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第四单元知识要点四、水循环和洋流1、水循环(1)水循环过程: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2)海陆间大循环:由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四个环节组成。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这是最重要的一种水循环。(3)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2、洋流(1)洋 流(海 流)概 念:表层海水大规模地定向流动。(2)风海流成因:由盛行风吹拂而成。一般呈东西方向流(赤道逆流除外),如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等。北印度洋海区洋流由于受季风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海水向西流,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上左图);夏季海水向东流,洋流呈
2、顺时针方向流动(上 右 图)。(3)洋流分布:记住洋流模式图、主要洋流的位置与流向(课本6 2页)。大西洋完整洋流图见下图。(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B、洋流与渔场关系:在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的渔场。例:日本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千岛寒流。加拿大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东格陵兰寒流上升补偿流也容易形成渔场:秘鲁寒流形成秘鲁渔场。C、洋流对海运影响:顺流快,逆流慢。D、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另一方面会使污染范围扩大。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3、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气候、水文、地 貌(地形)、生物、土壤等。2、地质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3、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命出现前,主要是化学演化;生命出现后,主要是有机演化(生物演化)。(2)地质史上两次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3)最初生命出现于海洋;鱼类出现于古生代;环境变化导致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灭绝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类是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始于产业革命。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整体性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
4、甚至整体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2、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3、土壤的形成(1)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是土壤的物质基础,为土壤提供矿物养分(氮除外),主要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2)气候与土壤:直接土壤的水热状况,间接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温暖湿润地区,风化作用强,有机残体归还多,土壤发育好(厚度大),但全年微生物活动旺盛,雨水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较贫瘠;寒冷地区,风化作用弱,有机残体归还少,土壤发育差,但微生物活动弱,雨水淋溶作用弱,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较肥沃。东北黑土的
5、肥力 南方红壤 西北荒漠土。(3)生物与土壤:A、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经微生物作用形成腐殖质,释放出N)的来源,促使土壤肥力的形成,是土壤形成中的最活跃因素。B、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低。(4)地形与土壤:间接作用于土壤。坡度大的地区土壤发育差(厚度小),平坦地区土壤发育好(厚度大)。阳坡的土壤温度状况好,但水分条件差。在山区,随海拔上升土壤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5)人类活动与土壤:A、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也能培育出高产的土壤,如水稻土。B、不合理的耕作经营,则会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6)在上述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
6、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生物和气候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 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及影响因素(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分布,沿 纬 度(或南北)方向更替;以热量为基础: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最明显。(2)经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分布,沿 经 度(或纬线或东西)方向更替;以水分为基础;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其植被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 林 草 原 荒 漠。(3)垂直分异规
7、律(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反映的是同一地区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情况。一座山的相对高度越大,纬度越低,则自然带越多;反之就越少。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的高度比阴坡高。如位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其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的变化相似;位于极地的高山,只有一个冰原带。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规律是:树(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草 荒漠-冰雪。雪线的影响因素:降水、气温、地形。其 中 降 水(降雪)起主要作用。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多,雪线就比北坡低。(4)地方性分异规律:是较少尺度的地域分异;其特点:有序性和重复性。3、主要陆地
8、自然带(1)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大陆东部从赤道向两极可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浙江省所在的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京所在的自然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地中海气候对应亚热带常绿硬叶林(2)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大致可分为热带草原带(如非洲大陆上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如内蒙古草原)。(3)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主要形成原因是降水少。可分为热带荒漠带(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和温带荒漠带(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与聚落(1)聚落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场所。(
9、2)平原地区,聚落的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或棋盘式,人口较多。丘陵山区,聚落的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3)城市大多分布于平原地区,热带地区城市分布于凉爽的高原上。2、地形与交通线路(1)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有多种,但在自然因素中,地形的影响尤为深刻。(2)平原地区,交通线路造价低,密度大,平面形态多呈网状。丘陵山区,交通线路造价高,密度小,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型分布。(3)交通线路建设要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如山区公路大致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减小坡度,有 利 行 驶(但在资金和技术条件许可地区,可选择打隧道或架桥)。尽可能降低造价,减少对生态的破坏。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
10、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A、有三次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一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B、冰期与间冰期交替,湿润期和干旱期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2)近现代的气候变化:自1 8 6 1年 以 来(工业革命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2、全球变暖(1)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一是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因为森林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2)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
11、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调整经济结构将付出巨大代价;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加剧自然灾害,危害人体健康。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产生一定经济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大属性。2、自然资源的分类(1)按自然属性分类:气候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2)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类: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等)和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3、煤炭资源及其利用(1)前煤炭时期(产业革命前):木柴、水力为主要能源,称 为“木柴时代”。(2)煤炭时期:产业革命后,煤炭大量使用,形成了俄国的顿巴斯工业区、德国的鲁尔区、美国的东北
12、部工业区等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3)后煤炭时代:2 0世纪6 0年代始,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A、农业社会阶段:平坦的地形,温暖的气候,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是农业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B、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对工业产生很大影响。C、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自然灾害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分为地质地貌灾害(如地震、泥
13、石流、滑坡等)、气象 灾 害(如今风、洪涝、寒潮等)、生 物 灾 害(虫害、鼠害、水葫芦、赤潮等)、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等)等。2、中国的自然灾害(1)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地震。(2)中国的洪涝灾害A、中国东部地区的雨季:4、5月份在华南,6、7月份在江淮,7、8月份在华北和东北,8、9月份,东南沿海多台风,形成狂风暴雨。B、我国暴雨的特点:季节性、频发性、高强度。C、中国河流水灾的一般成因: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集中,多暴雨;流域地貌因素: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入海口小或无,多支流,汇水集中;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减少了
14、湖泊的蓄水量)、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流入河中使河道蓄水能力下降)、阻塞河道(如网箱养殖、乱建码头),使流速降低。D、洪涝灾害的防治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中游:加固大堤,修建蓄洪工程,退田还湖。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第一单元地图专题L 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
15、,向南增大为南纬。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 E 为东半球,20 W往西至160。E 为西半球。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 弧 定 律(例如东经8 0 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
16、地方为山脊。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 河 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 地 行 星(水金地火)、巨 行 星(木土)、远 日 行 星(天、海)。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 原(即月海)、火山。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
17、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7、太阳活动一黑子(标志)、耀 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 1 年。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一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一一磁场-磁暴9、太阳辐射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1 0.自 转 方 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线 速 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角 速 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恒 星 日(2 3 h 5 61 11 4 s 真正周期)太
18、 阳 日(2 4 时,昼夜更替周)意义:昼夜更替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 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 度)。1 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一一夏至、冬至1 3、时间计算:所 求 时 间 知 时 间 士 区 时 差+途中时间1 4、时区=经度/1 5 (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1 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 )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1 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 8 0 )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9、。1 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 8 0 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1 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地形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太原:技术力量强;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1 9、公转 速度:1 月初一近日点一速度快,7月初一远日点一速度慢;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2 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 3 2 6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昼夜长短
20、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四季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一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2 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 0 (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南北回归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必修 知识 要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