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专题复习题(诗经与楚辞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专题复习题(诗经与楚辞部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文学专题(1)复习题(诗经与楚辞局部1.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和表现艺术上各有什么特征?(1)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 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例如豳风七月,它详尽描述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褐”、“采荼薪樗”的苦难患病。魏风伐檀表达了整理反对剥削、抵抗压迫的态度和心声。(2)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表现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擅长用朴实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奇异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例如小雅采薇就是一首抒情写实的佳作。其最终一章抒情、状景、叙事融为一体,把一个征战将归的士兵哀伤时间流
2、驰、路途困难的思绪表现得深长真实,使人味之无极,闻之动心,猛烈地感受到战斗带给人民的苦痛。2. 试以离骚为代表,说明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如下:第一,表现进步抱负,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抱负。离骚立足于诗人抱负破灭、身遭流放的现实生活,以丰富的梦想、炽烈的情感,描写了诗人对进步抱负的追求、坚持和献身,以及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抵抗。其次,承受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梦想,构成惊奇的情节、境地。离骚这首诗从“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以后,尽情10 / 43刻画了诗人上天下地,神游天国的活动,字里行间消灭了一系列众多 的神话人物和神域,还消灭了众多的灵异事物,全部这些又都一齐
3、围围着诗人的行止旋转,以诗人为中心组织出了一幅“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阔画面。第三,擅长利用、进展民歌的比兴手法,来象征自己与楚国黑暗势力 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这一特征在离骚的前一局部尤其突出。3. 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说法?诗经采编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说法是献诗说、采诗说。先秦有公卿士大夫献诗的制度,献诗的目的是运用诗歌进展讽谏或者赞誉,表达对政治的评价,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的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当是存在的,进展采诗的应当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国风以及
4、小雅中的很多诗就是这样集合在一起的。诗经采编的日的是多重的,其政治功利目的包括:劝谏君王、补察时政;作为贵族子弟的伦理教科书。其消遣目的包括参照民间音乐, 制礼作乐,满足耳目之娱;作为音乐教程。4. 毛诗序是如何解释风雅颂的?谈谈你对这种解释的看法。毛诗序把风作为教化、讽谏的政治工具,并以此动身,断章取义,强作解释,以为风诗句句关涉美刺政治。如本是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周南关雎,竟被曲解为:“关雎,后妃之德也。”毛诗序认为雅是特地陈述政治的利弊得失,并以政事的大小来区分大小雅,这与雅诗的内容也不尽吻合。其一,雅中有很多诗并非是“言王政之所以兴废也”,而抒发的却是不直接关涉政治的一己之情。如白驹写女
5、子思念所爱之人,隰桑写女子对爱人倾诉款曲。其二,小雅中有天子之大政,大雅中有诸侯之小政。这一点,毛诗序早有觉察,其本身就前后冲突。毛诗序认为颂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颂诗是歌颂赞美统治者盛德功 绩,并把这些盛德报告给神明,以祈求上天先祖的赐福。这个解释根本上反映出了颂诗内容的特征。但并没有概括出颂诗音乐上的特征; 颂诗也并非全是美盛德之诗,如毛诗序说:“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5. 试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顾名思义,“史诗“是历史和诗歌的统一,因此它必定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多重价值。周民族的史诗也不例外,它同样兼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1)、记叙周民族产生、进展的历史;
