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刑法学考研笔记.pdf
《2023年刑法学考研笔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刑法学考研笔记.pdf(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刑法学(蓝色真题)第一章刑法概说蓬: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广义刑法是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涉及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刑法仅仅指系统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题:1、法律根据(宪法)刑法必须以宪法为立法依据,贯彻宪法精神和原则,保障宪法实行;刑法的规定及其解释不能与宪法相抵触,否则没有法律效力;刑事立法必须根据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限和立法程序进行,否则就是违宪行为;2、实践根据(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宪法,应当系统地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同犯罪作斗争的经验,立足实际情况;刑法要有适当超前性,从动态上把握客观实际。研1、保
2、护方面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2、处罚方面刑法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对犯罪以最严厉刑罚制裁处罚刑法对象犯罪行为人陋:刑法的组成和构成1、总则(A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合用范围B犯罪C刑罚D刑罚的具体运用E其他)2、分则(A危害国家安全罪B危害公共安全罪C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D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E侵犯财产罪F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G危害国防利益罪H贪污贿赂罪I渎职罪J军人违反职责罪)3、附则(修订后刑法典开始施行的日期,修订后刑法典与以往单行刑法的关系)总则与分则关系:刑法总则是认
3、定犯罪、拟定刑事责任和合用刑罚所必须遵循的共同规则。刑法分则是关于具体犯罪和具体法定刑的规范体系,是解决具体行为定罪量刑的标准。总则与分则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总则指导分则,分则是总则所拟定的原理原则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画: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1、解释效力为标准,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1)立法解释:最高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2)司法解释: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限于审判检查工作运用问题。(3)学理解释: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科研单位或专家学者从学理上所作解释。2、解释方法为标准,可以分为文理解释、论理解释。(1)文理解释: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在
4、文理上所作的解释。(2)论理解释:按照立法精神,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当然解释:刑法虽未明示,但依规范目的、事物属性和形式逻辑,当然涉及在该规范合用范围内的解释;扩张解释:超过字面意思;限制解释:狭于字面意思的解释。第 二 章 刑 法 的 基 本 原 则睡:贯 穿 于 所 有 刑 法 规 范、具有指导和制约所有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司法合用|:1、对的定罪和处罚(事实依据/法律准绳/法定刑);2、对的进行司法解释派生原则:1、西 方(排斥习惯法、排斥绝对不定期刑、严禁有罪类推、严禁重法溯及既往);2、其
5、 他 学 者(明确性原则、严格解释原则、实体合法原则)论罪刑法定原则及派生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是: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合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规定。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概括起来说,就 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确立罪刑法定原则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保障人权。罪刑法定主义有四个派生原则:排斥习惯法、排斥绝对不定期刑、严禁有罪类推、严禁重法溯及既往。(1)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1997年修订的刑法典第三条规
6、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概括起来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这一原则的价值内涵和内在规定,在整部法典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体现:A、修订的刑法典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犯罪的法定化体现在:a、明确规定了犯罪的概念;b、明确规定了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c、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刑法的法定化的具体表现为:a、明确规定了刑罚的种类;b、明确规定了量刑的原则和各种刑罚制度;c、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的法定刑。B、修订的刑法典取消了 1 9 7 9 刑法典的类推制度,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真正贯彻的重要前提。C、修订的刑
7、法典重申了 1 9 79刑法典的从旧兼从轻原则。D、在分则罪名的规定方面,相称详备。E、在具体犯罪的罪状以及各种犯罪的法定刑设立方面,修订的刑法典增强了发条的可操作性。尽量使用叙明罪状,处罚规定上注重量刑情节具体化。(2)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合用。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有赖于司法机关的执法活动。从我国的司法实践来看,切实贯彻执行罪刑法定原则,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A、对的认定犯罪和判处刑罚。对于刑法明文规定的各种犯罪,司法机关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认真把握犯罪的本质特性和犯罪构成的具体要件,严格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线,做到定性准确,不枉不纵,于法有据,名副其实,对各种犯罪的量刑,亦
8、必须严格依法定刑及法定情节为依据。B、对的进行司法解释。对于刑法规定不够具体的犯罪,最高司法机关通过进行司法解释,指导具体的定罪量刑活动,这对于填补立法的局限性,统一规范和指导司法实务,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进行司法解释不能超过应有的权限,无论是扩张解释,还是限制解释,都不能违法法律规定的真实意图,更不能以司法解释代替刑事立法。否则,就会背离罪刑法定原则。合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不管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干业绩,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一律平等地合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和行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I具体体现|:定罪上一律平等量刑上一律平等行
