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格式优秀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格式优秀5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格式优秀5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 一、选题的原则 1.选题应紧密结合学科发展时间,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应对科技发展或经济建设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博士研究生的选题应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造性的成果。 2.要充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生自身的基础,以利于发挥导师专长和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要充分考虑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以及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可能性。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2.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3.本课题拟采取
2、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4.本课题在研究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初步设想; 5.本课题预期达到的目标,对于博士研究生应指出创新点; 6.论文工作量与经费的来源; 7.本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 8.参考文献。 三、组织与管理 1.博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在本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指导委员会主持下进行;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以学科、专业为单位由学科负责人组织进行,组成57人的评审小组; 2.博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进行;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初进行,因故不能按期进行开题报告,必须及时办理延期手续,经导师和学院(部)主管领导同意签字后,报研究生院批准; 3.开题报告采用两级制:通
3、过或不通过。对未通过者,必须在三个月内在学科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重做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按“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及筛选办法”处理; 4.开题报告通过后,可进入论文工作阶段。原则上不再随意更改题目,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更改题目时,须由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同意签字,学院(部)负责人审批后,报研究生院备案。并在12月内重新做开题报告; 5.开题报告完成后,经导师、学科及所在学院(部)签署意见,研究生应在3日内将开题报告和选题情况报研究生院审批并备案。 四、开题报告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字数为1万字左右,用a4复印纸小四号宋体打印。博士研究生的参考文献应为50篇以上,硕士研究生的参考文献应为30
4、篇以上,其中外文资料应占1/3以上。 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 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 1. 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或工程设计的价值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选题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软件测试是整个软件项目开发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贯穿与整个生命周期始末,与软件开发相辅相成。好的软件测试是好的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软件测试行业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尤其是自动化测试的发展水平更是落后,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国家的软件测试在技术上、规范程度上和重视程度上都有差距。 而javascript是web前端的新
5、兴的、日渐流行的语言,对基于javascript语言的工程项目的自动化测试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我所选的论文课题就是要研究和实现更高效,测试更完全,使用更人性化的自动化测试框架,以广泛的应用于各种javasript工程项目。 1.2 国内外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对于javascript 的测试框架,国外已经有一些,比如qunit, jasmine, jarvis, jfunit等,这些javascript测试框架较为成熟,也各有优缺点,但在应用时适用性不够强,测试比较粗糙。 国内的自动化测试正在发展中,许多软件公司也愈加感觉到了自动化测试带来的好处。而随着更多的javasript项目在中国出现
6、,而且很多软件项目越做越大,javasript项目的自动化测试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国内javascript测试方面还比较空白,相关的文档和论文文献也少之又少。 本课题选择基于qunit 的javasript 测试框架,进行更为细致更为实用的改进,以适应项目测试,使其覆盖率更强,使用更方便,查错更明显。 1.3 选题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本课题围绕思科系统中国研究中心选择基于qunit 的javasript 测试框架,进行更为细致更为实用的改进,以适应项目测试,使其覆盖率更强,使用更方便,查错更明显。此论文弥补了国内 javasript自动化测试框架领域研究的空白,解决了很多测试过程中的技
7、术问题。 a. 在javascript项目自动化测试中的测试用例加载机制; b. 异步测试和数据驱动测试; c. 自动化启动多个web页面交互测试; d. 自动生成测试报告并检测出错误点出现的位置,以方便纠错; 解决了测试用例不通过无法继续执行的问题,使错误用例显示无法通过验证,但是其他测试用例仍继续执行 2.主要参考文献(列出作者、论文名称、期刊名称、出版年月)。 二、课题内容及具体方案 1.课题内容 1. 系统需求分析(应用软件工程专业描述工具描述) 2. 系统概要设计(应用软件工程专业描述工具描述) 3. 拟采用的开发方法、环境,测试方案等 4. 技术难度及特色分析 6、本人主要工作描述
