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
《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邢台一中2 0 2 2-2 0 2 3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 5 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 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5题。材料一:苏轼与白居易虽然相去近两百年,但在人生经历、出处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热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断,而且在频繁的迁谪中,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心态都曾产生巨大的转折和变化。白被贬后,深思人生价值和出处问题而转向独善一路;苏被贬后,注目人生与社会、宇宙的关系。在苏轼诗文中,“慕白”的表述屡见不鲜,显流露出对白居易的倾慕与神往。除行迹上的相似外,苏、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在
2、超越意识上的接近。所谓超越意识,既是一种人生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盖指主体在历经磨难后承受忧患、理解忧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士人虽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居易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 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二 是“吾道寻知止”的知足观念;三 是“应似诸天观下界”的看破态度。对自白居易才开始凸显的这些超越意识,苏轼可谓体脸深
3、切,已得白居易超越意识的要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打消各种贪欲,以自得自乐之心对待外物和自我,与世无争,来去自如。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所以人的成就已经无足轻重,成败荣辱只是人生整体的不同方面。对苏轼来说,自然不必完美,历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宁。苏轼与白居易的关联还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 1岁的白居易因丁母忧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 创 作 了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两年之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1页(共 12页)并 明 言“予夙
4、慕陶渊明为人”。从此时期他的一系列诗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网羁绊,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点。与白居易相比,苏轼的学陶更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响因子。其诗云“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可见仰慕之深,期许之高。到了晚年,身处贬所的苏轼更将效法的对象锁定陶渊明,尽和陶诗一百余首,所谓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就是此时期苏轼学陶的写照。陆 游 老学庵笔记卷 九 谓“东坡在岭海间,最喜读陶渊明、柳子厚二集,谓 之 南迁
5、二友”。据此可知,苏轼的学陶效陶,并不只是出于对陶诗风格的向慕,更重要的是对陶人格上的心悦诚服。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总之,白居易是陶渊明的第一个知音,而苏轼全面接受陶渊明,亦未尝没有掺杂白居易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响。(摘编自尚永亮 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材料二:白居易是“中隐”观念的发明者,他 的 中隐诗中,把“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的中隐生活描绘得十分安闲惬意。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苏轼一生处于新旧党争的矛盾夹缝之中,屡遭贬谪,但多年的流放并没有摧垮他,反
6、而加深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收融合,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世态度,构建了可仕可隐的为官方针。不过苏轼性格上“稍露锋鳄,不 及 太 傅(白居易)混然无迹”,故一生挫折较白居易更多。绍圣四年,苏轼在惠州写了 纵笔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说当时宰相章悖看见了此诗,认为苏轼在惠州太舒适,又把他贬到更远的傀州。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遗怀,所以始终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
7、洒脱。苏轼认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用时无需大喜,贬时也无需大悲。在他的诗中时常表现出恬淡悠闲的心境。可以说,苏轼将白居易付诸实践的 中隐”文化心态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达到中国封建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白居易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2页(共 12页)通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影响了苏轼人生态度的方向,苏轼从内在精神、襟怀风致上学习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为自己寻求解决穷愁困境的一剂良方,那么,他的学白在本质上也必然融汇了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继承了有宋一代发展而来的独特精神。(摘编自毛妍君 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8、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比白居易晚了近两百年,与白居易一样早年热衷于政治,同样仕途不顺,但被贬后思考与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B.苏轼和白居易在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比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识,这方面的相似点比二人行迹上的相似更加重要。C.白居易选择抽身退步,高蹈远引,执着走向求取闲适的人生之路,本质的原因是他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D.苏轼是北宋士大夫中学习和效仿白居易的一个典型,他积极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中隐”思想在内的思想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白居易二人对陶渊明都有效法,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进一步。B.苏 轼 纵笔一诗暴
