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课内例举及相关练习题.pdf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课内例举及相关练习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课内例举及相关练习题.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课内例举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皤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就 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 无 惑(师说)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 但是 却。青,取之于蓝,而 青 于 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2、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项王按剑而跟曰:“客何为者?”(鸿门宴)子路率尔而对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 母 立 于 兹(项脊轩志)【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 当 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 是 而 己(师说)我决起而飞,枪榆榜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2.【其】(-)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他的,它 的 (包括复数)。北冥有鱼,其名为鲸。(逍遥游)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3、应译为 他 它(包括复数)。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 为“我(自己)的”“我(自己)”或 者“你的”“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亦各言其志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那 那个 那些 那里。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 当 于“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 当 于“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加强揣测语气,相 当 于“恐怕”、
4、“可要”。(烛之武退秦师)伶官传序)“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3.【乎】(-)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吗 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鸿门宴)吾师道也,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 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啊 呀 等。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二)用作介词,相当于 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三)可作词尾,译 为“的样子”“地”。
6、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再”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 竟(然)反而 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 仅 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
7、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 就是 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你的;也作主语,译为 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 游 示儿)5.【何】(-)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者”、哉、也,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哪里 什么。(这就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
8、语前置的类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 什么 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 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何: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何以】“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9、。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 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6.【且】(-)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让步关系,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二)
10、用作副词。1.将,将 要。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般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因、于、与、则、者、之7.【因】(一)介词1.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2.依照,根据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莪,因其固然。(庖丁解牛)3.依 靠,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1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4.趁着,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5.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6.依,随着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副词1.于是,就;因而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种树郭橐驼传)(三)名词1.因缘,机会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8.【于】(一)介词1.在,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晋灵公不君)2.至 IJ海运则将徙于南
12、冥。(逍遥游)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3.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于”)(劝学)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前“于”)(伶官传序)4.”在方面”“从中”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敏于事而慎于言。(论 语 学而)5.向,对,对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 语 为政)6.被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7.比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于”)(劝学)蜀道之
13、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8.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9.放在动词之后表被动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 书 项羽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于是】1.相当于“于+此”,译 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 止 匕”,“从此”,“因此”。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于是秦王不怪,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鸿门宴)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见于】表示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臣诚恐见
14、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9.【与】(-)介词1.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连词1.和,跟,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蜩与学鸠笑之曰。(逍遥游)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1.给予,授予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
15、.结 交,亲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3.赞许,同意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参与,参加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汉书诸侯王表)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晋灵公不君)(四)语气词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唯求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常见 文言文 虚词 用法 例举 相关 练习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