6、 (2)、反映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状况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以周民族的进展历史为中心,以几次大迁徙和大战斗为重点, 记叙了周民族从产生、进展直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关于当时周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各方面的状况。比方,从生民这首诗中姜嫄奇特受孕以及生子之后三弃三收的神话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周人对生育现象的生疏水平还很低。从后稷制造农业的传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周人农业生产的状况;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诗中了解到周人的祭祀礼仪。这些都是争论周民族历史的贵重史料。周民族史诗的文学价值:(1)、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2)、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
7、构造.这些史诗根本是依据时间挨次表达的,其中有的承受了一样的词语领起一章,这样既构成了章节之间的排笔形式,增加了层次感;又使深层内容严密相连,将全诗融为一个浑然的整体。(3)、擅长运用比方等修辞手法增加史诗的形象性;(4)、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状态不仅生动传神,而且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使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6. 如何理解诗经中农业祭祀诗的价值?试举例说明。诗经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祭祀活动的诗歌,其价值表现在;l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展的宗教活动及其相关风俗礼制,如楚茨对祭祀场面的描写;(2) 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规模等状况,如载殳中描述的耦耕方式及田间劳作
8、状况;(3) 说明白统治集团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提倡,鼓舞了人民的生产热忱,促进了农业的进展。7. 为什么说燕飨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周代的礼不仅是伦理道德的规定,社会生活的仪式,还包括国家政治上的制度法令在内。诸礼之中,燕飨之礼运用得最为普遍,周代统治者将之作为和谐九族、沟通上下、稳固统治秩序的政治手段。燕飨诗的写作目的也并非纯是表现团聚宴饮的活动场面,而是用诗歌的形式告诫人们要遵循燕飨礼仪,重在突出燕飨能够联络情意、稳固统治的政治功利作用。因此说,燕飨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8. 结合作品分析诗经燕飨诗的审美价值。燕飨诗是反映古代燕礼、飨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宴 饮的盛
9、况以及宾主之间的相互赞美称赞。其政治价值表现为联络情 谊、稳固统治;其历史价值表现为记载了古代燕飨之礼的程序仪式, 为争论周代礼制供给了重要的史料;其艺术审美价值表现为:1真实再现燕飨活动的场面和融洽喧闹的气氛,形成一种和谐欢快的总体风格;2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燕飨活动中的贵族形象。9. 诗经战斗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内容?试结合作品进展分析。诗经战斗诗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包括: l主体民族的骄傲感, 如小难六月等;2同仇敌忾抵挡外侮的战斗精神,如秦风无衣;3怨恨战斗、思念家乡的心情,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其思想价值表现为:反映了周代战斗的历史和周人对战斗的态度,表现了周人爱国爱家、明辨善恶的贵重品德
10、。10. 诗经政治颂美诗创作的根本模式是什么?结合作品进展说明。诗经政治颂美诗创作的根本模式是:颂扬周代贵族内德外仪的统一,也就是既歌颂君子的内在美质,又赞美君子的外在仪容。大雅 假乐比较集中地表达了这两点。诗中第一段说周成王有奇特的品德,能安抚百姓,使全部的人都能尽职。所以从天那里承受了福禄。其次段说他因受福禄而有众多的子孙。他又有肃穆的神态,堂皇的仪表,他是一个很好的君主,由于他从来不犯什么过错,一切都按先王的法度办事。第三段再一次申说他有严峻庄重的仪表,谈吐文雅有序。因而他没有任何私怨私恶,他率领着众多贤人治国,成为四方纲纪。第四段写朝中群臣对他布满了宠爱,一个个尽职尽责;老百姓在他的荫
