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
《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10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课 昼 夜 的 形 成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2.能归纳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科学探究1.能从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地球的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作出假设.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的信息.4.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5.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6.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天体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
2、度提出关于形成“天体东升西落”现象的可能性.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L引导:我们知道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出示同一地点白天与黑夜的图片)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呢?(交替、循环)2.提问: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和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探究地球的运动.(1)作出假设.谈话:我们对太阳东升西落的成因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个学术讨论会,将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与其他同学
3、进行交概.比一比,谁的理由更充分,谁的解释更清楚.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由.假设:大阳的东升西落可能是由于地球绕有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2)实验观察.出示实验方法:A、一名学生举着太阳模型,另一名学生坐在转椅上,面向太阳模型.B.坐在转椅上的学生假定自己是地球,规定自己的左边是东,右边是西.然后分别缓慢地进行顺时针(自东向西)和 逆 时 针(自西向东)旋转,观 察“太 阳”在视野中的运动情况.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 录 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3)得出结论.讨论:我们怎样转动时一,才 能 看 到“太 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4、多少?小 结: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2.模拟昼夜的形成.(1)提出问题.引导:我们每天都要经历自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你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吗?(2)作出假设.假 设:昼夜交替现象可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统地轴自转形成的.(3)实验观察.讲述实验方法:A.在地球仪上确定一点,粘上橡皮泥做的小人.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使地球仪被照亮一半,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区域.B.将地球仪自西向东缓慢转动,观察橡皮泥小人所在位置是否出现 昼夜”交替现象.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4)得出结论.讨论:实验现
5、象说明了什么?推想自然界中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小结: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引导: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判断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被太阳照到.2.提示: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和两个城市的东西位置来思考.3.判断:学生进行判断.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理由.教学反思:第2课 地 球、月球和太阳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描述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2.能描述地球的公转和月球的自转和公转.3.能说出什么是地球引力.科学探究1.能从地球、月
6、球和太阳的相互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通过观察、制作、实验等方式来获取信息.3.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4.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5.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制作方案.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明地球引力作用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播放儿歌:“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绕着大阳
7、转呀转,一年一年停不了.”)想一想,从儿歌中你知道了什么?2.提问: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是怎样的?它们的运动方式又是怎样的?(二)观察模型,感知事实L讲述:人们为了模仿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的情况发明了三球仪.(出示三球仪图片)三球仪中间的太阳一般采用发光的灯泡制作,小地球仪模拟的是地球,离地球近的小球体模拟的是月球.通过三球仪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我们想要了解的信息.(1)观察地球、月球和太阳谁大谁小,他们之间的相互距离是怎样的.(2)转动三球仪,观察地球是怎样运动的,月球是怎样运动的.(3)观察地球在运转地球、月球和太阳过程中地轴指向哪儿.3.观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把
8、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4.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或评价.(三)制作模型,理解事实1.引导:通过观察地球仪,我们只能初步感知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运动方式,而实际上它们的大小和运动方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根据有关数据,(出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一些相关数据)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一个三球模型来进行理解.2.讲解制作方法:(1)将地球的直径(12 756千米地月球到地球的距离(384 403千米)都看作1 厘米,把月球和太阳的直径以及三球间的平均距离也缩小相同的比例.(2)按照缩小后的数据绘制三球模型图,并在图中标出相应数据.(3)选择合适材料
9、分别制作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模型.(4)寻找合适的地点,按照缩小后的距离摆放三球模型.3.制作:学生分组设计、制作三球模型,并将三球按比例缩小后的数据和三球模型图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 页中.(四)分析思考,得出结论L 交流:指定小组代表展示本组制作的三球模型,并用科学语言描述三个天体的相对大小及相对运动方式.2.播放: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大小及地球、月球运动方式的视频.3.小结: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月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一个月,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大致相同,所以月球
