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3月线下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详解.pdf
《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3月线下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详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3月线下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详解.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杨浦区一模考2 0 2 3.2一、古诗文(3 5 分)(-)默 写(1 3 分)1 .古诗文默写填空。,衣冠简朴古风存(陆 游 游山西村)夜来城外一尺雪,。(白居易 卖炭翁)子曰:“,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春夏之际,漫步林间,看到野花竞放,树木葱郁,不由得想起欧阳修 醉翁亭记中的句子:“大自然的美使人陶醉。(-)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乙)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2、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丙)何陋轩记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不得以为陋也。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就石穴而居之。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予尝圃于丛棘,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爵之以卉药: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 日“何陋”,以信孔子之言。(选自王守仁
3、 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注释】九夷:泛称少数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龙场:在今贵州省修文县。上国:指京城。蔚:栽种。琴编图史:意为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通都:指四通八达的都市。信:通“伸”,伸张。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文学家。2 .甲 诗 乙 文 的 作 者 是 唐 代 文 学 家 (人名)。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谈笑有涉假(2)人皆 予自上国往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 .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人们来到我的轩中,好像看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景象,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边远山区。B.于是到我轩中的人们,好像是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中观赏
4、,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边远山区。C.于是人们来到我的轩中,好像是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中观赏,而我们都忘了是住在边远山区。D.于是到我轩中的人们,好像看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景象,而我们都忘了是住在边远山区。6.乙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一,丙文中作者为居所取名“何陋”除“以信孔子之言”这一原因外,还有以下具体原因:(1)(2)(3)。(用自己的话回答)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都处于 的人生境遇,但都抱有 的人生态度。二、现代文(3 5 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石之路孔德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就其起源来说,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中
5、华玉文化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文化独具魅力。“石之美者为玉”,是华夏先民对玉石的最基础认知。在石器时代,先民发现了玉石这种特殊的材质。玉石的颜色比普通石头漂亮,色泽温润,硬度高于一般石材,具有韧性,不易断裂。特别是大部分玉石具有与天类似的颜色,如青玉、白玉等。因此,玉石在先民的想象中一开始就和天有联系,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占据了显著位置。据 淮南子记载,“女娟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五 色 石”就是玉石。先民认为,玉石具有修补苍天的神奇功能。玉与石逐渐分化后,华夏先民开始将天然玉石加工为生产工具和装饰物,以满足日常生活、原始审美的需要。自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玉器在华夏大地上大量
6、涌现。有学者把这一时期称之为“玉器时代”,作为连接新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的一个完整时代,时间跨度长达4 0 0 0 年左右。从考古学的成果来看,从距今8 0 0 0 年左右的兴隆准文化到距今4 0 0 0 年左右的石家河文化,都出土了大量各类玉器。这一时期的玉器是“神器”,基本上为原始社会巫师作法通神所用,是祭祀或与天神沟通的“事神玉”。玉器时代”对于中华文明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社会阶级开始由现,成组的玉器出土于大墓中。与之相伴,还出现了更大的人群聚落,意味着城市初现规模,同时出现了青铜冶炼技术,产生了最古老的文字。可以说,玉器是中华文明的催生者。特别重要的是,根据学者研究,这一时期
7、还存在“北玉南传”(从北方到广东地区)、“东玉西传”(从东部沿海地区到河西走廊)的玉文化传播,以及以新疆和田玉为代表的西部玉石资源“西玉东输”等现象。这些“玉石之路”串联起了中华文明的版图。新石器时代末期,巫现 集团通过对神权的垄断,逐渐掌握了部族社会的政权、军权,大巫与王的身份合二为一。王权开始崛起,早期国家开始形成,华夏大地由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这一时期,玉器逐渐演变为体现王权威仪和政治礼仪的重要礼器。可以说,它是王权国家形成的见证者。1 9 3 6 年在良渚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充分证明良渚先民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玉器,形成独具特色的用玉体制。他们以玉琮、玉钺和玉璧代表神
8、权、军权和王权。良渚文化中的部落首领,头戴大巫的标志玉冠饰,身挂玉管玉珠串,臂戴玉镯,彰显通神能力。这说明当时玉器既用以祭神,也用于标识身份、区分等级,反映了政教合一的早期国家形态。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大一统”格局建立并不断巩固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玉器作为国家祭祀等重要政治活动中的“礼器”,历代统治者都视玉为“国之重器”。文献中也多次记载了王朝最高统治者与玉有关的事件。特别是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中,玉器的归属是一个重大问题,史记 也进行了专门记载。总之,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和演进来说,玉文化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华传统政治、礼仪、宗教、信仰、习俗、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没有任何古器物能够和玉器相比。玉