8、 物流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篇三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研究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油消费最大的国家,食用植物油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也是食品工业、烹饪行业的重要基础原料。其生产供应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食用油产业的发展。 我国粮油加工业下一阶段的发展战略是:壮大规模,优化品质,逐步与国际接轨;根据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化产业带的规划,在主产粮油的区域重组和建设一批年产农产品120-200万吨的大型龙头企业;严格实施HACCP规程,应对WTO的挑战,来满足国内各大城市和国际贸易的需求。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中一国的粮油企业必然进入高速兼并、重组阶
9、段,将有一批大型粮油龙头企业涌现和成长,一大批技术与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的小厂将会倒闭破产,使中国粮油企业走上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并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加工及制成品开始向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安全化、优质化方向发展,综合利用水平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油脂工业加工能力大大提高,但我国依然是一个缺油的国家,粮食生产和消费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党和政府关心的第一件大事。特别是近几年来,油料作物的减产和出口贸易的波动引起了整个国民经济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大力发展油脂工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党代会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0、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将有较大提高,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食用油消费量也将会有较大增长。同时人们对食用植物油的质量要求也将有很大提高,高级精制油将取代传统品质产品,成为主流产品。这些产品需要有现代化的加工生产线来生产,建设这样的工厂是市场需求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该项目符合国家粮油安全的需要。 根据国务院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纲要、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等国家规划要求以及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青岛渤海公司拟在山东青岛地区兴建一座辐射华东地区的粮油加工、蛋白饲料开发及生产的综合加工企业,实施植物油料仓储物流综合设施项目。该项目拟建地点位于青岛港内,海路运输条件得天独厚,计划年加工菜籽12
11、0万吨,生产菜籽油48万吨,粕69. 6万吨,磷脂8900吨。该项目对提高我国粮油加工业和植物蛋白饲料加工技术水平,促进地方饲料工业及养殖业的发展,丰富市场供应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繁荣地方经济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渤海公司通过植物油料仓储物流综合项目的实施,会极大推进油脂加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其中涉及科研、加工及销售,使产业链不断延伸,将带动食品、机电、包装运输、广告、外贸、科技行业的发展。 论文将现代成熟的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和方法应用到该项目中,论证了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不确定性,并最终得出财务可行性结论。 研究目的及意义 该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决定了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不
12、可遇见因素。论文以渤海公司植物油料仓储物流综合设施项目为例,通过对该项目进行的财务评价,分析了该项目财务能力,这对渤海公司进行投资决策有重大参考价值。首先,通过论文对该油脂项目的财务评价研究工作,能获得该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指标数值,从而分析出投资的回收期及项目收益率等;其次,通过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找出对项目影响的关键因素,能降低该项目投资风险带来的损失,将对项目的决策、实施和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最后,论文的研究结果能作为政府审批项目以及商业银行放贷的参考依据。 总之,通过论文的研究工作,极大丰富了财务评价理论体系和方法在我国油脂工业项目的应用,会为我国今后油脂工业投资项目的财
13、务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2.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项目财务评价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最早源于西方国家,最初投资者为了获得投资利润及了解投资风险,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指标计算,并依此进行了简单评价,这就是项目财务评价的萌芽。但当时项目财务评价的没有完整的理论支撑,也没有实践经验的借鉴,更没有经验去估算财务评价的相关数据,因此项目财务评价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这奠定了财务评价体系的基础t。一般认为,西方国家项目财务评价的理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 20世纪30年代一60年代 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重振经济,一些西方国家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
14、设,以期拉动内需。这阶段中,标志性文献是洪水控制法案,它是美国在1936年颁布的,该法案规定了必须遵从效益大于所耗费用的原则z,首次运用了简单的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以此法案为代表的此阶段,项目财务评价方法单一,未形成理论体系。但是,该法案被认为是项目经济评价的开端。 (2) 20世纪60年代一70年代 通常认为,此阶段为古典效益分析时期。此时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项目财务评价应用开始推广到发展中国家。60年代初,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教授推出了影子价格理论,主张使用影子价格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推动了古典效益分析的发展,应用范围也得到极大拓展,使项目财务评价不仅仅应用到工程领域,而且还推广到其他经济部门
