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病机之五脏病机心的病机.docx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病机之五脏病机心的病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病机之五脏病机心的病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病机之五脏病机心的病机脏腑病机 脏腑病机是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生失 调的内在机理。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势必导致 生理功能紊乱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因此,脏腑失调的病机,在病机 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疾病既已发生,则患病机体势必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一般来说,这些病理和临床表现反映出人体发生疾病时的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气血失调以及升降失常等变化。但若要确切判明病变的部 位、性质及对机体功能活动的影响,则必须将病机分析落实到脏腑上, 才能保证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研究脏腑病机,对于进行临床 辨证论治
2、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密切联系的,在 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到整个机 体,而使其他脏腑发生病理改变,脏病及脏、脏病及腑、腑病及脏、 腑病及腑,产生了脏腑组织之间病变的传移变化。因此,在研究脏腑 病机时,不仅要注意脏腑本身的病理变化,而且要重视脏腑之间病理 变化的相互影响。营,即所谓“逆传心包。临床上,初见发热、微恶寒、咳嗽,继则 出现高热、神昏憎语、舌绛等由肺卫直入心营的症状。(2)心与脾:心主血,脾生血又统血,故在病理上心与脾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方面。心阳不振或心血不足会影响脾之运化,使睥之功能
3、失常。反之,脾虚 健运无权,不能益气生血,则心失所养,亦能为病。脾病及心: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血的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 失血过多,都能影响于心,导致心血不足。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之 面黄、神疲、食少便谑,以及其统摄失职之出血,又有心悸、失眠、健忘、脉细等心血不足之症。心病及脾:心行血以养脾,若思虑过度,耗伤心血III,血虚无以滋养于脾,影响脾之健运,又会导致脾虚气弱,健运失司。临床上,既有 心血不足之症,又有脾气虚衰之状。不论是睥气虚而致心血不足,还是心气不足,心血亏损,影响脾之运 化和统血之功能,心与脾两者互相影响,终致心脾两虚之证。临床上, 表现为脾气虚弱而食少、腹胀,心血不足而心悸,
4、心神失养而失眠、 多梦,以及全身气血双虚而眩晕、面色不华、体倦等。III另外,心主血液的运行,脾有统血之功,在心脾两脏的作用下,使血 液沿着脉道正常运行,不致溢于脉外。当心脾功能失常时,则又会出 现出血性病理改变。(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心与肝的病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神志两个方面。血液方面:心肝阴血不足往往互相影响,心血不足,肝血常因之而 虚。肝血不足,心血亦因之而弱。在临床上常常是心悸怔忡、面色不 华、舌淡、脉细无力等心血不足的症状和头晕目眩、爪甲不荣、肢麻 筋挛、视力减退、妇女月经涩少等肝血亏损的症状同时并见。因此,血虚证不仅有心脾两虚,而且又有心肝血虚。心肝
5、血虚之证, 既有心血不足的表现,又有肝无所藏,不能荣筋养目之候。神志方面:心肝两脏有病常表现出精神异常。如心肝血虚,血不养 心,肝失濡养,则神无所主,疏泄失职。因此,肝血亏虚的病人,除 有肝血不足的症状外,还会出现心悸不安、失眠多梦等神不守舍的症 状。若心阴不足,虚火内炽,则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的同时, 往往还会兼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等肝气上逆,浮而上亢 的症状,这是心肝之阴血亏损,而心肝之阳气无所制约的结果。甚则 心肝火旺,相互影响,气郁化火生痰,痰与气(火)相结,阻蔽心窍, 扰于心神,又可导致癫狂等精神失常之病。总之,在某些精神情志疾病中,心肝两脏相互影响,肝气郁结,气机
6、不调,可出现神志方面的异常变化。反之,情志失调,又可致肝气不 舒,甚则肝气火上逆。(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为水火既济的关系。心肾之间阴阳水火精血动态平衡失调,即为心肾不交。其主要病理表现是肾水 亏而心火旺,以及心肾阳虚水泛。肾阴不足,心阳独亢:肾水不足,不能上承以济心阴,心阴不能制 约心阳,使心阳独亢而致肾阴亏于下,心阳亢于上的病理变化,出现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以及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此为“心肾不交或水火不济”。心肾阴虚,阴虚火旺:心肾阳虚,不能制约心阳,以致心火上炎, 而见五心烦热、消瘦、口干少津、口舌生疮、心悸、失眠、健忘等。心阳不振,水气凌心:心阳不振,不能下
7、温于肾,以致寒水不化, 上凌于心,阻遏心阳,则现心悸、水肿、喘咳等“水气凌心之候。此外,心血不足和肾精亏损互为因果,从而导致精亏血少,而见眩晕 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此亦属心肾之间生理功能失调的病 变,(5)心与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两者在病理上相互传变。心可移热于小肠,小肠实热又可上熏于心。心移热于小肠:心火炽盛,会出现心烦、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等症状。若心火下移,影响小肠分别清浊的功能,又可引起小便短赤、 尿道灼热疼痛,甚则尿血等症状,称“心移热于小肠“,又称小肠 实热”,可用清心利尿的方法导热下行。小肠实热上熏于心: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出现心烦、舌 赤、口舌生疮糜烂等
8、心火上炎的病理现象;在治疗上,清心泻火和清 利小便的药物并用。五脏病机五脏的阴阳、气血,是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脏的阴阳 和气血之间的关系是: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 动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血和阴,均有濡 养和宁静脏腑组织及精神情志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III但是,从阴阳、气血和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来说,则阳和气、阴和It 又不能完全等同。一般来说,脏腑的阴阳,代表着各脏生理活动的功能状态,能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是上升或下降,还是发散或闭藏。脏腑的 气血,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不仅具有推动和温煦各脏腑 生理活动的作用,同时还具有
9、重要的固摄作用。各脏之阴阳,皆以肾阴肾阳为根本。因此,各脏的阴阳失调,久必及 肾。各脏之气血,又均化生于水谷精微,因此,各脏的气血亏虚,又 与脾胃气血生化之源的关系极为密切。由于各脏的生理功能各有其特 点,故各脏的阴阳失调和气血失调的病理变化也不完全相同。(-)心的病机.心的生理病理特点:心位居上焦,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 面,与小肠相表里。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主血而外合周身之脉。心脏阴阳调和, 气血充足,则心神健旺,气血环流周身,洒陈于五脏六腑,灌溉于 肢九窍,使人体各脏腑组织生生不息,藉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心包络为心之外卫,具有保护心脏,防御外邪的作用。心在脏腑中是 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 基础理论 脏腑 五脏 机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