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三)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三)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三)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南省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三)语文试题考生注意:L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 生号条形马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 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们一般把兴起于“五四”新文学时期、绵延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 视为中国乡土文学肇始。在这一时期,乡土文学创作尽管艺术特征和
2、审美价值各异, 但成就了很多经典之作。周作人强调民族特色和地区差异;茅盾主张写出“对命运的 挣扎”;鲁迅以流寓在外的知识分子视角,把乡愁和关于现代性、国民性的思考交给 乡土文学来表达;沈从文则以“乡下人”自居,呈现乡村的温暖和善良;等等。作家 们对于土地的怀旧、依恋、审视甚至是批判构成了巨大的张力,他们笔下的乡土既有 温情浪漫的田园、淳朴善良的人性美,也有麻木愚昧甚至是落后的思想痼疾,“五四” 时期多元化的思潮激荡出文学史上的辉煌成就,也映照出作家们对乡土中国的回应和 思索。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 成立,乡土文学创作在作家的笔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3、作家不再仅仅是乡土的观察者、 感受者和评判者,而且是置身于乡土变革中的参与者,他们对乡土的观照从自在的文 化形态变成自为的历更过程,同时他们完全没有停留在思想上,而是用文学的方式成 为“行动者”。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张裕民、程仁,暴风骤雨中的赵玉林 郭全海等农民形象的出现,以及他们不断觉悟和成长的历程,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人物 生存状态,而是成为作家与时代的纽带,与历史发展趋势形成了共振、共鸣。改革开放以后,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新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一项重大变革经 济发展、对外开放和思想日益多元使乡土文学叙事呈现出新的特征。乡土文学不仅能 够观察具体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开始把审美焦点投向了
4、人的思想、人的尊严、 七老年纪是整二十岁,四老则已有两个七老年纪大,要命好,可以做七老一样人的爸 爸了。但拖了许多年锯子的四老,为乡下老子嫂嫂侄儿们拖得快老了,老婆却还不能 拖得个,所以七老谈到这问题,四老就有点忸怩。“七老,我说,你今天神气特别个样儿,莫非也是约定今天要娶媳妇罢? ”这在说话的四老,只是一句开心的俏话,谁知一拳打在七老心窝子,七老要忍也再不 能忍了。索性不拉锯。两个人,一个俯着首,无意地在笑,一个便仰着有意红的脸。四老还以为笑话说伤了七老,脚一移,扫下一些木粉子,七老退后半步木粉就全落到 地面了。“七老,你是定了老婆吗? ” “唔。”“唔,娶不娶? ” “不。”“什么时候定的
5、?”“我问你今天是不是初八,你又说不是。” “哈,我的天,是真吗? ”待到七老结结巴巴证明就是今天定亲时,四老咦一声,就跳下木头了。他问七老,怎么不去做喜事?他就说,这只是定亲,家中告他不转去也行。他又问他 见过老婆没有?说是见过的。“乘早接了吧。”这建议,含有一点儿鼓动,一点儿煽惑,七老仍然只有笑。动风了,四老七老两人都 把围到腰间的衣服穿好。天气是真好。可是这几日,算是北京城一个顶调皮的好天气。天越晴朗风就也越大。 到将近正午时,风就偷偷悄悄走来了。七老头上的木粉,同到地面的木粉,风一起,就全部吹去,新的木粉还不曾落地,也 全为风带跑了。“哟”在七老头上,有一阵声音。风大了,撼动七老头上的
6、木头,这是无妨于事的。风太大了,四老要休息。七老一个人,用手膀子挂在锯把上,想将身体用力下垂把那 锯拉下一点,风,又是一阵。“四老,你下来坐吧。”若是四老跳下来,七老就可以同他再谈一下关于老婆一类事,这于七老是有利益的。但失望。四老不做声,背风来取火,当风来吸烟,眼睛吹得闭成一条线。“七老,你那一天办喜事,请我吃一杯酒是要紧!”“吱吱,喇”木头是当真像有一点不稳当,又在叫了一声了。四老一跳就到地,两个人,一齐钩着腰去检察木下的撑柱。“你移一下撑柱吧。七老如命移那小撑柱,用个小锤子噎噎噎敲打着。锤子打木的声音超出一片风的合奏 曲以上,如同刚才娶亲音乐队的大鼓超出别的大小喇叭声音一个样。“ 口堂
7、晔1 竦四老七老两人一块趴在地上了,大的四四方方的一段黄松木报仇似的按住了这两人。风,做了主谋,嗾使木头打死两个锯木工人了。这一天将近天黑时,风还不止息,馍馍巷东口坪坝内,一个人不见,只有一匹大公狗。初八这日就算完了事。一九二七年五月作(有删改)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初八那日”是故事发生时间和文中人物争论的对象,以此行文,使环境、情节和 人物形象的结合更紧密。B.小说中多次写七老的“笑”,既能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七老微妙的心理,又能暗示 出七老“定亲”这一大喜事。C.小说叙写两个锯木工人在初八这一天的经历时,作者善于通过不动声色的铺排照应, 来渲
8、染氛围和突出内容。D.小说语言体现了沈从文特有的风格,人物对话和叙述语言都带有浓郁的湘西地域特 色,使读者如身临其境。8 .文中后半部分多次写到“风”,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 .沈从文评论自己的作品有“隐伏的悲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7. D 8.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中的人物因“风”休息,因“风”移撑柱, 因“风”而被压死。渲染环境气氛,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风”的反复出现,渲 染了一种不安的氛围,结尾处“风”的出现,渲染了悲凉气氛。表现作品的主题,“风”是小说中导致人物死亡结局的“主谋”,这种由偶然性引发的不幸,更令人感 慨命运无常。9.善良勤劳的四老为了生活在外辛劳,人到中年还没
9、有娶妻成家。初八是七老定 亲的日子,但他却在这天意外丢了性命,以悲剧收场。前后喜悲的强烈反差,增强 了作品的悲剧性,引发读者对生命逝去的感伤。【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人物对话和叙述语言都带有浓郁的湘西地域特色”说法有误。原文叙述的是北京 城馍馍巷东口坪坝内初八那日的情景。作者的人物对话和叙述语言都力求与北京方言 贴近,并非湘西地域特色。故选Do【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根据原文“风太大了,四老要休息” “吱吱,喇木头是当真像有一点不稳当, 又在叫了一声了。四老一跳就到地,两个人,一齐钩着腰去检察木下的撑柱。你移 一下撑柱吧。“风