15、;从发达国家推广到发展中国家。英国Ritter学者和Mirrlees学者(1968)共同发表了发展中国家工业项目评价手册,该文献极大推动了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3。 (3) 20世纪70年代一80年代 通常认为,此阶段为现代效益分析时期。此时期涌现了诸多研究成果。此时期标志性文献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972 )出版的项目评价准则,该文献被认为是现代效益分析的开端。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恩夸尔等(1975)发表了项目经济分析,推出了有关项目财务分析的一些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等闭,这些著作对财务评价的应用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20世纪80至今 这一阶段,人们对项目财务评价
16、普遍高度重视,获得了极大的推广和应用。伴随着信息技术变革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利润与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为主的项目财务评价体系己显得不适应,于是许多新的财务评价理论、模型与方法便应运而生。在这期间,美国Stem Stewart公司(1991)提出了EVA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是基于税后营业收入、所需的资产投资和资产投资成本的财务评价方法5;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教授和美国复兴方案公司的总裁诺顿 (1992)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新财务评价方法,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进行评价,有效克服了传统的财务评估方法的滞后性、偏重短期利益和内部利益以及忽视无形资产收益等诸多缺陷。 进入新
17、世纪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着项目财务评价体系的继续完善,推出了诸多更加关注项目风险的项目财务评价新理论、新模型,大大地推进与完善了项目财务评价的发展。John M. Nicholas 提出,一个项目存在诸多风险,但只有一小部分的重要风险需要多加重视,把各种风险予以量化,并计算各种风险结果,根据结果将它们排序,需要对中高风险给予特别重视7;黄兴锡( )发表了多属性评价模型8:肯赫( )提出实物期权法,该方法引出了机会价值概念。 在西方国家,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从产生到发展大约经历了将近百年的时间,从以静态指标为主发展到以动态指标为主,各种理论、模型和方法不断涌现,极大完善了该领域的发展。目前,西
18、方国家依然引领着项目财务评价领域的前进步伐。 2. 2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新中国建国初期,在前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对部分重大项目实行了财务评价,这对当时的项目投资决策起到了一定有益的作用,但是所使用的评价方法简单,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无法适应项目决策的要求,通常认为这是财务评价体系在我国的初次应用。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驶入了快车道,各地项目如雨后春笋的上马,国家部委和科研机构也开始着手研究、制定我国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与应用。1981年,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可行性研究以及经济评价的课题,这标志着我国开始了由政府主导的包括项目财务评价体系在内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研究工作。1983年,国务院有关部
19、委颁布了工业建设项目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项目财务评价领域的文献;1985年,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与国家科委颁布了建设项目企业经济评价方法 1987年,国务院有关部委颁布了有里程碑意义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一版),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项目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新阶段。至此,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为了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我国在1993年和分别推出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l9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第三版方法与参数的问世,标志着我国项目财务评价领域迈入一个新
20、台阶,是当前我国项目财务评价领域的重要手册。 除了政府主导层面的研究工作之外,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极大推动了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的完善,涌现出许多优秀研究成果。如:李刚( )提出在使用净现值指标评选投资方案优劣时,应视基准折现率为随机变量,国内学者开始对净现值的风险调整问题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l5郭信松( )推出了动态盈亏平衡模型,充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l7;陈东升、陈明璨( )撰写了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研究,提出了模糊评价方法l8;王宗房( )发表了粮食仓储项目的经济评价,首次将财务评价理论体系应用到粮油仓储项目中l9;徐淑雨、贾元华( )完善了灰色系统理论,并应用于项目财务评价实践中侧
21、;杨晓( )将Vapnik等人提出的智能优化算法应用到项目财务评价理论z。项目财务评价有关指标数据计算量是非常大的,为此,部分学者提出了许多新工具和新的理论,如:朱庆须、李艳艳( )提出了基于excel项目评估模型22;李岚( )提出了项目财务评价几个经济指标并非独立,而是互相关联,具有同一性,节省了大量计算时间。 改革开放后,在政府主导下我国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有了较大发展,相关领域的学者也极大完善与丰富了财务评价体系,但是目前国内项目财务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的项目财务评价研究起步晚,底子差,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三、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3. 1论文主要内
