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论文含n、o类有机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
《化学专业论文含n、o类有机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专业论文含n、o类有机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9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类号 (06) 密级 公 开_ UDC _ 编号_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 目:含N、O类有机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学院(所、中心)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 分 析 化 学 研究生姓名 学号 8200906004导师姓名 职称 教 授 _2011年10月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含N、O类有机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Study on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metal complexes with organic ligands containing nitrogen or oxy
2、gen atom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 日 期: 论文使用和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云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和论文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3、日 期: 本人及导师同意将学位论文提交至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进行电子和网络出版,并编入CNKI系列数据库,传播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按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日 期: IV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近年来,具有新颖结构和新功能的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含N类羧酸有机配体与过渡金属自组装所形成的配合物,以其多样的结构和独特的性能,受到众多的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已成为配位化学和晶体工程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此类配合物在分子自组装、分子识别、分子催化、磁性材料、光电材
4、料、药物合成、气体吸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本论文研究中,主要选用了两类有机羧酸配体吡啶乙酸和三唑乙酸,同时还选用了1,10-邻菲罗啉、2,2-联吡啶、三氯乙酸、苯磺酸钠、二氰胺钠等作为共配体,运用分子设计和分子工程的观点进行分子间的自组装,合成了11个配合物。主要工作如下:1. 以3-吡啶乙酸(pac)为主配体设计合成了4个金属配合物:(1),Zn(pac)4(H2O)2n(2),Cu (pac)2(pen)2n.(H2O)n(3), Zn(pac)3(H2O)2n (4)(其中,pac = 3-吡啶乙酸;pen = 1,10-邻菲罗啉)。3. 以1,10-邻菲罗啉为主配体,设计合成了4
5、个金属配合物: Cr(NCS)4.(pen)2.C6H6CH3CN (6),Cu(CCl3COO)2(pen)(H2O) (7),Co(pen)2(H2O)Cl.Cl.H2O.CH3CN (8),Er(pen)2(NO3)3(9),其中,pen = 1,10-邻菲罗啉。4. 以8-羟基喹啉为配体,设计合成了1个金属配合物: Co(lyh)3.H2O (10)其中,lyh = 8-羟基喹啉。5. 设计合成了一个配体,并制备了其单晶。在本研究中,采用红外光谱等,表征5个配合物。并通过X射线衍射,确定了这11个配合物和1个配体的结构。而且测定了一个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关键词:含N类羧酸;金属配合物;单
6、晶;1,10-邻菲罗啉;荧光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the complexes with novel structures and new functions have become one of research hotspots. Among, due to the various structures and the unique behaviors, the complexes, which are formed by the self-assembly of organic
7、 compounds of nitrogenous carboxylic acid and transition metals, have caused the attentions of many chemical workers, and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subjects of combined chemistry and crystal engineering. Such class complexes have the prospects of wide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s of molecular self-ass
8、embly, molecular recognitions, molecular catalysis, magnetic materials,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drug synthesis, gas absorption, and so on. In present work, upon making use of two classes of organic carboxylic acids (pyridine acetic acid and tri-imidazole acetic acid) as main ligands, and 1,10-anth
9、roline, 2,2-bipyridine, tri-chloride acetic acid, benzene sulfonate, Sodium dicyanamide as common ligands, eleven metal complexes are synthesized by means of the concept of molecular design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ings, 1. Upon using 1-prydine acetic acid a
10、s the main ligand, four metal complexes are synthesized as Fe(pac)4(H2O)2n (1), Zn(pac)4(H2O)2n (2), Cu (pac)2(pen)2n.(H2O)n (3), Zn(pac)3(H2O)2n (4) (pac = 3-pyridine acetic acid; pen = 1,10- Phenanthroline). 2. One metal complex Ni(tza)2(SO3)O (tza = tri-imidazole) (5) is synthesized by using tri-
11、imidazole as the main ligand. 3. Upon using 1,10-Phenanthroline as the main ligand, four metal complexes are synthesized as Cr(NCS)4.(pen)2.C6H6.CH3CN (6), Cu(CCl3COO)2(pen)(H2O) (7), Co(pen)2(H2O)Cl.Cl.H2O.CH3CN (8), and Er(pen)2(NO3)3 (9), where pen is 1,10-Phenanthroline.4. With 8-hydroxyl quinol
12、ine as the ligand, one metal complex is synthesized as Co(lyh)3.H2O (lyh = 8-hydroxyl quinoline) (10). 5. One organic compound (11) is synthesized, and its crystal is obtained. In present work, five complexes are characterized by using the 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eleven comp
