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_7.docx





《语文教案_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_7.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读一读,留意“不”字的声调变化。 3、写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4、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5、熟记成语。 6、读读背背。 7、说话:即席演讲。 8、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老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仔细观看每一个字的行书特点。 (2)在自备本上练习基本笔画,老师提示运笔方法。 (3)老师示范书写。 (4)同学自练。 3、练习。 同学按要求练习描红。 4、反馈。 将写得好的字呈现给大家看,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性练习。
2、二、教学其次题 1、审题。 (1)让同学读一读练习要求。 (2)老师指出,“不”字在不同的词语里,它的读音也有不同,那么,“不”字的声调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自己先默读其次行词语,自己读一读。 (3)让同学观看比较:上面一行词语中的的“不”字与下面一行的读音有什么不同?“不”字的声调与后面一个字的声调有什么关系? (4)请同学说说“不”字的声调与它后面一个字的声调的关系。 (5)老师归纳小结。 (6)同学齐读8个词语。 2、反馈练习。 四、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让同学读一读练习要求。 (2)成语是汉语宝库里光荣夺目的明珠。它有多种来源。其中一些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让同学争辩思考,找出
3、这样的成语。 2、指导 (1)同学沟通汇报,说出这样的成语,并简要地说出成语出处的寓言故事。 (2)老师带领同学一一检查这些成语是否符合本项的练习要求。 3、练习。 让同学选择其中的几个成语正确、美观地抄写下来。 其次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让同学读一读练习要求 (2)再请同学读这两个句子。 2、指导。 (1)老师板书这两组关联词语。 学会与别人合作。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们擅长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2)同学体会争辩后,老师关怀同学总结、感知:前一个表示有这样的条件,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后一个表示有这样的条件,就会有这样的结果。 3、练习。 把下面各组里
4、的两句话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 (1)我们努力学习。我们取得好成果。 (2)我们多读课外书。我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 (3)我们多读多写。我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 4、反馈。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让同学读一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同学练习成语,要求读正确。 (2)全班读成语。 (3)让同学结合查字典说说成语大意。再读一读,体会每一行的两个成语是承接或相近的关系。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让同学读一读练习要求。 (2)说说这道题有几个要求。 2、指导。 (1)让同学自由充分地读古诗。 (2)让同学尝试了解诗意。 (3)在老师的关怀下,同学正确地理解诗意。 (4
5、)让同学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5)让同学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让同学读一读练习要求。 (2)什么叫即席演讲? 2、指导。 (1)请同学读题目内容。 (2)老师先选择一个合适话题,教育快速构思的要领,并让同学尝试这种方式预备,并在小组中练说,再请几个同学说一说。 3、练习。 (1)让同学任选一个话题说一说。 (2)推举代表在全班面前说一说。 (3)公布即席演讲结果。 二、教学第八题。(略) 练习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篇2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知我
6、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进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假如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消逝,变成一个庸才。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仆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患病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学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悟文中蕴
7、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依据解释,读准字音。 2、 留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娴熟。 (二)指名读,依据状况板书订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谒:扳:称: 泯: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熟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妈妈为什么满意地笑了,从中受到启发,养成留心观看四周事物的习惯。 4.语文实践,会用“满意”说句子。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从中受到启发,养成留心观看四周事物的习惯。 课时划分 2
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冬瓜和茄子的异同,知道妈妈为什么满意地笑了。 教具预备 菜园挂图,燕子图、冬瓜、茄子实物,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老师依据同学课前预备的状况,适当地表扬进步的同学。 2.同学夸一夸,这一段时间以来,你们觉得我们班进步了。 3.老师板书课题,导入:不仅你们进步了,小燕子也进步了! 4.指题。 5.同学依据题目,提问题,老师归纳。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同学跟着轻声读。 2.同学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3.同学小组内相互关怀读好课文。 4.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评议。
9、5.全班齐读,老师。 三、熟识生字 1.同学自由读课文,找诞生字,自己拼一拼,读一读。 2.小组成员相互读,关怀认读生字。 3.集体反馈,指名认读并组词。 4.开火车检查读。 5.巩固生字的认读状况。 四、图文结合,理解内容 1.老师出示菜园图,同学观看,菜园里有什么? 2.文中,妈妈让燕子到菜园里干什么? 3.老师将燕子图贴到菜园里。第一次燕子发觉了什么? 4.老师出示茄子和冬瓜,让同学感知一大一小。 5.指这一句。 6.其次次小燕子又去菜园里看了看,它又有什么发觉? 7.老师出示冬瓜和茄子,让同学感知一青一紫。 8.指这一句子。 9.第三次小燕子又去菜园里看了看,它又有什么发觉呢? 10.
