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尸还魂的比喻.docx





《借尸还魂的比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借尸还魂的比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借尸还魂的比喻借尸还魂原意指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 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 出自三十六计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 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 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原文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 童蒙,童蒙求我。注释有用者,不可借;意为世间许多看上去很有用处的东西,往往不容 易去驾驭而为已用。不能用者,求借:此句意与句相对言之。即有些看上去无什么用 途的东西,往往有时我还可以借助它而为己发挥作用。犹如我欲“还 魂”,还必须得借助看似无用的“
2、尸体”的道理。此言兵法,是说兵 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甚至是看上去无什么用处的东西,努力争取 主动,壮大自己,转不利为有利,乃至转败为胜。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语出易经.蒙卦。蒙,八卦名。本 纷是异卦相叠(下坎上艮)。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坎为水为险。 山下有险,草木丛生,故说“蒙二这是蒙卦卦象。这里“童蒙”是 古代圣贤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曹操一度为自己 大动干戈的名义问题而烦恼。谋士对曹操说:“在历史上,晋文帝接 纳了周襄王,各地诸侯便纷纷地投靠于他。汉高祖为义帝孝服东征, 天下之人都归心于他。自天子蒙难,您首倡义兵以来,无时无刻不感 念汉室。现在,天子已到达洛阳,正是您
3、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您若 把天子迎奉到许都,至少有三点好处:一可以顺从民心,得到百姓的 拥戴;二可以借辅佐天子之机,使各地诸侯顺服;三可以取义于天下, 使英才前来投效。到那时谁能与您相比呢?”曹操闻言大喜,遂亲赴洛阳,将汉献帝奉迎至许都。说是“奉迎”, 实际上是“挟持”。自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权倾朝野的枭 雄。奉迎天子,以令诸侯,确实有利可图。曹操欲借已经衰落的汉朝之“尸”, 还自己成为中原霸主之“魂:曹操这一谋略对于他日后的发展起了 举足轻重的作用。刘备名正言顺占荆州刘备要占据荆州的打算由来已久。早在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中,就提出 了以荆州为根据地的主张。所以,刘备在与孙权联合在赤壁大胜
4、曹操 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抢占了荆州。荆州原是刘表的属地,刘备初来乍到,对当时的混乱局面一时无法控 制。名士马良向刘备献计说:“主公如果举荐刘表的儿子刘琦做荆州 刺史,那么荆州人一定会心悦诚服。刘表是荆州的故主,刘琦是刘表 的儿子,子承父业,名正言顺。这样,孙权就没有借口索要荆州了。” 刘备觉得很有道理,便让刘琦做了荆州刺史。果然,荆州的局势很快 安定下来,孙权也没有索要荆州。后来刘琦死了,刘备自领荆州牧, 长期占据了荆州。刘备刚入荆州,立足未稳,便借刘表之子刘琦,来收买人心。在这里, 刘备借用的只是刘琦的名义,而要达到的是长期占据荆州的目的。一 旦刘备站稳脚跟,所借之物也就失去了作用。刘备取西
5、川(四川)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势力增强,但还不雄厚。他和孙权都把眼睛盯住 四川,那里地理位置好,资源丰富,是个可以大展宏图的好地方。但 是,曹操统一中原的决心已定,虎视眈眈,牵制住了孙权的力量。刘 备、孙权一时都对四川无法下手。公元215年,曹操进攻汉中,张鲁 降曹。益州刘璋集团形势危急。这时,刘璋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分崩 离析。刘璋深怕曹操进攻四川,心想,不如请刘备来,共同抵御曹操。 刘备得讯,喜不自胜,正中下怀,这不正是他进军四川的大好时机吗, 他派关羽留守荆州,亲自率步卒万人进入益州。刘璋推举刘备为大司 马领司隶校尉,自己为镇西大将军兼益州牧。刘备、刘璋的这段好日子肯定长不了。一日,刘备接到
6、荆州来信,说 曹操兴兵侵犯孙权。刘备请刘璋派三万精兵、十万斛军粮前去助战。 刘璋怕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只同意派三千老兵出川。刘备乘机大骂刘 璋:我为你抵御曹操,你却吝惜钱财,我怎能和你这种人合作共事! 于是向刘璋宣战,乘胜直捣成都,完成了占领四川的计划。刘备就是 借刘璋这个“尸”,扩充了实力,占据了四川,为以后建国打下了基 础。指幼稚无知、求师教诲的儿童。此句意为不是我求助于愚昧之人,而 是愚昧之人有求于我了。译文凡是自身能有所作为的人,往往难以驾驭和控制,因而不能为我所用; 凡是自身不能有所作为的人,往往需要依赖别人求得生存和发展,因 而就有可能为我所用。将自身不能有作为的人加以控制和利用,这
7、其 中的道理,正与幼稚蒙昧之人需要求助于足智多谋的人,而不是足智 多谋的人需要求助于幼稚蒙昧的人一样。按语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魂之意也。凡一切寄兵权于人, 而代其攻宁者,皆此用也。出处借尸还魂选自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 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 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 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 一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 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 上策。此语后人鹰相沿
8、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 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 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 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 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 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 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 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 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
9、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 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 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 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解析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况,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都喜欢推出亡国之君的后 代,打着他们的旗号,来号召天下。用这种“借尸还魂”的方法,达 到夺取天下的目的。在军事上,指挥官一定要善于分析战争中各种力 量的变化,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有时,我方即使受挫, 处于被动局面,如果我方善于利用敌方矛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 量,也能够转被动为主动,改变战争形势,达到取胜的目的。在人类社会中,借他人幌子,达到自己
10、的目的,可谓随处可见。改朝换代之际,一些人拥立亡国国君的后代,并不是真心恢复故国, 而是打着前朝的旗号,利用人们的正统观念,来实现自己的军事与政 治愿望,即使在江山稳固的时期,也有一些野心家,以帝王为傀儡, 为掌中玩物,操权弄术,把持国政。把前述中“有用者,不可借;有能用者,求借”,改成“有才智者, 不可用;无才智者,求而用之。”不正是一些长官们的用人方略么?计名由来计名“借尸还魂”可能源于一个关于“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得道成仙 的传说。相传铁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其魂魄离开躯体, 飘飘然游玩于三山五岳之间。临行前,他嘱咐徒弟看护好遗体,但李 玄魂魄四处游山玩水,流连忘返。徒弟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借尸还魂 比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