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中学等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重庆市江津中学等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江津中学等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10 页 2022022 22022023 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 高 二 语 文高 二 语 文 试 题试 题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 I 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
2、文阅读 I(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持续推出了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以近来备受关注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查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古往今来的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的古典美学交相辉映,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剧中
3、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
4、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重庆市江津中学等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第 2 页 共 10 页 链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和方式。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只此青绿首演 3 场就成功“破圈”、首轮巡演未半便引发热议,其成功不仅因为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而这两者,又都源于
5、制作理念及模式的创新。2021 年 12 月 31 日,作品以舞蹈形式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 1.8 亿。2022 年 1 月 31 日除夕夜,只此青绿选段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节目一经播出,相关话题便开始频繁登上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热搜。节目中高难度的“青绿腰”也成功出圈,引发了一大批专业舞者和爱好者的模仿和挑战。此外只此青绿充分发掘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人民网在海外平台的多元化媒体宣传,初步在海外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巡演期间,一共以 9 个外文语种发布海外报道数十篇,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讨论热潮。摘编自景小勇始终立足中华优
6、秀传统文化沃土 材料二: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目,是把平面转化为立体,使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所谓“沉浸感”,在绘画中可以名为“空间意识”。观富春山居图最为人称道者,莫过于其散点透视带来的沉浸之感,人观画如在画中,人随景移,又阔大高远,使人失却在景中;而千里江山图的独特在绢本设色,以青绿山水呈现江南风貌,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这种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以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名言论,即“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富春山居图与
7、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只是其妙何以体现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今人对此种理论概括,难免有隔靴搔痒之痛。而春晚的节目只此青绿与忆江南就把这种沉浸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舞蹈只此青绿不但化人为山,以山作人,还把千里江山图变为整个演播大厅声光电的山水屏,曲折典雅;忆江南更将“家在富春江上”的生存体验通过演员的直接演绎,表现为毫无阻隔感的“诗意地栖居”,使中华美学的韵味扑面而来。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都以“山”和“水”为题,都聚焦江南,都以人同天地和谐共生的景象为表现对象。这是中华美学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在雅俗共赏的尘世间另立出一个生态的乌托邦。陶渊明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就是这种
8、生态观的朴素表达。其实,人们对宋韵并不陌生,陆游、苏轼的诗词可谓妇孺皆知。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10 页 在宋代,中华传统美学就是丝绸、茶酒、瓷玉、园林,就是饮食、服饰、花饰、香道,就在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之中。今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要紧的就是打造这种富有当代生活气息的“文化”一种令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文化。摘编自林玮 只此青绿 忆江南: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传统绘画
