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431-2023 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1:10 000)(河南省).pdf
《DB41∕T 2431-2023 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1:10 000)(河南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1∕T 2431-2023 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1:10 000)(河南省).pdf(7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ICS 07.060 CCS A 44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2431 2023 重点区域 地质灾害 风险 调查 评价规范(1:10 000)2023-06-06 发布 2023-09-05 实施 河南省市 场监督 管 理局 发 布 DB41/T 2431 2023 I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要求.2 5 设计书编写.3 6 调查内容.3 7 调查方法.8 8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9 9 数据库建设与成果编制.10 10 项目验收.11 附录A(资料性)地质灾害危害等级与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13
2、附录B(资料性)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方法及适用范围.14 附录C(规范性)规定符号图示.15 附录D(资料性)设计书编写提纲(样式).17 附录E(规范性)野外记录及调查表(样式).18 附录F(资料性)地质灾害分类.44 附录G(资料性)土的类型与结构.48 附录H(资料性)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49 附录I(资料性)岩体结构类型划分.50 附录J(资料性)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51 附录K(资料性)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52 附录L(资料性)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方法.55 附录M(资料性)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表.57 附录N(资料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59 附录O(资料性)成果报告提
3、纲(样式).66 附录P(资料性)数据库建设报告提纲(样式).68 附录Q(规范性)附图附件编制.69 DB41/T 24312023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河南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自然资源监测和国土整治院、河南省地质研究院、河南省第五地质勘查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婧、张青锁、姚帅、王继华、王现国、乔欣欣、方茜娟、翟文建、徐郅杰、黄丹峰、狄艳松、郑光明、任军旗、崔剑、刘登飞、郭振、
4、杨小双、刘科伟、高寒、王玺、高鹏程、吴继臣、吕志涛、王晨、叶琳、李中明、张煦、常珂、周瑞平、李晓玲、王婧、胡滨、李华、田东升、潘小雨。DB41/T 24312023 III 引 言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部,位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2000年以来,我省先后开展了山区丘陵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150 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 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等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工作精度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防灾减灾工作要求,需开展重点区域1:10 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为地质灾害防治和风险管控提供依据。为规范和
5、指导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制定本文件。DB41/T 24312023 1 重 点区域 地质灾害 风险调 查评价 规范(1:10 000)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10 000)的基本要求、设计书编写、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数据库建设与成果编制、项目验收。本文件适用于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6、件。GB 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T 32864201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GB 501122013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GB/T 5012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266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DZ/T 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 02612014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 000)DZ/T 0273 地质资料汇交规范 JGJ/T 87 建筑工程地质勘查与取样技术规程 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3 术语和 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重点区 域 具有发生或者引发地质灾害条件的乡镇或城镇及
7、重大建设工程、人口聚集等地区。3.2 孕灾地 质条 件 地质灾害孕育、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岩组、易崩易滑地层、斜坡结构、软弱层、风化程度、岩体结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堆积层厚度、地下水、冰碛物、冰川冰湖、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率、人类活动程度等要素。3.3 易崩易 滑地 层 对形成崩塌、滑坡控制性较强的岩层、土层或岩土体组合。3.4 地质灾 害成 灾模 式 DB41/T 24312023 2 形成地质灾害的地质条件组合关系、演化规律及其造成危害的典型方式。3.5 地质灾 害易 发性 一定区域内由孕灾地质条件控制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3.6 地质灾 害危 险性 在某种诱发因素作用
