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设计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设计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设计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寿县第一中学史奎晶【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基层治 理与社会保障的第1课,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基层组 织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 理的演变历程。本课将关注点放在基层治理的变化上,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实教育意 义更为强烈。所以本课教学时,既要注意认识和把握三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 注意户籍制度与前一课赋税制度的联系,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与下一课西方国家基 层治理的异同。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在国家治理制度上的智慧, 以此来与后一课西方国家
2、制度进行一个鲜明的对比,突出我国在基层治理与社会 保障上的国情贴合,以及时代特点。除此之外,本课教材内容的也具有知识点多,时间跨度大,相应的重点、难 点多的特点,因此,知识容量大与课时有限是本课教学设计面临的主要矛盾。基 于以上认识,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侧重利 用时空观念和的史料实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基于 史实的历史解释,理解唯物史观,涵养制度接纳、制度自信的家国情怀。【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 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 知识的广度不足;初
3、中历史教育较为基础,缺乏对历史现象的深入分析学生的理 论高度不足;学生的学科思维还缺乏深度,部分学生还存在羞于回答问题、过度 依赖老师和辅导书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引导为主,在课前尽可能的为学 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课堂上充分引导,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符 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问题情境、选择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史料,培养和提高其历 史思维能力,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从知识储备上来看:就历史教材体系衔接而言,高二学生经过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的学习,对商鞅变法中实行“什伍连坐”的“什伍制”这种基层治理方式有 了一定了解,对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中“郡县下设乡里亭管理民众和治安”以及 通过
4、里耶秦简反映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对编制户籍的重视有一定了解,对隋 代义仓有一定了解;就本书单元知识衔接而言,通过对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中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的学习,对“基层教化”有一定认识,尤其 是乡约族规在基层教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中的 第16课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学习,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 点”的认识,但是对户籍制度、基层组织以及社会救济与优抚认知较少,尤其是 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形成宏观认识, 也不能形成深度理解,所以也很难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认知水平上来看: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时空意识、史料阅读能
5、力, 也具备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分析的能力,且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深度。但在 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对史料阅读后能否形成全面认识需要老 师的引导和启发,且历史学习的思维与能力处于形成期,核心素养有待更一步提 升。从学习兴趣看,本课由今返古,通过今人治例,透析古人智慧,激发学生的 兴趣点和求知欲。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 起新的经验。探究式学习就是个体进行知识建构的主要途径。通过有意义的问题 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 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通过“情境-探究-感悟”的 方
6、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及有代表性的 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教学目标:1、通过时间轴和表格等的梳理,学生能够列举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户籍管理制度、基层组织和社会救助举措。(时空观念)2、借助教师所展示的多种形式的秦汉史料及相关学术观点、问题探究,学生能够对相关史料和观点进行理性分析、合理解读和客观评价,努力运用可信的 史料重现历史的真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聚焦秦汉时期的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学生能够认识中国古代王朝 推行户籍制度和实施社会治理的本质目的,认识
7、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所蕴含的民 本因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和基层治理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智慧。【教学框架】明济抚之法探基层之制察户籍之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治”和“理”两个字,”讲述两个的本意和引义,进而引 出“社会治理”这一概念,并点明社会治理分为两个重要部分:基层治理和社会 保障。指出我们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来:聚焦古代中国,汲取治理智慧;放眼 现代世界,借鉴治理经验。(设计意图:通过“说文解字”的形式对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治理”进行解 读,既有助于学生把握单元结构,也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治理
8、的内涵,为17、 18课的学习做准备。)过渡: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首先我们要梳理出户籍制度演变的历程。【新课推进】一、察户籍之变学习任务一:学生自主学习,将户籍制度演变历程补充完整。师生互动,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发展历程。(设计意图:通过时空轴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师生一起以互动方式了解演变历程可以节约时间,为后面的难点突破争取时间。)教师活动:展示材料,提示学生思考历代为何都如此重视户籍编制?材料一: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材料二:户口之登耗,系国脉之盛衰。建宁府志教师活动:展示史料“秦户籍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秦户籍简为例, 谈谈户籍制度的功能?学生
9、活动:从户籍简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总结。(设计意图:在宏观视角下选择微观事例,且以纲要上册课文中展示的实物 史料为突破点,对课文主干知识进行应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也有助于学 生认识户籍登记的详细完整性,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户籍的功能。)教师活动:进行概念释义。土断,是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使 白籍人口土著化的方法。展示主干知识: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到1072 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也就相应上 升了。提出问题:请同学结合教材99页思考点:回答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 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结合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根据户籍编制的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设计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基层 治理 社会保障 单元 设计 17 中国古代 户籍制度 社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