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技术》讲义.pdf
《《微生物技术》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技术》讲义.pdf(1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绪论第 一 节 什么是微生物一、微生物的概念形体微小(0.1mm),结构简单,肉眼难以看到的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或: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引起的现象相当普遍。如人、动物和植物的传染病,馒头、面包的膨胀(发酵),酒、醋酿造,泡菜发酸,衣物生霉(梅雨季节),食物变坏(伏天),肥料近制等,都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果。可见,微生物有的有害,有的有益。二、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除具有一般生物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等)的共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表示大小的单位:um.lum=10 3nm)微生物的结构也很简单,许多是单细胞的,有的还是非细
2、胞形态的。(-)比表面积(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大。例:乳酸杆菌的比表面积为12万,鸡蛋为1.5,而90 kg体重的人只有0.3。生物体的比表面积越大,其代谢活性越强。(三)代谢能力强(转化能力强)在适宜条件下,微生物一昼夜所合成的细胞物质,相当于原来细胞重量的30 40倍;而一头体重500 kg的乳牛,昼夜只能合成0.5 kg蛋白质,两者相差1000倍。(四)生长繁殖快(繁殖速度快)在条件适宜时,细菌每2 0分钟就可繁殖一代,2 4小时就是72代,一个细胞可繁殖成4万亿亿个细胞。微生物繁殖速度要比动、植物快得多。细菌比植物繁殖率快530倍,比动物繁殖率快2000倍。(五)易发生变异(例:大肠杆菌
3、、酿酒酵母)因此是提供特殊遗传物质和接受外源遗传物质的最好菌种,应用于基因工程研究。微生物个体微小,对外界条件敏感,当环境剧烈变化时,大多数容易死亡,只有极少数能发生变异适应新的环境。这有利于进行诱变育种,但是控制不好也易引起菌种退化。(六)适应性强:抗严寒酷暑,耐酸、碱、盐,适应力惊人,被誉为“世界之最”。(七)分布广,种类多微生物无所不在。其中以土壤内最多,I 克土壤中就有微生物几亿至几十亿。种类多。现已发现的真菌约10万种,细菌2000多种,放线菌1000多种。三、微生物的分类地位:微生物不是生物界的一个独立类群。微生物的类群十分庞杂。大多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还包括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
4、生物。根据其是否有细胞结构及真核结构,而将其区分为:.无细胞结构(分子生物):病毒、亚病毒。具细胞结构J 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现代生物学观点认为,整个生物界区分为非细胞生物和细胞生物两大类。非细胞生物主要是病毒;细胞生物又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个进化发辟阶段。1969年魏泰克(R.Whittaker)提出生物五界分类学说: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1977年,我国学者认为,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应作为一界,形成六界分类系统。即: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其中,微生物包括前面四界,它们家族的主要成员可用以下图示说明:病
5、 毒 界-病毒和类病毒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衣原体和支原体,原生生物界藻类和原生动物真 菌 界 酵母菌、霉菌和蕈菌.1978年,伍斯根据不同生物16s和 18SrRNA寡核甘酸序列的同源性测定结果,提出将生物分为3 个域,把传统的界分别放在域中,即古生菌域、细菌域和真核生物域。四、微生物的分类单位和命名(一)分类单位:微生物的分类单位和动、植物一样,以种为单位。相近的种归为属,相近的属归为科。种以下还可分为变种、菌株等。(二)命名:国际上通用“双名法”(病毒除外)。属 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种 名(第一个字母小写)在印刷时,学名用斜体字。完整学名:属名+种名+
6、命名人的姓(正体字)例:黄曲霉 A s p e r g i l l u s f l a v u s L i n k第一个字是曲霉的属名,第二个字是种名(黄色的意思),第三个字是命名人的姓。微生物的中文名称:有的是按学名译出的;有的则是按我国习惯重新命名的:种名+属名如黑曲霉、米曲霉、枯草杆菌、圆褐固氮菌等。在生产实践中,当一个菌种未进行鉴定以前,往往采用微生物菌株的名称:有的采用编号:“五四0六”有的采用代称:也有代称与编号合在一起的:“鲁保一号”。这些名称没有统一命名的规定,大多数是选育菌株的单位根据自己的习惯起名的,其目的只是将具有不同性状的菌株暂时加以区别。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发展一、微生物
