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5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古诗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5篇)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正确书写“缘”,理解“题、横看、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育学生的想象力量,形象思维力量,以及正确对待问题的力量。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育学生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尝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1、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见过面吗?(生:没有) 师:自我介绍。初次见面,要是以后同学们在街上遇到我,你们能认出我吗?为什么? 师:为了避开大家遗忘我,请同学们认仔细真、含情脉脉地看我一分钟。(师从正面、
2、侧面、反面各转一圈) 师:现在不会认错了吧?刚刚,同学们已经熟悉了教师,现在让我也来熟悉熟悉你们吧!(生自我介绍) 2、同学们喜爱爬山吗?你爬过哪些山?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3、(课件出示描写山的词语)现在我们来一个记忆力大考验,教师这里有一些描写山的词语,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最多的词?(指名读、齐读一遍) 4、沟通学生记词状况。 一、情景导入 1、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 2、想不想亲眼目睹庐山的风采,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漂亮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刚刚我们的庐山之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漂亮壮丽的
3、风光吸引了很多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巡游了庐山,但对庐山的熟悉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教师一起朗读课题) 4、理解题目的意思: 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
4、就,对词的进展作出了奉献,著有东坡全集。 6、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观赏这首诗。 7、课件出示古诗范读 师:读得怎么样?教师信任同学们肯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请同学们仔认真细读上4遍,前两遍读的时候,留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留意把它念通顺,留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仔细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3)师生合作读。读古诗不仅要读的精确,还要读的有节奏,要读的有板有眼。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 二、感悟理解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但是仅仅会读还不行,还要会理解。同学们平常是怎样理解古诗的? 生:沟通理解方法。(查字典、结合诗后解释、查工具
5、书、上网查资料等)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读古诗,请同学们用你平常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师: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岭和峰有什么不同?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直立) (生:还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风光都不一样。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你能想象一下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庐山怎样的风光?(师创设情境) (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视:遮天蔽日) 师:怎样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概,有强弱比照,如远近凹凸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
6、,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练读(指名读前两句诗) 师:为什么看到的庐山的风光不一样?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缘由了? 生: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示诗的后两句,指名读。在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是哪个字?(缘) 指导书写,理解“缘、不识”的意思。(由于) 谁读懂了这两句诗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么关联词吗? (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由于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生:由于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师: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由于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从不同
7、的角度观看,结果就不同) 师:谁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生举例)盲人摸象、下棋等。教师可结合详细的物品,如橘子、苹果等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不同。 师:结合我们今日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需怎样做? 生答: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师: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四周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 生答:优缺点全面看。 师:对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情愿试着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 学生自由发言。 让别的同学去评价他。 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只有客观全面的对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题西林壁这首诗,
8、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的雄奇壮丽、千姿百态,后两句告知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呢?(宠爱)我们应当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宠爱、赞美)下面我们就再一次齐声朗读这首古诗 师生齐诵。 三、古诗赏析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许多,我从网上查阅到自东晋以来,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就有4000多首,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 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今日教师也带来了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观赏。出示课件望庐山五老峰、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庐山雪 望庐山五老峰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为李进同志
9、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沉着。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明代诗人王世懋冒雪上庐山写下了一首咏雪诗庐山雪: 朝日照积雪,庐山白如云。 始知灵境杳,不与众山群。 树色空中断,泉声天半闻。 千崖冰玉里,何处着匡君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借助解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看的方法,乐于把观看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观看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发。 教学过程: 一
10、、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写景的文章,今日我们连续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所写的地点是庐山。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日,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解释,理解诗题。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相互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三、深入学习诗歌 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思索:这首诗中哪一局部是写诗
11、人看到的?哪一局部是写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思索:诗人观看的角度有哪些? 题干:诗人观看的角度有: 选项:1、从正面看和侧面看 2、从远处看和近处看 3、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4、以上角度都有 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教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同样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也看到不同的庐山。下面是教师收集到的一些庐山的图片(出示庐山的图片)。 4、题干:你认为看到这样多角度的庐山是通过怎样的观看? 选项:1、一次认真的观看 2、屡次认真的观看 5、师引导:这
