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陕西省部分市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pdf
《2023届陕西省部分市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陕西省部分市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言文字运用I陕西省榆林市2 0 2 3 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如果说美丽的渤海湾是个宝瓶的话,那么从盘锦和营口入海的辽河、大辽河就是东西两枝插在宝瓶里的海百合。这两条从远古走来的河流,哺育了生生不息的辽沈大地,勾画出一幅的千里江山图。东面的一枝看上去形如人们常用的剪刀手。中指是八百里浑河,食指是著名的太子河。浑河发源于抚顺市清原县的滚马岭,其名字始于辽代,取河水浑浊之意,在辽之前则有辽水、小辽水之称。浑河如同一条弯曲的海百合花茎,沈阳、抚顺两座几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这支海百合的“大腕”。太子河几乎与浑河等长,据说太子河因战国时期燕太子丹曾隐匿于此而得名。
2、太子河旧称衍水、梁水,所经之地多有鱼米之利。太子河这根长茎可谓硕果累累,哺育出的城市有本溪、鞍山、辽阳。浑河与太子河在一个叫三岔河的地方相遇,形成了长度约一百公里的大辽河,然后从营口注入渐海。(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运用的辨析能力。答此类题要有一定的成语积累,尤其是易错成语。答题时要结合语境仔细分析,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重要句子修辞方法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解答】(1)处需填入修饰“千里江山图”且是形容水辽远绵延的成语,故填入“绵延不绝
3、”;绵延不绝:延续不断的样子。延续不断的样子。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处,两座城市形成一条弯曲的海百合,那么两座城市距离很近,这里填“融为一体”;融为一体: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处成语修饰“大腕”,即“有实力的人”,这里运用拟人,说这两座中心城市有实力,也确实如此,故填入“名副其实”。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完全致。(2)“太子河这根长茎可谓硕果累累,哺育出的城市有本溪、鞍山、辽阳”句 中“哺育”一 词赋予太子河以人的情感和行为,是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太子河滋养沿河城市的状态,同时也融合着作者对太子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答案:(1)绵
4、延不绝融为一体名副其实(2)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太子河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写出了太子河滋养沿河城市的状态,表达作者对太子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点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借代、对偶、通感等。陕西省宝鸡市2023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截至目前,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0处。这些宝贵遗产承载着传统治水技术、经验和智慧,镌刻着中华文明绵延不息、永续发展的历史轨迹,折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智慧力量。在治江理水的宏阔实践中,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应充分汲取世界灌溉
5、工程遗产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势而为、就地取材的治水理念以及系统治理的思路与方法,把中华民族在长期治水实践中积累的“善治国者必善治水”“上善若水”等中华优秀传统水文化传承好弘扬好。江河安澜,才能保障民族永续发展。放眼中国,一座座水利设施省然屹立,一条条灌溉渠道密布山野,一个个水源工程跨越南北、互济东西,“四横三纵”的新水网串联起 、云阔天高的自然画卷,书写着蓬勃浩瀚、举世瞩目的绿色传奇,映射了 的美丽中国。当前,要做好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的理论与技术研究,通过编制实施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立法等方式切实保护好灌溉工程遗产,并通过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方式,让 其“扮靓”百姓幸福美好生活。17.请
6、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分析画横线句子的特点和表达效果。【答案】1 7.源远流长 山清水秀 日新月异1 8.运用排比句式,由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组成。形式上,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文章气势。内容上,语意连贯,突出了我国水利建设在水利设施、灌溉渠道、水源工程方面取得的辉煌成绩。【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处和“博大精深”并列使用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可 填“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水源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此处说新水网串联其自然风光的美好,和“云阔天高”并列使用,可 填“山清水秀”。山清水秀:形容山水风景优美。此处说美丽中国因水利设施的进步而发展变化快
7、,有新气象,可 填“日新月异”。日新月异:形容发展变化快,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特点及表达效果的能力。“一座座”“一条条”“一个个”三组句子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为排比句式。形式上,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能增强文章气势。内容上,“水利设施婚然屹立”“灌溉渠道密布田野”“水源工程跨越南北、互济东西”三组主谓短语语意连贯,突出了我国水利建设在水利设施、灌溉渠道、水源工程方面取得的辉煌成绩,凸显祖国水利工程的巨大成就。陕西省安康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芦花是秋天的精灵。历经
8、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平日里貌不惊人的芦苇们也迎来了生命中最为期待的时光,一团团的芦絮争相抽出,一枚枚细腻的芦花随风摇曳,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芦苇不是农作物,断然不可能带来的美景,却能给人清爽怡人的感受。又是一年深秋时,漫天的芦花,一片苍茫,因而第结了很多羡慕的目光和亮丽的闪光灯。在蜗居的边关小城,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小小的边城河口也变成了的旅游城市,再加上直达昆明的高速公路的通车,每年来河口或经河口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旅客不下八十万人次,这对于一个常住人口不足十万的边关小城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深秋时,正是河口一年当中最凉爽怡人的时候。当北方已经寒风嗖