7、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即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及生态等方面。(二)微生物学的分科:微生物学随着研究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又形成了许多分支。1.按研究微生物学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为目的来分有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等。2.按微生物的研究对象分有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菌物学、藻类学等。3.按微生物的应用领域分
8、有农业微生物、工业微生物、医学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兽医微生物学、预防微生物学等。4.按微生物所在的生态环境分有土壤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宇宙微生物学等。各分支学科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有利于微生物学全面深入的发展。新近又有一门由细胞生物学与微生物学融合的细胞微生物学的新分支学科形成。该学科是用病原体来研究细胞生物学问题,这一分支的发展将大大有利于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研究。这些分支学科,通过各自深入的研究,为微生物学的全面、纵深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三)任务:其任务是开发微生物资源,掌握微生物生长发育规律,充分利用微生物对人类的有利方面,控制其有害方面,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二
9、、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一)我国古代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1.酿酒要用曲,公元前十四世纪 尚书 有“若作酒醴,尔惟曲孽”的记载。“曲”是由谷物发霉而成的,“麋”就是发芽的谷物。2.酿酒的复式发酵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大发明。直到19世纪末,欧洲人才研究了这种方法。3.制作红曲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又一大重大发明。微生物制酱为我国首创。4.公元前一世纪 汜胜之书中就指出:“肥田要熟粪5.公元五世纪时,贾思勰着的 齐民要术中就强调以大豆和小豆为前作可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实际是根瘤菌固氮作用的利用。6.在认识病原和防治疾病方面,中国也先于西方各国。1千多年前已种痘预防天花。7.关于微生物与传染病流行的
10、关系,与动植物病害的关系及防病治病等,我国也认识很早。(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可分为五个时期,即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和成熟期。1.史前期:微生物学的起源。史前期是指人类还未见到微生物个体尤其是细菌细胞前的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一直到1676年间。在史前期,世界各国人民在自己的生产生产实践中都积累了许多利用有益微生物和防治有害微生物的经验。2.初创期:微生物学的形态学发展阶段。从 1 6 7 6 年 L e e u w e n h o e k 用自制的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的个体起,直至1 8 6 1 年近2 0 0 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中,人们对微生
11、物的研究仅停留在形态描述的低级水平上,对它们的生理活动及其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却未加研究,因此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当时还未形成。主要代表人物是:何兰的L e e u w e n h o e k。即列文虎克3 .奠基期:微生物学的生理学发展阶段。从 1 8 6 1 年巴斯德根据曲颈瓶试验彻底推翻生命的自然发生说并建立胚种学说起,直 至 1 8 97 年的一段时间。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P a s t e u r 和德国的K o ch,他们分别被称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细菌学的奠基人。A、巴斯德的贡献:酒、醋的酿造过程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发酵,而不是发酵产生微生物。不同的发酵是由不同的微生物所引起的。酒
12、变酸、变苦是有害微生物(醋酸菌和乳酸菌)繁殖的结果,并创造了加温巴斯德的辛勤劳动,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科学基础,并把微生物学引进了生理学研究阶段。B、柯赫(R.K o ch)的贡献:首先分离出炭疽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建立了一套研究微生物的技术和方法,如分离、培养、接种、染色等,并对病原物的确定提出了严格的准则(柯赫证病法则),沿用至今。4 .发展期:微生物学的生化学发展阶段。(免疫学的兴起、化学疗剂的发明及抗生素的发现)1 8 9 7 年德国人B u chn e r 用无细胞酵母菌压榨汁中的“酒化酶”对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成功,从而开创了微生物生化研究的新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13、D o u d o r o ff.5 .