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寨中学集体备课模板物理.pdf





《瓦寨中学集体备课模板物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瓦寨中学集体备课模板物理.pdf(10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瓦 寨 中 学 八年 级 物理备课组集 体 备 课 教 案主 备:滕建军 辅 备:滕建军上课时间2 01 4 年 3 月 4至 7日(星期二至五)本 周 第(1-2)课时总()课时上课教师滕建军班 级(八)年 级(1,2,3,4 )班课题:第七章 第一节 力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
2、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方法与手段:观察,演示,讲述,举例。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讲授新课1 .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修订、增减课后作业(最好是分层布置):不 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
3、的运动是否 不 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3.力的示意图。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教师小结:1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3 .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板书设计:1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3 .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反思:瓦 寨 中 学 八年 级 物理备课组集 体 备 课 教 案主 备:滕建军 辅 备:滕建军上课时间2014 年 3 月
4、10-11日 (星期一至二)本 周 第(3)课时总()课时上课教师滕建军班 级(八)年 级(1,2,3,4)班课题:第 七 章 第 二 节 弹 力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II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教学难点:
5、自制弹簧测力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讨论,讲授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 入“弹性”概念-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 入“弹性”概念(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修订、增减课后作业(最好是分层布置):(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
6、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2)认清分度值;(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教师小结:1 .弹性塑性的概念2.弹力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板书设计:4 .弹性塑性的概念5 .弹力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教学反思:瓦 寨 中 学 八年 级 物理备课组集 体 备 课 教 案主 备:滕建军 辅 备:滕建军上课时间2014年 3 月 12至 14日(星期三到五)本 周 第(4-5)课时总()课时上课教师滕建军班 级(八)年 级(1,2,3,4)
7、班课题:第七章第三节重力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重力方向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演示,
8、练习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新课教学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 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修订、增减课后作业(最好是分层布置):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一)重 力(G):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
9、 质 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个常数约9.8N/kg。用g表示,即g=9.8N/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匕质量1 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重力的公式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kg),g是9.8N/kg,粗略计算:g取10N/kg(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四)重力的作 用 点C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儿何中心。重 心 不 一定在物体上。教师小结:1.万有引力的解释2.重力概念3.重力三要素4.重力单位及应用板书设计:1.万有引力的解释2.重力概念3
10、.重力三要素4.重力单位及应用教学反思:瓦 寨 中 学 八年 级 物理备课组集 体 备 课 教 案主 备:滕建军 辅 备:滕建军上课时间2 0 1 4 年 3 月 1 7-1 9日(星期一至三)本 周 第(6-7)课时总()课时上课教师滕建军班 级(八)年 级(1,2,3,4)班课题:第 八 章 第 节 牛 顿 第 一 定 律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物体的惯性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活动体验,切物体都有惯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教学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讲授,演示,举
11、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讲授新课1.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按照书本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修订、增减课后作业(最好是分层布置):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介
12、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2.惯 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学生活动:(1)体验图8.1-2的实验(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3)通过观察图8.1-3,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鸡蛋魔术、套锤柄、行车跳下易摔倒、泼水、丢
13、垃圾、车启动人后倒,刹车人前倾等等。(4)阅 读1 9页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教师小结:1 .运动和力的关系历史推断2 .实验推到出牛顿第一定律3.惯性定律4.惯性的应用板书设计:1运动和力的关系历史推断2实验推到出牛顿第一定律3惯性定律4.惯性的应用教学反思:瓦 寨 中 学 八年 级 物理备课组集 体 备 课 教 案主 备:滕建军 辅 备:滕建军上课时间2014 年 3 月 20-21日(星期四至五)本 周 第(8)课时总()课时上课教师滕建军班 级(八)年 级(1,2,3,4)班课题:第 八 章 第 二 节 二力平衡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知道物体处
14、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理解二力平衡条件;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教学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1.力的平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
15、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忖,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修订、增减课后作业(最好是分层布置):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16、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教师小结:1.平衡力概念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3.实验中的注意事项4.二力平衡的应用板书设计:1平衡力概念2 二力平衡及其条件3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4二力平衡的应用教学反思:瓦 寨 中 学 八年 级 物理备课组集 体 备 课 教 案主 备:滕建军 辅 备:滕建军上课时间2014 年 3 月 24-25日(星期一至二)本 周 第(9)课时总()课时上课教师滕建军班 级(八)年 级(1,2,3,4)班课题:第 八 章 第 三 节 摩 擦
17、 力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2)经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学方法与手段:演 示 举 例 讲 授教学过程:一.
18、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二.新课教学(-)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二)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不光滑、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三)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图甲和图内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修订、增减课后作业(最好是分层布置):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四)摩擦的利与弊: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19、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五)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 大 压 力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六)、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加润滑油。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教师小结:1.摩擦力的概念2.摩捺力产生的条件3.探究影响摩捺力大小的因素4.摩捺力的利弊5.摩捺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止板书设计:1.摩擦力的概念2.摩捺力产生的条件3.探究影响摩捺力大小的因素4.摩捺力的利弊5.摩捺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止教学反思:瓦 寨 中 学 八年 级 物理备课组集 体 备 课 教 案主 备:滕建军 辅 备:滕建军上课时间2014 年 3
20、月 26-28日(星期三至五)本 周 第(10-11)课时总()课时上课教师滕建军班 级(八)年 级(1,2,3,4)班课题:第 九 章 第 节 压 强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
21、量法。(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课 文29页蚊子及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新课教学(-)压力:L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2.突破难点的方法:
22、练习:利用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修订、增减课后作业(最好是分层布置):知识。(二)压强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1.提出问题2.进行假设和猜想3.设计方案(实验)4.进行 实 验(学生探究)5.分析现象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 强 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 表示压强、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P=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 强-帕 斯 卡(Pa)F-压力一牛顿(N)S受力面积平 方 米(m?)lPa=IN/m2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
23、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减小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 5 K 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教师小结:1.压力的的定义及作用效果(演示)2.压强定义及单位3.影响压强大小的原因(探究)4.压强的应用及减小和增大压强的方法板书设计:1.压力的的定
24、义及作用效果(演示)2.压强定义及单位3.影响压强大小的原因(探究)4.压强的应用及减小和增大压强的方法教学反思:瓦 寨 中 学 八年 级 物理备课组集 体 备 课 教 案主 备:滕建军 辅 备:滕建军上课时间2014年 3 月 3 1 日(星期一)本 周 第(12)课时总()课时上课教师滕建军班 级(八)年 级(1,2,3,4)班课题:第 九 章 第 二 节 液 体 的 压 强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
25、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应用于 1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连通器应用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演 示 总 结 讨 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课文潜水艇,用塑料袋装水时塑料袋会胀起来等引入液体会产生压强,引出本课课题液体的压强二.新课教学(-)液体压强的特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演示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集体 备课 模板 物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