9、嗖时,深秋的河口正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得游人的心也暖烘烘的。于是,沿着红河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也就成了河口的一大美景,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答案】1 7.五谷丰登浩浩荡荡闻名遐迩1 8.文中把芦絮抽出、芦花绽放,比拟成人的争先恐后,突出了其誓与五谷丰登比肩的样子。表达了面对芦花绽放的盛大场面的喜悦之情,使表达显得活泼。【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及“芦苇不是
10、农作物,断然不可能带来”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农作物丰收的场景,然后想表达芦苇不能带来丰收的意思,可以填入“五谷丰登”。“五谷丰登”,指年成好,粮食丰收。第二空,从前文“漫天的芦花”与后文“一片苍茫”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芦花的气势浩大,可以用“浩浩荡荡”。“浩浩荡荡”,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第三空,结 合“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小小的边城河口也变成的旅游城市”和后文“每年来河口或经河口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旅客不下八十万人次”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小城河口已经成为远近非常有名的旅游城市,可以填入“闻名遐迩”。“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11、生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芦苇本是植物,它没有思想和情感,但 在“一团团的芦絮争相抽出,一枚枚细腻的芦花随风摇曳”中,作者赋予芦苇以人的思想和情感,把本是自然规律的芦絮抽出、芦花绽放等现象,比拟成人的争先恐后;“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则贝武予芦苇主观意识,从而突出芦苇誓与五谷丰登比肩的样子。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让本来是客观事实的事物具有了主观色彩,赋予芦苇以人的特性,让表达更加生动活泼,表达了作者面对芦花绽放的盛大场面的喜悦之情。陕西省汉中市2023届高三教学质量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 小题,7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 1718题。55年前,也就是1967年 6 月 17日,中国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举世震惊。从第一颗原子弹 成 功(1964年 10月 16日)到第一颗氢弹成功,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一跨越速度远快于当时其他四个有核国家,而且赶在了法国的前面。1955年 1 月,中央经过多次讨论,做出了要发展核事业的战略决策。不过,伴随中苏关系出现了裂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从此走上了 的道路。冬天,风雪交加、飞沙走石,大风时常掀开帐篷,试验队员们的被子上总蒙着一层厚厚的沙土,一个个成了“土行孙”;夏天,太阳像火盆,烤得人挥汗如雨。这就是我国第一个爆轰实验场。但恶劣的外界条件丝
13、毫没有影响到以钱三强为领军人物的一批科学家的工作热情。他们战严寒、斗酷暑,地工作。辛勤的工作换来了 1964年 10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核武器研究所强大的研究力量,再加上黄祖洽和于敏轻核理论组的力量,两股力量_ _ _ _ _ _ _ _ _ _ _,各自发挥所长,很快便有了中国的氢弹奇迹。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18.请分析画横线句子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 分)【分 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填入恰当的成语。(2)本题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
14、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 答】(1)结合前文”中苏关系出现了裂痕”的语境可知,中国的原子能事业需要靠自己的力量,此处可填“自 力 更 生 自 力 更 生:指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结合“他们战严寒、斗酷暑”的语境可知,此处是说可填表示勤奋工作的“夜以继日”或“废寝忘食”。夜以继 日: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结合“两股力量”的语境可知,此处应填表示团结一致的“同心协力”。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冬天,风雪交加、飞沙走石,大风时常掀开帐篷,试验队员们的被子上总蒙着一层厚厚的沙土,
15、一个个成了“土行孙”:夏 天,太阳像火盆,烤得人挥汗如雨(2)“试验队员们的被子上总蒙着一层厚厚的沙土,一个个成了,土行孙,”“太阳像火盆”“挥汗如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试验队员们的被子”比作“土行孙”,将“太阳”比作“火盆”,将“汗”比作“雨”,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了科研人员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冬天,风雪交加、飞沙走石,夏 天,太阳像火盆.”运用对比手法,将冬季的严寒和夏季的酷暑进行对比,突出了工作环境的恶劣及试验队员们的不畏艰险的精神。答 案:(1)自 力 更 生 夜 以 继 日(废 寝 忘 食)同心协力(2)此句使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冬季的
16、严寒和夏季的酷暑进行对比,突出了工作环境的恶劣。将“试验队员们的被子”比作 土行孙”,形象地描绘了科研人员灰头土脸的样子;将太阳比作火盆,表现了天气的炎热。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凸显了科研人员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点 评】正 确 使 用 词 语(成 语),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陕西省咸阳市2023年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陕西省 部分 市高三一模 语文试卷 分类 汇编 语言文字 运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