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施工专项方案(详细版).docx





《顶管施工专项方案(详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顶管施工专项方案(详细版).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XX事业部XX区域XX大道一期顶管施工专项方案(公司LOGO)XX集 团 有 限 公 司二零一九年四月三日目 录第一章 编制说明及依据1第一节 编制说明1第二节 编制依据1第二章 工程概述3第一节 工程概况3第二节 管线情况32.2.1顶管概况32.2.2现状管线概况4第三节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4第三章 施工总体部署5第一节 总体规划5第二节 场地总平面布置5第三节 主要工程量63.3.1顶管井工程量63.3.2管线工程量6第四节 工期安排6第五节 主要劳动力配置7第六节 主要机械设备、仪器配置7第七节 主要材料配置8第四章 施工方法9第一节 沉井施工94.1.1 沉井施工94.1.2土方开挖
2、施工314.1.3井底基底处理334.1.4恢复井344.1.5基坑回填37第二节 顶管施工374.2.1顶管机原理374.2.2施工工艺流程394.2.3顶管测量404.2.4 机械安装434.2.5顶进施工494.2.6顶管机姿态控制514.2.7纠偏措施544.2.8泥浆系统554.2.9进出洞措施57第五章 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保护措施59第一节 保护措施59第二节 施工过程中地面变形量控制措施59第六章 施工监测60第一节、监测目的及内容60第二节 监测重点60第三节 监测方法和监测点布置61第四节 监测频率61第五节 人工巡查62第六节 险情预警63第七章 质量保证措施65第一节 质量
3、检查组织机构65第二节 质量检查程序66第三节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66第四节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66第五节 加强施工工序控制67第六节 质量控制与质量标准687.6.1质量通病及处理方法687.6.2质量控制标准69第八章 安全保证措施72第一节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72第二节 安全技术措施728.2.1通用措施728.2.2沉井施工738.2.3顶管施工74第三节 安全管理措施758.3.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758.3.2 安全检查758.3.3 坚持安全教育768.3.4 认真落实安全技术措施768.3.5 抓好安全产管理768.3.6 其他安全保证措施77第四节 施工安全管理措施788.4
4、.1 危险源控制措施788.4.2 地下管线保护措施788.4.3 有限作业空间安全技术措施808.4.4 用电防护措施828.4.5 安全用电防雨措施848.4.6 安全用电防火措施848.4.7 起重吊装安全措施84第九章 雨季施工措施86第十章 绿色施工、环保及节能减排87第十一章 应急预案89第一节 重大危险源辨识89第二节 应急预案工作流程89第三节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89第四节 应急救援指挥机构8911.4.1应急组织机构8911.4.2应急指挥小组职责9011.4.3预测与预警机制的建立9311.4.4应急保障9311.4.5事故报告与处置9411.4.6善后处置与事故的调查处理9
5、5第四节 针对性应急预案9511.4.1火灾应急预案9511.4.2触电事故应急预案9611.4.3现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9611.4.4机械伤害事故应急预案9711.4.5顶管工作井坍塌事故应急预案9711.4.6顶管掘进时发生路面沉降、塌陷等事故应急预案9811.4.7起重吊装安全作业应急预案9911.4.8有限空间作业应急预案9911.4.9顶管作业遇孤石应急预案10011.4.10管线保护应急预案10011.4.11防周边建筑物变形、裂缝应急预案102第五节 应急物资102第一章 编制说明及依据第一节 编制说明1、严格遵守明确的设计规范、施工技术规范和质量评定验收标准。实事求是,施工方案
6、可行、适用、经济。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力求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原则。2、始终对施工现场实施全员、全过程、全范围严密监控,坚持动静结合、科学管理的原则。3、组织专业队伍上场,装备足够的优良机械设备进行专业化施工,保证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施工任务。4、在仔细考察工程实地,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和有关规定的基础上,针对本合同工程的特点、施工条件,并结合现场实际、机械设备、人员条件,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第二节 编制依据1、XX区域事业部XX区域XX大道一期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图纸、图纸会审、业主提供的其它参考资料及补遗文件等;2、国家现行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则、质量技术标准,以及深圳市在安全文明施
7、工、环境保护、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规定;3、通过对施工场地现场及其周边环境的考察及收集的建筑位置的地形、地貌、道路、水电、材料情况等资料;4、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5、主要规范及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15);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201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
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GB50870-201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50720-2011);建筑施工临时支撑结构技术规范(JGJ300-2013);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2014);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
9、规范(JGJ160-2016)建筑施工起重吊装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276-2012)第二章 工程概述第一节 工程概况本次施工的XX大道为XX新城南部东西向城市主干路。道路西起XX大道(向西延伸150米),东至桩号8+50处,长1000米,红线宽45米,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50Km/h。XX大道与XX大道、XX大道交叉口,东西进口道增加2个进口车道,展宽段长度80m、渐变段长度30m。现场四周空旷,无高压线、大型建筑等设施。现XX大道为主干道,交通繁忙,施工时应注意路面沉降。施工区域靠XX大道两侧地下管线密集,主要有污水管道、给水管道、电信管道、电力管道、通讯光缆等,地下管线埋深约0.55.