10、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我们看不到月球的背面.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传说在三百多年前,牛顿正在苹果树下看书,忽然树上一个苹果落下来掉到地上.他想,为什么苹果一定要落到地上,而不“落”到天上呢?是 啊!人们不管住在地球的哪个地方都不会离开地球表面,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吧!(二)实验观察,获取信息(1)手持乒乓球、毯子、橘子等.松开手让它们自然地下落.2.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3.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三)分析信息.形成知识L 讨论:为什么物体总是向下落?是什么力把物体拉下去的?2.阅读:学生阅读“科学
11、在线”,归纳活动结论.3.播放: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视频,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和重力.(四)拓展延伸,制作重锤1.引导:我们知道物体下落是因为它作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由于地球引力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人们根据重力这一特点,发明了重锤,用来检验墙壁等物体与地面是否垂直.(出示重锤)大家观察重锤由几部分组成,下面我们也来设计制作一个重锤,体会其中的奥秘.2.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制作重锤的方案,教师提示学生选择的锤一定要质量大、体积小.3.制作: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制作.4.检测:学生用自己制作的重锤检测教室墙壁等物体与地面是否垂直.5.交流: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
12、重锤,说说自己制作重锤和利用重锤检测物体与地面是否垂直的体会.教学反思:第 3 课 四 季 的 形 成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归纳出四季的成因.2.能说出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科学探究1.能从四季的事物变化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四季的成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3.能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获取有关四季形成的信息.4.能用科学的语言、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现象.5.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方式得出实验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6.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四季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
13、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出四季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四季图片)这组四季的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四季的风景,知道了四季的特点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关于四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2.提问:四季是怎样形成的?(二)分析思考,作出假设1 .讨论:(1)不同季节事物的变化与什么有关?这说明影响四季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2)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也是一年,这说明了什么?2.假设:四季形成可能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有关.(三)掌握方法,实验观察L播放:实验方法的课件,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过程和方法.2.汇报
14、:指定学生回忆实验方法,然后出示实验图片和实验方法.(1)照实验图片画好地球公转轨道,摆放好实验仪器,使地球仪的地轴朝向北.(2)在地球仪上选择一个中国北方的城市,将一根立柱垂直粘在此处.在立柱所在位置(背对灯光的一侧)粘上一条带有刻度的塑料条.(3)打开台灯,观察四个位置地球仪上立柱影子的长度.(4)让台灯逆时针慢慢动起来,地球仪跟着自西向东转动,注意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北,观察立柱影子的长度.3.记忆: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进行复述、记忆.4.出示注意事项: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实验中要注意安全,细心操作,认真观察记录.5.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3 页中.6.
15、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四)分析推理,得出结论1.讨论:(1)随着 地球公转,在不同季节的位置上,立柱的影子长短是怎样变化的?(2)根据影长变化判断地球公转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由此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推想四季是怎样形成的.2.播放:四季成因的视频.3.小结:四季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有关.(五)运用知识,拓展延伸1.认识圭表.讲述:早 在 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用在地上立杆测影的方法,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一年中,每天正午时分,杆影的长度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夏季短,秋季中,冬季长
16、,春季中.这种变化规律每年循环一次.人们根据这个规律,制造出测定季节和年的圭表.圭表由两部分组成:平卧的叫圭,立的叫表,圭和表相互垂直.圭平卧在正南北的方向,上面有刻度表立在圭面的南端,正午时表影正好投在圭面上,根据圭面的刻度,可以知道表影的长度.2.制作圭表模型.(1)出示制作方法:在木板上垂直钉一个大钉子,钉子为表,木板为圭.(2)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圭表模型.3.使用圭表模型观测影子长度.(1)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用圭表模型观测一年中2 4个节气日正午时分影子的长度.(2)观测:正午时,将圭表模型放在阳光下,转动木板,使钉子的影子正好投在木板上,用尺子量出钉子的影长.将观测结果记录在
17、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3)评价:每两个月对学生的观测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和评价.教学反思:第 4 课 认识科技革命教学目标:科学知识L 能举例说明不同时代的工具和科技产品的特点.2.能说出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和变化.3.能说出某些科技产品可能会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科学探究1.能从不同时代同类科技产品的变化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2.能通过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科技革命的信息.3.能用概念图、时间轴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5.能对探究过程与结果作出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科技革命的影响表现出
18、探究兴趣.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技革命发展的动力,同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选择问题1.引导:(出示教材第13页三幅照明工具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中是什么工具,它们有什么特点?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这是从古至今,照明工具的演变.从原始人钻木取火用火把照明到现代既节能又环保的LED灯,人类的照明方式随着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电灯这样,能够使人类生产和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重大发明和技术称为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有哪些特点?
