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同步练习含答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同步练习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同步练习含答案.pdf(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同步练习含答案4.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紫甘蓝滴入白醋中,溶液呈 色,这是 变化;紫甘蓝滴入白砂糖水中,溶液呈 色;紫甘蓝滴入小苏打溶液中,溶液呈 色。2.在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白醋和小苏打。通过观察发现小苏打的特点是;白醋的特点是。3.烧红烧肉时,先放几勺白糖在锅里加热,白糖由固体变成液体(属于 变化),然后用锅铲搅拌,液体的颜色逐渐变成棕黄色(属于 变化),这时把备好的肉放入锅里翻炒,适时加入调料,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就完成了。如果不及时盛出,时间久了会烧焦(属于 变化)。4.物质的变化分为 和 两大类。5.将 贝 壳 放
2、入 白 醋 中 产 生 的 现 象 是。6.将白糖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加热,白糖逐渐熔化,这时白糖发生 变化,继续加热,白糖变成了红褐色,这时白糖发生了 变化。二、选择题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们的教室、课本、书桌,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物质构成的B.我们生活的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C.大多数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但是也有一些物质是不会变的D.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8.紫甘蓝叶分别浸泡在臼醋和水中,几分钟后,我们观察到浸泡在白醋中的变红了,浸泡在水中的依然是紫色,据此你认为它们分别发生了()。A.物理变化物理变化 B.物理变化化学变化C.化学变化化学变化 D.化学变化物理变化9.同样
3、多的米饭,一份在口腔中不咀嚼,另一份咀嚼20次后取出,分别滴加碘酒,观察到的现象是()。A.不咀嚼出现的蓝紫色和咀嚼20次的蓝紫色一样B.不咀嚼出现的蓝紫色比咀嚼20次的蓝紫色深C.不咀嚼出现的蓝紫色比咀嚼20次的蓝紫色浅D.观察不到变化。10.加热白砂糖会产生新物质,以下属于这个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是()。白砂糖熔化变成液态 白砂糖加热到最后变成黑色的固体物质加热后闻到的一种物质的气味A.B.C.11.哒哒在帮妈妈洗完碗后,忘记将铁锅中的水倒掉,第二天,他发现铁锅生锈了,出12.为了防止菜刀生锈,下列做法最合适的是()。A.菜刀擦干后再抹一层食用油 B.将菜刀直接放在阴凉处晾干C.将菜刀擦
4、干后放在干燥处13.用金属勺取一小勺白砂糖,用蜡烛加热。小明记录白砂糖的变化:变成无色透明液体;变成棕褐色固体;变成棕褐色液体。按变化先后排列,依 次 是()。A.一 B.-C.一t14.要将白醋、碘酒、水三种液体区分出来,最合适的观察方法是()。A.看和闻 B.看和摸 C.摸和尝15.酸碱指示剂是一类化学试剂,能与酸或碱反应而显示出不同颜色。实验室中常用来检验物质的酸碱性。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等)也可用作酸碱指示剂。下面物质能让紫甘蓝变红色的是()A.苏打水 B.白醋 C.纯净水16.煤气罐中的煤气是液态的,但煤气从煤气灶中排出时是气态的,在液态煤气到气态煤气这一过
5、程中,煤气发生了()变化。A.物理 B.化学 C.物理和化学17.白砂糖加热过程中,伴随的颜色变化正确的是()。A.透明T白色T黄色T黑色 B.白色T透明T黄色T黑色C.白色一黄色一透明T黑色 D.白色一黄色一黑色T透明18.辣椒是厨房里常用的调料之一。关于辣椒干制成辣椒粉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辣椒的味道没有改变B.颜色有变化,是化学变化C.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形态发生了变化,是物理变化19.白糖加热过程的变化描述正确的是()。A.白糖加热熔化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B.白糖熔化继续加热后,无明显现象C.白糖加热最后变成黑色,产生了新物质D.白糖熔化继续加热过程中,颜色由白色
