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参与式管理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探究.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参与式管理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探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参与式管理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探究.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1/13 小学参与式管理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探究 小学参与式管理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探究 摘要:工作积极性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工作主动投入的态度,小学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本文在对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和参与式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基础上指出,参与式管理模式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参与式管理模式在现实推行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作者认为,这些困难的解决必须要依靠从上至下重新设计制度和从下往上逐步推动,通过更新理念,创新平台,积极探索学校管理科学民主化内涵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推动学校科学和谐发展。
2、关键词:小学管理;工作积极性;参与式管理;教育改革 工作积极性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工作主动投入的态度,它通常可以从个体在明确工作目标、执行工作计划和实现工作目标过程中能动地克服各种困难的努力和积极情感等方面表现出来。通常情况来看,在工作条件和个体能力大致相当的条件下,如果个人的工作积极性较高,那么他可能取得的业绩就越大,对集体的贡献也就更大。小学教师的核心工作是教育教学,但教学绝不仅仅是照本宣科的知识传递,同时更重要的应该是立德树人。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启蒙时期,学校教师的引导对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学习和生活态度最重要的因素,它的影
3、响会伴其一生。因此,小学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看成是良心工作,教师需要用心投入,用自身的优良品行去影响学生,率先垂范,才能真正做好这份工作。1 然而,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对教师的这种投入很难用客观量化考核指标来测量,这种工作态度的基础就是教师具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愿意主动地全身心投入从事这份工作。因此,小学的教师管理过程中,能够让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仅仅只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2 一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因素 由于教师工作积极性是一种主观能动的态度,对其造成影响的因素多而复杂,因此,在讨论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之前要弄清楚其中最重要的一些影响要素和原理
4、。目前比较流行的管理模式主要遵循需求激励原理。这一原理最核心的思想来自于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积极性行为主要是按照:需要动机行为 1 方军,浅谈学校人本管理策略,学校管理,2009(6)。-最新资料推荐-3/13 2 石炳荣,校长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策略,小学科学,2019(5)。目标规律。由于个体感受到自身的某种需求,从而产生动机,在动机的驱动下开始策划具体的行为,最终通过努力达到目标,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当教师的某种需求和学校的需求相一致时,学校可能会为了增强教师的行为动机而设置一些物质和精神的激励方案,从而会让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学校因教师的目标实现而取得相应的
5、发展。这种需求刺激理论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两方面:第一,教师的需求如何能和学校的需求很好地协调,让两者能够良性地相互影响,并相互受益;第二,刺激机制如何能够公平而有效运作,让整个学校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每个教师都透明地参与到这一激励机制中。一个成功的管理体制需要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然而,在现实的经验中,并非所有的学校都能够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问题。在我看来,导致其难以处理的原因主要是这两个问题本身的复杂性。首先,学校有明确的目标和宗旨,所以它的需求是相对明确的,但作为个体的教师需求却相当复杂。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个体的需求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个从低到高的层
6、次。个体最基本的需求是要满足生理和安全,其次是社交和尊重,最高的是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虽然,理论上可以将其排列成五个层次,但实际生活中,这几个方面总是交织在一起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因此,制度的设计同样需要照顾到这几个层次的需求。其次,刺激机制难以做到透明、公平、公正,从而使得教师对制度不信任,最终让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关系紧张,更严重者就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导致学校的难以正常运行。在目前的小学管理体制中,通常用以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方式主要是在既定规章制度之下采用的奖励机制,如教师奖励性绩效等等。在这个以经济为主导性的衡量标准的现实世界里,很多人相信金钱是所有领域的一般等价物,因此在教育教学管
7、理过程中,对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采取金钱奖励机制被认为是激励其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是带动其他教师向其模仿学习的重要手段。毫无疑问,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明显的积极效果。但是,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值得关注。在一切都以金钱来评价的时候,很容易让小学变成市场一样,老师们积极工作可能变得只是为了获得金钱的奖励,而真正从内心投入教育教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关注可能会减弱。3 因此,在我看来,需求激励机制是学校管理中必须要的一种-最新资料推荐-5/13 手段,但它不能是唯一的,也不能是最核心的。在教育这样的领域,需要更多的是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所有人怀着一切为教书育人的心态来工作。因此,调动教师
8、工作积极性更主要的还是需要从教师的思想意识入手。而这就对学校的管理模式和校长的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 林天伦,学校管理的目标激励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5(6)。二参与式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异同 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其中包括:校务委员制、校长责任制、党支部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地方行政部门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学校革命委员会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直到今天,小学的管理仍然是以校长负责制为主,4 但同时也根据现实条件推进了各方面的改革。(一)学校科层制管理及其潜在问题 所谓的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向上级部门全权负责,统筹处理学校的日常教学及行政管理事务
9、。在校长负责制下,校长是学校的完全代表,具有对校内事务的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等。在学校内部,通常主要分为党团、教学、学生管理、教工管理这几部分的工作内容。在校长之下,根据工作内容区分,每部分又设立专门的负责人,直接处理本部门的工作,按照科层制进行管理。普通教师除了平时按规定完成教学工作外,很少参与学校的其他工作。5 因为在这套分工细致的科层化管理体制之下,要求每个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根据分工安排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职工作。而所有的考核测评机制也是按照教师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来确定。因此,无论是从制度设计,还是从激励机制来看,这种管理模式都倾向于将普通教师个体化。这无疑会加强学校对教师的控制力
10、,但教师个体化之后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弱化。教师只需要完成自己的本质工作,而对学校的整体和长远发展并不关心,使得学校难以形成一种集体合力。实际上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二)教师参与式管理的优势 在意识到传统学校科层管理的问题后,人们开始探索规避问题的思路。近些年由政府教育相关部门不断推动的教育改革正是对这一努力的尝试。在众多涉及到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中,参与式管理模式算是一种比较突出的方案。这种理念最早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主要是指企业管理中通过调动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各层次管理,从而建立员工对企业的-最新资料推荐-7/13 归属感和责任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参与 管理 教师 工作积极性 影响 探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