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穆纪游诗的研究.docx
《张穆纪游诗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穆纪游诗的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张穆纪游诗的研究 摘 要 张穆(16071683),字尔启,又字穆之,号铁桥、铁桥道人,广东东莞茶山人,有铁桥集存世。张穆一生巡游了荆楚、湘赣、苏杭等地,脚印遍布大半个中国,写下了七十首纪游诗。这些纪游诗或是对山水的宠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宠爱祖国名川大山,抒发闲适情调;或是登高望远,凭吊历史古迹,表明怀古伤今之情;或是关注民生,描写百姓生活困苦,表现他的忧国忧民情怀。其纪游诗沉郁蕴藉,意境开阔,情感深厚,具有叙事性,而且清爽明快,语言平易自然,营造了一种清爽淡雅的意境。 关键词:张穆 纪游诗 沉郁蕴藉 一、引言 张穆(1607-1683),字尔启,又字穆之,号铁桥、铁桥道人,广东东
2、莞茶山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诞生于广西柳州,天启五年(1625年)与王崇芳读于罗浮山洞。崇祯六年(1633年)思立功边塞,故逾岭北游,未果返乡。崇祯八年(1635年)瑶人起义,广东总兵陈谦征其入幕。隆武元年(1645年)经过曹学佺的力荐,着御营兵部试用。顺治七年(1650年)眼见明王朝大势已去,复国无望,便回到东莞,隐居不复出。康熙十五年(1676年)再度北游,历经四年的江南之行的张穆回归故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张穆长逝于东莞,时年七十七岁。著有东溪草堂,已佚。铁桥集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狱后慢慢不传。陈伯陶辑张穆诗六十首。容庚辑六十首,后得知刘氏嘉业堂
3、藏有原版铁桥集,辗转相借,才把二百九十多首诗抄录下来。之后,容庚与汪宗衍一同辑录佚诗二十首,将铁桥集和这二十首佚诗辑为新版的铁桥集,共计诗作三百一十首。其中纪游诗共约七十首,这些诗歌对了解张穆的人生经受有确定的争论意义。 二、张穆纪游诗的内容分类 张穆的纪游诗由于游历的背景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会有所不同。大致分为对山水的宠爱之情、怀古伤今之情、反映民生疾苦。下面依据这个分类进行深化的分析。 (一)对山水的宠爱之情 张穆表现出对山水宠爱之情的纪游诗共约三十首。大多是前期创作的,表达对自然山水的宠爱,语言清爽自然,使人身临其境。他的山水纪游诗描写漂亮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张穆向往山水,宠爱自然风光,归
4、隐的张穆比较闲适自由,宠爱泛舟出游、参禅礼佛等。张穆的山水纪游诗有王维之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把自己对山水的宠爱倾注在他的作品中。 如钱塘泛月: 千峰欲夕紫霞催,碧水澄澄画舫回。箫鼓渐沉荷叶冷,胜情偏在月初来。 罗浮求学之后,张穆北上报国,一路上游山玩水,欣赏沿途风景,留下了七首诗歌,其中就包括钱塘泛月三首。张穆夜游钱塘江,看起来他们游玩得心情特殊不错。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落的时候天上的紫色云霞好像都在示意他要回去了,清亮的江水上一艘艘装饰华美的游船开头归返。箫鼓之声充斥着整个江面,但由于黄昏将近,乐奏也不得不渐渐消逝了,月亮刚刚出来是他们最尽情的时候却偏偏要