10、,做了主谋,嗾使木头打死两个锯木工人了”这三件由风引起 的时间变化可知,“风”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中的人物因“风”休息,因“风”移撑 柱,因“风”而被压死。根据原文“可是这几日,算是北京城一个顶调皮的好天气。天越晴朗风就也越大。到 将近正午时,风就偷偷悄悄走来了 “哟在七老头上,有一阵声音” “吱 吱,喇木头是当真像有一点不稳当,又在叫了一声了” “这一天将近天黑时, 风还不止息”可知,“风”在文中,不仅起到了推动悲剧发生的主谋,还通过摇动木 头发出一系列诡异的声音。由此可知,渲染环境气氛,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风” 的反复出现,渲染了一种不安的氛围,结尾处“风”的出现,渲染了悲凉气氛。作者写这
11、篇小说的意图,在于展现过去普通劳动人民的不幸。而在本文中,使四老和 七老两人被砸死的直接罪魁祸首就是这调皮的“风”。因此,这里的“风”也能表现 作品的主题,“风”是小说中导致人物死亡结局的“主谋”,这种由偶然性引发的不 幸,更令人感慨命运无常。【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根据原文“七老年纪是整二十岁,四老则已有两个七老年纪大,要命好,可以做七老 一样人的爸爸了。但拖了许多年锯子的四老,为乡下老子嫂嫂侄儿们拖得快老了,老 婆却还不能拖得个,所以七老谈到这问题,四老就有点忸怩”可知,善良勤劳的四老 为了生活在外辛劳,人到中年还没有娶妻成家。则对于四老的人生来说,有着
12、“隐伏 的悲痛”。根据原文“待到七老结结巴巴证明就是今天定亲时,四老咦一声,就跳下木头了。他 问七老,怎么不去做喜事?他就说,这只是定亲,家中告他不转去也行。他又问他见 过老婆没有?说是见过的” “风,做了主谋,嗾使木头打死两个锯木工人了”可知, 因为“风”,七老在初八这天意外丢了姓名。因此,对于七老的解决来说,这有着“隐 伏的悲痛”。初八这天本该是七老定亲大喜日子,但却因为“风”,使得他在这个本该享受到幸福 的日子里意外丢了性命,喜剧变成了悲剧。再加上前文所说的全城都在初八这一天享 受结亲的喜悦,而无人关注到“这一天将近天黑时,风还不止息,馍馍巷东口坪坝内, 一个人不见,只有一匹大公狗。初八
13、这日就算完了事”。因此,前后喜悲的强烈反差, 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引发读者对生命逝去的感伤。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日:“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 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屣,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 相与其弟辛负耒耙而自宋之滕,日:“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日:“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 食。今也滕有仓縻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日:“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日:“然。”“许子必织布
14、而后衣乎? ”日:“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日:“冠。”日:“奚冠? ”日:“冠素。”日:“自织之与? ”日:“否,以粟易之。”日:“许子奚为不自织? ”日:“害于耕。”日: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日:“然。”“自为之与?”日:”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栗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日:“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日:或劳心,或劳力。劳 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后稷教民 稼
15、不啬,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 忧之,教以人伦。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 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乏数十年,师死而遂信之。 从许子乏遣,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注】许行:先秦农家代表人物。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 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土也/B.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 方之学者未能/或之
16、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土也/C.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 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土也/D.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 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负耒相而自宋之滕”与“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负”字含 义不同。B. “固不可耕且为也”与“固前圣之所厚”(离骚)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C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与“于嗟女兮,无与土耽”(氓)两句中的“与” 字含义不同。D. “故日;或劳心
