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 单元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 单元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 单元教案.pdf(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 下册 教案(四)年级语文学科备课活页 第 7 单元 第 21 课 共 3 课时 课题 21 古诗三首 设计者 课程标准 1.硬笔书写,写字姿势正确,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2.阅读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教材分析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词有极大的兴趣,也积累了一定的优秀诗文,对于诗的韵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教学目标 1.认读“芙、蓉、洛”3 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 个字。2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难点 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教法 讲授法 启发教学法 学法 365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小学 下册 教案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同学们请准备好你们的课本、标注笔、典中点,拿出你们的激情和坐姿,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我们的口号是:学好语文!我能行!导学案:课前预
3、习单。二、板书课题芙蓉楼送辛渐,齐读课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1.认读“芙、蓉、洛”3 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 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介绍作者 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预设: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赠汪伦 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接下来,我们
4、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板书:芙蓉楼送辛渐)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4.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 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5.写作背
5、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小学 下册 教案 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确,读流利。【课件出示 5:生字田字格课件】芙 蓉 洛 壶(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蓉”,边音“洛”。(2)指导书写“芙 蓉 壶”都是上窄下宽的字,“洛”左窄右宽。“壶”注意有三部分组成:士、冖、业。2.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3.多种形式朗读。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1.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
6、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2.【课件出示 8】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1.品读前两句诗 (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课件出示 9】(2)“连”
7、“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课件出示 10】(板书:凄冷、孤寂感)(3)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小学 下册 教案 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课件出示 11】(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
8、前两句。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谪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2.品读后两句诗 (1)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课件出示 12】(2)【课件出示 13】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冰心
9、:从字面可以解释为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3.【课件出示 14】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板书:高洁清廉)4.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5.指导背诵。作业 典中点:本课基础部分习题。板书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凄冷、孤寂感 高洁清廉 小学 下册 教案 教 学反 思 芙蓉楼送辛渐 一、预习案 完成预习单。二、探究案 1:本诗的诗
10、意。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三、训练案 1.完成本课典中点 2.完成课后习题。(四)年级语文学科备课活页 第 7 单元 第 21 课 共 3 课时 课题 21 古诗三首 设计者 课程标准 3.硬笔书写,写字姿势正确,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4.阅读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教材分析 是唐朝诗人卢纶的代表作品共六首。该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借西汉飞将军李广赞美唐朝戍边名将的勇武。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词有极大的兴趣,也积累了一定的优秀诗文,对于诗的韵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 1 个生字,会写
11、 1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单”,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2.背诵课文。3.学习一组描写人物品格的古诗,感受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难点)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难点 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教法 讲授法 启发教学法 学法 365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小学 下册 教案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同学们请准备好你们的课本、标注笔、典中点,拿出你们的激情和坐姿,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我们的口号是:学好语文!我能行!导学案:课前预习单。二、板书课题塞下曲,齐读课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 1
12、个生字,会写 1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单”,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2.背诵课文。3.学习一组描写人物品格的古诗,感受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难点)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它是一首送别诗,今天,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塞下曲和墨梅(板书:塞下曲 墨梅)、出示目标 塞下曲自学提示: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2.带感情朗读这两首古诗。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5.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单 雁 砚 乾 坤 (1)注意读准前鼻音“单 雁 砚 乾 坤”其中多音字“单”,读“
13、ch n”,还有一个读音“d n”,组词“单一”。(2)指导书写 小学 下册 教案 重点指导“雁 乾”的书写。“雁”半包围结构,里面的笔画较多,注意写扁一些,四个横间距均匀,但长短不一。最后的横最长,中间的两横较短一些。“乾”左右结构,注意右边不是“气”。塞下曲(一)合作学习 1.诗题“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2.介绍作者: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3.理解重点词语,想想“单于”“轻骑”“欲将”“满弓刀”结合注释理解。4.说一说诗句的大意:夜
14、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板书:边塞生活 大雪纷飞)(二)质疑探究 品读,深化理解 1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单于是怎样被包围的,自由说。预设:单于被重重包围着,白天无法脱身。2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会受惊,高高飞起?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练习说。(趁着黑夜,单于想带领手下悄悄逃跑,惊醒了正在睡觉的大雁。)3.想象一下将军是怎样知道单于逃跑的?指名说。(从被惊醒高高飞起的大雁,知道单于要逃跑。)4.发现单于逃走后将军会怎样想,怎样说?预设:将军发现单于要逃跑,回想:我必须把单于拿回,想跑,没门!会对手下说:“快随本将捉拿单于那厮!”5.