12、首诗所写的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呈现出不同的姿势。苏轼这样屡次、多角度地观看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久领会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6、师:要想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全面地看它。 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奇妙的姿态,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知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怎样看? 应当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熟悉。 7、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所阐述的道理 题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 选项: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13、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联系现实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师:在你读过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边发生的哪些事是让你明白应当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的? 生自由说。 9、男女生竞赛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1、同桌互背 2、指名个人背 3、会背的起来背。 五、拓展小练笔 写写学诗的心得: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角度不同 远近/凹凸/各不同。 实写 效果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客观、全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地看问题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4、。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学问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学问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育学生探究诗意的力量。 3、树立正确的熟悉事物的观念。 课前预备: 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熟悉苏轼。 (一)提醒课题。 1、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耙,它们有的风格清爽,有的意味深长,有的耐人寻味。 2、师:古诗我们要怎样学习呢?(题目入手、读好诗歌、了解意思、体会意境) 3、师:学古诗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
15、味,悟出意蕴来。 4、师:今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题目) 5、生齐读题目 (二)熟悉苏轼。 1、师: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2、生依据搜集资料答复,教师点评,引导查阅资料的方法和内容:生平、朝代、诞生地、奉献。 3、课件出示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进展作出了奉献,著有东坡全集。 (三)了解题意。 1、师:知道题的意思吗?西林又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西林寺图片) 2、师:题目中的关键词都知道了,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3
16、、师: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自读古诗。 1、师:可能有同学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 2、生自由读 (二)检查反应。 1、师:谁来试一试? 生个别读 男生读 女生读集体读 2、师:有没有需要提示一下的?读得正确流畅吗?相机订正学生的读音 3、师: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三)吟诵诗歌。 1、师:会读诗歌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现在再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诗歌。 2、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师并随时进展点评,相机范读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足吗?读出了古诗的味道了吗?) 三、品尝诗意,感悟哲理。 (一)学习
17、前两句诗。 1、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会读得更好。先让我们来看诗的前半局部,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只要说通了,说顺了,就可以了,不肯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练说 3、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依据学生的问题相机引导 4、师: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课件图片出示岭和峰的图片) 5、师:远近凹凸是指什么呢? 6、集体沟通,教师相机指导: 师:你能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显出各不一样的姿势。 7、师:是从哪些角度来看庐山的? 8、师:庐山究竟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亲
18、眼看看?就让我们一同观看庐山的录象,留意观看庐山的姿势,信任我们对这两句诗的体会更深,看时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教导点。(课件播放录象) 9、师: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庐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危峰兀立、陡崖陡坡) 10、师: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庐山各不一样呢?(观看的地点和角度不同) 11、师:假如同一座山呢,看到的会不会一样呢?(课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图片) 12、师:同一东西呢?能再举例子吗?(课件出示其他图片) 13、师:就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师:现在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读这两句。 生齐读,自由读 2、师:在说的
19、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3、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4、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视) 5、师:平常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盲人摸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当临绝顶,一览众山晓) 6、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对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熟悉,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终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读最终两句生接读。 生个别读 配乐读 (三)回归整首诗歌。 1、师:当我们回过头来读这首诗时,信任我们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2、师:现在我们都是诗人,身在漂亮的庐山,想想诗人吟诵的样子,你也来
20、吟诵一番。你可以怎样吟诵呢?(可以加上动作读) 3、生自由练习(生边写边吟,边走边吟,边捋着胡子吟诵,背着手吟诵) 4、师:谁来展现一下自己的吟诵?生上台表演。 5、生齐背古诗。 四、古诗拓展,领悟特色。 1、师:苏试笔下的题西林壁让我们领会了山的千姿百态,再让我们看看他巡游庐山写的另一首诗,这首诗又向我们展现了庐山怎样的景观呢?(课件出示) 高岩蔽(b)赤日, 深谷来悲风 。 擎(b)开青玉峡, 飞出两白龙 。 解释: 蔽 (b) :遮住 赤:红色 深谷:深深的峡谷 悲风:咆哮的风 擎(b):同掰( b i) 两白龙:两条白色的瀑布,东瀑和西瀑 2、师:请你依据我们刚刚学习的方法来学学这首诗
21、。 3、生自由读后沟通意思(课件瀑布图片) 4、生吟诵诗歌,检查读的状况 师:心情会怎样,是惊喜?是赞美?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个别读 集体读 5、师:自由读读这两首,比拟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一个写景 一个先写景后哲理) 6、苏轼巡游庐山时被庐山秀色所沉醉,一气之下登记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终一首。这些诗,有的是描绘庐山的一种景象,有的写出了自己的一种感觉。题西林壁是总结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寻味生接读。 7、正由于如此,九百多年过去了,这首诗还闪闪生辉,在文人的著述里,在游客的谈笑间,在学生的课堂里,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读,配乐读。 五、课堂小结,延长课外
22、。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古诗的方法,不仅读好了诗,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体会了诗的意境。信任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当我们以后再来读这两首诗又将是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 观书有感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登记不懂的问题。 2、沟通自学状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沟通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精
23、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烁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亮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的学问,才能变得更加聪慧)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简单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
24、、由学生推举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相互沟通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洁说说诗句和意思,最终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教师,向全班同学推举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 1、会正确书写“缘”,理解“题、横看、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育学生的想象力量,形象思维力量,以及正确对待问题的力量。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育学生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尝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情景