成熟期:微生物学的分子生物学发展阶段。从1 9 5 3 年4 月2 5 日在英国的 自然杂志上发表关于D N A 结构的双螺旋模型起,整个生命科学就进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阶段,同样也是微生物学发展史上成熟期的到来的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是W a t s o n a n d C r ick。第三节微生物的重要性(P 4-P 5)一、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绝大多数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有些甚至是必需的。二、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使得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环境等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微生物生产与动物生产、植物生产并列为生物产业的三大支柱。三、
14、展望。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生 物 非细胞生物病毒和亚病毒.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真核生物真菌藻类Y原生动物植物 物简单说:原核细胞无核膜,无细胞器,直接分裂项目原核细胞真核细胞1.细胞核(1)染色体数(2)染色体组成(3)染色体位置原核1D NAD NA位于核区内真核多个D NA+组蛋白D NA+组蛋白位于核内2.细胞膜细胞质内有无细胞器包围细胞质,并且折皱陷入形成细胞中间体(管状或囊状),是能量代谢和合成代谢的场所。无包围细胞质,并不陷入。有。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能量代谢)、叶绿体(光合作用)3.核蛋白体小,70 s粒子大,80 s粒子4.分裂方式直接
15、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真核细胞有核膜,有细胞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尽管有区别,但他们的物质组成成分、遗传变异、物质代谢和生长繁殖的共同性仍然是主要的。它们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或两个发展方向。般认为原核生物是首先出现的生物。第 一 节 细菌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多 以: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菌有相对恒定的形态结构,并可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与识别。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细胞的形状与排列状态:常见的三种典型形状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次之、最常见、少见。1 .球菌:球状细菌叫球菌。根据其细胞
16、的分裂面和子细胞分离与否,有不同的排列状态:单 球 菌(球菌)、双 球 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链 球 菌(如对人有较强致病作用的溶血性链球菌)和 葡 萄 球 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2 .杆菌:杆状细菌叫杆菌。种类最多。(1)杆菌形态多种多样:各种杆菌在其长宽比例上有显着差别:r长而细的叫长杆菌(枯草杆菌)I短而粗的叫短杆菌(甲烷短杆菌属)杆菌的两端,有的呈平截状(炭疽芽胞杆菌),有的呈钝圆形(蜡状芽抱杆菌),有的稍尖(梭菌属),有的一端分支而呈“Y”状或叉状(如结核杆菌),有的有一柄(柄细菌属)等,这些都是鉴别菌种的依据。(2)杆菌的细胞排列状态有:“八”字形或栅
17、栏状(如白喉杆菌)、链 状(如炭疽杆菌)以及有菌鞘的丝状等。3 .螺旋菌:弯曲状的细菌,叫螺旋菌。根据其螺旋程度,又分为:弧菌:螺旋不到一周,菌体呈弧形或逗号形。(如霍乱弧菌)J螺菌:有一周或 多 周(6周)螺旋,外形坚挺。(如鼠蛟热螺菌)螺旋体:螺旋在6周以上,柔软易曲。上述三种类型是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细菌的形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培养细菌时的温度、培养基成分和浓度、酸碱度、气体等均可引起细菌形态的变化。一般认为幼龄细菌形体较长,细菌衰老或在陈旧培养物中,或者环境中含有不适于细菌生长的物质时,如含有抗生素、药物、抗体、过高浓度的氯化钠等,细菌可出现不规则形态,或出现梨形、球形、丝状等多种
18、形状。由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多形性是暂时的,细菌如果获得适宜环境,又可恢复原来的形态。般在适宜生长条件下,细菌经培养8 T 8 h,其形态比较典型,故在观察细菌大小与形态时,须掌握好细菌培养的时间。(二)细胞的大小:细菌个体微小,测量单位是微米(um)(lum=10;W 1 06m)o 需用光学显微镜放大数百至上千倍才能看到。各种细菌大小不一,同种细菌也可因菌龄和环境影响而有所差异。球菌的大小以细胞的直径来表示。一般球菌的直径是0.51微米。杆菌的大小以宽度和长度来表示,即宽度X 长度。一般宽0.5 1微米,长 1 5 微米。即 0.5 1X1 5um。螺旋菌的大小也是以宽度和长度来表示。一般
