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盖菇栽培技术规程(DB3502-T 082-2022).pdf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规程(DB3502-T 082-202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球盖菇栽培技术规程(DB3502-T 082-2022).pdf(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ICS 67.040 CCS X 83 3502 福建省厦门市地方标准 DB3502/T 0822022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Wine Red Stropharia Wine Cap Mushroom 2022-06-13 发布 2022-06-13 实施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502/T 0822022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栽培场地要求.2 5 菇棚搭建要求 2 6 生产投入品要求 3 7 栽培技术要求.3 8 采收、加工、
2、包装、贮存、运输7 9 转潮管理.7 10 病虫害防控 8 11 生产档案管理.8 附录 A(资料性)消毒剂施用方法.10 附录 B(资料性)培养料质量要求.11 附录 C(资料性)培养料配方.12附录 D(资料性)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13 附录 E(资料性)生产档案管理记录.18 DB3502/T 082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厦门市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本文件由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厦门市菌
3、春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厦门市翔安区莲塘宏路茶树菇专业合作社、厦门南泰食品有限公司、厦门高原山食品有限公司、厦门市同安区菌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阮时珍、邱小蓝、林文化、林一帆、江旺坤、阮以恒、阮召校、阮诗权、郭宝珠、阮召渠、何华、阮诗明、曾淑玲。本文件为首次发布。DB3502/T 0822022 1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球盖菇的术语和定义、栽培场地要求、菇棚搭建要求、生产投入品要求、栽培技术要求、采收、加工、包装、贮存、运输、转潮管理、病虫害防控、生产档案管理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自然条件下季节栽培大球盖菇。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
4、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886.2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碳酸钙(包括轻质和重质碳酸钙)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T 24616 冷藏、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范 NY/T 658 绿色
5、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T 2798.5 无公害农产品 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 第5部分:食用菌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大球盖菇 Wine Red Stropharia Wine Cap Mushroom 拉丁学名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ow ex Murr,又名皱环球盖菇、皱球盖菇、酒红色球盖菇、斐
6、氏球盖菇、斐氏假黑伞。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球盖菇属。3.2 设施栽培 protected cultivation DB3502/T 0822022 2 在人工保护设施所形成的自然气候条件下进行的栽培,如塑料大棚、拱棚、荫棚栽培等。4 栽培场地要求 4.1 灌溉水 可采用井水、山泉水,应符合 NY/T 5010、GB 5749 的规定。4.2 林下栽培 4.2.1 场地选择 应选择土壤腐殖质含质高、排灌方便、疏松肥沃,3 年内未栽培过大球盖菇的(闲)块、竹、林地,根据地势选择不同地块栽培,山地、林地、坡度小于 25。4.2.2 土壤要求 林下的遮阳度达到 60%70%,株行距