22、容 论文主要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节为引言,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 第二章节为基本原理阐述,重点介绍了当前成熟的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第三章节为项目简介及市场需求分析,结合行业特点并根据目前市场特点分析的未来市场需求,分析了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节为项目财务评价有关数据估算与相关报表编制,主要是根据项目所处行业本身特点估算了该项目财务评价所需的相关数据,并编制了现金流量表、损益表等相关财务()报表; 第五章节为项目财务评价指标计算与分析,根据第四部分相关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计算了项目财务评价指标数值。 第六章节为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主要通
23、过项目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来研究项目的不确定性,并分析项目的风险及其规避风险措施; 第七章节为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做出结论,并就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的发展做出展望。 3. 2论文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 论文首先概述了当前项目财务评价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并将理论应用到渤海植物油料仓储物流综合设施的实践项目上,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 论文对渤海植物油料仓储物流综合设施项目的设计产能、产品价格等信息给出了较为完整的定性分析;另一方面,对该项目的财务数值估算及不确定性给出了较为严谨的定量分析。 (3)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方法 论文的
24、研究工作既考虑了国家保障食用植物油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考虑了渤海公司扩大经济效益的需要,因此,论文采用了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本论文将财务评价通用的理论体系应用到渤海公司植物油料仓储物流综合设施项目的实践上,使用众多指标对该项目进行财务评价,考察研究了该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分析和确定了项目的不确定性因素,为该项目的成本管理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持,为投资决策提供财务评价支持。同时,论文结合油脂项目的特点,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油脂项目的财务评价,具有一定的创新。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一定量的实测和实际分析工作,因此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实
25、际指导意义和可借鉴之处,能为今后类似的项目和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篇四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一、 立题依据(包括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等)。 1.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选题来源:木材识别是适才适用、合理利用木材的基本前提。计算机技术在木材识别中的应用改善了传统人工识别方法的缺陷。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发现木材横切面显微图像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其中蕴含的细胞排列特征、各种细胞的形态因子等特征具有区别于其他树种的独立性。为了达到高效、自动识别树种的目的,必须从显微图像中快速、准确地提取出各种组织细胞的特征参数,因此,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显微图像进行分析的木材识
26、别新方法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基于此,本项目将以木材显微图像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出一种木材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方法,对研究基于轴向薄壁组织的阔叶材树种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计算机学科与木材学科的交叉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本项目的实施很有必要。由于这个方向在木材识别中算是比较新颖的,也是前人较少进入的领域,所以我选择了该项研究题目作为本论文研究题目。 目的和意义:众所周知,木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利用前景非常广阔。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木材作为一种环保型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提高木材识别的正确性,对木材科学发展、木材资源的合理使用与管理、木材贸
27、易流通、木材进出口管理和木材考古等与木材相关工作都有重大意义。例如,珍贵木材红木,自古至今都被人们视为国宝级的珍贵资源,不可再生,红木家具集使用、收藏、观赏、保值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极大的收藏及保值价值。由于可称之为红木的木材种类比较多,如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木类等,隶属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及铁刀木属,其识别和区分比较困难。由于红木家具材质鉴定措施不完善而给不明真伪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少则几千,多的可达上百万元。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木材识别特征提取 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开始应用于木材解剖学的研究,McMillin利用图像处理和分析技
28、术测量了木材细胞率、纤维长度、细胞腔面积和径向细胞腔直径以及纤维板剪切过程中的木材破损率。Hie和Hillis所开发的图像处理分析系统对细胞管腔面积及不同细胞类型所占面积比例等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Diao等应用能量光谱方法分析确定了木材细胞形状,并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检测了10种针叶材横断面细胞排列及形状的周期性,测量了细胞的径弦向直径和径弦壁角度,同时他们还对18种针叶材横切面上的管胞形态学指标进行量化测定以确定不同树种的管胞形态参数。Fujita用FFT分析了32种日本阔叶材横切面的导管分布。曲艳杰等利用FFT方法进行了木材细胞排列的图像分析研究,利用得到的木材解剖特征的波动性和周期