5、返家了。通过荷叶的状态来表达作者此时的心境,借景抒情。 又如虎丘晚泛: 姑苏春事艳阳天,楼阁家家柳浪连。书舫紫箫传内院,石桥溺水出花田。 烟埋碧瓦春初暖,月上芳堤夜正圆。醉去不缘尊酒力,柔香吹过别人船。 当时作者北上报国未果,仕途上的不如意使他开头游历各地,途经苏杭之地,被这里的景色迷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姑苏城的无限赞美,营造了一种悠远深长的韵味。“姑苏春事艳阳天,楼阁家家柳浪连”描写了姑苏城春色满园,秀丽温雅。“紫箫”“花田”“柔香”等词不仅使得此诗颜色绚丽,而且让人身临其境,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浮入脑中。从侧面体现出张穆擅长捕获景象,词语用的精炼讲究。 又如游仙华山: 秋云静处见林扉,何必
6、桃源世与违。岩畔石人风共语,屏前仙女月同归。 时看驯鹿眠花影,远听啼猿出翠微。浪迹欲寻尘外侣,此中长挂薜萝衣。 仙华山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境内。此诗是诗人北上到达浙江,因其风景秀丽有感而发。历代多有儒、道、释三家名流共处仙峰,结庐修真,故慕名而来。首句描写了秋日飘云立身处世的时候观看山中屋舍时,心里向往的地方没有必要与世俗相违反,表达了诗人矢志遗世,享受闲居云山的生活乐趣,其中秋云、屋舍、山崖、石像、驯鹿、猿人等所制造的意境富有生活气息,呈现一派宁静和谐的景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岩畔石人风共语,屏前仙女月同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石人和微风一起交谈,仙女和月亮一起归来的景象,表现了诗
7、人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的宠爱及闲适拘束的心情。最终一句通过描写诗人在外想要查找徒侣而长期披着隐者的衣服来抒发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流露出寻仙、修隐之意。 又如秋林独往: 閒园久闭生秋竹,坐石微吟爱幽独。桐子初收歇众芳,良月窥人皎如沐。 扑窗残月静有声,夜气萧条肃心目。临溪行欲采芙蓉,何以遗之向空谷。 “扑窗残月静有声,夜气萧条肃心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体现出一个画家的视角,既写了动态,又写了静态,以动衬静,又以静显动,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欢开心泼的夜景图,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韵味无穷。在夜月宁静之境中,一个“扑”字,将宁静深夜中的情景活脱脱地拉到了我们眼前,而“
8、静有声”的意境,表达得又是多么细腻丰富,耐人寻味,显得环境宁静,更加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临溪行欲采芙蓉,何以遗之向空谷”沿着溪水旁边行走,想要摘一两朵芙蓉花,没有圆满地朝着深谷中去,写出了诗人的心情快乐舒适和对大自然的向往,希望归隐山林、宁静淡泊或自甘孤独的情怀,全诗描写出一种幽独的情怀与清寂的氛围。 又如泛舟: 兰渚清风作夜歌,野情人外谢衣冠。花明曲岸秋初霁,柳暗幽栏水欲寒。 倒影石楼波寂寂,隔帘瑶瑟月漫漫。灵槎恍髴通无际,遮莫星河得异观。 此诗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宠爱,也反映了张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野情人外谢衣冠”写出了诗人不受世事人情拘束的闲散心
