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案8篇.docx
《初二物理教案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教案8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二物理教案8篇 学问力量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育学生应用物理学问解决简洁问题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讨论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想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制造发觉,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出现象的乐趣,猎取物体沉浮的阅历熟悉,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力量,培育观看试验,思索等科学力量,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力量及到达高级的思维水平预备熟悉根底。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加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现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进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
2、感 1、培育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深厚兴趣,对试验现象仔细观看和对试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敬重事实、擅长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学问应用实例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试验,激发学习欲望。进展积极探究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胜利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行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试验,在试验、争论的根底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
3、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忙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试验,让学生把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制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制策略:通过学生自己试验探究,争论、沟通、总结得出,加深熟悉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纳主体参加教学策略。详细应用: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形成相互敬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2、创设问题的情境;3、要从多方面培育学生参加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加的力量。4、要擅长发觉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准时给以确定和鼓舞; 学生掌握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
4、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表达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时机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学问(将学问“外化”);能依据自身行动的反应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熟悉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应)。 教学设计谋略:本课的设计采纳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学问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展指导,并供应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试验,
5、课件展现等),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试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养,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试验和学生分组试验,使学生在试验中学会观看、在试验中学会讨论,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预备】 1、预备学生分组试验(2人一组):400ml烧杯,200 ml烧杯,50 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插件插入flash.exe。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
6、“泰坦尼克号”沉船大事吗?假设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实行什么措施?(翻开POWERPOINTRT,学生扫瞄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沟通、争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绽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肯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根底,能够引起学生的奇怪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或许不行能一开头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熟悉,学生依据自身的阅历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或许很稚嫩,作为教师,要确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讨论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
7、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日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试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看它们在水中的浮沉状况。 提问:你观看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方法转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索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转变它们原来的浮沉状况的?(学生试验,绽开进一步的探究、发觉过程) 结论:掌握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削减浮力使物体下沉 转变液体密度 转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行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
8、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领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试验让学生先动手试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看和分析得出试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热忱,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状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讨论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渐渐参加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9、 转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看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状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意:F浮 G物 讨论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参加 ,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状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意:F浮 G物 在盐水中参加 ,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状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意:F浮 G物 分析争论得出物体漂移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移在盐水中的受力状况 结论:物体漂移在液体中时,满意:F浮 G物 状态 漂移 悬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设计理念:这局部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10、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受新学问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觉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试验体验,渐渐熟悉发觉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学习,在猎取学问的过程中提高素养,进展力量,在这里,教师需细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终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移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分吗? 启发思索:两种状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
11、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加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熟悉、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构造,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状况(“三状态”:漂移、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拟深的熟悉。) 二、讨论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头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移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发,而抱住或骑在 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由学生举例,教师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个FLASH:大屏幕上展现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潜水艇在
12、水中潜行;飞艇在空中游览等动画,颜色艳丽,声象并茂,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此时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初二物理教学设计 篇二 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试验。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劲,为什么? (二)新课学习 试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
13、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测。 猜测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 猜测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测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猜测四:与运动速度有关 针对学生的猜测设计试验并进展验证得出结论。 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假如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14、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消失了什么状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竞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方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讨论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争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学问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课后小结
15、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初二物理教学设计 篇三 压强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展简洁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看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比照是提高物理思维的根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受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
16、究试验,观看试验现象、采集的试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拟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掌握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转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受观看、试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育学生敬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根本学问理解的感悟熟悉,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学问打根底。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胜利的愉悦,培育学生对参加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念。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制造创造的根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教学重难点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学工具 钉板、
17、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文76页14.1-1蝉及14.1-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外表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状况分析压力的作用状况来稳固所学的压力的学问。 (二)压强 利用探究试验进展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展假设和猜测 3、设计方案(试验) 4、进展试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
18、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假如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殊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阅历进展争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9、(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初中八年级物理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熟悉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育学生的试验力量和分析综合力量。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把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
20、学预备 分组试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拟简单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熟悉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洁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
21、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熟悉定滑轮的作用 (1)争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试验1(定滑轮不省力)。 演示介绍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学生分组试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学生装汇报试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争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劲) (3)争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定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争论 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便利。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试验和争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便利。 3、指导学生熟悉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二 物理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