11、庇下也都安居乐业。全诗并没有具体地写成王到底取得了哪些功 业,而是一再地歌颂周成王的德行与仪容。不过,正是由此,诗人向我们示意了成王所取得功业的宏大,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的真挚的宠爱。11. 为什么说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试结合作品进展说明。之所以说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是由于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芳香,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如周颂载芟中的人们津津乐道于农业的丰收,在宗教仪式上表演关于农业生产的舞蹈,从春天的开荒始终写到秋天的收获。他们在祭坛上献上最好的粮食贡品以消遣祖先和神灵,恳求神灵明年带给他们更好的收成;他们在家乡的土地上
12、编织着生活抱负的花环,描绘着事业兴盛兴旺的图画。唐风 鸨羽写远行在外的征人久役不归,首先想到的是家里田园的荒凉, 想到父母的无人奉养,并为此而一遍遍地呼喊苍天。总之,植根于农业文化的安土重迁的乡土情蕴,在诗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12. 结合作品分析诗经作品是怎样表现宗族伦理之情的。(1) 在祭祖诗中,诗人把他们的开创基业的祖先奉为神明,恳求祖先神保护自己部族的事业兴盛,人丁兴盛。他们以自己拥有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这样的祖先英雄而骄傲,以自己是这一部族群体中的一员而骄傲。共同的祖先沟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情 感,也使他们在宗族血缘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形成极强的宗国意识, 共同抵挡外
13、侮、制造家园。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等。(2) 在农业祭祀诗中,他们以全部族的共同劳作作为向神明敬献的厚礼,如载芟;也共同共享丰收的喜悦,如良耜。(3) 在农业生活诗中,他们也表现出氏族兄弟之间的团结。甚至在七月这样的诗里,尽管显见着封建领主与农奴之间存在着鲜亮的阶级差异和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公平,但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仍旧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在丰收后的喜庆典礼上全氏族的人都喜气洋洋地会聚公堂,共叙亲族之间的依恋之情。(4) 在战斗徭役诗里,诗人们一方面表现出为保卫祖国家园而战的宗国精神,为此不惜抛弃了个人的安定生活。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于父母兄弟的牵念与关心。如唐风鸨羽。(5) 在卿大夫士的政治美刺诗
14、里,诗人一方面颂赞那些给宗族国家带来幸福的君子,如南山有台;另一方面也对那些不顾宗族国家利益的昏君与佞臣赐予严峻的批判,甚至要以宗族老人的身分教训他们,如抑。(6) 在礼仪诗中,诗人更热忱表达父兄朋友君臣之间的血肉亲情。如常棣。(7) 在男女情爱诗中,诗人同样把夫妻之间的相亲相爱之情写得真挚生动,如郑风女曰鸡鸣。至于在那些写怀人念旧、民俗风情等的诗中,也处处都有这种深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如小雅黄鸟。13. 简叙诗经抒情诗创作取得的成就。诗经标志着中国抒情诗艺术渐渐进展成熟,其艺术成就表现在:1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其人物塑造的手法有: 通过大事的简要表达或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描述来塑造人物
15、; 通过简洁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 通过朴实无华的抒情谈论塑造人物。(2)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境地的创始,诗经中不仅运用了很多带有文化原型意义的意象构成起兴诗句,还使意象和人物情感相融合,来制造艺术意境。(3) 超群的艺术技巧,包括赋比兴的手法、多样的修辞手法和多种抒情方式的运用。14. 诗经作品是如何在抒情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诗经中人物形象塑造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通过大事的简要表达或抓住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描述来塑造人物。如在卫风氓中,诗人通过自己和氓从相识到结婚再到反目的整个大事进展的简要描写,塑造了“氓”这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在求婚时表现得狡猾忠厚,在结婚初时“信誓旦旦”,可是随
16、着时间的推移却渐渐露出其凶狠的本相。其次,通过简洁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卫风 硕人写庄姜容貌,由静态的面容到动态的顾盼,其中“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句,始终被人们所称道,公认为是描述写人物形象的传神之笔。第三,通过朴实无华的抒情谈论来塑造抒情仆人公的形象。如在廓风载驰中,诗人许穆夫人一方面了表达自己对故国的哀伤和要回故国的决心,另一方面对那些只知拘守古礼的许国大夫们进展了批判和责备。正是通过这种抒情,诗人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她是一个既有政治远见,又有爱国热忱,既敢于冲破旧礼教束缚,又敢于和那些迂腐大夫们争理的出色爱国女性。15. 诗经抒情诗是如何制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诗经中运用那