10、0m。第二节 管线情况2.2.1顶管概况设计XX大道顶管施工范围,雨水为南Y5-南Y9段;给水为南侧0-39-0+31段。均横穿现状道路XX大道。雨水管道Y5-Y6段采用DN1200钢筋混凝土管、顶管施工,长度80m;Y6-Y9段采用DN1200钢筋混凝土管、顶管施工,长度100m;给水管采用DN1000钢管顶管施工,长度90m。工作井、接收井为钢筋混凝土沉井,其中工作井3座、接收井2座。雨水管道设置在机非分隔带内距道路中线14m;给水管设置在人行道外1m距道路中线23.5m。(平面位置图片) 顶管平面位置图2.2.2现状管线概况施工范围内XX大道两侧现状管线众多,主要有污水、给水、雨水、电力
11、、燃气、通信等,根据设计图纸及现场实际调查工作井、接收井、顶管平面位置及高程已避开各类管线。第三节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顶管施工区域位于XX大道与XX大道交叉路口处,XX大道为现状主干道,两侧为农田地面高程一般在 47m49m 之间。根据现场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拟建场地内揭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粘性土。自上而下可分为2个工程地质层,描述如下:层素填土(Q4ml):灰黄色、灰黑色,稍湿,松散状态,主要由粘性土组成,植物根系等。层厚0.701.60m。层粘土(Q3al+pl):灰黄、灰褐色,硬塑状态,局部坚硬状态,摇振反应无,光泽反应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含Fe、Mn质结核,土质均匀
12、。层顶埋深0.701.60m,层顶高程36.7249.43m,厚度10.6012.20m。根据勘察资料,该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分布于层素填土中,无统一地下水位,水量与大气降水联系密切,勘探期间稳定地下水位埋深0.600.80m(高程37.7248.85m),季节性变化幅度约1.5m121第三章 施工总体部署第一节 总体规划本项目顶管施工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雨水、给水沉井施工及管线顶进施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项目既定施工计划顺序为:雨水5#、6#沉井DN1200顶管顶进7#沉井DN1500顶管顶进雨水检查井给水沉井施工DN1000顶管顶进雨水管线顶进施工拟安排1台顶管机。顶管机由5#工
13、作井向6#接收井掘进,掘进长度80米。完成后吊出转至7#工作井分别向6#接收井、9#井掘进,掘进长度100米。雨水顶管施工完毕开始施工给水顶管,给水工作井设在0-39处,接收井设在0+31处,掘进长度为91米。第二节 场地总平面布置施工区域横穿XX大道,现状交通流量较大,本次雨水、给水管施工沉井共计5座总长度为271米,具体施工场地布置情况详见下图:顶管施工平面布置图顶管工作井布置图6000mm第三节 主要工程量3.3.1顶管井工程量接收井工程量表部位工程材料Y-6给水备注沉井钢筋(kg)4315.014889.28混凝土(m)62.575.3工作井工程量表部位工程材料Y-5Y-7给水备注沉井
14、钢筋(kg)12429.0612429.0614279.11混凝土(m)75.375.3112.63.3.2管线工程量雨水顶管:1200钢筋混凝土管80m;1500钢筋混凝土管100m.给水顶管:1000钢管91m.第四节 工期安排工期计划2019年4月16日开始施工,2019年6月9日完工。施工工期56天,顶管管线总长271m。顶管掘进机作业时间分析项目材质管径(mm)工程量埋深施工周期(天)计划开始时间计划完成时间雨水砼DN120080米顶管8米42019年5月5日2019年5月9日雨水砼DN1500100米顶管7米62019年5月9日2019年5月14日给水钢管DN100091米顶管7米
15、102019年5月31日2019年6月9日第五节 主要劳动力配置根据顶管施工强度分析,劳动力配置见下表:劳动力计划表序号主要工种数量备注1施工负责人12技术负责人13施工员24安全员15资料员16材料员17测量工28机型操作工49机械司机510电工112电焊工313管道工414泥工515杂工816钢筋工1017司索工218模板工6第六节 主要机械设备、仪器配置主要设备、仪器表序号机械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备注1泥水平衡顶管机DN15001套2电力开关柜5A、6路1台3吊车25t1台4钢筋加工设备/1套5电动圆盘锯2.2KW1台6水准仪博飞1台7水泵/2台8泥浆泵BW-1501台9空压机135 1