6、直接变黑色20.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火焰和声音都是物质。B.食物的颜色改变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C.观察到物质明显变化比没有明显变化更有价值。21.把一块蛋壳和一块紫甘蓝分别浸入白醋中,仔细观察发生的实验现象,下列对现象的描述不符合事实的是(A.蛋壳的表面产生了气泡 B.蛋壳由厚变薄了C.紫甘蓝的颜色发生变化 D.紫甘蓝表面产生气泡三、判断题22.虾煮熟后变红,但它还是虾,没有产生新物质。()23.当小组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与大部分同学不相符合时,应该放弃自己组的实验结论,以大部分同学的结论为准。()24.酒柜里的白酒打开后,白酒变少了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25.在米饭上滴碘酒,米饭上出现了
7、蓝紫色,说明米饭中含有淀粉。()26.蜡烛燃烧过程中,固体蜡溶解为液态蜡油时的现象非常明显,所以这一现象是化学变化。()27.在“制作神秘信件”的活动中,有同学发现没有用淀粉“写字”的白纸喷上碘酒,纸张也出现蓝色,这是因为纸张本身也可能含有淀粉。()28.生活中绝大部分物质会发生变化,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但有一些比较稳定的物质永远都不会发生改变。()29.自制紫色甘蓝水试剂可以精确地测出其他物质的酸碱度。(四、简答题30.你留意过厨房里的物质吗?厨房里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什么样的?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呢?31.请进行调查了解,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人们采取了哪些方法防止铁制品生锈?你认为其中的
8、依据是什么?3 2 .向金属勺中加入少量白砂糖,在点燃的蜡烛上加热,观察白砂糖的变化。五、实验题3 3 .我们学习了白醋和小苏打的混合实验,知道混合后会产生气体,小刚根据这个特点,想到气体可以产生反冲力的原理,用塑料瓶、小苏打和白醋自制了迷你 小火箭”,为了提高“小火箭”的发射高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组别小苏打的量(克)白醋的量(毫升)“小火箭”的发射高度(厘米)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一组31 0 02 22 42 5第二组61 0 05 75 55 8第三组91 0 08 38 38 2第四组1 21 0 08 18 08 0(1)这个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小火箭”的发射高度与 是否有关。实验中
9、要改变的条件是,不 改 变 的 条 件 是、等。(2)小刚分析第一、二组的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o(3)分析 和(填组别)的数据后发现,如果在1 0 0 毫升白醋中加人太多的小苏打,并不能让迷你 小火箭 飞得更高。3 4 .在,让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中,小明各配制了一杯糖水和盐水,都达到了实验目的。由于当时没有编号,他把两杯水混淆了。为了辨别,他在杯子上分别贴上A和 B,并用不锈钢汤匙从两个杯中各取了少量液体,用蜡烛加热。观察到了以下实验现象:A杯:加热一段时间后,水分消失,出现白色粉末物质;继续加热,部分粉末从汤匙中溅出。B杯:加热一段时间后,水分逐渐减少,液体变黏稠;再加热,液体颜色由黄色
10、变成红褐色,直至变成黑色固体,并且可以闻到焦糊味。(1)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小明能确定 是糖水。(2)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物质变化,其中物理变化有 等。化学变化有 等。六、综合题3 5 .说说下面的活动它属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属于这一类?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蛋壳上会出现许多的小气泡,过一段时间蛋壳会变软。(1)生鸡蛋放入白醋,所发生的变化属于 变化。(2)请说明判断的理由:o某 校 六(2)班同学开展了“亲近自然、放飞心情”的野炊活动,同学们携带了各种炊具,还有面条、牛肉、蔬菜、食用油、食盐、味精、白醋和小苏打、可乐、牛奶等。3 6 .携带过程中,装有
11、食盐、小苏打的瓶子标签掉了,外观上很相似无法准确辨认,若要将它们区分,可选用同学们携带的哪种物品?,理由是。3 7 .在上述食物中,属 于 晶 体 的 有、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的是,富 含 维 生 素 的 是。3 8 .下图是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按要求回答问题。生锈比较厉害的是 o (填“上部”或“下部”),原因是(2)你认为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铁门生锈?方法:,理由:方法二:,理由:参考答案1.红化学紫蓝2.白色 粉 末 无 色 透 明,有刺激性气味3.物 理 化 学 化 学4.物 理 变 化 化学变化5.冒气泡6.物 理 化 学7.C8.D9.B10.C11.B12.C13.B14.A15.
