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案1.docx
《初二物理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教案1.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二物理教案【6篇】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3、常识性了解频率的概念及其单位 4、常识性了解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音的频率范围 力量目标: 1、过观看教师演示试验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和分析概括力量 2、通过学生参加试验培育学生的动手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但是一门有用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很美的一门学科、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我们四周的两类声音:一类是使人感到开心的声音乐音;一类是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声、教材以试验为根底,通
2、过生活中有关实例的分析和概括,引入了乐音的三个根本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由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多数学生缺乏感性熟悉,教材安排了用硬纸片划木梳和拨动橡皮筋的试验,教材在消失频率的概念和单位这一较深学问点的同时,又举出一个好玩的人、狗、猫听觉范围对比的实例,以有利于学生对频率的理解,同时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学生比拟简单承受,给出其关系后,教材利用插图介绍了一些削减声音分散,增大响度的方法,使学问与实际联系起来、由于音色是三要素中较为简单的概念,教材只是简洁指出了声音有这个特征,而未进一步探讨、 教法建议 1)引入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引入没有肯定的模式,要依据教材、学校试验设
3、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奇妙的引入,留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严密的联系起来、 2)注意试验,加强学生的感性熟悉、 教学大纲对本节学问点的要求较低,而这节教材的学问点虽少,但感性东西较多,单纯靠讲是不行的,必需加进大量试验,通过试验使学生获得感性熟悉,活泼课堂,增加学生对学问的理解力、如可增加让直尺振动发声,演示振动快慢与音调的关系;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演示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等、 3)留意引导学生区分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4)本节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课内教学也不要在这些名词上多费唇舌,
4、否则将适得其反,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例如 重点和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学生参加试验 教具: 录音机、磁带、旋转齿轮装置、木梳、硬纸片、硬塑料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学预备乐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推断: 使人感到开心的声音乐音 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音 方
5、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二)新课教学 一、音调 方法1:学生分组试验探究总结 试验1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谁是发声体?拨动快慢对发声体有何影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试验1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系、 方法2:学生参加演示试验得出结论 演示先介绍
6、发声齿轮,请同学上前观看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知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请同学留意听用硬塑料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声音的凹凸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动发声;齿数多,振动快;齿数少,振动慢、 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打算、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简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响度: 1、响度的概念: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觉声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师提问: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试验进展说明? (除教师供应的试验仪器:鼓、鼓锤和镲之外,其它仪器一律
7、不限,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 掌握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 归纳总结出结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方法2:由演示试验和学生可操作试验得出结论、 演示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纸屑),调整音量观看球(或碎纸屑)的跳动幅度、 试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 总结结论、 2、响度和音调的区分 同学们在论述试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时,都使用了“声音的凹凸“一词,而没有使用“声音的大小“,可见,同学们是知道声音的凹凸和大小是有区分的 参考书37页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三、音色: 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动身言的先后挨次、 由学
8、生叙述猜想的理由,教师给出音色的概念、 (三)总结、扩展 由于大纲对本节学问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试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依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某种乐器转变音调的方法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扩展学问,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活动流程】 制订规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沟通、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沟通、 2)了解某种乐器的制作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
9、的】 通过了解乐器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乐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学学问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活动流程】 制订规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尝试制作乐器;写出论文;与其他组沟通、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尝试制作乐器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不肯定胜利)、 3、和其他成员沟通、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光在同一种匀称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现在我们学习光学学问,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请同学们
10、思索如下问题: 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 2、光线如何表示? 3、小孔成像说明白什么? (二)新授环节 1、光源: (l)光源:(自身)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的光焰等。(charutupian) 留意:月亮不是光源,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 在讨论光现象时,为了便利讨论,我们通常讨论点光源的关学现象,所谓点光源,就是可忽视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质点、点电荷、抱负气体一样,是抱负化的物理模型。当光源的尺寸远小于它到观提点的距离时就可看作点光源。 (2)光源发光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光照到物体上,光能又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视觉
11、。 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 分类: 1)、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A、太阳等恒星都是自然光源(火星不是恒星)。 B、白炽灯、水银灯、荧光灯和蜡烛等是人造光源。 2)、按光的激发方式分:冷光源和热光源。 A、热光源:利用热能激发的光源(白炽灯、弧光灯等)。 B、冷光源:利用化学能、电能激发的光源(萤火虫、霓虹灯等)。 3)、按光线特点分:点光源、线光源、面光源和体光源。(着重介绍点光源) A、定义:但凡光源本身的大小与它被照到的物体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视不计时,这样的光源都可以看作是“点光源”。 B、点光源是一种抱负模型。点光源并非数学上的点,而是物理意义上的点,即光源本身有肯定线度。
