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附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附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附解析.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海淀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三语文2 0 2 3.0 1本试卷共8 页,1 5 0 分。考试时长1 5 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 小题,共 1 7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天气变化,为出行活动提供参考,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漫长的没有现代技术与文明的时代里,人们又是怎样进行天气预报的呢?我国的天气预报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祭祀、农业生产、战争等重大活动都需要预知天气。有人曾对殷墟出土的317片甲骨文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卜雨9 3 片,卜晴4 片,卜暴雨5
2、 片,卜雪、卜雹各1 片。但仅依靠龟壳灼烧后的裂纹形状进行占卜预测天气,其准确程度值得怀疑。千年来,人们通过看云、辨风、识星象来观察天气,积累一定经验后,可知一地某些天气变化规律,从而进行预测。秦汉时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都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关注。上世纪,科学家发明并应用气象仪器定量测量大气状态变量,汇总各地气象观测数据绘成天气图,天气预报开始变为应用科学。在 20世 纪 50年代末之前,所有的天气图都是手工绘制的,气象专家利用各种技术,从天气图表显示的天气类型出发,将现在和过去类似的天气类型作对比,预测出当前的天气系统在几小时或几天后可能发生的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
3、展,数值天气预报诞生,预报准确率也得到大幅提升。数值天气预报是指根据大气实际情况,在一定的初始和边界条件下,通过大型高速计算机作数值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以此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依赖确定性物理规律的数值计算能否彻底解决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呢?答案并不那么乐观。大气运动包含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其初始场的偏差难以避免,如果初始偏差在处理过程中保持稳定,对大气系统的预测也可能得到相对稳定或确定的结果,遗憾的是在大气这一非线性复杂系统演变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偏差会被迅速放大,导致 初始有效信息最终会全部消失,预测结果将出现重大错误。
4、(取材于钱维宏、林建设的相关文章)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来首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举办的冬奥会,要面临山地环境”一天变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情况。降雪、气温、风向、风速、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与赛程安排、比赛成绩,特别是运动员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冬奥会期间,贯 穿3个赛区的441套现代立体观测设施,与各类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共 同 形 成“三维、秒级、多要素”立体监测网络,实现了冬奥赛区的精密监测,做到了“百米级、分钟级”预报。冬奥会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是我国近年来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这背后离不开预报技术的发展。单一数值预报存在不确定性问题,作为新技术的集合预报为解决这一
5、问题提供了途径。集合预报的创新之处是不再使用单一的初值启动计算,而通过一组初值的集合来进行判断。集合中的每个成员虽不能被确认为真值,但都有着同等的代表性。从这些相差不大的初值集合成员就可以得到一个预报结果的集合,即“集合预报”。除了对初始场进行集合外,还要对模式的物理过程和模式本身进行集合,以降低单一预报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在确立集合成员时,首先需要确认每个成员特征的一致性,即各成员初始场相差不能过大;其次,各成员保持适度的离散性,目的是在不出现系统性误差的基础上,确保大气的真值大概率被包含在集合成员之中。集合预报产品最初级的应用是通过集合预报结果可以获取集合均值,再由气象专家进行会商,并对可能
6、的错误和遗漏进行修正和补充,最终形成单一结果。通过集合预报,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某一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集合预报的最大优势是在服务于决策时,能做到不错漏天气系统变化任何一种可能,力争“万无一失”。目前,集合预报技术在我国台风与海洋预报中有很好的应用。(取材于许小峰、段吴书的相关文章)材料三近年来,气象指数承担着帮助人们 消化”天气预报的角色。不同的气象指数,目标受众不同。想要指数贴心、好用,一方面需要设计者用心,另一方面,公众也要充分认识自身需求以及天气对生活的影响。采访对象:王静,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报:目前有哪些气象指数?它们究竟是怎么出炉的?公众可以在哪里查?王静
7、:中国天气网对外发布的气象指数多达30种,与人们吃穿住行相关的常用生活气象指数有1 0余种,如穿衣、洗车、晨练、紫外线指数等。气象预报指数是气象部门根据公众普遍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各行各业的工作性质和地理区域差异对气象敏感度的不同要求,引进数学统计方法,对压强、温度、湿度等多种气象要素进行计算而得出的量化预测指标。人们可以通过气象部门的官方网站、微博以及微信小程序等渠道查询各类气象指数。中国气象报:这些指数对我们有什么意义?王静:气象指数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象要素具象化,直观地表现为数字和等级,以加深人们对气象条件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做到因天制宜,明明白白生活。如北京市气象局与同仁医院长期合
8、作,在全市各区设置花粉观测点,通 过“气象北京”“花粉监测预报”小程序等发布花粉观测和分级预报结果。另外,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起的灾害,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气候,不适应气候,不保护气候。上海市气象局调查显示,如果用空调指数科学调整空调使用时间,模拟出的结果为1 台 1.5匹空调全年至少可节约330度电,少排放0.3吨二氧化碳。中国气象报:气象指数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王静:气象指数的研发会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我们也在不断努力简化气象指数术语,使其更接地气,真正方便人们生活。(取 材 于 中国气象报的相关文章)L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熊反映中国古人根据生活实际经验预测天气的一项是()A.