12、B16.A17.B18.B19.C20.A21.D22.x23.x24.x25.q26.x27.28.x29.x3 0.答:厨房的用具:菜板、菜刀、锅铲、调味品罐、油壶、洗菜盆、电饭煲、电磁炉、抹布、洗碗布、洗涤液、碗筷、小勺、汤匙、水桶等。厨房的材料食用油、醋、盐、葱、酱油、鸡精、味精、八角、姜、胡椒粉、麻油、料酒等。教材图片中的物质有碗、木勺等用具,有花椒、胡椒粉、辣椒粉、桂皮等调料。其中,花椒、胡椒有颗粒状的,还有粉末状的,说明它们被碾碎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有的可能形状、大小、形态等会发生改变,有的可能会产生新的物质。31.铁制品防锈办法科学原理擦去水分,抹点油避免铁与空气和水直接接
13、触,大大减慢自行车锈蚀的速度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在金属外面镀保护层,可以避免铁与空气和水直接接触喷漆把汽车外壳与空气和水隔离开,达到防锈的目的3 2.答:固态的白砂糖先熔化成液态的白砂糖。不断加热,白砂糖变成了褐色的糊状物质,并产生气泡。接着变成了黑色,并散发出焦味;继续加热,黑色的物质会燃烧起来。33.小苏打的量 小苏打的量 白醋的量 小 火 箭 100毫升的白醋中放入6 克小苏打产生的气体比放入3 克 小 苏 打 产 生 的 气 体 多 三四34.B 杯 溶解、蒸发、结晶、液体变稠 由黄色变成红褐色35.化 学 产 生 了 新 的 物 质36.白醋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冒气泡,食盐与白醋混合不会冒
14、气泡37.食 盐 味精 小 苏 打 面 条 蔬 菜38.(1)下 部 下 面 锈 迹 严 重(2)刷 油 漆 隔 绝 了 水 和 空 气 喷 塑 防 止 水 和 铁 门 接 触4.2产生气体的变化同步练习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一、填空题1.用小苏打和白醋能够制造二氧化碳,反应时,观察到有 产生,并且袋子鼓起来了,用 手 摸 塑 料 袋 外 部 感 觉 变,并听到。尹 华 碳2.制造石灰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7,二氧化碳如图倾倒,的蜡烛先熄灭(填 上面”或 下面”)。二、选择题3.将小苏打放入一杯白醋中,留在杯中的液体()。A.都是白醋 B.都变成了和白醋气味相同的新液体C
15、.含有新物质的液体 D.都变成了水4.点燃两支长度不同的蜡烛,如果用玻璃杯将两支蜡烛罩在里面,两支蜡烛()。A.同时熄灭,因为产生了二氧化碳B.高的先熄灭,因为加热后二氧化碳体积膨胀,比同体积底部冷空气轻C.矮的先熄灭,因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D.两支蜡烛都不会熄灭5.小明想知道蜡烛燃烧是否还会产生其他物质,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在蜡烛上方套一个塑料袋,如果塑料袋变大,说明产生了气体B.把手放在蜡烛的上方,如果感觉湿湿的,说明产生了水蒸气C.在蜡烛上方罩一个倒扣玻璃杯,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产生了水蒸气D.将一根小木棒放在火焰上方,若木棒变黑,说明产生了炭黑6.小明把一匙小苏打倒入盛有三匙白醋
16、的玻璃杯中,盖上玻璃片,观察到有气体a 产生,下列物质也能与白醋产生气体的是()。A.鸡蛋壳 B.白糖 C.盐7.埋藏在下列环境的铁质管道被锈蚀速度最慢的是()。A.潮湿严密不透气的土壤中 B.干燥严密不透气的土壤中C.潮湿疏松的土壤中 D.干燥疏松透气的土壤中8.简易灭火器里有白醋(甲)和小苏打溶液(乙),把灭火器倒立时,两种溶液混合后,会产生大量气体。下列关于简易灭火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前,白醋和小苏打溶液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B.反应时,两种液体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C.反应后,容器里留下的是白醋和小苏打溶液9.端午节,人们会进行很多民俗活动,()这项活动蕴藏了化学变化。A.在龙舟
