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基础过关.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三地理基础过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基础过关.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地理基础过关填空题1.宇宙的组成物质有星云、行星、流星、恒星、彗星等。这些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2.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有: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保证了温度条件适中、一 定 的体积和质量形成了适合的大气层、液态水的存在。3.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的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4.太阳大气由里到外 分 为 光 球 层、色 球 层 和 日 冕 层。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一太 阳 活 动,周 期 约 为 1 1 年,其重要标志是黑 子 和 耀 斑。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其发射的电磁遗进入地球电离层,引
2、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进入两极的高空大气,与之碰撞产生 极 光。6.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太阳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时间长度为2 3 小时56分 4 秒。地球门转方向从北极看是.逆 时针,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相 等。线速度_赤 道 最大,随纬度增大而减小。7.地球公转的轨道叫做黄道轨道,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年j_月初,地球运动到近日点的位置,速 度 较 快。8.自1884年开始实行分区计时办法,将全球划分为独个时区,美国本土跨生个时区,中国跨5仝时区。原则上以 皿 经
3、 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线,并把此界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9.地球运动过程中,因为 黄赤交角 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的太阳直射点在理北 回 归 线 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 至 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10.夏至这一天,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自北回归线向南北方向递减,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段小值,太阳辐射及弱;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到达一年坡大值,太阳辐射最强,1
4、1.以 莫 霍 和 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 壳、地幔 和 地核 三个圈层。上地幔的顶层 和 地壳的全部 合称为岩石圈。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2.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而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的比较 多,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13.大气运动的能最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羯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14.三圈环流假设条件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由
5、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15.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下,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气候。交替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16.7 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低压所切断,尤以印度低压最为强烈,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17.东亚地区因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一亚欧大陆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一太平洋.所以季风气候比较明显。东亚冬季盛行东北风,寒冷干燥(气候特征);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气候特征).18.根据冷暖气团所占主次位置不同,可以将锋分
6、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冷锋过境时,可能带来大风、降雨、降雪天气。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好。19.冷锋在我国冬半年(时间)最为常见,暖锋在我国华北地M和东北地区活动较为频繁。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有持续一个月左右的阴雨天气,俗称梅雨,就是由准静止锋造成的。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旋涡。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台风灾害主要由幽、暴雨和风暴潮造成。20.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线、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循环是地球上垠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热量
7、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物质联系;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21.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由于积雪融水形成春汛,夏秋季节由于降水形成夏汛,西北地区的河流,主要补给为冰川融水,河流径流量随温度而变化,在夏季形成汛期。22.纽芬兰渔场由北大西洋暧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日本北海道渔场由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秘鲁渔场由盛行上升流形成。洋流方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另方面也使其他海域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23.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河流水、M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24.衡量个地区或国家水资嫄丰歉程
8、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皿。25.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开源措施有: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节流措施有: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 二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26.形态上来看,背斜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断;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断,两翼岩层较老。在地貌上,背斜成谷的具体原因是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的具体原因是向斜由于轴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27.在断层中,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相对下降的岩体
9、形成查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畛或高地,如我国的生山、座山、泰山等。28.河谷是典型的侵蚀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幽地貌,风力的堆积地貌有沙丘;冰川的侵蚀地貌有冰斗和知峰。黄土高原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29.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日本的富士山。30.岩浆经过冷却形成岩浆岩:岩石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新的岩浆。31.河湾出现在河
10、流发育的逊期,在河湾处,凸岸堆积(选填“侵蚀”或“堆积”),凹岸侵蚀(选填“侵蚀”或“堆积)修筑港口应选在河湾的凹崖(选填“凸岸”或“凹岸”)。32.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置五、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33.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34.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匮,其带来的的后果有(一)海平面上升,这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
11、象。(二)位于低纬度的国家,全球变暖会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出,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产。(三)洪涝和干旱灾害增多,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35.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然后才是铁路;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其他地区密度比较低;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36.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辿漫灌平原上,形成明显条带状;山区的聚落分布在洪积屋、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37.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
12、断增长。38.以欧洲和北美洲为代表的发达地区,人口增长模式 3 进入现代型;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相当的水平,但是出生率仍然较高,所以人口增长模式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39.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 口然增减和人口迁移。40.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等,其 中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41.在某
13、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称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例如,50年代,各种技术人员迁往西部、内地和边疆支援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筮因素;“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纷纷南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战争因素。42.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 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为估算一个地区、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43.o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4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其中逊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个国家和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4.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
14、了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有的城市,它还分化为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息状或余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这就决定了工业企业需要寻求靠近幽、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45.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46.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15、交通便捷程度和距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除了经济因素以外城市空间结构还受到收入水平和知名度等经济因素、行政囚索和历史因素等因素的影响。47.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城市的等级.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包括城市本身,还包括了城巾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48.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皿,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49.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
16、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尤大,这些城市有条件发展成为级别较高的城市。50.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51.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条0:形曲线。中国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城市化推进快,一经出现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化问题。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其特点是城市化水平圆,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一些大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52.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门然环境和社会处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基础 过关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