17、些带有文化原型意义的起兴诗句构成简洁意象,对 这些意象再进展和人物情感相融合的画面描述,就产生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如秦风蒹葭把男女相恋这一在现实生活里要受到多方限制约束的困难过程融会入水的文化意象的描写之中。这首诗把男女相恋的困难追求放人河水阻隔的意象之中进展描写,再衬托以秋天的凄凉,就制造出一个迷离扑朔、凄清感伤的艺术境地,在那秋水伊人可望而不行及的画面里,蕴含着无穷无尽的、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 古往今来,不知道曾经打动过多少读者。16. 何谓赋比兴?试举例说明。“赋、比、兴”本是古人在谈及诗经时使用的三个名词,后来被人们当作诗经艺术手法名词使用。通俗点说,赋就是直陈,比就是运用比方,兴就
18、是借物起兴。直陈者如采蘩、氓;比方者如硕鼠、兔爰;起兴者如关雎、桃夭。17. 以“玉”为例,分析周代文化精神与诗经物象选择之间的关系。在诗经关于服饰方面,一个重要的物品是玉和玉制成的各种佩饰。诗经的整理把玉的佩饰作为人物形象描写的最重要组成局部。他们之所以在诗经的人物描写中这么留意玉,是由于玉在周代文化中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象征。惟其如此,玉才成为诗经创作中一种具有特别文化意义的文学描写对象。在诗中只要一提到玉,就会让读者或听众从中体会到它所象征的等级意义和道德意义。如卫风淇奥,据说这首诗是歌颂卫武公的。在诗中, 美玉既是卫武公身上穿戴的一局部,更是他的优雅风度和奇特品质的象
19、征。玉在诗经中的象征意义,在这首诗中有着最集中的表达。18. 结合作品分析周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对诗经作品内在构造的影响。周人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对诗经作品的艺术构造的组成 也具有打算性影响。如鄘风相鼠和小雅都人士这两首诗, 一为刺,一为美,一在鄘风,一属小雅,按理说整理之间没有什么创作了解。但是认真一看,就觉察这两首诗把对人物的视角都放在了“礼仪容止”上面。由此可见,服饰装扮和礼仪容止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描写的选择,而且说明白周人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在周人看来,得体的服饰仪容本身就是一种美,不仅是一种外在美, 而且是内在美的外在显现。周人的这种艺术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必定要影响作品
20、的内在构造。通读诗经,我们就会觉察,当诗人在对人物进展或美或刺的抒情评判时,他们最擅长的方法就是通过人物的外在装扮、礼仪容止的描写来抒情,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形成一种特别的创作构造模式。19.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和批判的艺术原则,“风雅”和“比兴”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它们对古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风雅”和“比兴”的内涵“风雅”,要求诗歌创作具有高尚的意义和严峻的情感内容。“比兴”, 要求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托物以讽”。2对古代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风雅”和“比兴”这两条艺术创作和批判原则,给中国文人指出了如何走向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完善结合的创作道路。它同时也培育了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观
21、念,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既重内容的纯粹文雅,又重形象的生动感人,以含蓄蕴藉、韵味深厚而见长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20. 简述楚辞流传和编辑成书的过程。屈原的作品早在他生前,或已就在社会上较广泛的流传,包括宫廷、上层士大夫之间和民间。屈原的作品消灭以后,在当时就产生了影响,涌现出一批景慕者和学习者。宋玉、唐勒、景差诸人是屈原的景慕者,作品的学习者、承传者。屈原作品最初的搜集者、保存者、传播者,也正是这些楚国的文化人。我们今日读到的最早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本, 而王逸所用的又是刘向辑本,刘向又曾典校群书,很多古籍赖其编辑以存,从而历来都认为刘向是楚辞的最早编辑者,以至“楚辞”的定名者。从现