12、2、光的直线传播 (1)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和路径的几何线叫做光线。在光线上标明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2)介质: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如:空气、水、玻璃等。 留意: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光的传播并不依靠介质。 (3)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匀称介质中。 光直线传播产生的光现象有: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光的传播过程,也是能量传递的过程。 3、影: (l)点光源的影 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亮的物体上,物体向光的外表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前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2)较大发光面的本影和半影。 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耀的范围是本影,本影四周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局部光照
13、耀的区域,是半影,比拟以上两图,光源的发光面积极大,本影区越小,无影灯就是依据此原理设计的。 留意强调: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发出的光可用光线表示,但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光在同一种约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正因如此,才能在障碍物的反面留下影子。 4、关于证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许多,例如日食月食现象: (1)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外表,这就是日全食,如a区。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某一侧的发光外表,这就是日偏食如b区,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外表的中部,能看到太阳四周的发光环形面,这就是日环食
14、,如c区。 (2)、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同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如下图,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如图a区;当月球有一局部进人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如图b区;但要留意,当月球整体在c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 5、光速:光的传播速度。 1)、真空中的光速:各种不同频率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一样,均为: C3.0105kms3.0108ms。 2)、光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等C3.0105kms3.0108ms。 3)、光在其它媒质中的速度都小于C,其大小除了与媒质性质有关外,还与光的频率有关(这一点与机械波不同,机械波的波速仅由媒质的性质即密度、弹性和温度等打算)
15、6、光年: 1)、定义: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光年。 留意:光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长度单位。 2)、大小:1光年Ct3.0108ms365243600s9.461015m。 初二物理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熟悉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2、通过观看和初步试验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透镜焦点和焦距;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熟悉为根底,带着问题,体验科学 探究的过程; 2、经受用多种方法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16、创设情景,鼓舞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索、擅长思索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育学生科学的讨论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学法指导:通过观看和试验,总结归纳规律。 预习导学:本节课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解决问题”,通过“沟通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关于透镜的科学内容。在问题给出时注意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育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导入: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晰;旅游时有看到美妙的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
17、清晰东西了,这是什么缘由呢?今日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隐秘,引出课题,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题目: 预习习题: 1透镜是利用光的_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如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3、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到光心的距离叫做,一个透镜有两个。 初二物理教案 篇四 物理力学注意从微观到宏观。以往的技术科学和绝大多数的根底科学,都是或从宏观到宏观,或从宏观到微观,或从微观到微观,而物理力学则建立在近
18、代物理和近代化学成就之上,运用这些成就,建立起物质宏观性质的微观理论,这也是物理力学建立的主导思想和根本目的。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转变物体的外形。 力量目标 1.通过观看演示试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育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力量。 2.力的概念特别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学问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问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
19、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熟悉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为了使学生更详细地熟悉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详细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学问的入门根底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把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汲取有重要作用。 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 力可以转变物体的外形,也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识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叙述的,学生承受起来并
20、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根底上,可向学生展现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争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 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答复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方: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 然后对例子进展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留意培育学生的分析归纳力量。 最终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
21、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根底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试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索。 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 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二 物理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