16、2m31台10搅拌机3501台11发电机250KW1台12电焊机/3第七节 主要材料配置主要材料配置表序号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1F型钢筋混凝土排水管DN1200m802F型钢筋混凝土排水管DN1500m1003膨润土t84钢管DN1000m915钢筋t466混凝土m3401第四章 施工方法本工程主要是因受到道路及周围管线、建筑物(构筑物)、管道埋深等因素的影响,从经济、安全考虑宜采用泥水平衡式顶管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第一节 沉井施工4.1.1 沉井施工沉井拟采用不排水法下沉,施工时根据地质情况可先挖除面层土,使刃脚尽量降低,沉井分多次制作、多次下沉至设计高程。合理调整顶管接收井尺寸,以备遇特殊
17、情况进行应急处理。沉井刃脚部分第一仓浇筑至井壁与底板交接处,以上各层井壁混凝土浇筑高度控制在23m之间,待第一仓混凝土强度达到95%方可浇筑上一层混凝土。由于沉井井壁高度较大,为保证顺利下沉,每个沉井施工至1/2井深高度,刃脚部分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100%,且刃脚以上各仓混凝土强度达到90%后进行下沉,然后继续接高并二次下沉。各项准备工作工程测量定位、放线基坑开挖至起沉标高沉井刃脚垫层分节制作沉井第一次下沉分节接高沉井第二次下沉沉井封底沉井质量验收安装预埋件井内挖土混凝土养护及拆模沉井稳定观测封底后质量检查混凝土养护及拆模4.1.1.1沉井测量放样与控制1、 测量放样从设计单位提供的导线网
18、、高程点为首级控制,对首级网进行加密,作为施工用的平面、高程控制网,用加密的控制网对施工定位、放样进行控制。控制过程:首级导线、高程网施工导线控制网、水准控制网定位控制桩局部部位放线。加密的施工导线控制网及水准控制网的布置应根据相关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基点及国家有关测量规范和有关设计施工要求进行。按照设计图纸的平面位置要求采用GPS进行放样,测定出沉井中心线中心位置及井壁轮廓线,插钢筋桩撒白灰进行标记。开挖时根据图纸管内底标高,计算出开挖深度,开挖时,进行跟踪测量。各道工序的测量资料需认真做好记录并归档。测量放样过程中应做到一下几点:在测量前,对所涉及的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塔尺、钢卷尺等测量
19、工具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到测量施工中。测量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测量,并实行复核制度,做到点点有复核,前一步未检验合格,不进行后一步的测量。沉井的测量工作应由专人负责。每次测量数据均需要如实记录,并制表发送给有关各部门。测量时如发现沉井有倾斜、位移、沉降不均或扭转等情况,应立即通知值班技术负责人,以便指挥操作人员采取相应措施,使偏差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以内。.2、测量控制沉井位置与标高的控制:在沉井外部地面及井壁顶部设置纵横十字中心线和水准基点;下沉时,在井壁上设十字控制线,并在四周侧设水平点,井壁外侧用红铅笔画出标尺,以测沉降。沉井垂直度的控制:
20、在井壁内按4等分作出垂直轴线的标记,各吊线坠逐个对准其下部的标板以控制垂直度,并定期采用两台经纬仪进行垂直偏差观测。挖土时,应随时观测沉井的垂直度,当线坠离标板墨线达50mm时,或四周标高不一致时,应及时采取纠偏措施。沉井下沉控制:在井筒外壁周围测点弹出水平线,或在井筒外壁上的四个侧面用墨线弹出标尺,每20mm一格,用水准仪及时观测沉降值。沉井过程中的测量控制:沉井下沉时应对其位置、垂直度及标高(沉降值)进行观测,每班至少测量两次(在班中和每次下沉后测量一次),并应在每次下沉后进行检查,做好记录。当发现倾斜、位移、扭转时,应及时通知值班队长,指挥操作工人纠正,使在允许偏差范围以内。当沉至离设计
21、标高2m时,对下沉与挖土情况应加强观测。3、 沉降观测根据设计图纸要求,为确保沉井设计及施工质量,沉井施工完成后需进行沉降观测。沉降观测点设置于沉井顶部,四个点十字交叉对称布置。底板施工完成、土建施工完成及建成后长期观测由专业测量人员定期进行观测,并形成完成的观测资料。观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则需通知设计人员共同解决。4.1.1.2沉井制作(1)刃脚制作沉井下部为刃脚,其支设方法取决于沉井的重量、施工荷载和地基承载力。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施工条件分析,沉井的刃脚支设形式采用素混凝土垫层,刃脚模板采用砖砌胎膜的形式成型。素混凝土垫层及砂垫层的作用是将上部沉井重量均匀传递给地基,使沉井制作过程中不会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施工 专项 方案 详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