9、之美。B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离不开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C陆游、苏轼的诗词给人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D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在二维空间变成三维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创造了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B 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都体现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但只有后者体现了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C为了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来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只此
10、青绿选择在创作手法上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D 只此青绿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时的实时在线观众达 1.8 亿,在央视春晚播出后频繁上热搜,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制作理念和模式的创新。3(原创)以下文艺作品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 花木兰 B 阿甘正传 C 霸王别姬 D 功夫熊猫 4(原创)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4 分)5屈原是从长江流域走出的第一诗人,湖北省歌舞剧院拟将屈原的作品改编成优秀的舞蹈诗剧,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改编的建议。(6 分)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第 4 页 共 10 页(二)现代文阅读 II(共 4 小题,16
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屈原与杜甫种下的不是同一棵橘树(节选)屈原与杜甫种下的不是同一棵橘树(节选)周瑟瑟 我重读过去一年半时间里写下的诗歌时,尤其在读2018 年下半年写下的作品的过程中,始终处在无法理解自己的状态,我不得不中断了阅读,一直停到2020年初,才重新接着读。说来奇怪,这次读起来很顺了,从 2018 年 10 月我进入贵州水城的写作,似乎没有可以删掉的诗了,而在此之前我一遍遍地删除,有些月份甚至很难留下几首我满意的作品,不知是此前写得真的很坏,还是我没有真正理解自己?我明白,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我不知道理解自己的时刻何时能够到来,又在何时突然消失。正如我不知道我的
12、写作何时会顺畅,何时会突然变得艰难。写作的不确定性是写作的一部分。屈原与杜甫到死的时候是否真正理解了自己?他们或许永远带走了对自己的不理解。我父亲在临终的那一刻,他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就像写作戛然而止,写不下去了就结束生命的人并不在少数,我欣赏那些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突然停止最后一口气的人。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他一步步走向江中,怀抱一块石头,做了以身赴死的技术性处理,他或许理解了自己,但别人理解不了他,他在那个时代被人深深误解,以为他疯了。杜甫在我故乡的河流上写作时,他的饥饿与病痛,他的写作,谁能理解得了?甚至到现在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饥一顿饱一顿的漂泊生活,现在已经很少有那样的诗人了,上世纪八
13、九十年代还可以见到饥饿的诗人,现在吃得太饱的诗人比比皆是,诗人以吃得太饱为荣,以酒肉穿肠过为日常生活。所以,当代诗人理解不了古代诗人,我们以吃得太饱去理解吃不饱的杜甫,肯定是不可能的。我无法确定被他人理解或误解是幸运还是不幸,我的写作被你理解有什么意义?被他人顺利接受显然不是我写作的动力,被他人拒绝也不是我不写的理由。杜甫一定有被他人误解的时候,不被时代接受应该是死者的命运,为什么我在活着时就要得到时代的接受?为什么我不可以被他人拒绝?拒绝是常态,正如我时常拒绝你一样。种橘是一门技术活,记得童年时大部分人家欢天喜地种下幼树,来年开春却死了,只有少部分人家种下的活了下来,等到结出果子,有的人家的
14、橘子是苦涩的,大部分没有等到橘子成熟就被孩子们一窝疯地偷吃了。等到成熟了可以摘果子的时候,橘树上剩下少得可怜的几个,我们处在长身体的时候,乡村里能够捞到的好吃的东西并不多,最常见的是地里的萝卜、黄瓜、凉薯,房前屋后的桃子。在我们那里突然有一年乡政府通知给每家每户免费发放橘树苗,拖拉机拖来了从没见过的橘树,叶子翠绿,像桂花树。我第一次看到屈原写过的橘树,我那时想象橘子挂满房前屋后的情景,甚至闻到了橘子的清香飘在空气里,但我的想象落了一场空,大部分橘树死了,我家只有一棵橘树活了下来,并且结出的橘子味道怪异。我现在想来父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第 5 页 共 10
15、 页 亲与我那地方的人都不是种橘树的能手,虽然仙叔后来在他家后山种满了橘树,有一年我与哥哥去给外婆上坟时顺道还去仙叔家的后山参观过,但我并没有看到橘子挂满枝头的景象。我记得仙叔是在他儿子突然病逝后才开始种橘的,仙叔以种橘的方式度过了最悲伤的日子。在我的故乡可能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种橘都是失败的,直到我二十多年后回到故乡才猛然发现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种满了橘树,仿佛一夜之间他们获得了种橘的秘密,都成了种橘的高手。2017 年 12 月 11 日我去故乡青竹寺岳州窑考古现场,在一户人家的地坪碰到了自称姚村长的人,他说他种的橘子最甜,因为他把白糖埋在橘树根上了。此事很多外地读者认为我在虚构,其实是确有
16、其人其事,我本人确信姚村长真的那么干了,对于湘北人来说这并不奇怪,我小时候就有过类似的知识,不管这种知识的真伪,但在树根上埋白糖结出的果子是甜的是与生俱来的知识,地方知识我是相信的,虽然它可能没有科学道理,但我理解它,就像理解我自己,而外地读者以为是笑话,在我们那个地方却深信不疑。屈原在我们那个地方并不神秘,因为我们从小的生活中就有他的存在,划龙船吃粽子,挂艾草熏艾草,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活。种橘反而与他无关,种橘是为了吃橘,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只是我离开故乡二十多年回去后才发现橘树包围了每户人家,村子里橘香飘荡,我少年时的想象变成了现实,于是我写下了关于屈原种橘的诗。故乡的人对此并不理解,你写
17、你的,我种我的,而我觉得这样很好。世上很多事就是隔着,隔着才有意思,不理解才正常,各干各的才有可能干下去。写作如种橘。过去二十多年都种死了,但橘树还留在我故乡,在我不知道的某一天他们喜欢上了种橘。我父母都不在了,我家曾经的菜园里一棵橘树结满了青色的橘子,我堂嫂说等橘子红了她要摘几个放在我妈妈的坟上。回北京后,我没有问过堂嫂是否摘了橘子放在妈妈的坟上。每个人种下的橘树都有不同的气味,屈原种下的橘树与杜甫种下的橘树不是同一棵橘树,我父亲种下的橘树与仙叔种下的橘树不是同一棵橘树。2020 年 1 月 25 日北京树下书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创作有关屈原种
