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9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中物理教案(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案(9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中物理教案(9篇)初中物理教案 篇一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把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 试验、设问、讲解、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及试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亮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cm的
2、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局部答复有,局部答复没有 教师演示课本图827试验,答复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 1什么叫浮力?(板书)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终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试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
3、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用试验引动学生 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一样的规章的铁块,不规章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熟悉动身,逐个进展分析,使学生初步熟悉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订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 其次、通过演示规章铁块
4、和不规章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熟悉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熟悉 第三、通过观看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一样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熟悉:“体积一样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一样”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外形等有关”的错误熟悉 第四、通过观看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肯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移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
5、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观看和试验的根底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的液体中,上外表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外表和下外表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外表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熟悉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外表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熟悉 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试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外表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试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熟悉了“浮力的大
6、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熟悉 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一样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学问加以综合并进展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展科学抽象时,必需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把握规律的关键 初中物理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
7、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展简洁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受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识科学探究的根本步骤。 2通过资料熟悉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力量。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加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熟悉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
8、学习电功率等学问的根底。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纳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展简洁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熟悉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像,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根底上简单进展学问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纳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熟悉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一样,功率也是采纳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
9、索做一样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一样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预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状况下,做的功是否一样?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索有什么不同?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
10、?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索并答复。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一样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加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启发同学们思索如何比拟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叙述功率的定义: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
11、功。 公式:功率=功/时间 假如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 思索: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当是什么? J/s有一个特地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换算关系:1kW=103W 1MW=106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以下表格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 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 单位 m/s km/h 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常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
12、080W。 例题:以下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单位应当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当是J/s。 学生积极思索,完成表格。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肯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肯定大,B错。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假
13、如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展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熟悉,为今后讨论类似问题供应方法上的帮忙。 让学生区分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测量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思索: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展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试验次数 重力G/N 台阶数n 一级台阶高度h/m 时间t/s 功率P/W
14、 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怜悯况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便利。 计算时留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公式 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肯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汽车爬坡时,司机实行的换挡减速的方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例题: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 (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5秒内发动机所做
15、的功为多少? 练习: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大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思索、争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依据自己的设计进展试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学生听讲并练习。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学问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胜利的喜悦。 会用公式 解决简洁的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日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试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答复
16、,或相互沟通,在沟通的根底上进展学习小结。 促进学问的稳固把握。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力量。 初中物理教案 篇三 学问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力量目标 通过观看各种,观看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试验,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学会留意观看事物的本质特征,培育学生的概括、归纳力量。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争论和演示试验,培育学生应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展爱国主义民族骄傲感教育,鼓励学生为振
17、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学问,这些学问既是有关的根本学问,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预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洁,仅使学生熟悉就行了。本节重点是叙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拟简洁,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试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争论法。应指导学生观看试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楚的表象,争论分析试验结果。 教学设计例如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根据教材要求进展试验,通过试验取得丰富的感性学问外,
18、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列图来进展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其次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局部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说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肯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列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说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肯定不能会聚,如下列
19、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推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依据给定的光束推断的种类),肯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推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展比拟,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看凸和凹。 让学生观看凸和凹,观看各种外形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熟悉这两种。 2、通过试验,观看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看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试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熟悉什么是会聚,什
20、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便利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看凸和凹,观看各种外形的凸和凹的截面外形,进而通过提问,熟悉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看、争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区分出哪些是
21、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详细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试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叙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讨论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留意观看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留意调整光屏位置) 学生开头试验,教师在学生中巡察,并进展指导,试验完毕后提问。 演示试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展,假如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管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晰地观看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物理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