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技术规范(DB41-T 2252-2022).pdf
《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技术规范(DB41-T 2252-202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技术规范(DB41-T 2252-2022).pdf(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ICS 13.060 CCS Z 01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22522022 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技术规范 2022-04-07 发布 2022-07-05 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T 22522022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2 5 调查方法.3 6 工作内容及技术要求.4 7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9 8 成果提交和报告编写.9 附录 A(资料性)野外调查表(样式).10 附录 B(资料性)污染源特征污染指标.23 附录 C(资料性)报告编写大纲(样式).26 DB4
2、1/T 2252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古彬、冯翔、郭林、刘沙沙、郭晓静、吴冰华、何凯、王小娟、赵河、王唯锦、翟文芳、匡恒、樊德军、王利、孙丹。DB41/T 22522022 1 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资料收集、调查范围确定、现场调查、采样点布设、样品采集测试和水质评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
3、城镇和农村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的基础环境状况调查。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4157 水文地质术语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T 0288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HJ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 493 水质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HJ 494 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 HJ 610 环
4、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 630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 HJ 773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 HJ 1019 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 RB/T 214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 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 进入输水管网送到用户和具有一定取水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大于1000人)的在用、备用和规划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来源:HJ 7732015,定义3.2,有修改 3.2 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 可综合反映水源地及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状况,包括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潜
5、在污染源状况和地下水水质状况。DB41/T 22522022 2 3.3 孔隙水 存在于岩层孔隙中的地下水。来源:GB/T 141571993,定义3.8.6 3.4 裂隙水 贮存于岩层裂隙中的地下水。来源:GB/T 141571993,定义3.8.8 3.5 岩溶水 贮存于岩溶化岩体中的地下水的总称。来源:GB/T 141571993,定义3.8.10 3.6 地下水污染源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能够引起地下水污染的污染物来源或活动场所。来源:DZ/T 02882015,定义3.3 3.7 补给区 指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回渗(归)水以及其他含水层等入渗补给的地区。
6、本文件规定其范围包括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的水域和陆域。来源:GB/T 141571993,定义3.10.8,有修改 3.8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的分布、埋藏、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来源:GB 500272001,术语2.1.4 3.9 地下水水源保护区 为保障地下水水源地水质及水量,在开采井及其外围补给径流区划分出的不同保护等级的水域和陆域。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来源:HJ 3382018,定义3.1,有修改 4 总则 4.1 基本要求 4.1.1 调查工作底图及成果图件应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
7、 国家高程基准。4.1.2 调查精度(或已有工作精度)一般不低于 125000 比例尺,有条件区域可以提高调查精度。4.2 基本任务 4.2.1 全面系统收集、分析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及所在区域的相关资料和工作成果,科学合理划定调查区范围。4.2.2 采用地面调查、钻探、地下水动态监测和水位统测等方法,对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基础DB41/T 22522022 3 信息、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源开展现场调查。4.2.3 合理布设采样点,采集样品进行分析测试,掌握调查区的地下水水质现状和特征。4.2.4 基于收集、调查、水质测试获得的资料信息,综合分析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基础环境状况,并提出环
8、境保护建议,编制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报告及图件。4.3 工作流程 调查工作主要包括资料收集与综合分析、调查范围确定、现场调查、地下水采样点布设、样品采集与测试和地下水水质评价。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1 工作流程图 5 调查方法 5.1 地面调查及访问 地面调查应注意观察调查点及沿线已发生的污染现象,做好野外记录,填写调查表格,拍摄典型照片。区域调查时,应采用穿越法,观察调查点及周边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点、地表水体、污染源等;在对污染源进行调查时,宜采用溯源法,观察典型污染现象,追踪污染源及其影响区域分布。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调查区的基础环境状况,对
9、获得的信息及时分析整理,对重要信息进行现场核实。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 资料收集与综合分析 调查范围确定 现场调查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水源地基础信息调查 污染源调查 地下水质量评价 样品采集与测试 地下水采样点布设 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报告及图件 DB41/T 22522022 4 5.2 遥感解译 宜选用高分辨率卫星和航空遥感数据,用于识别点、线、面污染源,如城市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的堆放规模、工业企业布局等的调查。5.3 地球物理勘探 在重点调查区,采用电阻率法、自然电位法和流量测井法等地球物理测井方法配合钻探取样划分地层,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在地面调查难
10、以判断、钻探困难的地段,采用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法和电磁法等进行初步探测,主要应用于有机污染源调查。5.4 水文地质钻探 钻孔结合已有钻孔情况布置,要求目的明确,尽量一孔多用。新建钻孔,应留作监测孔;钻探过程保留岩心,如发现地下水污染应对岩心样补充测试分析。5.5 样品采集与测试 地下水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参照HJ/T 164。涉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时,应遵循HJ 1019的相关规定。选择具有国家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计量认证资质的实验室根据标准方法分析测试地下水样品。地下水样品分析检测方法选择参照GB/T 14848。5.6 地下水动态监测和水位统测 地下水动态监测应在充分分析掌握区域水文地质