8、下,一定区域内某一时间段发生特定规模和类型地质灾害的可能性。3.7 承灾体 可能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基础设施、大规模工程活动等。3.8 易损性 承灾体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破坏的严重程度。3.9 地质灾 害风 险 在一定区域和时期内,各类承灾体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3.10 地 质灾 害风 险评 价 根据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条件,判断风险分析结果对影响区的重要程度或影响程度。4 基本要 求 4.1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优先部署在地质灾害发育密集、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地区。4.2 收集利用调查区及周边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等已有成果资料,结合遥感
9、解译成果,初步分析总结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和成灾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野外踏勘。4.3 遥感解译应编制地质环境条件解译图,在精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可用遥感调查等手段代替部分地面调查工作。4.4 调查区应按地质灾害危害等级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一般调查区和重点调查区,调查区分级见表1。地质灾害危害等级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划分见附录A。表1 调查区 分级 表 调查区分级 危害对象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地质环境条件 复杂程度 复杂 重点调查区 重点调查区 一般调查区 中等 重点调查区 重点调查区 一般调查区 简单 重点调查区 一般调查区 一般调查区 4.5 工作量采取不平均布设网格方法,应结
10、合承灾体分布特征开展目标地质体调查。工作量基本定额参见表 2。DB41/T 24312023 3 表2 每百平 方千 米调 查区 主要 工作量 基本 定额 表 工作内容 单位 工作量 一般调查区 重点调查区 地质灾害测量 1:10 000地质灾害测量 km2 100 0 1:2 000地质灾害测量 km2 020 100 观测点 点 200500 5001000 实测剖面 km 010 520 钻探 m 0100 0200 岩土样 组 080 0160 4.6 野外调查工作应采用数字化填图方式。加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激光雷达测量(LiDAR)、无人机航拍等技术综合应用。地质灾
11、害调查新技术方法及适用范围见附录B。4.7 一般调查区应采用 1:10 000 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按斜坡单元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重点调查区应采用实测 1:2 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按单体斜坡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斜坡单元宜采用汇水盆地与河网沟谷结合的方法进行剖分,单元范围根据地形切割和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确定。单体地质灾害调查点和勘查点应分别开展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价。4.8 野外调查定位上图精度误差应小于 2 mm,应勾绘出图斑面积大于 4 mm2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长度大于2 mm的线状地物;低于上图精度的用规定符号表示,规定符号等内容按附录 C 规定执行
12、。4.9 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空间数据库,按照不同调查比例尺编制图件,提交风险调查评价成果。5 设计书 编写 5.1 充分收集调查区相关资料,全面了解调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防灾减灾工作需求和发展规划,开展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5.2 开展遥感初步解译和野外踏勘,掌握工作条件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5.3 设计书应做到任务明确,工作部署合理,依据充分,技术方法适用可行,经费预算合理,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5.4 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技术路线和工作进度安排,明确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综合研究内容,落实具体实物工作量,阐明部署依据,确定量化可考核的预期成果等。5.5
13、应附必要的附图、附表。设计书编写提纲参照附录D编写。6 调查内 容 6.1 基本规 定 6.1.1 重点对地质灾害及隐患、孕灾地质条件和承灾体进行调查,在满足调查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兼顾其他地质调查内容。野外记录内容及相关调查内容按附录 E 规定执行。6.1.2 调查内容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地质灾害分类见附录 F。6.2 孕灾地 质条 件调 查 6.2.1 地形地 貌 DB41/T 24312023 4 6.2.1.1 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遥感影像及地形条件,确定调查区地貌单元的形态、成因、类型,分析斜坡的高度、坡度、坡向等特征。6.2.1.2 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地形地貌特征,重点调查
14、各种成因的微地貌,包括:斜坡形态、类型、结构、坡度、坡向,以及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分析微地貌组合特征(负地形、凹型坡、台坎等)、时代及其演化历史。6.2.1.3 调查人工地形地貌形态、规模及其稳定性条件,包括:建筑物、人工边坡、露天采矿场、水库和大坝、堤防、弃渣堆等。6.2.2 地质构 造 6.2.2.1 系统梳理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及构造应力应变场背景特征,结合高精度遥感数据,初步解译调查区内主要断裂、褶皱、大型节理等,分析其对地质灾害的控制性作用。6.2.2.2 加强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地球物理等资料分析,调查评价区域性活动断裂的位置、规模、活动性
15、、活动方式、强度等特征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评估活动断裂对地质灾害的影响。6.2.2.3 选择断裂破碎带、断裂交汇带、褶皱转折端等对地质灾害控制性较强的构造部位开展成灾模式研究。6.2.3 工程地 质岩 组 6.2.3.1 对土体工程地质调查包括:土体分布、成因类型、厚度及其与斜坡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测试分析土体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密实度、含水率及渗透性等。土的类型与结构见附录 G。6.2.3.2 对岩体工程地质调查包括: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岩性组合、岩体结构、节理裂隙、岩组界线、强度特性等内容。6.2.3.3 划分工程地质岩组类型,分析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6.2.4 斜坡结 构 6.2.4.