9、情,表达了他远离尘俗、超然世外的情怀。“花明曲岸秋初霁,柳暗幽栏水欲寒”中的“明”表光明,也就是明丽夺目,是与柳枝柳叶的郁郁葱葱所形成的“暗”相对应的, 它们是反义词,具有对比的修辞效果,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描写了一片春色明丽的风光。 再如过澹归和尚柚堂: 清秋肃肃坐岩扉,九月严霜暗上衣。檐外闻香知果熟,堂前留草听虫依。 疏林钟后无馀响,残月楼中有剩辉。犹爱闲云寒未举,丹山岩畔破香归。 这首诗作于三藩之乱时期,这时侯的张穆为保全自己的忠义之节和大多数遗民一样逃禅逃玄。后来由于经常与澹归来往,受澹归禅学的熏陶,开头反思传统学问分子的报国方式,不再为自己怀才不遇所牵绊,心境慢慢开阔,有意
10、皈依佛门,与僧侣来往较多,诗歌中记载的就有好几次,如宿白云寺游南山寺等,大多数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突出诗人对山水的宠爱以及对佛法心生向往。“犹爱闲云寒未举,丹山岩畔破香归”这一句表明白张穆开头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再为世俗功名所累,流露出超脱常俗的思想。 由此可见,张穆山水纪游诗多是描写他对山水的向往,宠爱自然山川,通过写景表达他潇洒闲适远离尘世的情感。 (二)怀古伤今之情 纵观张穆怀古诗可以看出来,他的诗立足古迹,描写四周的环境,遥想古人,叙述古迹有关的历史,追怀前代英雄,艳羡他们实现自己的伟业。其中描写怀古思今之情的纪游诗约有五首。诗人看着眼前的古迹,将自己的情感与之融合在一起,有感而发。而
11、遗留下来的古迹都是战斗后的断壁残垣,从前奇妙的回忆已经不复存在,物是人非,带有深厚的怀古伤今之情。 如登飞来故址: 成坏归今古,仙宫亦劫灰。曾看金法界,已失玉楼台。 绝壁云犹护,荒山客独来。徘徊念猿鹤,肯依碧山隈。 张穆结束了十年的求学之路,欲一展抱负,故北上报国,开头了他第一次北游,途经飞来峡,有感而发,诗中透着一股淡淡的忧愁。飞来峡是北江三峡中最雄伟、最险峻的地方,常受古代南游的文人骚客的青睐,他们来到此处常常会在留下碑刻和悬崖石刻。张穆看着故址,遥想当年这里繁华昌盛的景象,如今却是一片毁坏后的败落景象。“成坏归今古,仙宫亦劫灰。曾看金法界,已失玉楼台” 感慨古往今来时代变迁,多少刀光剑影
12、,王朝更迭,世事无常。“仙宫”“法界”“楼台”等词布满了道家意味,这与他年少求道有很大关系,再结合他的现况要北上报国,怀古思今,心中感慨万分。“猿鹤”意指隐逸之士,示意了作者向往山水但是又志在战场。整首诗表达了作者通过怀念不复存在的朝代,意指希望自己此次北上能顺当。 又如圭峰望厓门: 青玉如削圭,远涧下城市。重过山水中,每羡云霞迩。 客有赏我情,斗酒先为理。行经昔战垒,中外同倾圮。 陇亩见遗镞,残垣啸狐豕。崩崖抑鸣泉,过于乱清泚。 径荒石半芜,碑剥苔犹紫。倦憩松门石,极目问千里。 青障势有穷,黑海复何底。指我双青门,怒浪常如驶。 悲哉宋祚移,志士皆誓死。天风惨不回,谁与文山俟。 张穆的晚年时期
13、,每逢看到战火过后的情景,总难免感时伤事,这首圭峰望厓门就是最经典的一首。“战垒”“遗镞”“崩崖”等词语描写的都是战斗中留下的断壁残垣,场景特殊凄凉,一股悲凉的情感散发全诗。“悲哉宋祚移,志士皆誓死”历史上著名的“厓门海战”就发生在这里,厓门海战是南宋和元朝的最终一战,此战南宋全军覆没,南宋文武大臣和年仅八岁的幼帝跳海殉国,厓门海面上浮尸十万,虽死犹荣。“厓门海战”代表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怀古思今,同是国破家亡又身在岭南的张穆尤为感同身受, 借厓门海战抒写亡国之痛。“天风惨不回,谁与文山俟”论有高尚的人谁可以比得过与宋朝同进退、共存亡的文天祥呢,这里可以看出张穆对宋明的有志之士布满仰慕和缅怀