15、这时,下起了大雪,狡猾的单于逃走之后,将军是否带领士兵捉住了他?(捉住)捉单于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情况?(雪大路滑,看不清方向)将军又是怎样在雪中运用智慧英勇搏杀,擒住单于的呢?(根据马蹄印,根据马蹄声)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一说。(同桌互相说指名说)(板书:充满智慧 英勇搏杀)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六首。今小学 下册 教案 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在剩下的五首古诗中,第二首“林暗草惊风”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作业 典中点:本课基础部分习题。板书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
16、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边塞生活 大雪纷飞 充满智慧 英勇搏杀 教 学反 思 塞下曲 四、预习案 完成预习单。五、探究案 1:本诗的诗意。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六、训练案 3.完成本课典中点 4.完成课后习题。小学 下册 教案 (四)年级语文学科备课活页 第 7 单元 第 21 课 共 3 课时 课题 21 古诗三首 设计者 课程标准 5.硬笔书写,写字姿势正确,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6.阅读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教材分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
17、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词有极大的兴趣,也积累了一定的优秀诗文,对于诗的韵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 3 个生字,会写 3 个生字。2.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重点)3.学习一组描写人物品格的古诗,感受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难点)重点.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难点 学习一组描写人物品格的古诗,感受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 教法 讲授法 启发教学法 学法 365 小组合作探究法 小学 下册 教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
18、课前准备:同学们请准备好你们的课本、标注笔、典中点,拿出你们的激情和坐姿,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我们的口号是:学好语文!我能行!导学案:课前预习单。二、板书课题墨梅,齐读课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 3 个生字,会写 3 个生字。2.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重点)3.学习一组描写人物品格的古诗,感受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难点)四、教学过程 合作学习 1.解题:墨梅是一首题画诗,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2.了解作者: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雁 乾”的书写。“雁”半包围结构,里
19、面的笔画较多,注意写扁一些,四个横间距均匀,但长短不一。最后的横最长,中间的两横较短一些。“乾”左右结构,注意右边不是“气”。3.3.理解重点词语: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小学 下册 教案 池头:池边。头:边上。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痕:痕迹。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4.说说诗句的大意: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
20、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板书:梅树 颜色好 清香迷人)(二)品读感悟 1.出示: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2,品读: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21、(板书:高洁 有内涵)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预设:王冕,你真了不起,梅花画得真得很神似!预设:这些梅花栩栩如生,真是太美了!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作业 典中点:本课基础部分习题。小学 下册 教案 板书 墨梅 梅树 颜色好 清香迷人 高洁 有内涵 教 学反 思 芙蓉楼送辛渐 七、预习案 完成预习单。八、探究案 1:本诗的诗意。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九、训练案 5.完成本课典中点 6.完成课后习题。(四)年级语文学科备课活页 第 7 单元 第 22 课 共
22、2 课时 课题 22.文言文二则 设计者 课程标准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围绕这一要素,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从多个方面写人物的特点。教材分析 囊萤夜读 讲述了车胤家境贫困,晚上捉了萤火虫放在袋子里照着书本读书的故事。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我们创造条件勤奋苦学,最终一定能学有所成。学情分析 孩子们已经接触过文言文,本文浅显易懂。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 4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2.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难点)重点 会认本课 4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难点 准确朗读课文,
23、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教法 讲授法 启发教学法 小学 下册 教案 学法 365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同学们请准备好你们的课本、标注笔、典中点,拿出你们的激情和坐姿,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我们的口号是:学好语文!我能行!导学案:课前预习单。二、板书课题 22文言文二则。三、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 4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2.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难点)四、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
24、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五、学习生字。1、会认字 恭敬 勤劳 心不在焉 请跟老师读一遍,然后自己读三遍。请同学们自由分享这几个词可以拓展哪些词语?如何记忆?2、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囊萤夜读】本文选自晋书车胤传。囊,用口袋装。萤,萤火虫。【恭】谦逊有礼。【通】通晓,明白。【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囊萤夜读 讲述了车胤家境贫困,晚上捉了萤火虫放在袋子里照着书本读书。4、我会写 (1)分析字形:跟着笔顺书空。(2)难写的字多写几遍。(3)讨论如何记忆这些生字,并自由组词,练习造句。六、品读释疑 1、梳理全文的大意。胤 恭 勤 不 倦,博 学 多 通。家 贫
25、 不 常 得 油,夏 月 则 练 囊 盛 小学 下册 教案 数 十 萤 火 以 照 书,以 夜 继 日 焉。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上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地学习着。2、家贫不常得油。此处写车胤家境非常贫苦,晚上不能经常点灯,为后文囊萤夜读埋下伏笔,更突出地表现了车胤在艰苦条件下仍勤奋苦学的精神。3、囊萤夜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囊萤夜读,讲述了车胤因家贫买不起灯油,晚上捉萤火虫来照明坚持读书的故事。4、这则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囊萤夜读的故事告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 单元教案 四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七 单元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