10、老师出示冬瓜和茄子,让同学感知。 11.指这一句子。 12.老师。 13.沟通争辩:燕子妈妈为什么满意地笑了。 14.同学反馈,老师。 五、流利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认读生字。 2.朗读课文。 教后感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全文,从中受到启发,养成留心四周事物的习惯。 4.语文实践,会用“满意”说句子。 教具预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老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同学认读。 2.说说燕子三次到菜园观看冬瓜和茄子,得到的不同结果。 二、延长,教育孩子 1.小组争辩:为什么燕子每次到菜园看到的都不一样呢? 2.同学集体反馈。 3
11、.老师引导同学体会燕子每次观看都更认真了。 4.从中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 5.老师:小伴侣们,观看事物的时候要仔细,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事物,这样才能把事物看清楚。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同学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同学相互语文。 3.同学自读,争辩该如何读好课文。 4.同学反馈后,再读课文。 5.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6.检查同学小组合作读课文的状况。 四、语文实践 1.出示课后读一读,说一说。 2.同学读句子,体会“满意”在句中所表达的作用。 3.同学相互以“满意”说一句话。 4.指名用“满意”说一句话。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次写字的内容,同学看生字卡片认读并组词。 2.老师
12、重点指导。 3.同学练习写字,老师巡察,个别辅导。 4.沟通、反馈自己写字时的新发觉。 5.同学写字,老师巡察辅导。 6.作业点评。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感知父亲形象 2、 把握作者感情 3、 体会父爱 二、导语 同学演讲杨丽娟的故事。 (同学争辩对此事的看法: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杨丽娟父女的做法是不行取的,认为杨父是一位不负责任的父亲,他对女儿的爱不是真正的父爱。)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呢? 朱自清的背影,使我们从父亲困顿前行的背影中,体会到父亲的那份肤浅厚实的爱;而刘鸿伏的父亲,又为我们刻画了父亲的那份苦涩而温馨的爱。 今日我们
13、来一同学习刘鸿伏的父亲 三、进入文本 1、 理清思路 通过预习,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写了三个生活片段,分别是: 接通知书的中午;送行途中;父子分别 2、 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大家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父亲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把你的感动写下来。 A、 父亲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时候,宠爱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那些乡邻伴侣 父亲以儿子为荣 B、 其次自然段 全体朗读。 作用:用了五个排比句,写了父亲几幅劳动生活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气氛。赞美了父亲的勤劳、坚韧、简洁满足和质朴,同时,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赤着脚在大雪里跋涉,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披蓑戴笠地在风雨中劳作,仅仅表现他的勤劳吗?这里面
14、有着穷苦和艰辛啊! C、 父亲说过: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 明确:爱这片土地,他生于斯,长于斯,劳动于斯,乃至长眠于斯。土地赐予了他坚韧和肤浅自信的性格。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臧克家的那首诗三代: 爷爷 在土里掩埋 爸爸 在土里流汗 孩子 在土里洗澡 “土性”已经融入进了劳动人民的心中,成了根深蒂固的性格特点。 D、父亲头上裹着青头巾,腰间围着黑包袱,一身只有走亲戚才穿的灰布衣。 明确:重视这趟远行,严厉其事,然而我们还是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寒酸。山里人的好的装扮在城市人严峻有的只是惊奇与惊异,感动与怜悯。 E、 在那一刻,我分明观看父亲的两鬓已钻出丝丝白发,而他曾经扛过竹木、扛过岩石也挑过生活重荷
15、的挺直的背,此时已显得佝偻了。望着青头巾、黑包袱、灰布衣的父亲的背影,我的心一阵战栗。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年轻感到难过和心疼,同时心中感受到一种重担。 此处可以与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片断相比较,让同学找异同。 3、 那么如此宏大无私的父爱,作者感受到了吗?作者的感悟是不是也引发了你的共鸣呢?请找出有关作者感悟的语句,各抒己见。 A、 父亲啊,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那根肉红的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家乡苍凉的山影里你渐渐凋谢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 B、 我的.父亲的背影,我永久像山一样坚韧直立的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 C、 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培育过我的故土,我把全部翻开的日历都当作奋进的风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教案 _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