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历史教案(8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册历史教案(8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8篇)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篇一 三国鼎立 学问与力量 以教材中课文消失的根本人物、大事、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把握学问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力量;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力量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育; 3、口头表达力量的熬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缘由。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制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争论为中
2、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日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日我们共同争论这课的内容。 3、叙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晰,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照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
3、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也许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月。(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预备,后由学生发言,叙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进展状况。 4、小结。展现课件学问点汇萃 5、课堂争论:戏曲中的曹操与
4、历史中的曹操区分。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绽开争论。 最终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辩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疼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绩是不行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领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_臣,这是不公正的。) 6、作业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篇二 时代特点鲜亮的明清文化(二)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
5、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表达了鲜亮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珍宝,在世界文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育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
6、一)复习导入新课。(3分钟) 上节课我们领会了明朝的建筑科技成就,请一位介绍一下。今日我们共同来了解明清在文学、戏剧、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 (二)讲授新课 一、古典小说的顶峰(20分钟) 1、教师播放四大名著音像片断,学生指出里面塑造的主要人物。并加以介绍。 2、引导学生简洁概括出这四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并讲一个自己熟识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 3、以三国演义为例,引*牛牛范文 *导学生争论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分。 4、 指导学生列表(包括书名、创作时间、小说题材等)比拟归纳出四部小说的共同特点。 “明代三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夫起
7、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吴承恩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5、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 (1)三国演义 罗贯中 (2)水浒传 施耐庵 (3)西游记 吴承恩 二、戏剧的富强(6分钟) 1、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2、永乐大典-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类书。 3、小组学习,找出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及代表作,争论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 4、播放京剧片断,学习了解京剧的产生。 课后习题 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 课后习题 板书 一、小说:“明代三大奇书”: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二、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
8、生把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缘由、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力量。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奇怪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觉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进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争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头,我国南方经受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
9、加快,其缘由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毕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日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完毕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
10、会同意迁都吗?假设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_; B:政府把把握的土地安排给农夫,农夫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担当肯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纳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进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出色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日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
11、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索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日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发和感慨? 四、学习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消失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展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五、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日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缘由;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历史作用 (四
12、)北朝的形成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 要求学生把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缘由,培育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力量。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斗性质的变化,培育学生初步比拟战斗性质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 实行学生表演陈胜、吴广阔泽乡起义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加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育学生的制造性思维的力量,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学问的乐趣,进而培育学生学习历史
13、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缘由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学重点: 秦未农夫战斗爆发的缘由。 教学难点: 陈胜、吴广起义的缘由。 教学预备: 1、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细心排练,以便在课堂上沟通。 2、组织学生编写陈胜、吴广起义剧本、服装的设计和预备、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导排练。 3、制作CAI课件,含影片秦始皇片断以及学问网络和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
14、翻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 秦的暴政: 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筑长城有关片断。 2、组织学生思索,在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学生答复) 3、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得出“徭役繁重”这一暴政表现) 播放影片,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积极参加探究,熟悉到徭役的繁重。 赋税沉重: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许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夫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
15、夫的生活过得怎样?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想象当时农夫的生活状况,得出赋税沉重,人民生活窘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增恨秦始皇。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许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夫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夫的生活过得怎样?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许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夫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夫的生活过得怎样?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模块二 陈胜吴广起义: 1、投影秦末农夫起义形势图。 2、提问:同学们刚刚表演的是什么历史大事的发生?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
16、?起义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 3、组织学生分组争论: 陈胜、吴广起义历史意义中的“革命首创精神”表达在哪里? 第一次大规模的农夫起义; 建立了第一个农夫政权张楚政权; 第一次提出了斗争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这次起义的影响下,第一次推翻了残暴的统治。 模块三 楚汉之争: 1、楚汉之争为何刘邦能取胜? 2、简述项羽失败经过。 教学小结: 1、学生闭目三分钟,回忆本节课教学内容,再利用多媒体逐项展现教学要点,共同复述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2、播放VCD唱片霸王别姬。 设计意图: 通过闭目回忆,放电影式再现本课学问,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逐项显示教学要点,突出“秦”亡“
17、汉”立,加深印象,稳固学问。 教学反思: 1、争论陈胜吴广在去渔阳的途中,假如不下大雨,不会误期,秦末农夫战斗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2、搜集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的有关材料,为下节活动课对秦始皇的评价做预备。 3、加强活动与探究,把教学延长到课外,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 课堂小结: 秦朝的统一,完毕了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长城,开发南疆,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展做出了突出的奉献。但是,他和秦二世的暴政终结了秦朝江山永固的幻想。秦二世时期,一场大规模的农夫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回望历史的天空,远去的”是鼓角铮鸣,暗淡的是刀光剑影。万丈尘沙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一 上册 历史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