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文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文档.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淮河流域防汛减灾分析 就目前淮河汛情的一点看法 摘 要 洪涝灾害是我国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每年都会对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经济损失。淮河流域人口密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该区域气候条件复杂,水系支流众多,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很高,对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影响突出。本文从该区特性,成因分析,综合近几年国家应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政策,提出减灾措施。关键词:洪涝 淮河流域 成因 减灾措施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建国 60 年来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存在 8 年和 25 年左右的周期震荡;地区分 布很 不衡,安徽、江苏较 为严重,山东、河 南相 对
2、 较轻;流域 总体 洪涝灾 情 与流域四省各省 最严重的年 份并不 一 致,主 要是 由安徽 和 江苏 的灾 情决定。淮河流域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和 商 业发展 基 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 该区域气候条件复杂,水系支流多,人水 争 地 矛盾 突出,环境恶化,水 旱 灾害频 繁 发生,特 别 是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很高,严重 制约了 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 以 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及 社会经济 资料 为 基础,研究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时 空 分 布规律、灾 情 特 征以及 对区域 宏观 经济发展的影响,找 出影响洪涝灾害
3、分 布 特 征、规模及程 度的 主 要因 素,丰富 洪涝灾害的 评估理论及内容,完善防 灾减灾 理论,从 整体上以及各层面认识 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提高淮河流域应对洪涝灾害的水 平,增 强 防 灾 抗 灾的 能力,都 具 有重要的 理论 意义和 现实 意义。二、淮河流域 概况及 灾害成因 淮河流域地 处 我国 东部,介于长江 和 黄 河 两 流域之 间,位 于东 经 111 55 121 25,北纬 30 55 36 36,面积 为 27万 km2。流域 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 淮 丘陵、通扬运 河 及如泰运 河 南堤 与长江 分 界,北以黄 河 南堤 和 泰山 为 界
4、与 黄 河流域 毗邻。淮河流域地 处 我国 南北 气候 过渡带,淮河 以北属暖温带 区,淮河 以南属北亚热带 区,气候 温 和,年 平均 气 温 为 11 16。气 温变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极端 最高气 温达 44.5,极端 最 低 气 温 为-24.1。蒸 发 量南小北大,年 平均 水 面蒸 发 量 为 900 1500毫米,无霜 期 200 240天。自古以 来,淮河 就 是我国 南北方 的一条 自然 分 界线。淮河流域多年 平均降 水 量约 为 888mm,降 水 量 年 际变化较大,最 大 年 雨量 为最小 年 雨量 的 3 4倍。降 水 量 的年 内 分 配也极不均匀,汛
5、期(6 9月)降 水 量占年 降 水 量 的 50 80。由于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使淮河入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候和下 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历史上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繁,举世闻名。流域内 大洪、大涝、大旱经常出现。一年之内经常出现旱涝交替或南涝北旱现象。在 淮河中下游和淮北地区经常出现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现象,危害最大的是大洪 水和洪涝组合所造成的灾害,在淮河下游地区还极易遭遇江淮并涨、淮沂并 发、洪水风暴潮并袭的严重局面。产生淮河流域暴雨的天气系统为台风(包括台风倒槽)、涡切变、南北向切 变和冷式切变线,以前两种居多。在雨季前期,主要是涡切变型,后期则有台 风 参与。大 范围持久性降
6、水是由切变线和 低 涡 接连 出现 而形 成。江淮流域 6、7月份持久性 大 范围 的 降 水天气 称梅 雨。梅 雨期长 短、雨 量 的多 寡,基本 上 决 定 了 淮河 全 年的水 情,如 1931、1954年 梅 雨期长、雨 量 多,形 成 了全 流域 性 大洪 水。梅 雨期 结束 后 转 入 盛夏,淮河流域常 受 台风袭 击,如 1965年 7 月 24日 出 梅,7月 27日就 有台风袭 击 洪 泽湖 地区。查近百 年 来 的台风 资料,发现台风路 径遍及全 流域,亦即 台风雨 可 以 影响整个 淮河流域。台风型暴雨的特 点 是 范围 径遍及全 流域,亦即 台风雨 可 以 影响整个 淮
7、河流域。台风型暴雨的特 点 是 范围 6小时 雨 量 830mm接近 世 界纪录。暴雨 走 向 与 天气系统的 移动 大 体 一致,台风暴雨的中 心移动与 台风路 径 有 关,一 般自 南向北或 自西 南向 东 北 移动。冷 峰 暴雨多 自西 北向 东 南 移动,低 涡暴雨 通 常 自西 南向 东 北 移动,随着 南北气流交 绥,切变线或 锋 面 作 南北向、东 南-西 北向 摆动,暴雨中 心也作相应移动。例如 1954 年 7月几次 大暴雨 都 是由 低 涡切 变线造成的,暴雨 首先 出现在淮南 山 区,然 后向 西 北 方 向 推进至 洪 汝 河、沙颍 河流域,再折 向 东移至 淮北地区,
8、最后在 苏 北地区 消失,一 次降 水 过程就遍及 淮河 全 流域。由于暴雨 移动方 向 接近 河流 方 向,使 得 淮河流域 容 易造成洪涝灾 害。三、充分认识 淮河流域 防汛形势 国家防总秘书 长 水 利部副部 长 刘宁 在淮河 防汛抗 旱 总指挥 2011 年 工作会 议 上的 讲话指 出,进 一 步安排部署今 年 防汛抗 旱 各项工作,非 常 及时,十分必 要。就去 年流域 防汛工作取得 的成 功 经 验予 以 肯 定,就今 后的 工作提 出 了意 见。要 充分认识 淮河流域 今 后 防汛 的 形势。一是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繁,今 后 可能 发生 较 严重洪涝灾害。淮河流域的 特 殊 地
9、 理位置决 定 了其 天气现象的 复杂性,加 剧了防汛工作 的 复杂性。近 年 来,极 端 天气 事 件 明显增 多,淮河流域 连续 发生水灾,防汛形势 严 峻,不 容怂 怠。二 是 防汛工程体 系还 存 在 很 多 需 要 解决 的 问题。新 一 轮 淮河 治理工程正 在 实施,目 前的 防汛工程体 系还有 很 多 薄弱环节,对今 后 安全度汛构 成极大 挑 战。洪 泽湖 下游主要 排 洪河 道尚未达到规划设计排 洪 能力,洪水出路 明显 不 足;支 流的 防 洪 标准低,堤防质量差、穿堤建筑物病险问题 多;蓄滞 洪区 人口密集、启用标准低、区内安全救生设施少,分洪保安难度大;中小型病险水库