9、文化经久不衰,自新石器时代一直绵延至今,而且随着中华文明长河的延伸,其生命力会越来越旺盛。【注释】巫觐:巫师7.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8.阅读全文,请把玉的功用历经的几个阶段填写完整.(1)修补苍天一(2)作为生产工具和装饰物一(3)f (4)9.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玉文化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对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B.兴隆洼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中 玉器都有祭神、标识身份的作用。C.玉器和其他古器物一样,在中华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D.史记专门记载玉器的归属问题,说明玉器在当时政治活动中的重要性。1 0.文章第段和第段不能互换,请
10、说明理由。(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邮局,邮局!肖复兴对于邮局,我一直情有独钟。我第一次走进邮局,上小学四年级。那时的邮局,兼卖报纸杂志。我每月都到那里买一本 少年文艺。没多久,父亲因病提前退休,工资锐减,在风雪弥漫的内蒙古修铁路的姐姐,按月会寄来30元贴补家用。每月,我拿着汇款单,到邮局取钱,顺 便 买 少年文艺。每一次,心里都充满期待,都会感到温暖,因 为 有 少年文艺上那些故事;有姐姐的身影。除了给姐姐写信,我第一次给别人写信是高一的时候,给一位在别的学校读书的笔友。整整三年,几乎一周收发一次。每一次,在教室里写好信,到邮局买个信封,一张4分钱的邮票,把信也把少年懵懂的心事,一并放进邮筒
11、里。然后,愕愕地望着邮箱,仿佛投进的不是一封信,而是一只鸟,生怕它张开翅膀从邮箱里飞出来,飞跑。静静的邮局里,洒满黄昏的金光,让我觉得那么美好,充满一个少年对未知的想象和期待。上山下乡高潮到来,我去的是北大荒。那是一个新建的农场,四周尚是一片亘古荒原。夏天,荒草萋萎;冬天,白雪皑皑。农场场部只有简单的办公泥土房,几顶帐篷和马架子,但还有一个邮局,一间小小的土坯房,里面只有一个工作人员。永远刻在记忆里的那一次是给母亲寄钱。这年,父亲突然病逝,家中只剩下老母亲一人。我莫名地担心,于是跑到邮局,给母亲寄去30元,又写了一封信,尽管母亲不识字,但我相信母亲会找人念给她听。记得那天大雪纷飞。很长一段时间
12、,走进邮局总给我一种家一般的感觉,因为那里有我要寄出的或收到的信件,那些信件无一不是家信和朋友们的信件,即便不是“烽火连三月”,一 样 的“家书抵万金”。我和邮局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写写文章之后,总会有信件、稿费往来,也就常去邮局,和家那里的邮局工作人员都熟,他们中大多是年轻姑娘。有一次,到邮局取稿费,柜台里坐着个小姑娘,等她办理手续时,我顺手抄来柜台上的几张纸,隔着柜台,画了张她的速写像。取完钱,小姑娘忽然对我说“看过您好多文章,上中学时还在语文课本上学过您的文章”。受到表扬很受用,把那张速写送给了她。她接过画笑着说:“看见刚才您在画我呢!她的样子让我感到亲切。在没有网络和
13、微信的时代,邮局是多么不可或缺的存在!近几年网络发达了,不用常去邮局了。一天黄昏,一个女子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然后,她又立刻掉头,骑到我的身边,停下车,问道:“您就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没有认出她来。她高兴地说:“看着觉得像您!有小二十年没见您了,那时您常上我们邮局取稿费寄书寄信。”我立刻想起来了,那时她还是个年轻姑娘呢!她告诉我她已经退休了。那个落日熔金的黄昏,我们站在街头聊了好一会儿。茫茫人海,熙熙攘攘的街头,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彼此如水横竖相通。或许是从小到老,邮局伴随我时间太长,对于邮局,总有深深的感情。是邮局连接起天南地北,是邮局守护着尘封的记忆,是邮局淬炼出尘世间的人情味儿。邮
14、局的存在,让那些信件,那些稿费单,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升华。我知道,这种升华,对于我,是情感上的,是记忆中的,像脚上的老茧一样,是随日子一天天走出来的。邮局!邮局!1 1.阅读第一段,完成表格。人生阶段生活片段或经历情感体验少年每月去邮局取姐姐寄来贴补家用的汇款,并买一本 少年文艺。(1)_ _ _(2)_ _ _ _感受同龄人之间的友情,充满对未知的想象和期待。青年在北大荒,父亲突然病逝,在大雪纷飞的一天,跑去邮局给母亲寄信并汇款。(3)回京后(4)体验普通人之间交往时的轻松、亲切、愉悦1 2 .阅读第段画线句,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写一条批注。1 3 .以下对于第段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15、)A.第段主要叙述了“我”在街上偶遇一位多年前相识的邮局工作人员的经过。B.“聊了好一会儿”表明我们都珍藏着对“邮局”的美好回忆,珍惜那段岁月。C.“落日熔金”给“我”和那位退休女职工的相遇营造了诗意、温馨的氛围。D.这段场景的叙述描写主要为了表达“我”对生命短暂、岁月易逝的感慨之情。1 4 .本文的标题和结尾同中有异,请联系全文说说其妙处。三、综合运用(2 0 分)围绕“培养科学精神,厚植人文情怀”的主题,XX中学文学社就 昆虫记和 朝花夕拾开展阅读活动。活动内容分为三个板块,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一)读“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鲁迅语)1 5 .下列关于 昆虫记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16、()A.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B.法布尔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昆虫,他笔下的昆虫充满生命的活力。C.法布尔用文学语言展现昆虫世界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D.昆虫记的魅力还源于高超的写作技巧,它行文活泼,语言诙谐,情趣盎然。1 6 .鲁迅评价 昆虫记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围 绕“培养科学精神”的活动主题,结合阅读全书的感受,谈谈你对“有益”的理解。(6 0 字左右)(-)读“使我时时反顾”的 书(朝花夕拾序言)1 7 .下 列 对 朝花夕拾作品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 项 是()A.无常中鲁迅描绘了儿时在迎神会和舞台上所见 爽直
17、、公正的“无常”形象。B.在 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对传统“孝道”进行理性思考,认为要取其精华。C.五猖会中,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可以引发读者对家庭教育的思考。D.阿长与 山海经 中 阿 长 虽 粗 鄙,但善良,鲁迅对阿长充满感激与怀念之情。1 8 .朝花夕拾中,一个人物形象“我”贯穿全书。下面是读书交流会中甲同学的发言,请你参照他的发言,补全其他两位同学的发言内容。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捉蟋蟀、捕鸟的顽皮的“我”。乙:父亲的病中有 的 我。丙:藤野先生中有 的“我”。(三)经典是“重读如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卡尔维诺语)1 9 .文学社准备发函邀请专家作为嘉宾参加阅读活动的启动
