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五篇.docx
《2023年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五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023年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 篇一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确实,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芒的典范。今日,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 (一)传记写作的要点 (幻灯展现:范曾苏武牧羊图) 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 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
2、都写了吗? 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访之时遇到特别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大事?
3、(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索这样一个问题。 思索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 (1)欲自杀 (2)引佩刀自刺 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立刻就要自杀,那在他自
4、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缘由是什么?(找原文)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重负国、屈节辱命。 苏武的身份是什么? 出访匈奴的汉使。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1)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2)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消失问题了,这是他严峻失职。) (3)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冲突。(很有可能汉匈的战斗就会因此而起) “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 “节”是他自己的,“命”和“
5、负国”都是国家的。我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他只讲了一点是为自己,所以,请留意,从这两话的理由里面,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行? (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品行。)国家利益至上。 正是有国家利益至上的想法,才有为国家所想的行为。所以,副手出了问题,我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应当担当这个责任。不是我干的,我们汉朝也没有这样做,我不能承受屈辱的审问,要自杀。他的这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异,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 所以,我们归结这样几个字,在自杀过程当中,有一惊,一哭,一壮。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
6、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格魅力。这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板书:忠贞) 既然讲到了卫律惊讶,我们自然就过渡到了卫律这个人,大家想一想,卫律为何会惊讶?要联想一下他是什么身份。 由于他自己首先是一个叛将,他认为苏武可以和自己一样选择投降,而苏武却为了爱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去自杀,所以对苏武自杀非常不解。 根据卫律的规律应当是什么? 觉得苏武应当会投降,遇到一点变故,我抓紧举起了双手,跪下了两腿,所以,你苏武也应当这样,你怎么会想到死呢? 从这个叛徒的惊讶里面,可以看出在同一个场面上,同一个大事上,比拟出人格的不同,选择之不同。因此,当卫律代表着单于这一方来劝降的时
7、候,他的话语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告的?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只读二人对话,读出劝降的语气和反对的情态。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展争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苏武传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汉书,把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学问。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力量。 3、熟悉苏武的忠贞守节精
8、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猛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行。 重点: 体会比照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 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猛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芒形象。 二、导学根底学问 (一)写作背景: 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疗养生息后,至武帝时,
9、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头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气被明显减弱,汉朝北方的威逼根本解除。汉武帝后期,战斗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但双方在外表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苏武出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简介: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闻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
10、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精彩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第1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出访的背景及缘由。 其次局部:(第28段)苏武留胡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 第三局部:(第910段)介绍苏武被放归汉的经过。 四、导读理解 1、苏武出访匈奴的缘由是什么?(用原句答复)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简述缑王、虞常
11、谋反的经过。 勾结卫律的部属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趁单于出猎预备起事被人揭发,起事失败 3、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 软硬兼施 威逼:“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利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4、苏武不情愿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1)肉体熬煎:“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2)精神熬煎:“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5、李陵是怎样劝告苏武的? (1)终不得归; (2)家人不幸遭受: 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 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 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 (3)自己投降的经受; (4)现在的皇帝不值得为他守节
12、6、苏武是怎样反对李陵的? (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 7、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剧烈的爱国精神? 苏武传是汉书中极富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布满爱国精神的佳作。本文胜利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决的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的高尚品质。详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苏武到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和匈奴修好之愿,又不为匈奴的威吓所屈,奋力抗争。 (2)苏武对卫律的始而威逼,继而利诱,终而相逼等手段,一一沉着却之。在受审讯时,他自刎
13、对之,义不受辱。匈奴欲以冻饿置其于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欲以死明志。 (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臣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苏武宁死不降,杖节牧羊最能反映其民族气节、爱国精神。 8、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冲突? 并不冲突。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匈奴对苏武的劝降实际是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开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苏武引刀自刺,以行动说明他
14、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当匈奴知道威逼利诱无法制服苏武,便要以摧残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制服其意志。所以苏武实行的抵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困难困苦中顽强地活下去,但活着的前提与支柱依旧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状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9、联系课文,说说是如何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运用典型环境,衬托人物。苏武出访匈奴,因突发大事,被匈奴幽禁。他的四周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僚、朋友的李陵声泪俱
15、下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使人物尽展忠贞不贰、义不受辱的品行。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例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其次次被匈奴救活,单于也敬佩苏武的气节。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苏武传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读通,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存有关文言学问。 2、读懂,把握文章思路,领悟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 3、会读,学习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力量。 【课前预备】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学起来是很
16、难的。一是由于它的篇幅长;二是文中生疏的文言词语太多,文言现象比拟简单。因此,让学生先读懂,是课前预备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首先,让学生用他们常常采纳的独学的方式,结合课下解释,把文中的字词障碍扫清。其次,利用他们平常对学的方式,在熟读文本的根底上,对文本进展细读。我让他们相互合作,对文章所写的内容进展了充分的感知。最终,通过导学案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他们在预习课后再去研读文本,查找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也可以说“读书可以明志。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汉书中的苏武传,去倾听一曲精神的壮歌。(板书课题) 课前我们通过独学与对学的方式对字词进展了疏通,在课文学习的过
17、程中我们还将有针对性地作详细落实。 二、整体感知 师:贯穿全文的一对冲突是什么冲突? 生:是投降和不投降的冲突。 师:能不能说得细致一点? 生:是单于想让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就是不投降。 (板书“降”与“不降”,中间拉开肯定距离。) 师:现在,请大家快速扫瞄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幻灯片展现此问题) 生:我认为是采纳了四种手段。首先是恫吓他,然后是引诱他,还有熬煎他,最终还让李陵去劝降。 师:他说的比拟精确,那匈奴拿什么来恫吓苏武呢? 生:杀苏武。 师:好,以死恫吓。(板书:以死恫吓)那用什么来诱惑他呢? 生:用利益诱惑的。(板书:以利诱惑) 师:用什么
18、来熬煎他呢? 生:用苦痛。 师:是什么苦痛? 生:身体的苦痛,还有精神的苦痛。 师:我们可以概括为以苦熬煎。(板书:以苦熬煎)匈奴还让李陵去劝降,李陵和苏武是什么关系? 生:原先是同事。 师:文中说“陵与子卿素厚”,说明他俩还是好朋友。就概括为故友劝降。(板书:故友劝降) 三、人物品读 师:刚刚我们把匈奴用的手段一一作了概括。那么面对这些手段,苏武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幻灯片展现此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以死恫吓”。同学们能不能说说,匈奴是怎样以死恫吓的? 生:卫律拿剑要杀苏武。 师: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拟。 师:“拟”如何理解? 生:比划。 师:在这里卫律只是比划一下,那卫律前面有没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武传 2023 年度 高中语文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