25、导入 1、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 2、想不想亲眼目睹庐山的风采,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漂亮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刚刚我们的庐山之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漂亮壮丽的风光吸引了很多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巡游了庐山,但对庐山的熟悉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教师一起朗读课题) 4、理解题目的意思: 题:书写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
26、的诗) 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进展作出了奉献,著有东坡全集。 6、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观赏这首诗。 7、课件出示古诗范读 师:读得怎么样?教师信任同学们肯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请同学们仔认真细读上4遍,前两遍读的时候,留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留意把它念通顺,留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仔细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3)师生合作读。读
27、古诗不仅要读的精确,还要读的有节奏,要读的有板有眼。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 二、感悟理解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但是仅仅会读还不行,还要会理解。同学们平常是怎样理解古诗的? 1、沟通理解方法。(查字典、结合诗后解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2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读古诗,请同学们用你平常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 3、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师: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岭和峰有什么不同?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直立) (还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风光都不一样。?从“各”字
28、看出都不一样。) ?师:你能想象一下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庐山怎样的风光?(师创设情境) (远:重峦叠嶂 近:危崖险岩 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 从山下仰视:遮天蔽日 ) 师:怎样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概,有强弱比照,如远近凹凸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练读(指名读前两句诗) 师:为什么看到的庐山的风光不一样?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 谁知道缘由了? 出示: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示诗的后两句,指名读。在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是哪个字?(缘) 指导书写,理解“缘、不识”的意思。(由于) 谁读懂了这两句诗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么关联词吗?练习: (我们之所以看
29、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由于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师: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由于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结果就不同) 师:谁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生举例)盲人摸象、下棋等。教师可结合详细的物品,如橘子、苹果等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不同。 师:结合我们今日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需怎样做? 生答: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师: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四周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 师:对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情愿试着
30、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 学生自由发言。 让别的同学去评价他。 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只有客观全面的对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题西林壁这首诗,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的雄奇壮丽、千姿百态,后两句告知我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呢?(宠爱)我们应当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宠爱、赞美)下面我们就再一次齐声朗读这首古诗。师生齐诵。 三、古诗赏析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许多,我从网上查阅到自东晋以来,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就有4000多首,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今日教师也带来了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观赏。出示课件望
31、庐山五老峰、庐山雪 题西林壁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问力量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育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喜爱古诗文,学会全面对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资料 背景资料: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巡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看问题应客观全面,假如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写山的
32、诗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芒绚烂、历史悠久,绚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究,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线,制造出这光芒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日教师就带你们一起熟悉一位特别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日我们就一
33、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忙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风光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终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状况,相互指正。 (设计意图:由于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力量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相互学习的习惯与力量培育。)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舞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依据“解释”试
34、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察,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应小组学习状况 师:刚刚大家的争论特别热闹,现在教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知教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方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沟通学习古诗的方法,准时表扬、推举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峰 (依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熟悉能较快帮忙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
35、, 在近处_,在高处_,在低处_,庐山的景象各不一样。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忙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学问的积存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局部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由于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由于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局部, 生:由于他离庐山太近了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一样的感受和经受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需要全面地、客观地熟悉,多角度观看。)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由于_,因此,我们要_就要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浅显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