9、殷墟甲骨文拓片上记载了商君命人占卜是否下雨的卜辞:“食日,至中,日不雨。”B.论衡记载:“故天且雨,蜷蚁徙,丘蚓出,琴弦缓,痼疾发,此物为天所动之验也。”C.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录了“东风解冻”“虹始见”等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天气特征。D.民间流传着“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生活谚语。2.根据上下文,填入材料一横线处最恰当的成语是()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失之东隅,收之桑榆C.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D.一波未平,一波又起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集合预报”成员特点的一项是()A.同等代表性 B.特征一致性 C.适度离散性 D.结果单一性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
10、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诞生的数值天气预报,可直观反映一定时段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B.北京冬奥会是在大陆性季风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因此推动了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C.天气预报发展历经“经验预报”“数值预报”“集合预报”等阶段,终将实现绝对精准。D.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各地气象部门研发“气象预报指数”应该力求因地制宜。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天气预报的技术发展是如何互促互进的。【答案】LA 2.C 3.D 4.D5.古代生活的重要活动,需要预知天气,促使人们积累生活经验,总结规律,进行天气预测。天气预报进入应用科学阶段,科学家绘制气象图,利用各种
11、技术,可以预测一定时间内的天气情况,提升预报的准确性,更好服务生活。数值天气预报利用计算机技术,大幅提升预报准确率,有助于人们合理规划日常出行活动。现代社会,人们对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准确率有了更高的需求;集合天气预报有效消除初始场偏差,较直观反映某一天气现象发生概率,更好助力于服务生产生活重要决策。现代生活要求天气预报呈现方式更加直观形象,满足个性化需求;气象指数的研发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更方便于日常生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食日,至中,日不雨。”是占卜的结果,不是中国古人根据生活实际经验所得出的结果。故选Ao【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
12、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不符合“大气这一非线性复杂系统演变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偏差会被迅速放大”的表述。B.“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不符合“大气这一非线性复杂系统演变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偏差会被迅速放大”的表述。C.“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意思是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大气这一非线性复杂系统演变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偏差会被迅速放大”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符合题意。D.“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不符合“大气这一非线性
13、复杂系统演变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偏差会被迅速放大”的表述。故选C。【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从材料二第三段“集合预报的创新之处集合中的每个成员虽不能被确认为真值,但都有着同等的代表性。”“而在确立集合成员时,首先需要确认每个成员特征的一致性”和“各成员保持适度的离散性”可总结出“集合预报”成员特点包括同等代表性、特征一致性、适度离散性。而第四段当中出现的“最终形成单一结果”是说交代气象专家进行会商后的一个做法,不 属 于“集合预报”成员特点.故 ABC正确,D项不正确。故选D。【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A.”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诞生的数
14、值天气预报,可直观反映一定时段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张冠李戴。“数值天气预报”只 是“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不 能“直观反映一定时段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直观反映一定时段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的 是“集合预报”。B.“北京冬奥会是在大陆性季风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因此推动了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强加因果。从材料二第二段“冬奥会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是我国近年来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可知,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冬奥会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是“我国近年来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不能说因为“北京冬奥会是在大陆性季风气候条件下举办”就推动了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C.
15、“终将实现绝对精准”无中生有。三则材料中都没有天气预报终将实现绝对精准的表述。故选D。【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从材料一第二段“千年来,人们通过看云、辨风、识星象来观察天气,积累一定经验后,可知一地某些天气变化规律,从而进行预测”可知,古代生活的重要活动,需要预知天气,促使人们积累生活经验,总结规律,进行天气预测。从材料一第三段“世纪,科学家发明并应用气象仪器定量测量大气状态变量,汇总各地气象观测数据绘成天气图,天气预报开始变为应用科学”可知,天气预报进入应用科学阶段,科学家绘制气象图,利用各种技术,可以预测一定时间内的天气情况,提升预报的准确性,更好服务生活
16、。从材料一第四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天气预报诞生,预报准确率也得到大幅提升”,第一段“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天气变化,为出行活动提供参考,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可知,数值天气预报利用计算机技术,大幅提升预报准确率,有助于人们合理规划日常出行活动。从材料二第三段“单一数值预报存在不确定性问题,作为新技术的集合预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途径”,第 四 段“通过集合预报,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某一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可知,现代社会,人们对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准确率有了更高的需求;集合天气预报有效消除初始场偏差,较直观反映某一天气现象发生概率,更好助力于服务生产生活重要决策。从材料三第四段“中