10、 多,安全隐患仍未根除;易涝区范围大,耕地多,排涝标准低,渍涝问题突 出。此外,很多新建的防洪工程尚未经过大洪水的考验,发生洪水时很可能出 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三是防汛非工程体系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 分布不均,淮北地区经常出现严重干旱,水污染问题也很突出,加剧了水资源 供需矛盾,防汛非工程措施工作任务很重,难度很大。目前的暴雨洪水和干旱 缺水监测系统覆盖面小,监测点少;暴雨洪水预测预报系统还不够完善,预报 精度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洪水调度方案和防洪抢险预案操作性还不够 强;工程监视和洪水预警系统覆盖范围小,防汛的应急能力不足;一些地区责 任制落实不到位;沂沭泗水
11、系洪水来得快,拦河闸和分洪闸很多,工程变化 大,调度方案非常重要,需要进一步调整和细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 会各界对防汛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防洪保安的预期越来越高。四、综合运用多种措施,防汛减灾 1.要切实落实防汛责任制 各地要进一步完善以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防汛抗旱工作的全过程。要在落实责任制的同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失职、渎职、工作不力或违反防汛抗旱纪律而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损失的,要坚决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2.要抓紧修订完善各类防汛预案 淮河防总和地方各级防指要根据治淮工程建设进展和工程状况,及时修订完善各项防汛预案。根据工程变化和
12、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时修订完善水库、行蓄洪区、湖泊和泄洪河道等的运用预案,进一步细化预案和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确保发生洪涝时,任何情况下都有适宜的应对方案和措施,保证抗洪抢险工作有序开展。3.要做好运用行蓄洪区准备 要坚持以人为本,提前落实行蓄洪区运用准备有关措施,进一步细化区内人员转移与安置方案。要进一步强化区内人员避险措施,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提高区内人员的减灾意识。要进一步检查行蓄洪区通信预警系统,确保有关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区内每个群众。要细化行蓄洪区分洪实施方案,保障行蓄洪区能够及时、顺利、有效运用。要提前做好行蓄洪区内人员的财产登记与核查工作,确保一旦分洪,能够及时补助区内人员损失。4
13、.要全力保障水库安全度汛 近年来突发局地强降雨事件频繁发生,导致水库频繁出险。去年全国11座小型水库垮坝,造成了较为严重损失。淮河流域病险水库多,中小水库防洪标准低,要充分认识做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化水库安全检 查,强化水库安全责任制的落实。要进一步加强水库安全度汛监管力度,尤其 是对在建和病险水库,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度汛方案和应急抢险方案,准备 好抢险队伍,落实好抢险物料,确保安全度汛。5.要努力保障中小河流防洪安全 淮河流域中小河流多,工程质量差,防洪标准低,安全度汛难度大。尤其是淮南山区的中小河流,洪水来得快,防御非常难。要进一步提高局部强降雨和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预
14、测预报水平,及时发布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预警信息,及时转移有关人员避灾;要进一步加强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工作,提前检查,找出 险 段 和 隐患 区,落实 防御工作,提前检查,找出 险 段 和 隐患 区,落实 群 测 群 防 群 测 群 防 措 施。要加强中小河流安全度汛和防御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分 析会商,充分 利用先 进 技术 和手段 提高 决策 的科学性,确保 危 险区人 民群众生命财产 安全。6.要 着 力提高防汛应急 能 力 要进一步加强防汛 组织机构 建 设,尤其是要加强 基层 防汛 组织机构 建 设。有条件 的 地 方,要 将 防汛 组织机构向乡镇、社 区 延伸,健 全防汛
15、 组织体系。要 继续 加强防汛抢险队伍 组织 建 设,不断壮 大防汛抢险 服务 队伍,努力提高防汛抢险应急 能 力。要 针 对淮河流域实 际,备 足 防汛抢险物料、设 备。要 健 全防汛 抗旱 信息报 送 和发布制度,及时 汇集、分 析、报 告 水 旱 灾害 突 发 事件,做好重大突 发水灾害 事件 的信息发布和 舆论引导 工作。参考文献 1刘宁.在淮河防汛 抗旱总指挥 部 2011年 工作 会议上 的 讲话.2011 年 2王芳.淮河流域洪 涝 灾害 评估研究 3 王英.淮河流域流域 概况(1999版)4 淮河流域 概况 及灾害 成因.中 国天气网.2009年 5 徐慧.浅谈 淮河流域洪 涝
16、 灾害 特 性 与 防灾 减 灾对 策 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明显的南北不同和东西分异。广大的东部季风区自然灾害频发、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多发区。自然灾害表现出种类多、区域性特征明显、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灾害共生性和伴生性显著等特点。正因为如此,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显得十分重要。在现代社会,人们在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方面已有了
17、许多的了解和进步。但当 面对自然灾害 时,防治措施仍尤为重要。关键词 自然灾害的种类自然灾害的特点中国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 自然灾害的概述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 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 等 气象 灾害,火山、地 震 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 等地 质 灾害,风 暴潮、海 啸 等海 洋 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是人类 依赖 的自然界中 所 发生的异 常 现 象,且对人类社会造成了的危 害的现象和 事件。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龙卷 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
18、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 有 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 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 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人类破坏自然,导 致 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自然灾害的种类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 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件总 称。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 出