9、刑上一律平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重罪重刑,轻罪轻刑,罚当其罪,罪刑相称。分析罪重罪轻和刑事责任大小时,不仅要看犯罪的客观社会危害性,并且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从而拟定刑事责任限度,合用相应轻重的刑罚。碰:确立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规定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设立轻重不同量刑制度司法合用|:纠正重定罪轻量刑错误思想,把量刑同定罪置于同等重要地位;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思想,强化量刑公正的执法理念;纠正不同法院量刑轻重悬殊的现象,实现执法中的平衡和协调统一。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整:刑法的合用范围,指刑法在什么时间、什么空间以及对什么人具有效力。空间效力: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事实上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
10、问题。画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折衷原则时间效力生效时间:公布之日生效公布之后通过一段时间再施行失效时间|:立法机关明确宣布某些法律失效自然失效,新法替代或原立法条件消失溯及力: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拟定的行为是否合用。萩:从旧原则从新原则从轻兼从新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与时间效力有关的若干问题的法律合用A、自发布或规定起实行,合用于法律的施行期间;B、当时未解决的,按新解释解决;C、已经解决的行为,合用对被告人有利的解释;D、已经解决的,未有错误,不再变动。第 四 章 犯 罪 概 念 与 犯 罪 构 成犯罪概念形式概念|: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并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实
11、质 概 念 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混合概念|: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gn: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都是犯罪。朝:(1)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性。(2)刑事违法性。行为违反刑法条文中所包含的刑法规范。(3)应受处罚性。对行为的评价,具有应然性质。犯罪构成反囹:依照我国刑法规定,拟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
12、性及其限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统一。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因图: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研究意义|:为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提供依据为划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提供依据为无罪的人不受非法追求提供法律保障第五章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研究意义:有助于结识犯罪的本质特性有助于准拟定罪有助于对的量刑还: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分为:1、犯罪的一般客体: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整体。是刑法所保护客体的最高层次。2、同类客体:某一类犯罪行为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
13、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3、直接客体: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1)简朴客体和复杂客体(根据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2)重要客体、次要客体、随 机 客 体(根据直接客体在犯罪中所受危害限度);(3)物质性客体、非物质性客体(具体犯罪侵害的社会关系是否具有物质性)。犯罪对象|: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犯罪客体与犯罪现象Igg: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作为犯罪客体的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作为犯罪客体的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参与者;犯罪分子的行为就是通过犯罪对象即具体物
14、或者具体人来侵害一定社会关系。H别: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犯罪对象则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条件;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危害;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第六章犯罪客观方面阿 囹: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导致损耗的客观外在事实特性。痔租:法定性;内容为客观事实特性;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有所侵犯的客观事实特性;成立犯罪所必须具有的核心要素13:危害行为(必要)危 害 结 果(选择)犯罪的方法、时间、地点(选择)研究意义I:区分罪与非罪;区分此罪最与彼罪;区分犯罪完毕与未完毕形态;
15、对的分析和认定犯罪主观要件;对的量刑。危害行为:人的意志或意识支配下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g g有体性:人的身体动静;故意性:基于行为人意志支配;有害性耐:1、作为: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行的违反严禁性规范的危害行为实行方式:运用自己身体、物质工具、自然力、动物、别人实行的作为。2、不作为:行为人负有实行某行为的法律义务,可以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表现形式:一般为身体的静止、悲观,但某些具有积极的身体活动。成立条件:A、前提纲件:行为人负有实行某种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B、重要条件: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法律义务。C、关键条件:行为人没有履行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义务来源:法律明文规定职务/业务规定
16、法律行为引起先行行为引起谑:犯罪构成的核心,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有的构成要件。gl:对定罪量刑具重要作用,限定犯罪的必备范围,将思想排除在犯罪之外。危害结果: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是对直接客体所导致的损害(物质性/非物质性)。朝:客观性:危害结果只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是也许导致的损害;因果性:危害结果由危害行为引起;侵害性:任何一种危害结果都必然是危害行为对社会导致的一定危害;多样性: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危害行为、行为对象、手段等具多样性。种类分类依据类别概念相关分类意义是否犯罪构成要件构成结果过失和间接故意犯罪以其为要件结识危害结果在不非构成结果未遂犯与中止犯、结果加重犯中同犯
17、罪构成中作用危害结果现象形态物质性结果具有可测量性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非物质性具有不可测量性非物质性结果距离危害行为远近直接结果与危害行为间不存在独立现象为中介对 的 定 罪 量 刑,特别间接结果影响量刑间接结果与危害行为间存在独立现象为中介地位:危害结果并非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仅 某 些 犯 罪(结果犯)的构成要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陋:危害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客观性:因果关系作为客观想想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相对性:一现象是某一现象的结果,其自身又可以是另一现象的因素;时间序列性:作为因素的危害行为的实行,必然先于作为结果的危害结果出现;条件