7、 200 cm 以上,土质以沙壤土为宜;不宜选择低洼和过于阴湿的林下地块、竹林,应符合 GB 15618 的规定。4.3 大田栽培 4.3.1 场地选择 宜选择排灌方便、土质疏松、含腐殖质的水稻田、旱地;大田栽培不得连作,可经过水旱轮作。4.3.2 土壤要求 土壤应选择疏松肥沃、无白蚁的壤土或粘壤土,不宜用沙土、粘土、pH 值 6.07.5;土壤质量应符合 GB 15618 的规定、NY/T 2798.5 的规定。5 菇棚搭建要求 5.1 林下搭荫棚 5.1.1 林木郁闭度小于 0.5 时应遮阳避光,采用钢管材料搭成,荫棚高度宜 180 cm200 cm,棚顶用遮阳网或用树枝、茅草遮盖。5.1
8、.2 林木遮光率达 65%70%的遮荫效果前提下,可以不需搭荫棚。5.2 大田搭荫棚 5.2.1 采用钢管材料搭建而成,棚架高宜 200 cm220 cm,荫棚宽度、长度不限。5.2.2 棚顶及四周用遮阳率 70%80%的遮阳网或其它遮荫物覆盖,并固定牢固,避免阳光直射。5.2.3 光线强度保持“散射光”的遮荫效果。5.3 畦床拱小棚 DB3502/T 0822022 3 5.3.1 根据生产的实际,子实体生长期需保持适当的荫蔽度,揭去地膜时,畦床栽培地面上需要拱小拱棚覆盖膜,以避免雨淋。5.3.2 采用直径 4 cm5 cm 的 PVC 管,再用直径 2 cm3 cm 的 PVC 管,将水分
9、流到畦床;每个畦床应铺设微喷水带。6 生产投入品要求 6.1 栽培基质 6.1.1 以各种农作物为主要原料,如稻草、豆秆、花生秆、茄秆、玉米秆、蔗渣、玉米芯、棉籽壳等,应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并符合 NY/T 1935、NY 5099 及附录 B 的规定。6.1.2 以石灰粉、石膏粉、轻质碳酸钙等为辅料,其中尿素应符合 GB/T 2440 的要求,其他辅料应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6.1.3 严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禁限用农药。6.2 菌种要求 6.2.1 菌种选择原则:应选用抗病虫、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菌种。6.2.2 菌种来源:宜来自经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具
10、有资质的菌种生产经营者。6.2.3 菌种质量:应无杂菌、无病虫,菌丝浓密粗壮、白色、菌龄适中,生活力强,并符合 NY/T 1742 的规定。6.3 消毒用剂 常用消毒剂施用方法应符合 NY/T 2798.5 和 NY/T 2375 的规定。参见附录 A。6.4 农药 应符合 NY/T 393 的规定。7 栽培技术要求 7.1 栽培季节 7.1.1 林下栽培 厦门地区依据当地自然温度,合理安排栽培季节,一般选择10月上旬11月上旬播种。7.1.2 大田栽培 在自然条件下,当地最高温度稳定在 26 以下时即可上料播种;一般选择 10 月中旬11 月播种。7.2 培养料配制 7.2.1 配料 按配方
11、准备好主料、辅料,培养料配方参见附录C。大田栽培用料量,林下栽培用干料量(4000 kg5000kg)/667 m2(以林下空地面积计算);大田栽培用干料量(6000 kg7000 kg)/667 m2。DB3502/T 0822022 4 7.2.2 预湿 杂木屑应提前 3 d4 d 充分预湿堆制;稻草、玉米秆、棉籽壳、玉米芯等需预湿 2 d3 d,可直接用清洁无污染的水喷淋,每天喷水 3 次,每次 20 min30 min;预湿后,第 2d 在料面撒一层石灰粉用量 0.5%1%;在预湿期间需翻堆 2 次,使原料均匀吸足水分。7.2.3 建堆发酵 7.2.3.1 建堆发酵时,料底层先铺 20
12、 cm25 cm 厚的稻草,再将稻草与其它原辅料混合均匀堆积;将石灰粉撒于料堆表面。料堆宽 200 cm,高 160 cm 以上,呈长方体形,长度不限。7.2.3.2 料堆顶部堆成龟背形,水分掌握在建堆后四周有少量水流出为准。7.2.3.3 在料堆背脊上打一排通气孔,料堆中间每隔 50 cm70 cm 设排气孔,在料面从上到下打通气孔,孔直径 6 cm8 cm,料内插入温度计进行测量。7.2.4 翻堆 7.2.4.1 当料温达到 62 65 时,保持 3 d4 d,开始翻堆。7.2.4.2 将料翻开抖散抖松,内外料、上下层料相互交换,翻堆时根据料的含水量调节水分,将碳酸钙、石膏粉等辅料撒在每层
13、料上,石灰粉撒于料堆表面,再次建堆后 3 d4 d 翻堆。7.2.4.3 翻堆后当料温再次达到 62 65 时,保持 2 d3 d 翻堆。7.2.4.4 在发酵过程中一般翻堆 3 次4 次,应根据料的腐熟程度而定翻堆次数。7.2.5 培养料质量要求 7.2.5.1 发酵好的培养料色泽呈深咖啡色或褐棕色,可观察到白色的放线菌呈现、料柔软、腐熟均匀、无臭味、酸味、无异味、有弹性、有香味。7.2.5.2 手握栽培基质应疏松、轻轻一拉即断、疏松、无粘滑感、含水量 60%63%、pH 值 7.58.0。7.3 场地消毒 整地前 2 d3 d 清洁场地,进行消毒、杀虫处理;先用漂白粉溶液喷雾后,间隔 1d
14、,再林下地面撒一层石灰粉进行消毒。7.4 整地作畦 7.4.1 林下作畦 7.4.1.1 根据林下地面条件而定,提前 5 d7 d 先沿等高线挖沟整沟,一般在两行树的中间造畦床;在地面挖深 7 cm8 cm 取土,供覆土备用。7.4.1.2 畦床宽宜 50 cm70 cm,畦深宜 15 cm20 cm,畦间宜 40 cm50 cm 的作业道,长度不限。7.4.1.3 畦床面修整呈中间稍高的龟背型;铺料前在畦床面及四周撒一层石灰粉,在畦床和四周喷施杀虫药剂,杀灭地下虫害。7.4.2 大田作畦 DB3502/T 0822022 5 7.4.2.1 选好旱地、山地等场地,提前 10 d15 d 翻晒