13、lexes and one ligand are determined with the X-ray diffraction. In addition, the fluorescent emissions of one complex are determined. Keywords: nitrogenous carboxylic acid; metal complex; single crystal; 1,10-Phenanthroline; florescence目 录中文摘要IVABSTRACTV第一章 绪 论11.1 配位化学和超分子化学概述11.2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进展41.3
14、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8第二章 3-吡啶乙酸其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102.1 实验部分11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112.1.1.1 实验试剂112.1.1.2 使用仪器112.1.2 合成112.1.2.1 Fe(pac)4(H2O )2 n (1)的合成112.1.2.2 Zn(pac)4(H2O)2n(2)的合成112.1.2.3 Co(pac)2(H2O)2.xH2O(4)的合成122.1.3 配合物1-4的结构测定122.1.3.1 配合物Fe(pac)4(H2O)2n(1)的晶体结构分析122.1.3.2 配合物Zn(pac)4(H2O)2n (2)的晶体结构分析162.1.3
15、.3 配合物Cu(pac)2(pen)n.( CH3OH)n (3) 的晶体结构分析202.1.3.4 配合物Zn(pac)3(H2O)2n (4)的晶体结构分析24第三章 四氮唑乙酸的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293.1 实验部分30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303.1.1.1 实验试剂303.1.1.2 使用仪器303.1.2 Ni(tza)2(SO3 )O . CH3OH (5)的合成303.1.3 配合物Ni(tza)2(SO3 )O .CH3OH(5)的晶体结构分析31第四章 1-10-啉啡咯啉和其他共配体的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结构354.1 实验部分35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3
16、54.1.1.1 实验试剂354.1.1.2 使用仪器364.2 配合物Cr(NCS)4.(pen)2.C6H6.CH3CN (6) Cu(CCl3COO)2(pen)(H2O) (7)Co(pen)2(H2O)Cl.Cl.H2O.CH3CN (8) Er(pen)2(NO3)3 (9) 的合成364.3 配合物Cr(NCS)4 .pen2.C6H6.CH3CN (6) Cu(CCl3COO)2(pen)(H2O)(7) Co(pen)2(H2O)Cl.Cl.H2O.CH3CN (8) Er(pen)2(NO3)3 (9)的晶体结构测定、描述及分析374.3.1 配合物Cr(NCS)4. (p
17、en)2.C6H6.CH3CN(6)的晶体结构分析374.2.2 配合物Cu(CCl3COO)2(pen)(H2O)(7)的晶体结构分析414.2.3 配合物Co(pen)2(H2O)Cl.Cl.H2O.CH3CN (8)的晶体结构分析464.2.4 配合物Er(pen)2(NO3)3 (9) 的晶体结构分析50第五章 8-羟基醌啉的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结构565.1 实验部分565.1.1 实验试剂与仪器565.1.1.1 实验试剂565.1.1.2 使用仪器575.1.2 配合物Co(lyh)3.H2O 的合成575.1.3 配合物Co(lyh)3.H2O的晶体结构分析57第六章
18、1-甲基环己二稀4-乙酸配体的合成、表征和晶体结构636.1 实验部分636.1.1 实验试剂与仪器636.1.1.1 实验试剂636.1.1.2 使用仪器646.1.2 1-甲基环己二稀4-乙酸配体的合成646.1.2 1-甲基环己二稀4-乙酸配体的表征646.2. 4-甲基环己二稀乙酸配体的晶体结构分析65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687.1 研究工作总结687.2 影响金属有机配合物合成的因素讨论697.2.1 体系pH值对配合物构筑的影响707.2.2 竞争性配体的作用707.2.3 投料比例对配合物制备的影响707.2.4 反应温度、时间及溶剂体系对配合物制备和其单晶制备的影响717.3 展
19、 望71参考文献73附 录77附录 主要配体结构及缩写77附录 测试仪器和化学试剂78二、 化学试剂79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80致 谢8181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 论这些年来,含N和O的配体的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性质研究在配位化学研究的领域中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热点。一般常用的含O配体主要是指有机羧酸,在有机羧酸中特别以芳香类羧酸具有代表性,如苯甲酸类,(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等等,而含N配体则主要是一些含吡啶类衍生物和一些含N杂环类的多齿或单齿配体,常用的一些含N配体如:2,2-联吡啶、4,4-联吡啶、1,10-邻菲罗啉,叠氮化钠、
20、二氰胺钠等,此外还有一类含氮的有机配体还有席夫碱(Schiff Base)类,由于这些配体都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所以这些配体所形成的化合物扑拓结构非常丰富,由此产生许多具有独特性能的配合物,如今这一领域受到了众多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已成为超分子化学和晶体工程的重要研究课题。1.1 配位化学和超分子化学概述在1891年,著名的化学家Werner在总结了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现代配位键、配位数及-配合物的结构等基本概念,这为配位化学这一化学分支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结实的基础1。配位化学与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固体化学等领域以及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环境科学等其它学科相互渗透,成为
21、贯通众多学科融汇的研究热点,在未来的化学研究领域中,这将是最具有创新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2。随着这一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己经由原来简单的配合物发展到了许多复杂的配合物(如:金属离子多核配合物、多齿鳌合物、有机金属 p 配合物、大环配合物、金属簇合物以及各类生物模拟配合物等等3)。其中,金属有机配合物,即金属离子和有机分子相结合而形成的“功能配合物”在信息储存、分子识别、分子磁性、气体吸收、分子催化、分离、分子筛以及生物传导等诸多方面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4-7。超分子化学这一概念8是由法国学者莱恩(Lehn J.M.)在1987年提出的,超分子化学 (Supr
22、amolecular Chemistry)就是研究分子间通过相互作用缔合而形成复杂有序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聚合物的科学,这种分子聚合物简称超分子。在超分子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指分子间或分子内的弱相互作用,如配位键(coordination bond)、氢键(hydrogen bond)、范德华力(vander Waals force)、-堆积(- stacking interaction)、静电力(electrostatic force)等,超分子化学在广义来说也是配位化学。在配位化学中分子间通过相互作用力形成超分子的过程称为分子自组装(molecular self-assembly),自组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专业 论文 有机 金属 配合 合成 晶体结构 性质 研究 本科毕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