18、橘的诗却得不到家乡人的理解,因为种橘与纪念屈原无关,可见与屈原有关的文化传统并没有融入当地的乡土民俗中。B作者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饥饿的诗人,但是当代诗人大多数衣食无忧,已经不能理解古代诗人了,即便是对杜甫也会产生误解。C作者在回忆过往时多次提及具体的年月日,让曾经的亲身经历真实可感,也使文本巧妙地将历史文化氛围与当下语境相结合,富有纵深感。D文章开头以近年来自身的创作实践为引,抛出“作家能否真正理解本人”的疑问,并在后文对屈原和杜甫的叙述中间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10 页 7关于文中回忆家乡种橘往事的叙写,下列说法
19、不正确的一项是()A幼时的“我”对橘充满了憧憬与渴望,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描绘橘叶的翠绿如桂与橘子的清香弥散,一虚一实,点出了作者与橘的不解之缘。B“橘”是蕴含了亲情岁月的载体与见证,作者由家中菜园里一棵结满青色的橘子的树以及堂嫂的话联系到对父母的怀念,睹物思人,以小见大。C青竹寺岳州窑自称姚村长的人“埋糖种橘”的行为看似荒诞不经,但作者深信不疑,体现出其立足本土传统,理解地域文化的立场与心态。D作者强调“种橘是一门技术活”,由过去多年来故乡种植失败到获得了种橘的秘密后丰收,“秘密”一词体现出种橘也是一项需要心领神会的精神活动。8(改编)本文为诗人周瑟瑟新出版的诗集种橘的自序,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
20、“种橘”含义的理解和作者以它来命名诗集的意图。(4 分)9(改编)请结合离骚蜀相的创作,以及本文关于写作的观点,简要分析“屈原种下的橘树与杜甫种下的橘树不是同一棵橘树”这句话对文学写作的启示。(6 分)二、古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人。举进士,补长社县尉。州葺兵营,课民输木,檄尉受之,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欲苛苦输者,因以取赇;若谷度材,别其长短、大小为程,置庭中,使民自输。知宜兴县。官市湖洑茶,岁约户税为多少,率取足贫下,若谷始置籍备勾检。茶恶者旧没官,若谷使归之民,许转贸以偿其数。累迁度支员外郎
21、、权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会河决白马,调取刍楗,同列卢士伦协三司意,趣刻扰州县,而若谷宽之。天圣初,判三司户部勾院。使契丹,陛辞,不俟垂帘请对,乃遽诣长春殿奏事,罢知荆南。王蒙正为驻泊都监,挟太后姻横肆,若谷绳以法。监司右蒙正,奏徙若谷潭州。洞庭贼数邀商人船杀人,辄投尸水中。尝捕获,以尸无验,每贷死,隶他州。既而逃归,复攻劫,若谷擒致之,磔于市。自是寇稍息。以右谏议大夫知延州。州有东西两城夹河,秋、夏水溢,岸辄圮,役费不可胜纪。若谷乃制石版为岸,押以巨木,后虽暴水,不复坏。官仓依山而贮谷少,若谷使作露囤,囤可贮二万斛,他郡多取法焉。迁给事中、知寿州。豪右多分占芍陂,陂皆美田,夏雨溢坏田
22、,辄盗决。若谷摘冒占田者逐之,每决,辄调浙陂诸豪,使塞堤,盗决乃止。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第 7 页 共 10 页 加集贤院学士、知江宁府。卒挽舟过境,寒瘠甚者,留养视之,须春温遣去。民丐于道者,以分隶诸僧寺,助给舂爨。知并州。民贫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赘婿、亡赖委妻去,为立期,不还,许更嫁。进尚书工部侍郎、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拜参知政事。建言风俗媺恶在上之人作而新之君子小人各有其类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帝悟,为下诏谕中外。以耳疾,累上章辞位,以太子少傅致仕。(节选自宋史李若谷传)【注】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取赇:贿赂。芍陂(qubi):
23、蓄水池塘名,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在今安徽寿县南。舂(chng):舂米,把谷类的壳捣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建言/风俗媺恶/在上之人作而新之/君子小人/各有其类/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B建言/风俗媺恶在上之人/作而新之/君子小人各有/其类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C建言/风俗媺恶在上之人/作而新之/君子小人/各有其类/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D建言/风俗媺恶/在上之人作而新之/君子小人各有/其类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11(原创)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程:意为符合标准;“中”与庖丁解牛中的“
24、莫不中音”的“中”同义。B稍息:与“稍息”的今义不同,文中意为渐渐停止。C若谷绳以法:这句的句式和石钟山记中的“得双石于潭上”句式相同。D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若谷任长社县尉时,根据木材的用途,让百姓自行按不同尺寸交纳,防止属吏借此向百姓索要好处。B李若谷知寿州时,找到冒名占地的豪强地主并驱逐了他们,盗贼挖堤的行为才被制止。C李若谷担任延州知州时,采用制作石版修筑河岸,再用木柱拦护的方法治理黄河泛滥,成效显著,还节约了治水的人工和费用。D在并州任职时,李若谷拿自己的钱资助因贫困而不能嫁娶的百
25、姓,他还给弃妻出走的人设立期限,逾期不归就准许他们的妻子改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茶恶者旧没官,若谷使归之民,许转贸以偿其数。(2)民丐于道者,以分隶诸僧寺,助给舂爨。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第 8 页 共 10 页 14(原创)李若谷多在地方任职,简要概括他治理地方时有哪些共同特点?(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少年游少年游草草 高观国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1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江津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末 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