17、用刻刀雕刻花纹 B.焚香祭祀屈原 C.用粽叶包裹糯米1 0 .收集产生的气体,并伸入点燃的木条,你认为会看到的现象是()。A.木条会熄灭 B.木条燃烧的更旺 C.木条无变化1 1 .下列物质变化生成的气体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不相同的是()。A.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 B.蜡烛充分燃烧产生的气体C.煤气爆炸产生的气体1 2 .取少量小苏打放入白醋中,会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这说明小苏打()。A.溶解了 B.蒸发了 C.变成新物质了1 3 .白醋以下哪种物质混合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A.白砂糖 B.小苏打 C.贝壳 D.鸡蛋壳1 4 .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气体的特点的是()。A.支持燃烧
18、B.不支持燃烧 C.比空气重 D.无色三、简答题1 5 .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小苏打已经不见了,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如何验证它是不是白醋呢?1 6 .准备六个塑料瓶盖,把它们分为两组,每组三个瓶盖。在每组的三个瓶盖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白砂糖、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在第一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入水,在第二组的三个瓶盖中加入白醋。观察哪一个瓶盖内有气泡产生。四、实验题1 7 .疫情期间,小明宅家自制美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1)小明想做一份糖醋排骨,就先把白糖放入锅里进行加热,发现固态白糖先变成(填状态)的糖,然后颜色逐渐加深,这时要及时放入排骨进行翻炒,不然,继
19、续 加 热 白 糖 就 会 变 成 (填颜色)的物质。(2)小明不小心将鸡蛋壳掉进了装有白醋的杯子里,发现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呢?“他询问爸爸。爸爸提供了下表资料,小明对照资料后对爸爸说:我认为肯定不是二氧化氮和氯气。你认为小明推测的理由是。气体名称特点二氧化氮比空气重,棕红色,有刺散性气味,支持燃烧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无色,不支持燃烧氧气比空气重,无色,支持燃烧氯气比空气重,黄绿色,有强刺嫩性,支持燃烧氮气比空气略轻,无色,常用作保护气体,不支持燃烧氢气气体中最轻,无色,可燃,易爆小明和爸爸继续探究:探究一:他把点燃的细木条伸进杯子中,看到木条立即熄灭。探究二:他把气体倒入简易天
20、平的B端,发现B端下沉。根据探究一,小明判断所产生的气体肯定不是剩下气体中的 和根据探究二,小 明 判 断 所 产 生 的 气 体 肯 定 不 是 剩 下 气 体 中 的,理由是(3)小明将一些白色粉末倒进一个气球内,并在一个透明玻璃瓶内装入一定量带有酸味的无色液体,然后把气球嘴套在玻璃瓶上,最后将气球内的粉末抖落到瓶中,气球竟慢慢“吹”大了。根据本单元所学知识,你 认 为 这 种 白 色 粉 末 可 能 是,无色液体可能是,这 种 变 化 属 于,此 时 气 球 里 面 的 气 体 是,取下气球并扎紧口子,放 手 后 气 球 会 (填“往上飞”或“往下落”),理由是。1 8.物质的变化。(1
