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青铜器图片及介绍.docx
《2022年中国青铜器图片及介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国青铜器图片及介绍.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中国青铜器图片及介绍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种类 1、容器 (1)食器:鼎、鬲、簋、敦、豆等。 (2)酒器:爵、角、尊、觥、方彝、卣、瓿、壶、瓶、缶。 (3)水器:盘、鉴、盂、盆、匜。 (4)度量衡器:釜、升、量、衡、尺、权。 2、乐器:铙、钲、錞于、钟、铎、铃、鼓。 3、兵器:戈、矛、铍、戟、钺、刀、剑、弩、镞、盔。 4、工具:斧、锛、凿、削、铲、镰、镢。 5、车马器:辖、轭、轴饰、舆饰、毂饰、衡饰、銮。 中国比较出名的古代青铜图片 1、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 2、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 3、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 4、十五连盏树形灯 十五连盏树形灯 5、青铜奔马 青铜奔马 关于邢侯簋的介绍
2、邢侯簋 1、邢侯簋的作用:中国古代食器和祭器的一种,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稻、粱等。 2、邢侯簋的形制特征:簋为四兽垂耳,侈口鼓腹,高约20厘米,器身纹饰精致,具有西周早期特征的器物。 3、邢侯簋的纹饰:腹身饰两两对应的象纹,四垂耳上装饰着精致的兽纹。 4、邢侯簋的铭文:有铭文68字曰:隹三月,王令荣内史曰井侯服,易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拜稽首,鲁天子厥濒福,克奔跑上下,帝无冬令于右周,追考。对不敢,邵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册王命,乍周公彝。 5、邢侯簋的历史:1921年间盗墓者在邢台的邢侯墓中盗得,卖到河南洛阳文物市场后,被当时英国籍的希腊巨富尤莫伐拉斯购得,由于对我国历史的不了解
3、,他都不知道自己得到的竟是中国青铜器的稀世珍宝,回到英国后他便把邢侯簋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并始终在该博物馆保存至今。 介绍完了那么多的古代青铜器。我们来说下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纹饰吧。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之纹饰:饰是青铜器皿上的装饰纹样,雕或浮雕铸成,题材广泛,各类纹饰的发展演化状况也供应了重要依据。按纹饰的种类可分为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建筑纹五大类。 1、几何纹:是指以点、线、圈组合成的图案纹样,它包括凹凸弦线、线纹、网纹、方格纹、圈带纹、雷纹、乳钉纹、瓦纹、贝纹等。 2、弦纹,系指轮旋而成的铸纹,它包括凹纹弦纹和凸弦纹两种,一般在器表饰凹弦纹或凸弦纹一至三道,有的单独运用,有的与其他
4、纹饰为伍。多见施饰于鼎、盉、鬲、甗与腹外表,流行于商周,沿用至两汉。 3、乳钉纹,系指凸出器表呈乳钉状的纹饰。有的排列单行,有的布成方正,有的置于方格内,多见施饰于鼎、簋、盂等腹外表。始见于商代,盛行于周代。 4、直线纹,系指以连续的直线条或长短有序平行排列而成的几何形纹饰。除了条文粗细有别外,没有多大改变。此外,也有将线条凸起或凹陷者,旧称沟纹。 5、斜线纹,系指以短线匀称地平行排列呈八字形构图或向左右绽开构图的几何纹饰。常见施饰于鬲、壶上。通行于西周中期和春秋晚期。 6、云雷纹,系指以连续的回旋线条勾画而成的集合图纹。有的作圆形,有的作方形。常见施饰于器皿的颈,足表,也有作地纹的。流行于商
5、周,沿用至春秋战国。 7、勾连雷纹,系指以近似T形勾连成的图案,其地填以雷纹。始见于商,盛行于晚商周初,沿用至春秋战国。 8、乳钉雷纹,系指以倒置的三角形连续排列,形成锯齿带状的纹样。此纹从商代始终持续至战国。 9、目纹,系指以圆形或方框内中部加一点或一横为晴,构成的目形纹,或为两边斜角的几何纹,中间点缀突出的晴。流行于商中晚期至周初。 10、涡纹(又名火纹),系指在一圆圈内沿施饰等距分布呈旋转状的短弧线,圆圈内中心又点缀一小圆圈。始出现于商代早期,且为单个连续排列,到中晚期至春秋战国,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多见施饰于罍、鼎、斝、瓿的肩部和腹部。此类纹盛行于商周。 11
