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9日重阳节古诗配画(优秀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9月9日重阳节古诗配画(优秀三篇).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9月9日重阳节古诗配画(优秀三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实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9月9日重阳节古诗配画篇一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家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挚友离开,举杯之际,格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远眺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
2、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白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白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画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简单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
3、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剧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毫不犹豫脱口而出,事实上却是诗人专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厚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改变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其次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剧烈;第四句却委婉新颖,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语言简洁亦是
4、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缘由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汲取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9月9日重阳节古诗配画篇二 行香子天与秋光宋代: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译文 秋天的天
5、空无云清爽,看到菊花知道重阳节快到了。披上粗衣,饮着没过滤的酒,每一阵秋风,一场秋雨,带来习习秋凉。 黄昏时刻的院落,给人悲凉的感觉,酒醒过后往事出现出来使愁肠更愁。怎么能忍受这漫漫长夜,明月照在这空床之上。听着远处的捣衣声,蟋蟀发出的长而尖的叫声,还有漫长的漏声,感觉时间过的太慢了。 注释 行香子:行香子,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六字。有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三种。 转转:犹慢慢。 探:探看。金英:菊花。 绿蚁: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蚁:酒的泡沫)称为“绿蚁”。 恓恓惶惶x hung:担心状。 那堪:怎么能忍受。 砧zhn声捣:捣衣的声音,古代妇女将秋冬衣物置于砧上用棒槌捶洗,叫捣寒衣。蛩qing:蟋蟀。漏:计时工具。 9月9日重阳节古诗配画篇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代: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牵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家乡长安,那菊花也许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注释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牵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