21、)如下图,小科取一个能盛水的密封袋,在里面放入三勺白醋。在一个塑料瓶盖中加入一勺小苏打,再把它小心地放进密封袋中,注意不要让小苏打与白醋接触,先封好袋口,再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我们看到,说明产生了气体。(2)用手触摸袋子外壁,手会感觉到,同时听到(3)他把点燃的木条伸进杯子中,看到的是木条立即熄灭,说明这种气体(4)如下图简易天平的A端是空气,他把产生的气体倒入简易天平的B端,发现天平会(选填“左端下沉”、“右端下沉”或,保持平衡”),说明该气体具有 的特点。(5)小科想要知道袋子里留下的液体还有没有白醋,请你帮忙想一个办法来证明袋子里的溶液还有没有白醋:。(6)科学家经过大量
22、研究,确定杯子里留下的是一种叫 的物质。研究项目二:产生气体的变化19.下图六个塑料瓶盖中,第组瓶盖中放入少量的白砂糖;第组瓶盖中加入少量食盐;第组瓶盖中加入少量小苏打。根据提问回答。在第一层三个瓶盖中滴入水,在第二层的三个瓶盖中加入白醋,在会有气体产生的瓶盖中打“也20.过学习,我们知道这种气体 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填 是 或“不是”)21.实验,我们发现小苏打与白醋反应是一种 o而其他五个瓶盖中发生的变化 新物质产生,这种变化是 O22.将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反应,产生的气体我们可以用()收集。A.餐巾纸 B.能盛水的密封袋C.敞口的玻璃烧杯 D.塑料瓶盖23.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
23、道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蒸气24.下 列()是描述二氧化碳的特点。(多选题)A.比空气重 B.比空气轻 C.无色无味 D.有刺激气味E.能够助燃 F.白色 G.支持燃烧五、综合题25.小科将泡腾片加入水中,产生了许多气泡。(1)你能想办法收集这种气体吗?(可图文结合)(2)下列生活现象中,不能产生气体的是()A.小苏打与白醋混合 B.小 苏打与盐混合 C.将水烧开小明准各制作一个简易灭火器,制作方法如下。制作材料:空饮 料 瓶(开口要大一些)、试管、小苏打、白醋、洗涤剂。制作步骤:首先拧下饮料瓶的瓶盖,用铁钉在瓶盖中央钻一个小孔,然后往饮料
24、瓶里加大约1/3的水。往瓶里加入小苏打,一边加入一边搅拌,直到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再往小苏打溶液里加入少许洗涤剂。往试管里倒入白醋,将装满白醋的试管轻轻放入饮料瓶中,注意白醋不能与小苏打溶液混合。将扎了小孔的瓶盖在饮料瓶上拧紧,这样自制灭火器就做成了。使用方法:将瓶子倾倒并摇晃,自制灭火器就会喷出大量气体和泡沫。2 6.加入小苏打时,搅拌的目的是()oA.减慢小苏打的溶解27.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A.瓶子比原来变鼓了B.加快小苏打的溶解不可观察到的现象是()B.温度比原来更低了C.溶解更多的小苏打C.产生白色烟雾28.自制灭火器喷出的大量气体是()。A.氧气 B.二氧化硫C.二氧化碳29.自制
25、灭火器时,利 用 的 是 物 质 的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30.小其也想自制灭火器,但是没有找到小苏打,想用食盐来代替,可以吗?为什么?参考答案1.气 泡 凉 些 哧 哧 的 声 音2.下面3.C4.C5.C6.A7.B8.C9.B10.A11.A12.C13.A14.A1 5.不是白醋。再往液体里放小苏打.,如果还有气泡冒出说明还是白醋,如果没有就说明不是白醋。1 6.答:第二组,装有小苏打的瓶盖内有气泡产生。17.液 态 黑 色 产 生 的 是 无 色 气 体 氧 气 氢 气 氮 气 产 生 的 气 体 比 空 气 重2 0.是21.化学 变 化 没 有 物 理 变 化 2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 科学 六年级 下册 第四 单元 物质 变化 同步 练习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