19、宽0.5 2 微米,长 1 50微米。影响细菌形态变化的因素同样也影响细菌的大小。除少数例外,一般幼龄菌比成熟菌大。二、细菌的细胞结构细菌体积微小,用普通显微镜不能观察其结构。必须用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细胞化学等新技术,才能对细菌的超微结构进行辨认。细菌的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包括荚膜、细胞壁、细胞膜等;内部结构,包括细胞质、核蛋白体、核质、质粒及芽抱等;外部附件,包括菌毛、鞭毛等。I 习惯上又把各种细菌所共有的结构,称为基本结构,而把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所特有的结构,称为特殊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原核。特殊结构:鞭毛、芽泡和荚膜等。(-)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支
20、原体除外,没有细胞壁)(1)定义:细胞壁是细菌细胞最外一层坚韧而富有弹性的外被。(或:是包围在原生质体外面的一层壁套,是一层坚韧且富有弹性的无色透明薄膜。)(2)功能:a.维持细胞形状,同时抵抗膨压。细菌的形状主要决定于细胞壁的形状。细胞壁保护原生质体,使细菌能在渗透压低的溶液中生活;用酶法将活细菌的细胞壁溶解掉,各种形状的细菌的裸露的原生质体就都变为圆球形了,这种裸露的原生质体在等渗压的培养液中能够生活,在低渗透压的培养基(如常用的细菌培养液)中就会因为吸进大量水分而崩溃。(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只能在接近等渗透压的环境中生活。)b.保护细菌免受机械性或其它破坏的作用。(3)细胞壁的构造与化
21、学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有蛋白质、类脂质和多糖复合物等。由于不同的细菌,其细胞壁成分和结构不同,所以能用染色法进行鉴别。革兰氏染色法,就是常用的细菌鉴别染色法。其方法:干的菌液涂片一碱性染料染色(结品紫)一稀碘液媒染一酒精脱色一番红复染一r被染为紫色,称为革兰氏阳性,简 称GI被染为红色,称为革兰氏阴性,简 称G。其原因:G.和G的细胞壁的结构和成分有差别。G和 G的细胞壁的结构和成分比较表细胞壁G,G结构只有一层,约 20 80nm厚有二层:J 里面是硬壁层,约 2 3nm厚;1 夕卜层是软壁层,约 810nm厚;成分肽 聚 糖(含量为50 80%),彳蹲,约 由 4 0 层组成
22、;含有磷壁酸。四肽交联达到75%o内壁层:肽 聚 糖(含 量 仅 510%),不含磷壁酸;为单层,四肽交联25机外壁层:脂多糖、脂蛋白、类脂。组成示意图染色原革兰氏染色是原生质染色,染色后不被乙醇褪色决定于细胞壁的性质理(通透性)。壁厚,不易为酒精渗入而褪色,故为紫色。壁薄,易为酒精渗入而褪色,故为红色。简单地说: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有两层,成分较复杂;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只有一层,成分较简单。2.细胞膜:(1)定义:细胞膜是一层紧贴在细胞壁内部,包围整个细胞,柔软而具有弹性的半渗透性薄膜。(2)结构和成分:结构:二层结构的膜,称 为“单位膜”,厚约7 8nm。(P14图1 9)成分:蛋
23、白质(主要成分)、磷脂类和糖类。细胞膜的两面各有一层磷脂,两层磷脂之间是蛋白质和糖类。蛋白质:含量高,种类多J整合蛋白(跨膜蛋白)周缘蛋白脂质:主要是磷脂。、糖类:己糖。膜的特点:具有选择吸收的半渗透性。(3)功能:控制物质的吸收和排除,调节体内外渗透压的平衡,并且是许多重要酶系统的活动场所。3.中体:细胞膜内凹延伸或折迭而成的,形式多样;以提供为某种功能所需要的更大面积。4.细胞质:细胞膜里面包围的,除了核区以外的物质,统称为细胞质。它是一种无色透明而粘稠的胶体。(1)主要成分:水、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等。分为 流体部分(细胞溶质):可溶性酶类和RNA。I颗粒部分:核糖体、贮藏性颗粒、载色体和
24、质粒。(2)核糖体:70s核糖体,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大分子复合物。又称核蛋白体,是多肽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4)贮藏性颗粒:在营养物质过剩时积累,在营养物质贫泛时动用。其种类与数量常随菌种和培养条件而异。一般而言,一种细菌只贮存一种贮藏性颗粒。(4)由于细胞质富含核酸,因而嗜碱性强;幼龄细菌的细胞质稠密而均匀,容易染色;老龄细菌的细胞质中,形成许多颗粒,染色不均匀。5.核区与质粒:核区:无核膜和核仁,由一个环状D N A分子高度缠绕而成,其中央部分还有R N A与支架蛋白。细胞无典型的染色体结构,但通常都称核区中的D N A为染色体D N A。细 菌D N A是一个很长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只
25、有反复折迭形成高度缠绕的致密结构超螺旋,才能存在于长度仅有D N A几百万分之一的菌体中。内 核:多个染色体,由D N A和组蛋白构成。匕 核:一个染色体。只 含D N A,不含组蛋白。染色体是环状双螺旋的大分子链。染色体的D N A双螺旋是储存和发出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 N A双螺旋的复制又是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物质基础。质粒:由一个或几个D N A分子组成,是小型环状的D N A。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附着在染色体上的质粒又称为附加体,它们也是遗传信息储存、发出和传递的物质基础。(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1.鞭毛:(1)定义:细菌鞭毛是由特殊的蛋白质鞭毛蛋白构成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技术 微生物 技术 讲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