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太 阳 地 球 月 球9探索地球 一i o认识太阳 一1 1登上月球 一1 2月相的变化第三单元太阳地球月球9探索地球【教材分析】探索地球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月球的第一课时。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在了解了从古至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以旧知引新知,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地球是球形的。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导语使学生明确本课的探究主题,通过任务 卡(搜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探究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学
2、生在课前通过搜集资料知道地球是一个球状的天体,但对该结论的论证过程和各学说的发展历史等不太了解。因此,本课以此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历史,又引导学生模拟帆船远航回归的场景,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活动二:现代科学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通过图片和资料卡提示学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运用现代技术对地球进行较为准确地测量,有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信息。第三部分拓展活动,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深化本课的探究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日常观察,列举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更多实例。【学生分析】四年
3、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知识方面对地球也有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人们对地球的探索不是很清楚,也很少对这一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了解人们从古到今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知道地球是个球状天体。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是个球状天体。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地球的形状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历史上人类在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中所做的努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养成探究的科学精神。【重难点】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
4、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是个球状天体。【材料准备】学生准备:搜集从古到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教师准备:地球仪、帆船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3出示 教师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知道是圆形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眼里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板书课题),研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二、探究活动1.探究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PPT4出示(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并填写到记录卡上。(2)小组汇报,展示
5、古人对地球形状探索的相关资料。(3)PPT5,6、7、8 出示 教师用课件出示历史上有关键作用的四个代表性事件,共同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4)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中国古代人的“天圆地方”;古印度人的盾形说;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观测推测出地球是圆的;古人坐在海边的高山上远望归航的船只时,发现总是先看到船桅,再看到船身;远去的船只则总是先不见船身,再是桅杆渐渐隐没于水平面下,推测地球是圆的;麦哲伦航行证实地球是圆的。)2.模拟帆船远航归港实验。(1)P P T 9出示 教师引导学生以帆船远航和帆船归港为切入点开展模拟实验,了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的漫长历程
6、。(2)P P T1 0出示 出示温馨提示。(3)通过模拟实验,得出结论。(3)PPT11.1 2出示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研究结果,并在小组间补充。(4)PPT13.1 4出示 麦哲伦实验航海经历,使学生深刻体会前人探索地球历程的艰辛和付出的代价。(5)PPT 1 5出示 动画演示麦哲伦的航海经过的路程。3.利用现代技术认识地球的形状。(1)P P T1 6出示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利用现代科技拍摄到的地球,并让学生描述地球的样子。(2)P P T1 7出示 通过视频播放现代世界认识地球的历史。教师引导学生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地球的形状。(3)P P T1 8出示 教师补充播放关于
7、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资料,使学生形成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得出: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4.了解地球有多大。(1)教师列举更多实例或数据说明地球的赤道的长度和表面积,加深学生对地球的了解。(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并进行讨论和交流。5.课堂小结。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6.德育教育。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应当在探索地球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地球的资源,共同保护地球。三、拓展活动P P T 1 9出示 教师布置课外作业: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板书设计】9.探索地球古代人:“天圆地方观察月食和远望归航船队:地球是圆的现代科技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
8、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1 0认识太阳【教材分析】认识太阳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 下 册 太阳.地球.月亮单元的第二课时。以前学生对于太阳发光发热现象的认知要求是,能够看到光、感到热即可 本课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太阳的光和热是源自太阳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本质,辅以数据让学生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太阳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它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引导学生提前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了解太阳及恒星的特点。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太阳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观察太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太阳的结构是一种类似地球的圈
9、层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由日核、辐射层、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等组成。以文字呈现了太阳相关知识的介绍:“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6000,内部温度约为1500万。C 。通过问题:“太阳和地球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将恒星(太阳)与 行 星(地球)进行比较,找出恒星和行星的不同,进一步巩固对恒星的认识,为总结恒星、行星的特点做好铺垫。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活动二:太阳有多大?通过交流、讨论、模拟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来论证科学猜想,体验到地球上观察到的太阳并不大与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有关系。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继续搜集查阅关于太阳的资料
10、,进一步提升探究的空间。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目的。【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有一定收集资料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知识方面对太阳有了基本的认识,知道太阳能发光发热,但是对于有关太阳的具体数据了解不是很清楚,也很少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2.了解恒星与行星的区别。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简单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以增加对太阳视觉大小的科学认识;能运用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科学态度目标:对认识太阳感兴趣,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科 学、技 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太阳的探索历程。【重 难 点】在教师引导
11、下,能运用简单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以增加对太阳视觉大小的科学认识;能运用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器 材 准 备】学生准备:P P T 2出示 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教 师 准 备:P P T 2出示 盘 子、直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P P T 3出示 教师出示谜语:“大圆球、天上挂,它的本领可真大,又发光、又发热,万物生长全靠它。(学生回答:太 阳。)教师:“太阳的本领这么大,你们想不想认识太阳?”从而导入新课。(板 书 课 题:认识太阳)二、探究新知活动 一:太阳是什么样子的?从刚才大家的交流来看,大家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关于太阳的哪些知识?1学生提出问题,如:(1)太阳离我们
12、有多远?(2)太阳有多大?(3)太阳的温度有多高?(4)太阳与地球有什么不一样?(5)太阳是怎样形成的?P P T 4出示 教师展示有关太阳的视频。2.小组交流、汇 报。教师给各个小组分发研究问题。(1)小组内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讨论汇总。(2)汇报交流:学生汇报各小组解决的问题结果。小结:太阳的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日核、辐射层、光球层、对流层、色球层组成;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6000C,内部温度约为1500万C;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恒星。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行、不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行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利用收集的资料解决问题,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青岛 科学 四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