14、,折服于宋朝王室的誓死抗敌,同时也表明白自己的遗民之志。全诗情景交融,语言凝练有力,深厚雄壮。 再如大庙峡早发: 昨泊溪山雨,朝霞白半笼。竹鸡啼野庙,石栗落秋风。 磊磊千重峡,凄凄百尺淙。闲适采兰芷,何处托飞鸿。 这首诗是张穆北上报国途径大庙峡所作,诗人凭吊历史古迹来追慕名将。张穆面对大庙峡,思绪不知不觉回到宋朝,联想到几百年前,宋朝将领正是在此地殉职,而如今,几百年后,同样的地方,却没有了那些抗战英雄,只剩下后人途经此地吊唁。“磊磊千重峡,凄凄百尺淙”通过峡谷和水流瀑布来渲染此处哀痛凄凉的氛围,表达诗人的感情,运用了“磊磊”“凄凄”两个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语言的韵律感。最终一句是全诗的
15、主旨,表达了自己想要像宋朝将领一样保家卫国,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的雄才大略要寄予在哪里,忧思之感油然而生。 由此可见,张穆写了不少怀古的纪游诗,不仅有借战后的场景来表达亡国之痛,感慨物是人非,还有通过古人古事古城来怀念前朝志士的坚贞不屈,立志要像他们一样保持坚贞,建功立业。 (三)反映民生疾苦 张穆纪游诗中还有一些描写民生疾苦的作品,由于他远离政治中心,一生都没有一官半职,对现实冲突熟识并不深刻,而且长年奔跑于报国的路上,与百姓接触不深,涉及百姓的诗歌也就不多见,因此仅约有五首。此类诗歌多是作于战乱之后,侧面描写百姓生活困苦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人民生活疾苦的无限怜悯。 如里门秋过有感: 里门枯草破
16、垣齐,邻屋无烟白露低。社酒坛边思故老,莎鸡自咽路旁藜。 狐狸昼处旧华居,恶木交衢不及锄。愁问居人懒垂手,长饥犹畏长官驱。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战乱之下饿殍遍野,十村九荒,民不聊生。“里门枯草破垣齐,邻屋无烟白露低”乡里间长满了枯草,残缺的围墙到处都是,已经看不到炊烟了,表示此处已经荒芜了许久。“社酒坛边思故老,莎鸡自咽路旁藜”在祭祀的高台上用酒来思念前朝遗老,蝈蝈在道路两边声音低沉地鸣叫,整个场面是那样的沉闷。“狐狸昼处旧华居,恶木交衢不及锄”,狐狸白天就以以前遗留下来的豪宅为家,一些贱劣的树已经长满在道路的中间却很久没有人来锄了。“愁问居人懒垂手,长饥犹畏长官驱”,张穆忧虑
17、的询问乡里的居民为什么看起来这么毫无朝气的,原来这里的百姓已经长期挨饿,还可怕官吏来把他们赶走。整首诗布满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也对战乱中受苦受难的百姓表示怜悯充分把战乱带来的饥馑情景表现出来,原本富庶的岭南水乡,已经满目苍夷,民不聊生。 又如三山同方神生登鸟园亭: 石门萝薛绝纤埃,幽客春逢破碧苔。不信人间通紫府,岂知仙梦到瑶台。 疏林寂响窥饥鼠,斜照无声见落梅。同向花前拼一醉,红尘牵去几重来。 这首诗将咏物与抒怀有机结合起来,把张穆感时伤物的情感表达出来,这个时期张穆看到山河照旧,却物是人非。清军入关,烽火连绵,国家满目疮痍,南明政权却内斗不断,朝臣已没复国之心。全诗呈现了一种荒芜衰败的景
18、象,颈联接受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了在那种宁静的环境下有饥饿的老鼠的存在,示意了在战斗的摧残下百姓民不聊生,不知温饱。那些归隐志士都迎来了自己一展抱负的希望,不信任人间和仙人居住的地方是相通的,哪里知道仙人却在梦中指引他该如何做,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张穆不乞怜偷生,而是直面人生,誓死报国。感叹自己完全有力气关心隆武帝收复失地,却不得志。虽然深得礼部侍郎曹学俭的赏识,却照旧饱受抑制,空有报国之心,而没有方法为国尽忠,只任一些没有实权的官职。对复国已经没有信念,但是执着于自己的报国的信念,知其不行为而为之。 又如过清江: 空江豁遐瞩,四照青芙蓉。草木伤殊代,村墟剩战烽。 山光不隔雨,地转屡悬峰。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张穆纪游诗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