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孝陵导游词.doc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明孝陵导游词.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马上参观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在马上进入明孝陵的时候,请允许我先给大家讲解一下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和概况。明孝陵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因马皇后早于朱元璋去世,先行葬入陵墓,她的谥号为“孝慈”,故称孝陵。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20xx年7月,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工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古都南京的第一处世界遗产。洪武十四年(1381年),孝陵开头兴建。次年葬入马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葬入孝陵。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
2、永乐皇帝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筑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完毕,历时32年之久。当时的皇陵规模宏大,仅陵园四周筑成的皇墙就有45华里,几乎把钟山全部包括在内。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诞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夫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与了元末农夫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明孝陵开创了新式帝陵制度,并始终影响到后来的明十三陵以及清代皇陵。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革新,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一种新奇的“前方后圆”和“前朝后寝”的格式,这种建筑布局反映的是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
3、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作曲折曲折之变化,取法于天,取象于地,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思想。各位游客:这儿是明孝陵的入口处,我们首先看到的这座一门两柱冲天式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王朝皇权的象征,文武百官至此,均得下马步行。六百多年岁月的侵蚀,下马坊曾经断裂倾倒,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0年重新修复的。下马坊四周还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皇帝将孝陵所在的钟山,与北京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并称二岳,特改钟山为“神烈山”,并在下马坊东侧直立了“神烈山碑”,此碑原有方形的碑亭,现仅存斗形石柱础四个;另一石碑是“禁约碑”,直立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镌刻着制止破坏
4、陵墓及谒陵的有关留意事项。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正式进入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从下马坊至大金门约有近千米。大金门两侧原接有护卫陵区的外郭皇墙,现在还能看到与皇墙的接口。六百多年风雨过后,百官下马的道路早已湮没,圈围紫金山的皇墙也已不见了踪影,只有这座大金门,依旧悄悄地守望着孝陵。各位游客:这是一座用来安放“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楼建筑遗存,俗称“四方城”。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周各开一券门,当年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顶,掩盖黄色琉璃瓦,现在顶部已荡然无存。碑楼内石碑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
5、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表达家平,二是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叮嘱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局部组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石龟,高2.08米,古人称为“赑屃”,是龙生九子之一,特殊能负重。它身上所背负的这块碑,是我们南京地区古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请大家随我前行,四方城的西北便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御河桥,俗称红桥。河宽约20米,是一自然河道,也是明孝陵的第一道排水通道。过了御河桥就是陵墓的神道
6、。在明代以前的帝王陵寝中,神道都是笔直的,和陵寝的主体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明孝陵的神道却是顺应了自然的地势,曲折曲折。当时有人提议铺设一条直的神道,铲平陵宫前的孙陵岗,也就是现在的梅花山,朱元璋没同意,他说“孙权也是一条英雄,留着他为我守门吧”,孙陵岗的保存成了孝陵的一道自然屏障,形成了动听曲折的神道布局。 孝陵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现称石象路。石象路长615米,路两侧分列着6种12对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表达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武,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
7、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大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奇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利、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方法来完成运输任务。在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是其次段神道,长250米,俗称翁仲路。现在我们看到的
8、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也称望柱。从这里开头,路两侧有武将、文臣石像各两对,均为一对有须、一对无须,分别代表老年、青年。武将身穿甲胄,手执金吾,威仪凛凛;文臣头戴朝冠,手拿朝笏,神情肃穆。他们都是陵墓的忠实守护者。明孝陵神道石刻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它代表了中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翁仲路终点是棂星门。棂星门又称龙凤门,是孝陵神道上一处重要的礼仪性建筑,原为六柱三门冲天式牌楼,其柱础及抱鼓石均系明代原物,20xx年经中山陵园治理局考古清理,恢复柱础及抱鼓石原有形制,规划将其复建,重现历史原貌。 游客朋友们,走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现在,我们就将进入
9、明孝陵的陵宫区。这里就是“金水桥”,桥基和两岸石堤是明代的原物。这条御河是明孝陵的其次道排水通道。至此,明孝陵的建筑开头按南北中轴线设置,直至地宫。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文武方门”。文武方门原有五门,三大两小,正门顶部为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毁于清代咸丰年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武方门是在考古调查的根底上于1998年按原貌恢复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殊告示碑”。碑由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直立的,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着爱护明孝陵的告示。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殿,碑殿在明代时是孝陵享殿的前门,在清代咸丰
10、年间被毁,现存的石构须弥座台基东西两侧,原有砖墙连接陵宫外垣,现已无存。现存的碑殿建于清代,碑殿内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所立的“治隆唐宋”碑,意在赞扬朱元璋的功绩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时,见孝陵由于治理不善等缘由,建筑破落,陵区荒凉,遂手书“治隆唐宋”四字,“交与江宁织造曹寅制匾悬挂殿上,并行勒石”。“治隆唐宋”碑东西两侧是乾隆南巡,晋谒孝陵时的题诗碑,侧后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十八年(1699年)谒陵的记事碑。其中西侧卧碑上便刻有红楼梦曹雪芹祖父曹寅的题名。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享殿。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
