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以史为鉴:论中国古代书院对当今高中教育发展的启示.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教学:以史为鉴:论中国古代书院对当今高中教育发展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教学:以史为鉴:论中国古代书院对当今高中教育发展的启示.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以史为鉴:论中国古代书院对当今高中教育发展的启示黄彪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315200摘要: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其自身完备的教育体制、系统的管理模式 和独特的学术氛围,对当今我国的高中发展、高中教师专业成长以及高中生学习都有着深 刻借鉴意义。关键词:书院;高中教育;启示书院,中国古代特有的有别于官学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集教学、藏书和祭祀三 位一体的教育机构,也是私学的制度化,它与政府官学共同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两大教育体 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和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随着清末改制,古代书院实现 了成功转型,走完了它几经曲折的艰难历程,步入了近代新时期的学堂教育,但不可否认
2、, 古代书院自身完备的教育体制、系统的管理模式以及独特的学术氛围,对当今我国大学乃 至高中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仍有着深刻借鉴意义。本文所作就是试图从古代书院的发展特征 中挖掘出点滴能为当今高中教育发展带来启发性的信息。一、对当今高中发展的启示(-)注重人文学科建设,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古代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以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由于自 宋开始,程朱理学兴起,名师巨儒们为了传道授业著书立说,纷纷择山林僻静之地创设书 院,所以儒家经典便理所当然的成为其必修课程,而朱熹给四部儒家经典作注的四书集 注更是被奉为教材中的经典,历朝历代学生竞相研读。从当今社会的角度来看,
3、古人沉 迷于儒家四书五经仿佛给人一种迂腐落后的感觉,培养出来的也只是些善于八股毫无是处 的腐儒。其实不然,在当今众人狂热追求功利的浮躁环境下,能静下心了适度重温古代传 统优秀文化也是一种时代需要。现在太多的学生甚至是初中生、小学生都开始过早地涉入 成人世界,竞选班级干部勾心斗角、为争取好的座位私下竞相给班主任送礼、小小年纪就 盘算好了以后要从事什么行业最赚钱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 养培育的不足所致。而在四书五经的熏陶下,至少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们知道了怎样去明 辨是非,知道了什么是礼义廉耻,知道了怎样去追求忠孝节义。所以,教育要发展,人文 学科的建设至关重要,健全的人格培
4、养有赖于此。此外,学校人文教育的建设,除了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外,更应上升到宏观制度层 面。古代书院非常注重学规的制定和完善。所谓学规,即为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古代第一 个系统完备的书院学规,当属南宋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 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 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
5、其功。右处事之要。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此学规一出台,众书院顿时仿而效之,甚至连官学也不甘落后,纷纷采纳,如宋元 学案载:叶武子调州官学教授,“一以白鹿洞学规,为褚生准绳”,又如程瑞梦和其友生 董铢据白鹿洞学规而制定出一个程董二先生学规,作为一般官学之学规。可以说,后朝 历代书院和官学大多以此为基础,或删繁或就简或改进,从而制定出各种学生规章制度。 如宋代吕祖谦在丽泽书院除规定“孝、悌、忠、义”外,还增加了责令退学之条列。又如 清代为加强对学生的控制,制定了严格的管教措施,甚至是体罚,据碑传集载:武威 的刘作垣主讲天梯书院“严立课堂,不与以暇,坐止语默,绳以礼
6、法,稍有逾闲,苛责立壬 守守。(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古代书院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然而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逼,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加重,全国上下进步人士开 始了漫长的救亡图存的历程,由洋务运动的物质层面,到维新派的政治层面,甚至后来再 上升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文化方面,但贯穿始终的都是要求教育改革,学习西方先进文 化。张之洞,袁世凯等旧官僚也不得不上书,请求改革书院为学堂,以求文化之进步,名 族之觉醒。形势所趋、人心所向,清末改制,书院成功转型,走完了它几经曲折的艰难历 程,步入新时期的学堂教育。可见,在时代大发展的脚步下,学校教育内容也当与时俱进, 为整个时代发
7、展的需要开设适当的课程。古代书院一味强调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却 一直忽略了自然科学的传授,致使近代整个科技乃至国力远远落后于西人。反观我们现在, 无论是自然科学亦或是人文科学,二者在学校教育中都不能偏废其一,应当形成较为完善 合理的内容体系,即使高二文理分班后的学生,也不要形成文科生只学人文学科、理科生 只学自然学科的局面。(三)广开渠道,促进校内外文化的多元交流。尽管古代书院多代表不同的学术派别, 各自为学传经授道,但并不是说各书院之间紧闭门户老死不相往来,相反,为了交流思想 扩大影响,他们经常举行讲会活动,类似于当今学校里的学术交流讲座。如宋史陆九 渊传载: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二
8、月,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给学生讲解“君 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一章,教育士子要做一个“专志乎义”、“供其职,勤其事,心乎 国,而不为身济”的君子,不要追求“官资崇卑,禄縻厚薄”的小人。朱熹和陆九渊虽属 不同的学术派别,但是他却对陆九渊的这次讲课深赞不已,并且请陆九渊将其写成讲义刻 印在石碑上,自己为之撰写跋语。又如先正事略卷二十八载:孝感熊文端出先生门下, 仪封张清恪(伯行),平湖陆清献(稼书)亦常与东林讲会。明后期这种讲会模式得到了很 大发展,而且形式也更加正规,要求各书院主讲先标出自己的“话头”以供开讲等等。所 以,这种经常性的讲会活动不仅仅能促进彼此间的经验交流,也是一种有效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教学 中国古代 书院 当今 教育 发展 启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