29、性,以解决传统木材解剖方法难以做到的演化规律的研究问题。Masako KINO等也通过图像方式精确测定了木材细胞壁厚度。保昆雁等开发了木材解剖特征量的处理系统,可提取细胞数目、胞腔面积及其分布、胞腔直径、胞壁厚度、胞壁率、壁腔比等木材解剖特征参数。 以上的研究较多关注于细胞形态比量等特征的测量,图像处理技术用作辅助测量的方法为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解决了以往人工无法测量的问题,但尚未对传统木材识别中的定性描述的识别特征如管孔式、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等木材图像中的特有对象特征(以下这类识别特征均称为对象特征)的研究,也未涉及对这类对象特征的自动提取。 有别于传统计算机视觉中对象处理时所遇到
30、的诸如光照、遮挡、变形及对象本身高度复杂的挑战,木材显微图像构成中的对象相对稳定,仅存在如导管、木射线、薄壁组织等若干种稳定的对象,在标准约束条件下获取的图像也排除了光照等影响因素,因此特征提取仅需关注对象本身的特点。本论文的前期研究中,祁亨年、汪杭军等分别利用数学形态学、遗传算法、改进的OTSU方法等完成了木材横切面显微图像中导管对象的分割,从而可以获得导管的直径、面积、圆形度等特征。 2.2 木材图像纹理特征分析与提取 木材图像纹理特征分析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Huang利用FFT功率谱图分析了木材砂光表面的粗糙度。赵学增对木质材料表面粗糙度测量进行了研究。王克奇等选取9幅木材纹理图计
31、算分形维数,提供了描述木材纹理粗糙度的一种定性度量方法。王晗等将高斯马尔可夫随机场(GMRF)引入木材纹理的研究,提取样本的低阶和高阶GMRF参数,分析表明通过指定的参数可判断纹理的主方向、区分开木材的弦切和径切纹理。谢永华将不变矩方法引入木材纹理的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王晗利用灰度共生矩阵法建立了木材纹理参数。 以上研究以木材宏观的径切面和弦切面图像纹理为研究对象,基于显微构造纹理特征研究尚未涉及。对于木材识别而言,宏观特征变异性较大,而显微结构特征相对稳定,所以对识别来说显微木纹更加值得研究。 显微木纹图像纹理(简记为显微木纹)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基于像素点的统计的全局性纹理,目前木材学研究
32、已经表明根据不同的全局性纹理特征可以确定树种大类,如带状花纹的有红松、落叶松、檫木、山枣等,交错花纹有香樟、麻栋、大叶桉、桃花蕊木等;这类全局性纹理与木材的生长过程相关,有分类和识别价值,但还不能充分反映木材本身的特性,还无法完全满足木材识别的需求。另一类纹理是以木材显微图像中特有的对象形态及其分布和结构性约束而形成的可微结构性纹理,这类纹理反映了对象如导管、木射线等的上下文(context)关系,与木材本身的生长特性密切相关,有较强的分类能力,成为木材识别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2.3 基于计算机视觉木材轴向薄壁组织提取技术研究 以往木材的识别或鉴定还采用过无损的扫描电镜方法和微波传感方法,基于
33、视觉的木材识别研究刚刚起步,刘镇波等提出基于最大相似原理以木材构造特征量化参数来识别木材的想法;王锋等提出木材识别语义数据模型。这些基于视觉的木材识别方法研究尚停留于思路的探讨,理论和实验研究均未深入开展。 木材显微图像中的对象特征,如导管、木射线等,与基于像素点的统计的全局性纹理特征,以及对象的空间分布和结构性约束所形成的可微结构性纹理特征,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分类和识别能力,可充分利用三者在分类和识别方面的互补性,而现有研究未将这些特征相结合进行木材识别。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基于木材显微结构图像,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技术,通过显微构造
34、对象特征、全局性纹理特征、可微结构性纹理特征的提取和量化,发现并验证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技术。 研究方法:为基于木材显微构造图像精确而有效地进行智能化木材识别,本研究拟采用以下的研究方法:首先,结合木材微观识别知识,研究木材显微构造特有的导管、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等对象特征的提取,这些特征本身具有很强的分类能力,通过量化将进一步提高其分类能力;其次,提取显微图像的全局性纹理特征并验证其识别能力;并根据木材特性,进行可微结构性纹理的描述和提取,挖掘出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技术。 技术路线:针对木材显微构造图像的特有对象如导管、木射线等对象的提取,首先进行对象的分割。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图像分割
35、方法,如高斯混合模型法、Markov随机场模型法、边缘检测法、数学形态学方法、基于像素点分类的方法等。利用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探究出轴向薄壁组织的分割方法。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阔叶树材的轴向薄壁组织有多种多样,比如和导管的位置关系方面,分为离管状和傍管状,从薄壁组织的聚集形式又可分为星散状、轮界状、翼状、聚翼状、带状等等,如何对这些不同组合形式薄壁组织进行有效的分离,这是本文的关键问题。 三、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根据木材显微图像中包含导管、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等丰富对象的特性,本论文提出并定义了可微结构性纹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造相应的提取和描述方法,从而将轴向薄壁组织成功的从阔叶材横切面
36、显微图像中提取出来,这是本文在研究思路上的创新。 四、论文的预期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目标:本项目基于木材显微结构图像,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技术,通过显微构造对象特征、全局性纹理特征、可微结构性纹理特征的提取和量化,发现并验证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技术,从而达到精确而有效地智能化木材识别的目的。 预期研究成果:将本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并申请相关专利。 MPA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篇五 MPA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 一、学位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目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成为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核心