11、)建成,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的享殿,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现存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之上的殿基有大型柱础56个,根据台基的面积和柱础的位置,我们不难想像出当年这座殿宇的宏大规模。当年的享殿内供奉着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神位。享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中心踏垛居中局部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享殿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也就是这道门,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后寝”是朱元璋及皇后亡灵的安眠之地,由少数守陵太监在内部守护,除皇帝和经特许的大臣以外
12、,一般人不得入内。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帝陵制度,也在此处得以表达。内红门在明朝时有三座门,现已恢复了其形制。穿过内红门,便是一座大石桥,又称“升仙桥”,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过桥入葬,寓意逝者升仙,故得名。升仙桥下的御河是孝陵的第三道排水通道。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明孝陵的核心处,眼前这座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是方城。它前高大约16米,后高约8米,东西长约75米,南北宽31米。方城下部为石刻须弥座,上面用条石砌筑,在束腰局部刻绶带纹和方胜纹。方城的东西两侧有影壁,俗称“八字墙”,墙壁高7米,长约20米,上面掩盖着琉璃顶,下部是两层砖雕须弥座,墙面四角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
13、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这些砖雕是中国明代早期砖雕艺术的出色代表,经受600多年,花纹仍清楚完整,因而非常宝贵。 方城正中有一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深长的隧道,隧道上作券顶,两侧底部为石刻须弥座。隧道有54级台阶,直达后部宝城前垣和明楼间的夹院。隧道前后原先有门,现仅存门臼石等遗迹。出隧道左右各有台阶,拾阶便可到达方城顶部的明楼。这种带有幽深隧道的方城建筑形式也是明孝陵的独创。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2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寝。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
14、、环境美丽而著称。20xx年,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胜利,更使得这座开创明清皇陵制度的明孝陵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明孝陵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沧桑,很多建筑物的木构造局部已不存在,但它的全部建筑遗存都完好地保存在原地,空间布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遗存所在的自然景观未受损坏,它们足以显示明孝陵在中国帝陵进展过程中所拥有的独特的设计理念、制度格局、营造规模和艺术成就。如今,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寝都是以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而建筑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孝陵不愧是一件天才的艺术杰作,是中国文化进展到高度成熟时期的一项综合性成果,它开创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国帝陵进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和
15、地位。 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会文化、审美意识、建筑技术和国家财力的结晶。陵寝布局设计和建筑形式,具有鲜亮的时代风格和典范精神。既继承了汉、唐、宋帝陵制度中的优秀成分,又创立了新的帝陵制度。明孝陵的陵寝制度,标准着明、清两代500多年帝陵建立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其地位崇高,影响极为深远。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3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 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开工,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先后调用军工10万,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 华里长
16、,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概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对德碑,神道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将各四。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头。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 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
17、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骆驼、象和马等6 种,每种两对,姿势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概非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惋惜有些已经损坏。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告示,系清宣统年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江宁知府以六国文字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根底,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
18、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 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密。甬道终点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构造已毁,现仅存四周砖墙,南面有拱门3 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四周树木葱郁,松涛阵阵
19、,不禁令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 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梅花山因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 米。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4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381年孝陵正式开工修建,其次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
20、,同年葬入孝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诞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夫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与了元末农夫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 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奇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表达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这种建筑布局反映
21、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掩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重华美,惋惜已毁于战火。 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现亭顶已坍塌,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周各开一券门,民间俗称“四方城。” 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块石碑,那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功德碑,这驮碑的龟趺呢叫做赑屃,传奇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形状似龟喜爱负重,故常用作石碑的基座。 整块石碑高8.78米,这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京 明孝陵 导游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