃勃生气!细心赏千遍:远山花开彩蝶飞,鸟声唧唧遍传神。感谢肥厚的土壤承载着生命和期望!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很多动物和植物的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土壤保护方面的话题吧!板书课题:7
11、 土壤的保护引导学生看有关黄河水的影像资料。师:下面我们观看一段录相。要求:留意观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3、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象和自己对黄河有哪些想要了解的问题。学生通过看可能会觉察黄河的水很黄,黄河的两岸植物稀有,土地几乎是暴露的,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等。由此还可能提出:a 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b 黄河水中大量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c 黄河的上游黄土高原为什么沟壑纵横?d 黄河的两岸为什么少树木?等等问题。假设学生在提出问题时产生困难,就让小组先争论一下看到的景象,在尝试提出问题。二、课学习。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假设没了植物,土壤会消灭什么问题?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危害? 三
12、、争论:土壤受到的破坏有哪些?保护土壤的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进展争论。教师对学生争论的结果进展点评和适当的引导。四、小结。水生命离不开水教学目标:1、学会用多种感官生疏水、并能在观看中觉察水的性质。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看水的结果。3、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看,敬重事实,敬重别人的意见。4、宠爱争论与水有关的事情,情愿与同学沟通看法。5、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局部,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争论。 .猜谜水2、观看水,并能具体所说水的特点。3. 启发:你对水有哪些了解?在学生争论的内容中,确定会涉及到生命与水的关系。教师相机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动物、植物、人与水的关
13、系,并填写书后的活动记录。4. 学生分组沟通。5. 各组代表汇报沟通结果。6. 教师补充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学问。7、课后作业:榨果汁。比一比,水果榨完后,果汁和果渣哪样多?这说明白什么?浮与沉教学目的1. 能区分浮和沉现象,会用“浮”和“沉”描述这两种现象,了解浮与沉是可以相互转换的。2. 培育学生的试验力量有条不紊地操作,做试验记录。3. 培育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课时 :2 课时教学预备1. 分组试验材料水槽、橡皮泥、石块、砖块、铁钉、泡沫塑料、带盖的小瓶、气球、木块、曲别针、砂等。2. 演示试验材料水槽、石块、木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引入通过谈话、试验,引出浮沉现象,借此引入课
14、。1. 谈话:这里有一木块和石块,假设把它们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或问:木块会怎样?石块会怎样?2. 演示试验:把木块和石块放在水中。3.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二学习课1. 指导学生生疏浮沉现象(1) 讲解:把木块放在水中,它会漂在水上或说浮在水面上,这种现象叫做“浮”板 书“浮”。把石块放入水中,它会沉入水底,这种现象叫做“沉”板书“沉”。浮和沉板书“和”,从而完成课题是在水中常常发生的现象。(2) 试验推断浮与沉表达:在各组的试验桌上都有一个水槽和一个小盒子,在小盒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一会儿,把它们一个个地放在水中,看哪个会浮,哪个会沉。把浮沉状况记录在课本第8 页的
15、记录表中。这个记录表横着有三行:在第一行的小格里填写物体的名字,可以用拼音写 出,也可以画出;假设这种物体在水中浮着,在写着这个物体名字下面其次行的小格里画一 个“”;假设这种物体在水中沉,在写着这个物体名字下面第三行的小格里画一个“”。分组试验。汇报试验结果。谈话:还有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浮?还有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沉?教师小结:通过试验,我们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其次课时2. 指导学生生疏浮与沉可以相互转换关于浮和沉,无需让学生背定义,只要学生能正确区分这两种现象,并会用浮或沉来描述就可以了。(1) 表达:这是一个盖着盖儿的小瓶,把它放在水里,它会浮在水面上。试一试,怎样让它沉入水底?你有
16、几种方法?(2) 学生分组试验。(3) 汇报试验结果。(4) 争论:使浮在水面的小瓶沉入水底有不同的方法往小瓶里装水、装砂、装石子、装曲别针等。想一想,这些方法有什么一样点?这局部内容,要让学生通过亲自探究想出方法,想出的方法越多越好。(5) 小结:看来,只要增加小瓶的重量,就可以使它在水中下沉。(6) 表达:通过试验,我们已经知道橡皮泥在水中会下沉。试一试,怎样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7) 分组试验。比较各种方法的一样点,可以渗透浮沉的规律。(8) 汇报试验结果。(9) 争论:比较一下,各组想出的方法有什么一样点?(10) 小结:看来,只要把一团实心的橡皮泥捏薄,做成空心的碗形或船形,就可以
17、使它浮在水面上。通过以上争论可以知道:原来是浮在水面的物体,可以想方法使它们沉入水底;原来是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可以想方法使它们浮在水面。也就是说,浮和沉都是可以转变的。3.玩耍竞赛谁做的小船装的东西多教学玩耍既要好玩味性又要有学问性。竞赛是为了提高趣味性,竞赛之后的分析争论是为了更有学问性。(1) 表达:我们已经知道,把橡皮泥做成船形可以浮在水面上。下面我们来进展一项竞赛:各组的橡皮泥都是一样多的,用这团橡皮泥捏成一个小船,比一比,哪个组的小船装的曲别针多。(2) 学生分组试验。(3) 汇报试验结果。通过口头汇报,选出两只做得比较好、装曲别针比较多的船。(4) 表演。把选出的两只船,在讲台上给
18、全班同学表演。表演时,让本组学生把曲 别针一个一个地放进“船”内动作要轻,由全班学生数数,通过竞赛,选出“冠军船” 和“亚军船”。(5) 争论:看一看,这只船冠军船,为什么装的曲别针多而不下沉?它有什么特点?(6) 教师小结:通过竞赛,我们觉察:同样一团橡皮泥,把它捏得越薄,使它的空心越大,它能装的东西越多而不沉。三稳固练习1. 表达:这节课我们生疏了浮和沉的现象。2. 提问:举出三种能在水中浮着物体和三种能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物体在水中的浮和沉可以转变吗?米里有很多稻壳,怎样尽快把米和稻壳分开?为什么?四布置作业观看把鸡蛋放在清水里和浓盐水里,是否有什么不同现象?探究性的作业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
19、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课题:流淌的水教学目标:1. 具有对水的流淌进展探究的兴趣。2. 能仿效着设想出流水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3. 确认水是从高处何低处流淌的; 4、能说出人们利用水流的一些事例。课前预备:烧杯,水槽,小水轮组合媒体洪水危害,水利工程图片投影片,录像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1. 出示一烧杯水:看看教师今日带来了什么?2. 出示长形水槽:教师现在将烧杯渐渐倾斜会发生什么现象?3. 来回晃动长形水槽:水槽内的水发生了什么现象?4. 提醒课题:水是会流淌的二生疏水 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1. 出示一些对开竹片,一杯水及水槽,限定好水与水槽位置要求想方法用竹片将水引入水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冀教版 三年级 上册 科学 教案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