16、1 以斜坡单元开展调查工作,包含可能形成崩塌、滑坡的源区和影响区域,初步划分易产生地质灾害的斜坡区段。6.2.4.2 调查应以实地测量为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灾害隐患区段按照不小于 1:2 000 比例尺开展工程地质测绘,适当实施物探、钻探、山地工程等,编制相关图件。6.2.4.3 编制调查区斜坡结构类型分区图,斜坡结构类型划分参见附录 H。6.2.5 地表水 与地 下水 6.2.5.1 以资料收集为主,核查地表水流量、历史最高洪水位、水位波动幅度、入渗条件、冲刷强度及流通情况,分析水流作用对形成地质灾害的效应。6.2.5.2 核查调查区地下水基本特征和水文地质结构,包括地下水类型、水位、流
17、量、泉点、地下水溢出带、斜坡潮湿带、含水层、隔水层等,分析地下水与斜坡稳定性的关系。6.2.6 气候、植被 与土 地利 用类 型 6.2.6.1 收集调查区历史降雨记录、多年平均降雨量、历史最大降雨量等资料,核查已发生地质灾害的降雨强度、前期降雨量值和临界降雨量值。6.2.6.2 结合遥感解译,开展植被调查,确定植被类型、覆盖率,分析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地面调查重点关注马刀树和醉汉林等现象。6.2.6.3 收集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分析其与地质灾害的互馈作用。DB41/T 24312023 5 6.2.7 人类工 程活 动 6.2.7.1 调查切坡、加载、开挖、振动、灌溉、排污、抽排地下水等人类工
18、程活动对斜坡的扰动情况。6.2.7.2 调查矿山开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地质灾害的影响。6.2.7.3 调查已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类型、数量、修建年份、主要作用、运维情况及防治效果等。6.2.8 易崩易 滑地 层 6.2.8.1 在工程地质测绘和工程地质类比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易崩易滑地层。6.2.8.2 调查易崩易滑地层的分布、范围、规模及发育规律,获取物理力学参数。6.2.8.3 分析易崩易滑地层形成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稳定性、影响范围等。6.2.9 软弱层 6.2.9.1 调查工程地质岩组易软化、易压缩、易流变、易碎裂、易崩解等特性。6.2.9.2 土样主要测试粘聚力
19、、内摩擦角、压缩系数、含水量、液限、塑限等。岩样主要测试抗剪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膨胀率、耐崩解性指数、块体密度、吸水率等。6.2.9.3 分析受软弱层控制的斜坡可能形成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影响范围等。6.2.10 岩体结 构 6.2.10.1 调查岩体结构面类型、产状、密度、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物、交切关系、软弱夹层等特征。6.2.10.2 划分岩体结构类型,确定控制结构面,分析岩体稳定性及发展趋势,评价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岩体结构类型参见附录 I。6.2.11 风化程 度 6.2.11.1 开展岩体风化程度调查。划分标准参见附录 J。6.2.11.2 调查风化层
20、的分布、风化带厚度、差异风化特征及风化裂隙的长度、宽度、填充、密度、交切关系等,分析岩体风化程度与地质灾害的关系。6.2.12 沟谷特 征 6.2.12.1 调查沟谷形态、规模、发育阶段,及沟谷内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风化程度、松散堆积物、水文特征等,分析形成泥石流物源及水动力特征。6.2.12.2 调查沟口堆积物的成分、厚度、分布范围、形态特征及不同时期堆积物的组合关系,判断泥石流的活动性。6.3 特殊地 区孕 灾地 质条 件调 查 6.3.1 黄土地 区 6.3.1.1 调查黄土成分、厚度、时代、节理裂隙、落水洞等特征,评价黄土湿陷性及稳定性。6.3.1.2 调查斜坡结构类型、下伏地层岩
