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二地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学案(人教版选修4)学 习 目 标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理解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2.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起源,掌握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不同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原因。3.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聚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使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好。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乡村聚落的概念: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2.类型(1):中心集镇、一般集镇。(2):、自然村。3.特点(1)规模较_ _ _、功能简单。(2)居民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小。4.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2、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等。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概念:是 达 到 一 定 规 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2.特点(1)高度的O(2)是一个开放的系统。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与经济发展状况。4.形成过程:相 对 稳 定 的 聚 落 一 一 手 工 业 和 商 业 聚集区一城市。三、世界城市的发展1.公 元 前3000公 元 前15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分别诞生了早期的城市。2.公 元 前1000年以后: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规模较大、清晰的城市。3.封建社会:世界城市的发展比较缓慢。4.工业革命以来:
3、迅速增多,_ _ _ _ _ _ _ 空前增长,规 模 迅 速 扩 大。四、中国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特点(1)受_ _ _ _ _ _ _环境影响大。(2)地域发展不平衡。(3)主要沿重要_ _ _ _ _ _ _分布。(4)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_ _ _ _ _ _ _色彩。2.近代社会:城市呈畸形发展(1)沿海、沿江地区迅速发展。(2)广大内地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3)设有租界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色彩。3.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城市普遍发展(1)一方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小城镇迅速发展,城镇数目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一、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4、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乡村聚落的区位区位优势条件水源、地形河、湖、泉附近的向阳高地或台地有足够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防范洪涝灾害的侵袭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原始采集、渔猎时期,分布在山林、河湖、海滨等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条件良好,成为天然的“食物仓库”地形、土壤、水源农耕社会,选择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的平原地区适宜农耕,可获得足够的食物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许多乡村聚落;一些大型水库工程的建设,使库区的乡村聚落向外迁移;传统的家族观念,导致我国农村形成许多同姓相聚的乡村聚落。【思维拓展】乡村聚落以自然景观
5、为主,建筑物低矮,构造简单;城市聚落以人文景观为主,建筑物高大密集,构造复杂。典 例1读下面甲、乙两幅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图,回答下列问题。、乡村聚落甲 乙(1)分析甲、乙两图的乡村聚落,完成下面的分析过程。甲乡落图村特的聚征一般分布在兔区T分布狭长h|属 状,(2)华北平原的乡村聚喜形态多如图 所示,而青藏高原上雅鲁藏布江谷地的乡村聚落多如图 所示。(3)根据以上两题,分析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答 案(1)甲:团 状 团 耕 作 地 区 的 中 心 或 附 近乙:带状带居民用水和交通便利且居住区离耕作区较近图村特乙乡落的聚征分布的优点:-fa PLE属乡村F聚落状 一 甲 乙(3)自
6、然环境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基础。地形、水源、气温等因素,无不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人文环境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乡村聚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条件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变 式 训 练1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气候C.资源 D.交通二、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地理环境特点形态成因分布平原规模大,人口多,房屋密集团状农耕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平原及湿润盆地内部丘陵狭长带状、串珠状地形比较平坦,水源充沛坡麓地区歹小句题。山区分 散
7、,规模小,具有流动性分散型便于生产、生活山间谷地和盆地干旱区规模小而集中点状、带状泉水和河流附近沙漠边缘绿洲1湿润区规模小而分散分散型便于排灌,就近管理水稻种植区交通发达区狭 长,沿交通线延伸带状便利的交通条件临近交通线商贸繁荣区规模较大团状商贸活动对人口的吸引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典例2下 列 四 幅 图 是“村 落 的1 U种平面形态图”,读图回答下(1)甲 图 反 映 的 村 落 分 布 在(地 形),丁图反映的村落分布在 地 区。(2)从自然条件考虑,早 期 比 较 容 易 形 成 城 市 的 村 落 是,其 原 因 是 影 响 乙 图 村 落 形 成 的 主 要 因 素 是 _ _
8、_ _ _ _ _ _ _,其 村 落 形 态 是(4)图中村落在未来最难形成城市的可能是_ _ _ _ _ _ _ _ _o 如 果 未 来 丁 形 成 城 市,则 其 形 成 城 市 的 根 本 原 因 是答 案 山 地 平 原 丁 大 江 大 河 的 冲 积 平 原,土壤肥沃利 于 农 耕 水 源 充 足,有便利的灌溉和水运条件(3)交 通 条 件 带 状(4)甲(5)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辨析及空间想象能力。首先从村落形态入手,甲、乙、丁三图村落大致都呈带状,丙图村落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其次,分析每图村落附近的地理环境的差异:甲图为山地,地形起伏较大,村落分布于山