19、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呢?2.讲述:科技革命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让我们从农业时代(从原始人由群居转变为定居至18世纪末)、工 业 时 代(从18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信 息 时 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分别来认识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3.出示研究主题,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研究.(1)不同时代有哪些重大发明?是谁发明的?(2)不同时代的工具和科技产品有什么特点?(3)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4.交流:学生分组交流想要研究的主题,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互相借鉴,最终确定要研究的主题.(二)掌握方法,搜集证据1.引导:同学们都选择了想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
20、阅读书籍报刊、浏览网页、观看电视等方式来搜集信息.2.出示:教 材1 4-1 5页第一和第二小组资料的图片案例.3.阅读:学生分组阅读课前搜集的资料或教师提供的资料.(三)整理信息,分享交流1.引导:我们需要对搜集、阅读的资料进行整理,并采用某种方法将资料呈现出来.2.整理:学生对阅读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利用表格、资料卡等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巡回指导.3.展示:各小组代表轮流展示记录整理后的资料卡等,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修正.4.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料分为几类?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给通信技术的发展排序.(1)提问:在不同的时代,人们有不同传递信息的方式.请你观察下列图片,
21、根据通信技术的发展进行排序,并说明依据.(2)出示:喊话、骑马、驿站、烽火、飞鸽传书、电报、电话、手机、互联网等图片.(3)排序: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排序.教师巡回指导.(4)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2.认识时间轴.(1)引导:(出示空白的时间轴)同学们,我们研究事件时,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把各个历史事件呈现出来,这种方法就是时间轴.请观察时间轴有什么特点.(2)讲解:时间轴就是依据时间顺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再运用图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中的事物发展系统化、完整化、精确化.要求学生把搜集到的重大发明的
22、信息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5页中.(3)作业:课后利用时间轴的形式对通信的发展进行整理.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1.引导: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科技革命,关于科技革命你都知道了什么?2.提问:科技革命有哪些特点?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呢?(提示学生:影响一般有两方面,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二)呈现信息1.引导: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时间轴,请你说一说什么是时间轴.(出示通信技术发展的时间轴)时间轴就是把某方面的事件通过时间的顺序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再运用图文的形式星现给大家.下面让我们利用时间轴来呈现历史上的重大发明.2.呈现:学生分组利用时间轴呈现历史上的重大发明
23、.教师巡回指导.(三)得出结论1.展示:指定学生进行展示分享,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2.讨论:(1)举例说明科技革命是怎样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变化的.(2)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都有哪些正面或负面影响.3.总结:通信技术的变革,使信息传递速度更快,距离更远,使用更便捷,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交流更方便.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出行、饮食、购物、工作等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运输技术的变革使人们出行更加便捷,极大地缩短了区域之间的通行时间,提高了生产和工作效率,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技术也有负面影响,比如网络诈骗、环境污染等给人们带来不良影响.(四)拓展延
24、伸1.引导:从古代的烽火狼烟到现在的手机、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的通信技术,人类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交流更方便,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通信技术日新月异,让我们想象一下未来的通信是什么样的呢.2.任务:如果我们与国外的小朋友交流,希望通信工具有什么功能?根据想象,设计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通信方式,并把方案记录的通信方式,并把方案记录下来.3.设计: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设计,并将设计的方案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4.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并根据其他学生提出的建议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教学反思:第 5 课 水 污 染教学目标:科学知识L 能说出24 个水污染的事件或现象.2.能用自己的话
25、说出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3.能举例说出哪些科技产品可能会造成水污染.4.能说出防治和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科学探究1.能从科技产品与水污染现象相联系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制订比较完整的水污染研究计划.3.能通过考察、实验、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水污染的原因等相关信息.4.能用科学语言、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5.能运用分析、比较、分类、概括的方法得出活动结论.6.能采用幻灯片、网页、建议书等形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7.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水污染的原因及防治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2.能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冀教版 冀人版 科学 六年级 下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