21、性特征、人类工程活动等,分析斜坡变形方式、扩展形式及成灾规律,总结地质灾害成灾模式。6.3.2 岩溶地 区 6.3.2.1 调查溶隙、岩溶堆积体、溶洞、岩溶塌陷坑、土洞、溶蚀凹槽、地下水位变化带、泉、溢出带、斜坡潮湿带等分布发育特征,分析产生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变形方式、稳定性和影响范围等。DB41/T 24312023 6 6.3.2.2 调查岩层结构类型,重点调查由上部为碳酸盐岩和下部为含煤地层、泥页岩、石膏等软弱地层构成的斜坡,分析采矿、切坡、蓄水等工程活动的致灾作用。6.3.3 采空区 6.3.1.1 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访问,了解矿层埋藏条件、开采工艺、开采时间等,调查塌陷特征、地表
22、建筑物损毁情况。6.3.1.2 查明上覆地层的岩性、分布、厚度、产状及物理力学性质。6.3.1.3 必要时辅以物探、钻探和地表变形监测,查明采空区、地面变形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形特征。6.3.4 膨胀土 地区 6.3.1.4 调查膨胀土的时代、成因、岩性、厚度、裂隙发育及分布规律等,测试矿物成分、膨胀收缩系数,判定膨胀潜势,按强、中、弱三个等级进行分类分区,分析膨胀土胀缩作用对形成地质灾害的影响。膨胀潜势分类按GB 501122013中4.3.4 规定执行。6.3.1.5 调查地表水和地下水对膨胀土的软化作用,分析膨胀土软弱层斜坡的致灾效应。6.3.5 软土地 区 6.3.1.6 调查软土的时
23、代、成因、岩性、物质组成、厚度、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测试压缩性、渗透性与流变性等特征,分析软土的压缩变形、侧向扩展变形对形成地面沉降、地裂缝的作用。6.3.1.7 调查软土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下水特征,总结地质灾害形成机理。6.4 地质灾 害调 查 6.4.1 滑坡调 查 6.4.1.1 调查滑坡的类型、规模、形态、活动状态、运动形式、边界条件、活动历史、致灾范围等基本特征;调查滑坡所在斜坡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斜坡结构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6.4.1.2 分析滑坡的诱发因素、分布规律、形成机理、成灾模式及其危害性。6.4.1.3 滑坡调查、测绘相关内容按DZ/T 02612014中的7.
24、27.5规定执行。滑坡勘查按GB/T 32864规定执行。6.4.2 崩塌调 查 6.4.2.1 调查崩塌的类型、分布高程、规模、活动状态、变形历史、致灾范围等,圈定崩塌源和崩塌堆积区;调查崩塌发生斜坡的地层岩性、岩体结构、软弱层、节理裂隙、风化程度、地下水基本特征等。6.4.2.2 分析崩塌诱发因素、崩落路径、形成机理、成灾模式及其危害性。6.4.2.3 崩塌调查、测绘其他相关要求按DZ/T 02612014中的 8.18.3规定执行。6.4.3 泥石流 调查 6.4.3.1 调查泥石流的类型、地形地貌特征、松散物储量、沟口扇形地特征、水动力条件、活动状态、活动历史、堵塞程度、致灾对象、防治
25、情况等;查明泥石流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基本特征。6.4.3.2 分析泥石流的物源补给途径、一次冲出方量等,评价泥石流的易发性、危险性和危害性。6.4.3.3 泥石流调查、测绘其他相关内容按 DZ/T 02612014中的 9.19.3规定执行,勘查要求按 DZ/T 02202006相关要求执行。6.4.4 地面塌 陷调 查 DB41/T 24312023 7 6.4.4.1 调查岩溶塌陷区规模、活动状态、变形历史、致灾范围、防治措施等,统计塌陷坑数量,描述塌陷坑几何特征、产状,性质等。6.4.4.2 调查采空塌陷区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活动状态、变形历史、致灾范围、防治措施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1T 2431-2023 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1:10 000河南省 DB41 2431 2023 重点 区域 地质灾害 风险 调查 评价 规范 10 000 河南省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339501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