18、仪式。下列对邀请函的写作要求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要体现对对方的尊敬,根据身份,选择恰当的称呼。B.应在邀请函中写明活动 时间、地点、主题等情况。C.如请对方发言,应在邀请函中说明以便对方做准备。D.用语要热情洋溢,用真情打动对方前来参加活动。2 0 .启动仪式中,文学社请你为同学们做 昆虫记 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亲爱的同学们:重 读 昆虫记 朝花夕拾两部经典,我感受到了蕴藏在两部名著中的深厚的人文情怀。朝花夕拾中有对别样人生的追求、对爱国者的悼念、对弱小者的同情等,让我们感受到先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尚的灵魂。法布尔的 昆虫记也同样体现出作者的人文情怀。它。
19、(请用恰当的复句表述)名著阅读是一个“常读常新”的过程,相信在阅读之旅中,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感悟。四、写 作(6 0 分)2 1.请 以“取舍之间”为题,写一篇6 0 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杨浦区一模考2 0 2 3.2一、古诗文(3 5 分)(-)默 写(1 3 分)1.古诗文默写填空。,衣冠简朴古风存(陆 游 游山西村)夜来城外一尺雪,。(白居易 卖炭翁)子曰:“,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春夏之际,漫步林间,看到野花竞放,树木葱郁,不由得想起欧阳修 醉翁亭记中的句子:“,一”大自然的美使人陶醉。【答案】.箫鼓追随春社近.晓驾炭车辗冰辙.学而不
20、思则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需要注意“箫、辗、辙、罔、繁”这几个字词的书写。()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乙)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
21、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丙)何陋轩记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不得以为陋也。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就石穴而居之。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予尝圃于丛棘,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蔚之以卉药;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 日“何陋”,以信孔子之言。(选自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注释】九夷
22、:泛称少数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龙场:在今贵州省修文县。上国:指京城。爵:栽种。琴编图史:意为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通都:指四通八达的都市。信:通“伸”,伸张。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文学家。2 .甲 诗 乙 文 的 作 者 是 唐 代 文 学 家 (人名)。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谈笑有那假(2)人皆以予自上国往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 .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人们来到我的轩中,好像看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景象,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边远山区。B.于是到我轩中的人们,好像是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中观赏,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边远山区。C
23、.于是人们来到我的轩中,好像是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中观赏,而我们都忘了是住在边远山区。D.于是到我轩中的人们,好像看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景象,而我们都忘了是住在边远山区。6.乙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一,丙文中作者为居所取名“何陋”除“以信孔子之言”这一原因外,还有以下具体原因:(1)(2)(3)。(用自己的话回答)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都处于 的人生境遇,但都抱有 的人生态度。【答案】2.刘禹锡 3.博学的人;认为4.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5.B6.惟吾德馨.龙场百姓的热情相助.居室外环境清雅,居室内的陈设适合读书讲学.来往客人都是文人雅士.被贬谪豁达积极【2题
24、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陋室铭 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刘 禹 锡(772 年8 4 2 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 诗豪”之称。【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1)句意: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鸿儒:博学多识的人。(2)句意: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以:认为。【4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字词: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舌 L: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5 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翻译。画线句中重点词:及:至 U,到达;“观于通都”是倒装句,正常的语序为“
25、于通都观”;观:观赏。予:我。故句意为:于是到我轩中的人们,好像是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中观赏,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边远山区。故选B。【6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意理解。乙文根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丙 文“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写出龙场百姓热情帮助我建屋居住,不觉这是陋室;“翳之以桧竹,师之以卉药”写出陋室外环境的优雅,“学士之来游者”写日常交往的人都是优雅的文人墨客,“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写室内陈设富有志趣之优雅。根据乙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丙 文“守仁以罪谪龙场”可知,两位作者都处于被贬的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上海市 杨浦区 月线下 中考 语文试卷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