6、、绳纹(又名陶纹),系指由两条以上水纹交织扭结构而成的绳索状纹。多见施饰于鼎、豆、敦的顶、腹、足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 12、圈带纹(又名连珠纹),系指由若干圆圈排列而成的袋状纹,有的圆圈中还有点缀小点。全铜网专家说商代早期的圈带纹已作为主纹,而后来较常见施饰于铜器皿的盖、肩、腹部的边缘作边饰。大多饰于主题纹的上下部位,以衬托主纹。盛行于商周。 13、瓦纹,系指由一排平行的凹槽构成形如瓦的纹样。多见施饰于簋、盨、匜的腹部和颈部。始见于商代,盛行于西周至晚期。 14、鳞纹,系指由一个个似鳞片分上下几层交织排列,重叠出现构成酷似鱼鳞状的纹样。常见施饰于低鼎、簋、盨等器皿的腹部。始见于晚上,
7、流行于西周至春秋。 15、贝纹,系指由多个贝壳状的椭圆形,用绳索从中间连接构成的图案。常施饰于器皿的盖、腹的主题纹的边缘,以边饰主题纹。盛行于春秋战国。 16、窃曲纹,系指由两端回钩的或呈S形的线条构成的呈S的扁长形图案,中间常见填以目纹。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沿用至春秋战国。 17、重环纹,系指由多个一端呈圆角长方,另一端呈内弧或近长方形的扁长环形,一个个排列组合的图案,有单环,二重或三重环组成之分。多见施饰于鼎等器皿。盛行于西周中期。 18、动物纹:系指模拟某种动物(含实无其物的幻想或传闻动物)的正面头部或侧身像创作的图案纹样。它包括饕餮纹、夔纹、龙纹、蟠螭纹、蟠虺纹、虎纹、象纹、牛纹、鹿纹、
8、兔纹、走兽纹、凤纹、鸟纹、蝉纹、蚕纹、鱼纹、龟纹、蟾蜍纹,蛇纹等等。 19、饕餮纹,系指大眼圆睁、咧着大嘴,獠牙外露,额上有一对立耳或犄角,两目间以扉棱或器物棱角为鼻,两侧还有一对利爪的面目凶恶的传闻中的吃凶兽。有的系以牛首、羊首变形。有的兽面两侧饰对称的蜿蜒躯体。多见施饰于鼎、里、簋、甗、壶、斝、觚、爵、尊、盉、卣等器皿的颈、腹、耳、足表,作为主题纹,以云雷纹沉底。盛行于商至西周早中期。 20、龙纹,实无其物,为传闻中的龙像而得名。自商代到明清,历三千多年,其形象改变很大。如商代的龙多屈曲,大头呈近似方形,有棒槌饰双角,躯体粗,尾细尖,有鳞和四肢,背有鳍。西周的龙,龙角呈柱状,有的相互盘绕,
9、有的头在中间,分出两尾。春秋战国的龙,龙首始变扁,柱角,四肢皆渐伸长,龙尾渐收缩。汉代的龙已出现须、甲和双翼,背上的鳍和鳞较春秋战国显疏松。汉代的龙多为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灵或四神,躯体显较瘦,足瘦长。至隋唐五代,龙角已分叉,腹部隆起,背鳍和鳞变得细密。从商至五代龙皆三爪,宋代至明清,龙首上添了很多附加物,明代的龙,嘴呈扁长,龙角多叉,长似鹿角,发多上卷,背鳍整齐,鳞排列美观,龙爪为四爪或五爪。 21、夔纹(又称夔龙纹),系指头尾横列,腹下有一足(居多)或两足(少见)的龙形纹。其特征是巨口大张,一角于脑后,一足或两足于腹下,尾向上卷。常见的有身作两曲,有作对角形,但皆呈爬行状,有的一
10、身双首,有的作回顾状。多见施饰于簋、卣、觚、彝、尊等器皿年的足,口的边上或腹部。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商代夔身短,多作单独纹样构成。全铜网专家说西周的夔纹身长,通常作二方连续纹样构图。 22、蟠螭纹,系指屈曲无角龙纹。其特征是张口,卷尾,或双龙相交,或群龙交缠。一般龙个体较大,这是区分于蟠螭纹之处。多见施饰于鼎、敦、豆、壶、盘等的颈、腹、足表和盖面。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23、蟠虺纹,系指由多个小蛇形态的动物相互缠绕而构成的图案。多为主纹而饰满器物周身。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4、象纹,系指模拟象描绘而成的图像。除有的仅表现象首或象鼻图案外,表现全身者,皆呈伫立状,呈眼睛圆,肠壁内卷,长尾下垂。
11、多见施饰于尊、钟、饶等器皿上。流行于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 25、虎纹,系指模拟虎描绘而成的图像。虎的形象呈侧室爬或跪形态,口张大,背略微凹,尾下垂而后上卷。多见施饰于鼎、尊等器皿上,亦见施饰于钺、戈等兵器上。自商代始始终沿用至汉代。 26、鹿纹,系指模拟鹿而描绘而成的图像。商代仅见方鼎上饰鹿首,未见整体鹿纹。西周早期卣整体饰鹿纹,呈卧势回顾状。一般构成多两鹿相对,作跪状回首。有的有分枝的角,有的无角。多见施饰于卣、簋的口部和底部。流行于西周早期,至春秋晚期和战国乃偶见之。 27、兔纹,系指模拟兔而描绘而成的图像。罕见。已见的兔纹为长耳斜竖,短尾上翘,呈半蹲踞装。施饰于觯等器物上,流行于商至周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中 青铜器 图片 介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