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设计九年级化学离子教学设计7篇(优秀).docx
《2023年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设计九年级化学离子教学设计7篇(优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设计九年级化学离子教学设计7篇(优秀).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设计九年级化学离子教学设计7篇(优秀) 作为一名老师,经常要依据教学须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我给大家共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便利大家学习。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相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相识统一起来打好了
2、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行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相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觉史的教化,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化-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驾驭
3、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学问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肯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化的相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实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剧烈的新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纳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状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觉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
4、、合作沟通。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老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并重点强调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是本节学问学习的基础,在起先新课前复习有关原子的内容,加强新旧学问之间的连接,为学问的迁移打好基础。 (二)新授 利用学生熟识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图片,包括药品(含氟牙膏、加碘盐、葡萄糖酸钙、各种维生素复合剂等)、各种矿泉水和音量、各种食品包装等,通过阅读、比较这些物品给出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标识中的元素种类、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等。 比较学生熟识的几种
5、物质,o?、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相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进行讲解阐释。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多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许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觉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亲密的氢、氮、钾
6、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视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亲密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须要。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探讨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改变,而元素种类不发生改变。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纳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则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留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打算。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
7、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了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探讨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76页的活动1来练习运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觉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探讨的形式使学生相识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材料如下:新华社2023年7月15日电,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试验室公开承认,该试验室1999年发觉的两种超重元素(即118号元素和116号元素)的试验数据是“捏造”的,有关探讨人员从事了“不正值科学行为”,造假者已被开除。这项被列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成果,德国、法国和日本的探讨
8、小组却无法重复其试验,而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试验室他们自己重复做该试验时,也制造不出这种元素。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后,他们发觉试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因此他们撤回了3年前的探讨结论。 本题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学。详细来讲,该事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本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家也是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看待科学探讨的过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脱离那种对科学的简洁化相识,使他们相识到,虽然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工作时,仍旧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观的、理性的,科学家也会犯错。 (2)科学是动态的“求真”
9、的过程。“不正值科学行为”告知我们,科学探讨的成果始终不断地接受检验。科学不是恒久不犯错误,但正是因为科学最终必需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有自我纠错机制,全部欺诈行为终将会被科学界内的同行揭穿而身败名裂,科学的不正值行为还会误导科学家们的探讨工作,危害科学的发展,有的甚至可能损害人类生命, (3)得出事实的科学试验应当是可重复的。假如不行重复,科学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复性是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准则。通过这种教化能使学生更好地相识到科学学习,特殊是试验过程中视察记录、收集证据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科学探讨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我赐予指导。让学生视察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
10、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额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是否有关系?之后老师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其中的规律。通过此种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相识及规律的把握。 (三)拓展应用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让学生自己通过视察岩石的标本和各种矿物标本,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让学生自己找寻一些常用药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分,比较它们在运用后对人体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会合理运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尝试说说实际生活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存在
11、怎样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77页练习题 2、巩固复习本节课所学: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相关学问 六、说板书设计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书写规则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学设计篇二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学问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非常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不行少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了
12、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相识统一起来。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初步相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洁信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学问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育归纳总结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切社会,关切自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洁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况分析 1.学问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
13、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当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相识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肯定义,在没有同位素学问打算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阅历,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学问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学问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肯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肯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运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分就行。 三
14、、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探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把握好学问的深度和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设置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二)、新课教学 一元素 元素概念 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 学生探讨: 元素的种类由什么确定的? 学生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
15、质子数确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分是什么? 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分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老师讲解:物质的简洁分类。 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相识物质的种类特别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觉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
16、元素。利用“养闺女”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相识我们四周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 (三)学问迁移 分组探讨:课本p73,学生探讨活动。 利用探讨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肯定变更?什么粒子肯定不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改变? 学生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变更,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改变;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改变。 (四)本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学问 (五)学问反馈: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 a硅铝氧b铝硅氧 c氧铝硅d氧硅铝 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分是() a核内质子数不同b核外电子数不同 c核内中子数不同d原子的相
17、对质量不同 水是由_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构成的。 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肯定含有_元素,还可能含有_元素。 (六)课后作业 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五板书设计 一元素 元素概念 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确定的。 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氧,硅,铝。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学设计篇三 一、 说教材 (作用与地位)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
18、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针对教材实际和学生学情,确定授课构思)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并知道了化学改变的微观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相识,起先从“质”到“量”的过渡,在质变微观过程中通过分析“微观”粒子的量变推断“宏观”物质质量的改变,在学生已有的学问基础上构建新的学问体系。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 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质量守恒的缘由,驾驭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 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说明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19、 过程与方法: 2、 培育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的试验设计实力、试验操作实力和探讨沟通的对话实力。 3、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实力。 情感看法价值观: 1、 通过体验化学的再发觉过程,学习科学家发觉真理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擅长合作、勇于探究、严谨求实的科学看法。 2、通过微观推想到宏观验证的课堂实践,有助于学生树立透过现象相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本节课中有三个版块的重要内容:试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关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题。 二、 说教法和学法 德国大教化家第斯多惠说:“科学学问是不应
20、当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觉它们,独立地驾驭它们。”加之在此之前学生的学习有了肯定基础,他们已经知道了化学改变的微观过程。所以本节课就顺水推舟地在分子论、原子论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分析化学改变“微观”过程中的量变来推断化学改变前后“宏观”物质总质量改变。这样就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相识化学反应,去构建新的学问体系。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围绕“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相等”这个问题,采纳试验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发觉问题、提出假设、设计试验、验证探讨、归纳演绎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体验化学的再发觉过程,知道科学探讨的一般方法,感悟科学探讨的品质和看法。 但终归探究这种方
21、法论的教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有肯定的难度,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志向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加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纳的是以对话和试验为手段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如在本节中当提出 “反应物的总质量同生成物的总质量之间原委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老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觉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老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出现。(开放思维) 包括在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称量结果汇总时,也不急于作出评论和推断。老师真心倾听、真心观赏、真心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九年级 化学 离子 教案设计 教学 设计 优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