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7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二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7篇)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相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力量 3、 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宏大抱负,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全文大意,积存词语 2、 领悟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桃花源记文中的桃花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美妙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妙生活的设想,我们的先哲们把这种社会命名为大同,今日我们就来看看这种社会是怎样的。 2、作品与背景简介 3、出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学习 1、检查预习状
2、况(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 2、听录音,留意难读字 3、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4、围绕以下问题小声读课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5、自读课文,对课文的字词句进展解释 6、学生翻译全文 7、齐读课文,思索:(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的?(3)大同社会的美妙前景怎样? 8、分析文章的构造 9、学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拓展练习 1、发挥你的想像,把大同社会的场景进展形象的描绘。 2、“大同 ”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像的地方? 3、你如何对待我们政府今日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这个大同社会
3、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尽管【一秘】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行能实现,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的财宝 (五)课堂练习(字词句释为主,详细内容略)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二 一、预习检测: 1、正字音 选贤与能()睦()鳏()恶() 矜(原读jn,在文中读)幼有所长()男有分() 二、学习目标 学问与力量: 1、积存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宏大设想,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力量,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抱负的精神和才智。
4、三、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3、重点把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有分:-废疾者: 货恶其弃于地也: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兴: 4、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5、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的? 6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四、展现训练,评价推动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像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抱负实现了吗
5、?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抱负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争论沟通,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沟通。 五、拓展延长,反思提升 一个儒家的抱负的社会,这个抱负社会在小生产的根底上不行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始终是很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憧憬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六、达标测试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 2、解释以下句子中的字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废疾者(废疾:)女有归(归:) 谋闭而不兴(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大同(同:) 故外户而不闭(闭:) 3、写出以下句子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6、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家经典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5、翻译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积存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宏大设想,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力量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力量,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力量。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育学生的
7、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妙生活的憧憬,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抱负的精神和才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索,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像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索“孔子的社会抱负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闻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日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
8、需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抱负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妙。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气氛。 2、争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争论沟通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拟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争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索探究,鼓舞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预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
9、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制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抱负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把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 矜、寡、孤、独、 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 男有分(职分,文中指职业、
10、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详细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依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其次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说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
11、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其次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终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清楚、语气确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争论以下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答复,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
12、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当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谐,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其次层有三句话,也许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意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愿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看,得到适宜的安排;“矜
13、、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殊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意进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准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意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尽力去工作,工作着并欢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共享欢乐。 学生齐读其次层,根据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索,同桌之间沟通。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
14、择了一种特别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抱负的“大同”社会作比照,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消失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乱担心;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索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像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抱负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
15、心目中的抱负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翻译并背诵课文;把握相关文言词 。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结合争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妙。 、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 礼记 天下为公 纲领选贤与能 讲修信睦 人人受到全社会关爱 根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谋闭不兴 (结论)大同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而不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抱负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抱负社会的画卷。今日,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
16、、学生仿读并思索: “大道”指什么? “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抱负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三、研读理解 、 自由朗读课文,把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大道之行也:施行 选贤与能:通“举” 讲信修睦:培育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矜:gun老而无妻的人 皆有所养:供给 男有分:fn职分,指职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不必藏于己:私藏 谋闭而不兴:发生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故外户而不闭:
17、用门闩插门 、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全班沟通。 、细读课文,探究争论: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根本特征?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根底上,教师可以依据课文作总结归纳 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表达出了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谐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大同
18、”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奇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设想出来的一个抱负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退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抱负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理清文章脉胳,帮忙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其次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故人不独亲其亲;男有分,女有养;货恶其弃于
19、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指名单独朗读,留意文中停顿: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说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清楚,语气确定。 、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抱负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行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财宝,两千多年来始终成为很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抱负“桃源” 六、作业 、思索:“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像之处? 、背诵并默写全文。 【课后
20、反思】 以诵读为主,结合争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妙。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宏大设想,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力量。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索“孔子的社会抱负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争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21、,导入新课。 美妙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妙社会的设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抱负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把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2、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详细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依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争论解决。 4、课堂沟通翻译的状况。 5、同位沟通检查翻译的状况 五、合作探究,争论以下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顾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
23、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当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谐,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抱负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愿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看,得到适宜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殊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
24、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准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尽力去工作,工作着并欢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共享欢乐。 4、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索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像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熟悉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
25、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欢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抱负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学问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便评判,应以表扬鼓舞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抱负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展大胆新颖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抱负将来的热闹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欢乐着。尽管这个抱负社会在小生产的根底上不行能成为现实,但二千
26、多年来它始终是很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妙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把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讲授大道大同两个概念 2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桃花源记给
27、我们描述了一幅抱负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抱负社会画卷。 今日,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索: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把握文言词 知道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3全班沟通 探究争论: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指导朗读 理清文章脉络,帮忙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一 总领全文 二 阐述大同社会根本特征 三 总结全文 指导单独朗读,留意停顿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抱负社会在当时不行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珍贵的
28、财宝,两千年来始终 被很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作业: 1思索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像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宏大设想,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思索“孔子的社会抱负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妙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妙社会的设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抱负
29、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孔子简介: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资料孔子介绍: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把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留意以下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1n”,
30、指老而无妻的人。)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依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争论解决。 4课堂沟通翻译的状况。 五、合作探究、争论以下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顾此句的是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当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
31、和谐,防止争斗。 3 明确: 4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1请学生思索以下问题: 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抱负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学问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便评判,应以表扬鼓舞为主。 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抱负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展大胆新颖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抱负将来的热闹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欢乐地生活着。尽管这个抱负社会在小生产的根底上不行能成为现实,但20xx多年来它始终是很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妙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绽开大胆新颖的联想和想象,请写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抱负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来自网! 以上内容就是一秘为您供应的7篇初二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能够帮忙到您,是一秘最快乐的事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