19、,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 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 震、风 暴、海 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同 时 自然灾害还分为突发性自然灾害和缓发性自然灾害两类,一是突发性自然灾害。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 暴潮、冰雹、雪灾、暴雨 等,及旱 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二、缓发性自然灾害。如 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 等。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 很复杂的,有 时候 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
20、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我 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自然灾害的特点 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第二,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第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主要自然灾害中,无论是地震还
21、是干旱、洪水、它们的发生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第四,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自然灾害的联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另一方面是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也就是说,某些自然灾害可以互为条件,形成灾害群或灾害链。第五,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例如,干旱、洪涝两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全球每年可达数百亿美元。第六,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始终充满着矛盾,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能消失,从这一点看,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而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特点:一是灾害分布点多面广,局部地区受灾严重。二是南方春汛夏汛明显,北方洪涝异
22、常偏重。三是台风频繁密集登陆,影响范围跨度较大。四是风雹灾害局地较重,干旱灾情明显偏轻。五是西部地震频繁发生,低温雪灾连袭北方。六是贫困地区灾频灾重,灾贫叠加效应显著。中国的典型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1、中国的水旱灾害 危害:水灾:淹没房屋和人口,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并卷走居住地一切物品,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旱灾:河流断流,水库干涸,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防治措施:水灾: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体系,落实防汛责任;搞好水利基本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巩固沙土;加强完善水土保持法律
23、法规体系等。旱灾: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退耕还湖;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节约用水;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2、中国的沙尘暴 危害: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造成土壤风蚀和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在裸露的农田上实行作物残茬覆盖;或种植作物实行绿色覆盖;在退化的草原上种植牧草辅助于造林;建立防风屏障等。3、中国的水土流失 危害:土壤剥蚀,肥力减退;加剧沟壑发展;冲毁土地,破坏耕田;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24、;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人类生存,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淤积水库、阻塞河道、抬高河床。防治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4、中国的荒漠化 危害: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自然灾害加剧。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合理载畜;减少工矿企业的污染,做好复垦工作。5、中国的地质地貌灾害 危害:以地震、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崩塌、滑坡与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沙漠化、煤田地下火灾等为具体表现。防治措施:把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放在人口密集、建设集中和
25、对国家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城市、矿山、工程、交通干线、大江大河等地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并抓好一些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的典型工程;大力开展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和科技知识普及工作;开展群众性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尽可能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总结 通过对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的总结和讨论,我认为预防和治理各种自然灾害,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各种灾害的危险性,认识治理灾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正确认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灾害所起的作用。树立牢固的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再者,要吸取以往防治灾害的经验教训。最后,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当地的科学的方案,在灾害没有发生时居安思危,制定防治措施,在灾害发生后临危不乱。参考文献 1 秦波,田卉,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2 苏桂武,高庆华自然灾害风险的行为主体特性与时间尺度问题自然灾害学报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3 陈颙史培军自然灾害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7 4 常梦飞,防震.请借鉴历史经验 N.检察日报,200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