15、、消毒。7.4.2.2 畦田的四周宜挖深 40 cm50 cm 的排水沟。7.4.2.3 畦床宜 20 cm25 cm,畦床宽宜 70 cm90 cm,人行道宜 50 cm60 cm,长度不限。7.4.2.4 沿畦床边或过道处安装一根微喷系统设施。7.4.3 应提前 5 d7 d,先用 0.2克霉灵 500 倍水溶液喷雾后,间隔 1 d2 d 再在畦床地面撒一层石灰粉,以防土壤中的杂菌感染。7.5 上料前消毒 上料前应在畦床表层及作业道表面撒一层生石灰,生石灰用量宜为40 kg60 kg/667 m2。上料前清洁菇棚,做好消毒、杀虫处理。7.6 上畦铺料 7.6.1 林下铺料 在畦床上铺培养料
16、,铺成龟背式菌床,铺料厚度宜 20 cm25 cm。7.6.2 大田铺料 将培养料调至含水量适中,在畦床上铺料,铺成龟背式菌床,料厚宜 25 cm35 cm,不宜雨天铺料。7.7 播种 7.7.1 菌种处理 经严格挑选的菌种,用酒精棉球消毒瓶(袋),或用来苏儿清洗菌种瓶(袋)表面,然后除去菌种表面老菌皮,将菌种掰成 3 cm 大小的块状,挖到消毒过的容器中。7.7.2 播种量 7.7.2.1 播种量根据菌种或栽培袋(瓶)不同规格而定。7.7.2.2 麦粒、谷粒、棉籽壳菌种,菌瓶(750mL)菌种的播种量(3 瓶4 瓶)/m2。7.7.2.3 菌袋规格(17 cm18 cm)X(34 cm36
17、cm)菌种的播种量(2 袋3 袋)/m2。7.7.3 播种方法 7.7.3.1 采用 2 层播种,共铺 3 层培养料方法:第 1 层铺料厚度宜为 8 cm10 cm,播一层菌种;2层铺料厚度宜为 12 cm15 cm,播一层菌种;3 层覆盖料厚度宜为 5 cm 左右。7.7.3.2 播种采用梅花形依次点播,播种菌块行距 7 cm10 cm;料面平整,厚度均匀,用木板轻拍平。7.8 发菌管理 7.8.1 播种后应适时观察培养料的温度,料层的温度超过 26时,应及时打孔通风透气降温。7.8.2 播种后 10 d,如遇雨水天气,及时覆盖膜以防雨淋。DB3502/T 0822022 6 7.8.3 播
18、种后料温最高不超过 28,适宜温度 20 2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65%70%。7.8.4 黑暗或弱光条件下发菌培养,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发菌期的空气流通。7.8.5 调控培养料、土层的水分、应保持培养料、土层湿润状态。7.8.6 如培养料过于偏干,可采取在畦床上面喷雾状水增湿,或者采取在畦沟中灌水方式,让沟内的水渗入到培养料内部增湿。7.8.7 发现培养料水分偏多,及时排出沟内积水,甚至从畦床上面或者两侧及时打孔洞排湿。7.9 播种后检查 播种10 d左右 应检查菌丝发育状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发现菌种不萌发、发黑,应及时补播种。7.10 覆土 7.10.1 覆土材料处理 覆土材
19、料可掺入 50%草炭土作覆土材料,提前 5 d7 d 前备好土,并用石灰粉进行消杀处理;覆土时的含水量 25%左右,pH 值 7.58.0。7.10.2 覆土管理 在适宜温度下,播种后 35 d40 d,培养料菌丝长至料层 2/3 以上时进行覆土;覆土厚度 3 cm4 cm,然后微喷水至覆土层湿润。7.10.3 覆盖稻草 覆土后覆盖一层 2 cm3 cm 的稻草、茅草、玉米秆皮,待草料吸湿变软后再覆盖膜。7.11 出菇管理 7.11.1 催蕾 当菌丝长满土面后,喷水至土层湿透,喷水后应加大通风量;空气湿度控制 85%95%,待菌丝倒伏,扭结形成大量白色原基,逐渐发育成菇蕾,保持畦面土层湿润。7
20、.11.2 生长环境条件调控 7.11.2.1 温度 子实体形成发育温度 5 30,出菇适宜温度控制 13 25;气温低于 5 时,采取增设拱棚、增厚覆盖物、减少通风等措施,提高温度。7.11.2.2 湿度 床面出现子实体时,每天早晚喷雾增湿,保持土层湿润;床面有大量子实体发生时,晴天早晚喷水1 次、除阴天、雨天不喷。7.11.2.3 通风 当出现子实体时,毎天通风换气,保持新鲜空气;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保持有充足的氧气。DB3502/T 0822022 7 7.11.2.4 光照 应保持 200 lx500 lx 的光照强度,避免光照直射。8 采收、加工、包装、贮存、运输 8.1 采收标准 根
21、据成熟程度和市场要求;子实体菌盖呈钟形,菌幕尚未破裂时,及时采收。8.2 采收 采收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菌柄下部旋转采下;采收时,采大留小,切勿带动周围小菇。8.3 加工 8.3.1 鲜菇处理 采下的鲜菇用刀削去带培养基根部的杂质,放入干净的容器中,鲜菇待销售、烘干。产品应符合GB 7096 的规定。8.3.2 烘干 8.3.2.1 鲜菇加工为干品时,干制采用脱水机烘干。8.3.2.2 鲜菇按长短粗细分类,摆放在竹筛片或钢丝网上进行烘干。8.3.2.3 烘干开始温度为 35,待菇体水分蒸发到 40%时,可逐渐升温 55,保持 2h3h,再升温至 60 70。8.4 包装 8.4.1 包装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规程DB3502-T 082-2022 大球盖菇 栽培技术 规程 DB3502 082 20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