37、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各国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讨。迄今为止,这些探讨基本是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即公共服务提供的内容、数量以及方式。其中,公共服务提供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概念的办界定;公共服务提供的数量主要是对民众需求偏好的判断;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供给主体。政府需要确定谁来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市场、社会单独提供,还是有所合作;二是供给的形式。政府可以通过委托授权的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如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政府也可以在自身内部引进企业管理的先进手段和方法,模拟建立“内部市场”,实现内部的决策和执行相分离,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生产效率。
38、 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一场制度创新,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化改革的成果显著。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在财政负担过重、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的背景下开始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应该说,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市场和社会力量逐步进入了历来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领域,如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营;在传统的自然垄断领域(如电信行业)放松了规制;市政公用事业领域进行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如南京、湖北等地的公共交通服务引入民营资本等。然而,我国实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环境和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区别。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
39、较早且日益成熟,而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缓慢,市场经济欠发达,法制建设滞后。从效果来看,我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久以来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的历史问题,但却又不可以避免地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使改革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如当前饱受诟病的民营公交、民营消防等公共利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实质性竞争机制的缺失;市场化改革中的权力寻租行为等。鉴于此,如何在巩固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认识,认真剖析改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深化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改善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 (二)研究意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步推行
40、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各国实践证明,公共服务市场化,一方面能够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改善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减轻政府过去不堪重负的财政负担。但也有学者指出,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差异较大,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也不相同,我国实质上还不具备市场化的环境和条件。上世纪90年代,公共服务市场化思想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国内,当时就对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至今这场争论仍未停息且有加强的趋势。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改革的利弊逐步展现出来。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引入西方国家市场化的相关理论后,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现形式,如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和民营化等。实践证明,公共服务的市场
41、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公共责任的缺失;实质性竞争机制的缺乏;权力寻租行为;公平问题等。显然,这些问题有的是由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有些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 国内学界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对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认识日益全面和系统,包括对公共服务的边界、市场化的动因、市场化的实现形式、市场化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改进策略等。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 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产生了新的问题。面对这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和策略来解决。 公共服务市场化是世界行政改革的核心主题,也是我国行政改
42、革的重要方向。当前我们要研究的已不再是“要不要市场化”的问题,而是如何深化推进市场化,将适宜的公共服务负责任地交给适宜的供给主体。在我国深化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如何适应变化的行政生态环境,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如何通过公共服务市场机制的良性运作,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而展开研究和写作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公共服务市场化最早的研究和实践始于西方,国内的研究大多是在借鉴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发展。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每个国家对市场化改革的研究思路也有所差异。但相同的是,世界各国的研究基本都是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即公共服务是什么、为何要进行
