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筷子中的文化.doc.pdf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筷子中的文化.doc.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筷子中的文化.doc.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筷子中的文化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筷子中的文化 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用筷历史,已有 3000 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
2、形,长约 20 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 20.3 厘米,宽 4 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 24 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 20 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 0.4 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 0.6 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 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 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说明文 阅读 练习题 答案 筷子 中的 文化 do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