9、谷及河流沿岸地形平坦处;乙图呈现出两条交通干道,可知交通对乙村有较大的影响,使其乡村聚落形态为带状,形成路村;丙图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丁图地形平坦且有河流流过,结 合“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世界上的城市多分布在大江大河冲积平原上”等知识进一步作出判断。【变式训练2】下列乡村聚落属于环状聚落的是()A.成都平原耕作地区的中心B.沿汉水河道伸展的村落C.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多数村落D.太湖周围以渔业为主的村庄三、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方法技巧】运用纲要信号法记忆城市的形成差异指标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人口数量人口少、规模较小人口多、规模较大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密度人口密度小人口密度大
10、经济差异以第一产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经济相对发达功能差异功能单一,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景观差异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人地关系相对简单,自然环境改造不大以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为主,人地关系复杂,自然环境改造大其他差异社会生活单一社会生活丰富工作分工简单,协作性弱分工复杂,协作性强环境质量好环境污染严重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物质基础);劳动分工促进了,经济职能城市一一行政职能城市的出现(集市)J 军事 政治、宗教典例3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是()A.乡村属于聚落,城市不属于聚落B.乡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没有多大影响,而城市对经济的发展
11、和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C.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D.乡村的区域差异不明显,城市的区域差异明显答 案C解析 一般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乡村和城市都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乡村和城市都有区域差异,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区域差异要小一些。【变式训练3】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四、城市的形成与
12、发展1.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发展与分布主要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共同制约。如图: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很多,以上几个是主要因素。不同的区位因素的作用也在变化,军事、宗教的影响减弱,交通、资源始终有巨大的影响,科技、旅游的影响在增强,政治因素的影响是不稳定的。2.我国大城市的分布特点地区城市分布特点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思维拓展】中国城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东部地区大城市多,城市分布密集多平原、三角洲、丘陵,地势低平属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河湖众多,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发展,适于人类居住人口众多,分布密集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水陆交通便利工农业产值高,经济发达中部地区大城市较多,分
13、布较集中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较为平坦季风气候区,但大陆性较明显,降水适中人口众多,城市发展历史较早资源丰经济水平较高陆上交通发达,是通往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枢纽地带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少,分布稀疏多山地、高原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西南地区地形崎岖,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位于我国偏远地区,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中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这是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主要为平原、丘陵地形,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而且气候温暖湿润(为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集中,城市也集中。城市集中促进了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又
14、促进了城市发展。典 例4读“我国百万人口以上部分城市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I、杏港(1)我国 部地区城市密度大。其自然地理条件是因为该地 区 地 形 面 积 大,属于我国地势的第 级阶梯。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位于纬度地带,适度,适 中。众多,水量较丰富,便于 和为城市提供(2)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_ _ _ _ _ _ _ _ 等。(3)沿长江干流两岸,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自西向东依次Ah、O(4)没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省级行政区中,在西南三省一市一区中只有,在北回归线以南的省区中只有 o答 案 东 平 原 三中 低 降
15、水 气 温 河 流 航 运水源(2)大 连 天 津 青 岛 上 海 宁 波 福 州 广 州(3)重 庆 武 汉 南 京 上 海(4)西 藏 海 南 省解析 我国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位于第三级阶梯上,河流众多,降水丰富,气温适中,生产力水平较高,人 口密度相对比较高,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多。在读图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沿海开放城市自北向南依次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西南三省一市一区指: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直辖市和西藏自治区。【变式训练4】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古代城市主要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
16、域B.我国古代著名的大都城在城市格局、城市形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C.在近代社会,我国的城市呈畸形发展D.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快速、健康地发展TU BIAO DAO DU图1.6天山牧场的流动聚落图1.7美国中西部平原地区的单户型聚落,据图分析:两种聚落形态的特征及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提示 图1.6展示的是一个流动的牧村,牧民的住宅是一个拆装方便的蒙古包(帐蓬、毡房)。图1.7展示的是美国中西部平原地区的大农场,村落稀疏而分散。在干旱、半干旱的温带草原地区,游牧为当地人民主要的生产方式,随着季节的交替和牧草的生长状况,牧民逐水草而居,牧区形成季节性的聚落。美国中西部的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聚落 形成 发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