17、,或劳力”与“所守或匪亲”(蜀道难)两句中的“或”字含 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滕文公接纳了许行、陈相等人,但他没有真正推行许行、陈相主张的儒家“仁 政”,不能与人民一起耕作来养活自己。B.孟子认为,既然农夫拿粮食交换器具,不是侵害陶工冶匠;那么陶工冶匠拿他们的 器具交换粮食,也不是侵害农夫利益。C.孟子反对农家的主张,但并没有先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是从日常生活问起,摆事实, 讲道理,阐明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D.孟子最后痛斥陈相兄弟,认为他们背叛了老师陈良,若按照许行的主张行事,会使 大家都走向虚伪,不能治理好国家。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18、汉语。(1)今也滕有仓縻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答案】10.C 11. D 12. A13. (1)现在滕国有粮仓和收藏财物兵器的仓库,这是侵害百姓来供养自己,哪里算 得上贤明呢?(2)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 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一切来改变边远落后地区的;没有听说过用边远落后地区 的一切来改变中原的。陈良本来是楚国的人,喜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来到 中愿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可以称
19、得上是豪杰之士了。“陈良/楚产也”是判断句,可在主语“陈良”后断开,其余不断开,排除AD;“未能或之先”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未能或先之”,其中“未能或”都是“先”的 状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负”字含义不同。背;辜负。句意:背了农具耒帮从宋国来到滕国。/对 天发誓不会辜负你。B.正确,“固”字含义相同,都是“本来”。句意: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是一方 面种地一方面同时干得了的。/这本来就是前代圣贤所看重的。C.正确,“与”字含义不同。通“欤”,语气词;介词,同。句意:这样说来,那么 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和种地一起兼着
20、干吗? /哎呀姑娘们呀,不同男子沉溺在爱情中。D.错误,“或”字含义不同。有的人;如果、倘若。句意: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 有的人使用体力。/驻守的官员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故选D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许行、陈相主张儒家仁政”错,“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陈相见许行而大 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可见许行是农家学说的代表,陈相后来向许行学习,他们并 非主张施行“仁政”。故选A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厉民”,侵害百姓;“自养”,宾语前置句,“养自”,供养自己;“恶”, 哪里。(2) “劳心”,使用脑力;“劳力者治于人” “治人者食
21、于人”,被动句,“于” 表被动;“食人”,供养别人。参考译文: 有个奉行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我这个由 远方来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 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 辛,背了农具耒耗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主张,您 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 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见到孟子,转述许行的话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但他 还是没真正认识圣人之道啊。圣贤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
22、食物。现在滕国有粮仓和 收藏财物兵器的仓库,这是侵害百姓来供养自己,哪里算得上贤明呢? ”孟子问道:“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 ”陈相说:“是的。”孟子说: “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 ”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 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 ”陈相说:“戴帽子。”孟子说:“戴什么帽子? ” 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 ”陈相说:“不,用粮食换 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孟子说: “许子用炊具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 ”陈相说:“对。”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 吗? ”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23、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 铁匠;陶匠铁匠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况且许子为什么 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 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是一方面种地一方面同时干得了的。”孟子说:“这样说来,那么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和种地一起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干 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 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 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联考 2022 2023 学年 下学 阶段性 检测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