43、市场化改革及怎样改革。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公共服务边界的探讨。1954年,现代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归纳了公共物品在消费中的两个本质特征:一是非排他性,一是非竞争性。这个归纳成为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1965年,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M布坎南(JamesMcGillBuchanan)进行了补充,他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准公共物品的概念 。国内学界对于公共服务的定义颇有争议:娄成武教授认为,公共服务是政府提供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公共物品,是公共物品的具体表现形式。这种观点指出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性质是
44、以服务形式存在公共物品 ;涂晓芳博士认为,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非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而产生的公共物品 。关于公共服务的边界,至今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相对国外而言,国内学界的讨论更加激烈。 第二个问题“公共服务的供给为何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支撑和实践需要两个方面。理论支撑主要有以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为代表的“公共物品理论”、以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以詹姆斯N罗西瑙(James N Rosenau)为代表的“治理理论”、美国行政学者罗伯特B登哈特(Robert B
45、 Denhardt)和珍妮特V登哈特(Janet V Denhardt)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美国等国出现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而我国的学者在理论研究方面,大多是对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成果进行简单的借鉴和一定的发展,这与我国如火如荼的市场化改革实践似乎不太相称。理论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进程,国内外在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现实要求方面的情况大同小异,大多都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过大、供给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 第三个问题“如何进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ES萨瓦斯(ESSavas)在其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一书中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政府服务、政
46、府间协议、政府出售、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内部市场等10种不同的制度安排来提供公共服务。B盖伊彼得斯(BGuypeters)在未来政府的治理模式中指出,通过政府间协议和合同外包等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将成为未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导模式。自我国实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以来,学界对“如何进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国家行政学院宋世明教授在工业化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一文中强调,应该把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纳入到中国行政改革的实践框架中,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谨慎地规划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具体制度设计;娄成武先生则从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责任出发
47、,认为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导,应发挥参与作用、监督作用及引导作用。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政策功能,消除不合理的管制,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此外,还有学者关注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带来的各种现实问题,如中山大学王乐夫教授就指出,市场化会带来经济性损失、公平性问题、腐朽与垄断等问题。因此,要对市场化进行科学分类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审慎态度进行市场化改革。 由此可见,国内外关于公共服务市场化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公共服务市场化不断深化和发展,它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深入分析阻碍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的现实因素,明确政府责任,提出我国深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策略。 二、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内容 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既是市场经济由不成熟向相对成熟转变的时代要求,也是我国政府应对自身困境的理性选择。虽然我国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时间仅十几年,但这场源自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已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肯定我国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各方面条件尚不够成熟。突出地表现在市场经济不发达、法制不健全、社会民主意识淡薄、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