22、存资料来看,楚辞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实并不始于刘向,而是在汉初就已经开头了。楚辞作品在汉初开掘、流传与保存的状况:首先是汉初吴王濞文学集 团,会聚辞赋之士,学习楚辞,使楚辞局部作品得以保存。接着是淮南王刘安集团,通过庄助、朱买臣和刘安等的递次进献,使诸多流传和藏于个人手中的楚辞作品,得以汇存于宫廷之中。今本楚辞,是经刘向整理写定的。刘向所编楚辞作品的来源,固然正包括了前述刘安等所献楚辞在内。这时,楚辞最终有了一个相对来说的全本。后经东汉王逸加注而流传至今,即楚辞章句。刘向纂辑楚辞,除收入屈、宋作品外,还编入了他以前汉人仿楚辞作品,和刘向自己的九叹。王逸在以刘向本为底本加注时,又参加了王逸自己作的
23、九思,于是全本就成了今传的十七卷本。 这就是今日所能考见的楚辞之流传和编辑成书的过程。21. 诗人屈原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情势是怎样的?当时楚国的状况如何?屈原生活的时代的社会情势有两个特点:一是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斗空前剧烈,重统一的局面行将消灭。二是变法运动在当时各主要诸侯国相递进展。当时的楚国正处于这一时代的洪流之中,秦国和楚国是当时左右局势的两个重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因此案、楚之间的斗争格外剧烈。而楚国的旧贵族势力把持着政权,他们毫无政治远见,只知道苟安享乐,楚王朝日趋衰败,在与秦国的对抗中节节败退。22. 离骚中对诗人三次巡游天界的描写有什么寓意?在离骚中,屈原为了抒写自己的心
24、情,从古代流传的大量神话传奇中,吸取了丰富的形象,通过自己奔放不羁的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的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魅力画面,并使它听从于一个的抒情主题,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的一局部。诗中诗人三次巡游天界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抱负至死不悔的追求和诗人为转变国家的前途、自己的命运而做的不懈努力,呈现了诗人内心的冲突冲突和他始终不渝的爱国忠君之情。23. 离骚一诗中对往古世界的回忆有怎样的含义?屈原借对往古三后尧舜的清明政治和桀纣昏庸失国的历史的回忆,为统治者的改革树立了典范,并警告楚国君臣,要以桀纣为戒,否则必将重蹈他们的覆辙。诗人还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君臣遇合的佳话的回 顾,表达了对君臣知
25、遇的渴望,并以此来鼓舞自己在逆境中奋进不止,探究不停。24. 简叙天问一诗的构造层次及其思想内容。天问一诗的前半局部是对宏观的宇宙自然的发问,分为四个层次:1关于宇宙根源问题;2关于天体、天象问题;3关于鲧禹治水问题;4关于大地、四方灵异问题。后半局部是对人世间历代兴亡的发问,也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夏、商、周的历史和楚国的现状。诗人借对宇宙自然和人间兴亡的思考,表现了对楚国前途的猛烈忧患意识和企图力挽狂澜的爱国热忱,这正是全诗的主题思想所在。25. 组诗九章是怎样反映诗人屈原一生的凄惨患病和不幸历程的?九章各篇除橘颂一诗外,其他作品或作于楚怀王时期因谗被疏以后,或作于顷襄王时被放于江南,分别反
26、映了诗人一生的凄惨患病和苦难历程。惜诵、抽思和思美人三篇其创作时间和背景与离骚同,从内容看,主要是写对已往经受的追溯和身遭挫折后的思想冲突和斗争过程。其情虽烦冤愁苦,但仍企图自适自遣;对楚王虽有责备, 但仍觉得其或有改悟的一天;对自己的前途虽感到格外失意,但并未完全无望。故惜、思之情,在这些诗中还始终占着主导地位。哀郢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78)秦将白起攻克郢都之时。在百感交集中诗人以血泪写下此诗。涉江与悲回风都是屈原在顷襄王时放逐于江南所作。涉江一诗真实地记写了屈原放逐于江南时的苦难生活。悲回风一诗叙写了朝廷群小对自己的迫害。怀沙与惜往日都是屈原接近自沉之前所作,表达了诗人在极端困厄
27、中,在沉冤莫申、国亡无日,而又进谏无路,已无可为的状况下,沉着赴死的决心。怀沙一诗表达了诗人死意已决,惜往日则是屈原的绝笔,是他的一首最终的述志诗。26. 清人陈本礼曾说:“盖离骚、九歌犹然比兴体,九章则直赋其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离骚、九歌等作品,多以瑰丽奇幻为其主要特点,但九章中的作品除少数片断外,承受梦想、夸大的手法较少,主要是纪实之辞。九章各篇主要是用直接倾泻的方法来表达其简单的心曲和凄苦的忠怨之情,所谓“直而激,明而无讳”,但以其内容的悲剧性和感情的真实性,读之每裂人肺腑,催人泪落。九章各篇除橘颂一诗外,其他作品分别真实反映了诗人一生的凄惨患病和苦难历程。如九章哀郢就是一篇哀痛国破流亡的纪实之作。27. 试析屈原的九章涉江一诗。涉江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诗人晚年流放江南时作,篇中着重记述了诗人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的历程和心情,故名涉江。诗篇具体叙写了他这次被放逐的地区和所行的路线。这是有关诗人晚年被流放所经受地区的一项重要史料。诗人所到达的流放地区是格外僻远、荒凉的,但诗人却表现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的矢志坚持抱负、决不屈服的无私无畏精神。本篇为纪实之作,但在诗的开端却承受浪漫主义手法,极写他的苦闷和欲忍不能的感情。表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