18、性和具体性:危害行为引起危害结果总是同时间地点等条件互相作用;复杂性: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必然和偶尔联系上 必然联系:一对现象之间存在的内在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偶尔联系:自身不包含产生结果的必然性,偶有其他因素加入其中而引起危害结果。通常对量刑具有一定的意义,有时对定罪与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不作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法律拟制;不作为的因素力,就在于它应当阻止而没有阻止事物向危险方向发展;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特殊性:以行为人负有特定的行为义务为前提。因果关系VS.刑事责任I:联系:具有犯罪构成才干追究刑事责任区别:解决了刑法
19、上的因果关系,只是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但不等于解决了其刑事责任问题。要使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行为人还必须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的意义:构成某些犯罪必须具有的犯罪发生的特定期间、地点、方法对量刑的意义:影响犯罪自身的社会危害限度的大小,影响量刑轻重,加重处罚条件。第 七 章 犯 罪 主 体胸囹:实行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意 义 卜 1、定罪意义(1)任何犯罪都有主体,离开犯罪主体就不存在犯罪,也不会发生刑事责任问题。(2)犯罪主体需要一定的条件,只有具有了犯罪主体条件
20、的人,才承担刑事责任。2、量刑意义:犯罪主体具体情况不同影响刑事责任限度的大小。刑事责任能力两: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具有的刑法意义上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E 3: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具有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性质、后果的分辨能力。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具有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辨认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控制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g g:r决定因素(人的知识和智力的成熟限度,精神即大脑功能正常与否的状况)2、分类(我国四分法)(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年 满 18周岁,精神正常的人;间歇性精神病人正常期间。(2)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不满14周岁;行为时因精神病而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
21、。(3)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已满1 4 不 满 16周岁的人。(4)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已满1 4 周岁不满1 8 周岁;又聋又哑;盲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刑事责任年龄行为人对自己实行的刑法所严禁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成的年龄。(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 满 1 4,概不追究刑事责任);(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14 1 6,8 罪: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满 1 6,刑法严禁的一切危害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解决原则|:从宽(对 于 已 满 1
22、4 周 岁 不 满 1 8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合用死刑(犯罪的时候不满1 8 周岁的人不合用死刑)精神障碍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同时符合医学标准和心理学标准才干拟定。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非精神障碍精神病人;精神正常阶段的间歇性精神病人。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中间状态的精神障碍人。生理功能丧失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可以从轻、减轻或免去处罚。生理醉酒醉酒的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生理醉酒应负刑事责任,病理醉酒属于精神病范畴。因素自由行为理论。行为人在一时丧失责任能力的状态下实行了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但是否陷于这种无责任能力状态,行为人原本可以自由决
23、定;假如是故意或过失使自己处在无责任能力状态,则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陋: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某些犯罪必备要件。g g:1、根据形成方式自然身份:人因自然因素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如基于性别形成的男女之别;法定身份:基于法律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如军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2、根据特殊身份对行为人刑事责任影响的方式定罪身份:决定刑事责任存在的身份,又称为犯罪构成要件的身份;量刑身份:影响刑事责任限度的身份,又称为影响刑罚轻重的身份。对定罪量刑的意外1、定罪(区分此罪彼罪、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之一。影响无特殊身份者的定罪。)2、量刑(比一般主体犯罪相
24、对较重,分则总则均有规定)单位犯罪逶:由公司、企事业单位、机关团队实行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处罚原则:一般实行双罚制,法律另有规定单罚制的属例外。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判处刑罚。定罪方面对直接负责人的刑罚与自然人犯该罪时的刑罚相同,量刑方面对直接负责人的刑罚轻于自然人犯该罪时的刑罚。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喧: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瑟 门、理论意义(对的把握、深化研究主观方面关联问题);2、实践意义:定 罪(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重要标准);量刑(对的合用轻重不同的法定刑,有助于对的量刑,体现罪责刑相适应)犯罪故意睡
25、囹: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放任其发生的心理态度。构成要素卜工、结识因素(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对行为自身内容及性质的结识,对行为产生或将要产生危害结果的内容及性质的结识,对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相联系的其他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结识。2、意志因素(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导致结果的发生持希望或放任的心理态度)。希望发生,是指对危害结果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直接追求的目的。放任发生,是指不反对不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对结果发生采用听之任之的态度。结识因素是意志因素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克制因素是结识因素的发展。类型及其区别:1、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刑法学 考研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