9、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宰相章悖因此将他贬到了更远的俯州。C.苏 轼 诗 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蕴含相似思想。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苏轼与白居易之间的文化承继关系,但二者的着眼点有差异。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 轼 和子由涌池怀旧)B.不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苏 轼 池上二首其二)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 轼 惠州一绝)D.未成小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 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4 .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
10、闲适诗、退避政治,陶渊明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述能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4分)5 .苏轼对白居易既有学习,又有突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1 1(本题共4小题,1 8分)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3页(共 12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6-9题。舞 台刘洪文村委会的门前搭起了舞台。所谓的舞台,不过是破解放车的车厢加几个空柴油桶,上面支了木板。戏台的天棚是用黑塑料布搭的,既可遮阳又可防雨,戏台的前面用于演出,后面供演员换服装和道具。这次请的是潘大立。潘大立本来就是我们村的,他可是个名角,各村闻名。他有个小剧团,演员都是临时组织的,平时种地,农闲演戏,潘大立是团长。听
11、说他是在县里的舞台演出过的,受到了县长的好评,有人说他有希望进县剧团深造。那时我还小,村里请一次戏不容易。我们也不能错过机会,我最喜欢钻在戏台子底下,虽然这里看不见演员的脸,却离演员最近,几乎可以听见演员的呼吸声。戏台前面有一棵大柳树,那里席地而坐的人最多,有卖冰棍的,也有卖瓜子的。“二八”自行车后载一个泡沫箱子,上面再包一层棉被,这是最好的冰箱,拿出来的冰棍还冒着凉气。对我们来说,听戏只是个由头儿,蹭点儿吃喝才是最重要的。当演员在台上闪展腾挪时,台下就有尘土簌簌地落下来,弄脏了我的冰棍。于是,我从台下伸出头来,看是谁在和我作对。可我没什么办法,又不能把他从台上扯下来,只能在冰棍上舔两口,算是
12、弄干净了。表演的正是潘大立,他穿着简单的戏.装,头上围一条白手巾,脸上扑着粉,像刚从面缸里钻出来一样。我不喜欢潘大立。听说他很有才,彼时所演的正是他自编自演的成名曲目 潘大懒相亲,大概就是讲述了一个懒惰的农村光棍儿在村支书的帮助下,立业成家的过程。可这哪里像个农民?脸上的粉直掉渣渣儿。台下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伸长脖子,张着嘴,还时不时地拍一会儿巴掌,证明他们看懂了。可我看不懂,一会儿唱一会儿说,二胡声比演员的嗓门儿都大,能听出个啥?于是,我狠狠咬下最后一口冰棍,把冰棍杆朝台上一抛,转身又钻到台下。在我看来,这台下比台上好玩儿多了,就 像 是 地道战里的防空洞。大戏演了三天,每天都有潘大立登场,
13、我搞不明白,他演得就那么好?看演出的人有增无减,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4页(共 12页)每天都熙熙攘攘,像赶大集。南村的来了,东庄的来了,后屯的也来了。二大妈还带了烟值梦,把长烟枪抽得吱吱响.台下有一群小青年因为拥挤打成一团。看戏的人又都围到那一边,这边的戏台倒清静了,连演员也伸着头向台下看,只有器乐师没有停手,那音乐就不停地咿呀着“都老实点儿,一天把你们闲的,别影响大家伙儿看戏好不!”村支书老万怒吼着冲进人群,一顿连骂带踢,把小青年们赶走了。我和小伙伴们远远地看着,有点儿害怕。人们又都回到戏台前,还是津津有味地看戏,还是津津有味地嗑瓜子。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村里不再请舞台戏,了,或许是因为我
14、长大了,这场景淡出了我的生活-我已经对钻到戏台下面不感兴趣了。潘大立还会到村委会大院门前的空场上去,有时呆呆地看,有时吼上几嗓子。我觉得他像是被掐住了脖子,发不出个正音来。后来,潘大立成了他戏里的潘大懒,他还不爱种田,媳妇也跟他离了婚。村里再也没人看潘大立的戏了,连县剧团都黄了,更别说乡下自办的小剧团了。潘大立就这样潦倒着,家破人散,游手好闲。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要走自己的路。我没得选择,因为我高考落榜了。去部队时,父亲一直在后面送我,他的背有些佝偻,像是怕天塌下来压到自己。他说我是时运不济,就像潘大立变成了潘大懒一样。可我不这样认为,路是自己走的,何必去怪运气。如果运气有那么大的威力,我们又
15、何必挣扎?那样的话潘大立倒是对的,懒懒地放弃。再回家时,我已经在部队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三级士官转业,在县城里有了工作,有了家庭。但父亲还在老家,我去看他。他的头昂得很高,我知道这是因为他认为我混得还不错。我和父亲聊天,话题总离不开村里当年的戏台,离不开冰棍和潘大立。我问父亲:“潘大立现在咋样?”“他现在可厉害了!”父亲说,“几年前来了个扶贫干部,村里谁家的大事小事他都操着心,看到潘大立这样,就找村里的老辈人了解他之前是干啥的,家咋没了这些事,后来不知咋就给了他一部手机,这潘大立整天对着手机呜哩哇啦的,说咱这土地里长出的东西,说咱天天干活的地方说 这 叫 网 络直播,他可算找到门路了,现在说什么
16、粉丝都好几十万了。你看这村里的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5页(共 12页)小学和乡里那条路都是他出钱张罗找人修的”父亲滔滔不绝地说着,我有些不服气:“有钱了不起?”离开村子时,我在村口的斜路上碰到了潘大立。他苍老了许多,头发几乎掉光了,脸依旧很白,不过没有涂粉。他正架着手机要直播,说是直播这村里的蓝天,这绿绿的田地,果树上就要熟了能来采摘的果子我主动和他打招呼:“现在挺好啊!”他朝我笑:有出息了,你!”“干吗非跑这儿来拍?这里又没有舞台。我 问。潘大立笑了,把手朝四周画了个圆圈,说:“这不就是舞台?”原来,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舞台!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邢台市 2022 2023 学年 高一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