17、国天气网对外发布的气象指数多达30种,与人们吃穿住行相关的常用生活气象指数有 10余种,如穿衣、洗车、晨练、紫外线指数等。气象预报指数是气象部门根据公众普遍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各行各业的工作性质和地理区域差异对气象敏感度的不同要求,引进数学统计方法,对压强、温度、湿度等多种气象要素进行计算而得出的量化预测指标。人们可以通过气象部门的官方网站、微博以及微信小程序等渠道查询各类气象指数”可知,现代生活要求天气预报呈现方式更加直观形象,满足个性化需求;气象指数的研发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更方便于日常生活。二、本大题共6 小题,共 2 7 分。(一)(共 1 7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
18、题。孙子有言: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知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楼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尊不及培楼之丘、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举。及肩之墙,有时百仞之城不能过也;渐车之洽,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知求地利于崇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I乐,A足与言地利哉?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地利之微,图不能载,论不能呼,而变化于神明不测之心。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起于西北者,可以并东南,而起于东南者,又未尝不可以
19、并西北。不变之体,而为至变之用;一定之形,而为无定之准。夫南行之不可以北辕也,东泛之不可以西杵也,此易知也。西北多山,而未尝无沮海之地;东南多水,而未尝无险仄之乡,此易知而不易知者也。且夫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十步易辙,则日景不分,使其惘惘焉。左陷大泽而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执途之人,而求其为向导,向导苏可恃乎哉?何也?向导用之于临时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尝于九州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向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是故途有所必由,城有所必攻,此知之于平日者也。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奇正断于胸中.死生变于掌上,因她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此固大将之任
20、,而非可问之于向导者也。凡吾所以用多用寡,用分用合,用实用虚之处,既已灼然知之,而后博求之于向导,从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岂徒寄耳目于仆夫云尔哉?(取材于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无聊的一项是()即六国而有余 去【I:使退却震秦陇,视三辅 规:规则,不及培蟋之丘、泛滥之水 曾:竟然皆可以为敌艰 难:困难乌足与言地利哉乌:怎么图不能载,论不能详详:详尽,完备东泛之不可以西楫也楫:划船向导其可恃乎哉其:还是A.B.C.D.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况且地理的优势又有什么经久不变的呢B.渐车之泠,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
21、也只能浸湿车轮的小水流,有时连险要的深沟大川也不一定比得上它C.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城邑山河,想千秋万代都能固守是不容易的D.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明 辨 要 害 地 方,细察缓急的关键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亚碘的一项是()A.第二段以诸葛亮、刘禅为例,正反对比,证明了剑阁的地理优势并不重要。B.第三段论及地利和地形的关系,作者认为发挥地利的作用需以地形为准则。C.第四段以“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喻指作战易被局部地形迷惑而难见全局。D.本文多处使用寓结论于反问的写法,体现出雄辩的气势,增强文章说服力。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因地利之所在,而 权 衡 焉。10.孙子说“不用向导者,
22、不能得地利”。作者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四、五段,概括作者的观点,并说明作者这样认识的理由。【答案】6.B 7.C 8.A9.根据地利所在的地方,然后做出衡量比较。10.作者认为得地利的关键在于将领,向导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将领在平时就应该熟悉地利,明辨天下地形优越的地方、各处地势险易的情况,要有一个总的概念,系统的了解。向导是临到事情发生时才用的,不可能从向导那里寻得地利。将领用兵打仗时要辨明要害的地方,细察缓急的关键,然后再从向导那里广泛地征求情况,以便使地利的作用更加完善。【解析】【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规,规划谋取。句意:威震秦陇,规划谋取三辅之地。其,表示反
23、问语气,怎么。句意:这样的向导怎么可以依靠呢!故选B。【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C.易,改变。句意:城邑山河,千秋万代不会改变。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A.“证明了剑阁的地理优势并不重要”错误,由“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楼之丘、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可知,论证的是适当的人的重要性。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关键词:“因”,根据;“所 在 ,所字结构,所在的地方;“权衡”,衡量比较。【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由“向导其可恃乎哉?平日未尝于九州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
24、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向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此固大将之任,而非可问之于向导者也”可知,做着认为向导只是临时急难时应当咨询的,将军才是战争成败的关键。由“向导用之于临时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尝于九州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向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可知,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是:将领在平时就应该熟悉地利,明辨天下地形优越的地方、各处地势险易的情况,要有一个总的概念,系统的了解。向导是临到事情发生时才用的,不可能从向导那里寻得地利。由“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奇正断于胸中,死生变于掌上,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可知,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是
25、:将领用兵打仗时要辨明要害的地方,细察缓急的关键,然后再从向导那里广泛地征求情况,以便使地利的作用更加完善。参考译文:孙子说过这样的话:不熟悉山林险关水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打仗;不能重用向导的,不能得到地理的优势。况且地理的优势又有什么经久不变的呢?函谷关、剑阁,是天下的险要之地。战国时,秦依据函谷关击败六国而绰绰有余。可到后来,在秦朝快要灭亡时,抵御四方群盗还嫌它不够险要。诸葛武侯出兵剑阁,威震秦陇,规划谋取三辅之地。而刘禅虽然据有剑阁之险却连成都也保不住。所以,纵然是再坚固险要的城池,要是没有适当的人来把守它,竟连低矮的小山、地面的浅水都比不上。有了适当的人,纵使是枯木朽株,都可以用来给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海淀区 2022 2023 学年 高三上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