11、条件基础上,结合污染源类型、地下水污染现状、污染物特征、污染途径、污染影响等布设动态监测点位。地下水水位统测应能控制不同含水层组的地下水流场,分别在丰水期、枯水期进行,每次统测应在同一时段内快速调查完毕,尽量避免雨雪、地下水开采等因素的影响。6 工作内容及技术要求 6.1 资料收集与综合分析 6.1.1 资料收集 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气象水文、土壤、地形地貌、地质与水文地质、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污染源、水环境质量、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等相关资料。各类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气象水文资料:收集调查区近 30 年来的气象和水文资料,包括多年平均及月平均降水量、蒸发量、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和地表
12、水系分布、流量、水位等水文资料;b)土壤资料:收集地表岩性、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土壤化学与土壤污染等资料;c)地形地貌、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收集调查区地形地貌类型与分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包气带岩性、厚度与结构、含水层、隔水层的岩性结构及空间分布、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水量、水质、水位和水温、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及其主要环境地质、水文地质问题等资料;d)土地利用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历史变化情况,城市、工矿用地变迁、建设规模及其布局,农业用地现状及变化资料和最新的土地利用规划资料;DB41/T 22522022 5 e)社会经济发展:收集调查区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人口数
13、量、人口密度及变化情况,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资料;f)污染源资料:收集调查区污染源的类型、分布,主要污染物组成、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量和空间分布等资料。重大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过程、危害、遗留问题和治理措施等资料;g)水环境质量资料:收集调查区各水体的水化学分析资料、污染状况、地表水体纳污历史、底泥的污染状况等资料;h)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资料:收集调查区水源地开采井数量、深度、成井结构及间距、开采含水层、止水位置、单井开采量、水源地开采总量和利用状况,各开采井的静水位(或埋深)、动水位(或埋深)及历史变化情况,已有监测井分布及井结构、监测层位、监测频次、监测数据等资料。6.1
14、.2 综合分析 6.1.2.1 根据调查任务、要求,整理、汇编各类资料,对各类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编制专项和综合图表,建立相关资料数据库。6.1.2.2 梳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了解区域地下水形成、分布与开发利用状况。6.1.2.3 编录污染源信息,了解重要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情况。6.1.2.4 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质量分布及污染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重点工作方向。6.2 调查范围 6.2.1 孔隙水、裂隙水水源地 优先以水源地所在水文地质单元为调查范围。若水文地质单元范围过大(面积大于300 km2),将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作为调查范围。未划定水源地准保护区的,在核定水源地
15、一级、二级保护区边界和范围的基础上,以二级保护区边界为基准,沿地下水流向向上游拓展地下水1000 d流程等值线为边界,将该边界圈定的范围作为调查范围。若所圈定的调查范围内存在以下情况,则需对边界进行修正:a)存在另外一个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则取两个水源地地下水分水岭作为调查范围的边界;b)若圈定的边界外适当范围存在地下水污染现象,则应将其污染源纳入边界范围内。6.2.2 岩溶水水源地 优先以水源地所在的岩溶系统为调查范围。岩溶系统可通过收集调查区岩溶水文地质图和水文地质剖面图识别。若水源地岩溶系统范围较大(地下河主管道长度大于5 km),调查范围以水源地所在的地下河出口或泉点、天窗等为起点、沿地
16、下河主管道上溯至累计5 km设定,暗河如有支管道,则沿地下暗河支管道顺延上溯至累计5 km,宽度则沿地下河主管道和一级支流管道向两侧各延伸600 m水平距离。若圈定的边界外延200 m范围内存在负地形区,将负地形所处第一地形分水岭或落水洞周边200 m水平距离(不足200 m的,以第一地形分水岭为界)纳入调查范围。6.3 现场调查 6.3.1 水源地基础信息调查 DB41/T 22522022 6 水源地基础信息主要包括水源地的基本情况、保护区划分、土地利用状况、污染源状况、监测井信息等。各部分调查内容详见附录A表A.1。6.3.2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以已有调查研究成果为基础,查明区域包气带岩
17、性、厚度及其分布;查明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变化及影响因素;查清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集中开采水源地分布及其开采量等。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包气带结构调查:应查明包气带岩性、厚度、结构及分布特征,特别是包气带中黏性土层的组成、厚度与分布特征等,绘制包气带典型剖面;b)地下水系统结构调查:包括含水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边界条件,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岩溶区以查清岩溶系统或以主径流带分布为主线。调查应突出对含水层系统的整体性、区域分布和边界条件进行核查,根据钻孔资料,绘制水文地质典型剖面;c)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变化调查:基本查明降水变化、水利工程、土地
18、利用等对地下水补给变化的影响,调查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方式与排泄量的变化,分析地下水流场变化及其原因。岩溶地下水调查应重点关注地下河干流、大泉流量等变化。调查应进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变化分析,绘制地下水流场图,根据长时间序列的地下水动态资料,分析不同时期地下水流场变化。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技术要求按照 GB 50027 执行,调查内容填写附录 A 表 A.2和表 A.3。6.3.3 污染源调查 6.3.3.1 工业污染源调查 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填写附录A表A.4,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工业污染源的分布,废水、固体废物、污染物地下储存设施和排放口位置,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成分及危害;b)公路、铁
19、路、机场、车站、港口、运河等交通沿线和设施的周边污染源分布情况;c)重要污染企业废弃场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成分及危害;d)污染事件、事故等发生时间、地点、类别、危害及处置措施。6.3.3.2 农业污染源调查 农业污染源调查内容填写附录A表A.5,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农业区施用化肥和农药等化学品的种类、数量、方式、时间等;污灌区范围、灌溉污水的主要污染物及浓度、污灌次数和污灌量;b)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等设施的废水、废物的排放与处置。6.3.3.3 生活污染源调查 生活污染源调查主要包括居民、餐饮、服务业、医疗废水排放方式、排放量及处理方式,废水中主要污染组分等。调查
20、内容填写附录A表A.6。6.3.3.4 集中处理措施调查 集中处理设施调查主要包括城镇集中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堆放场、危险废物处置场的分布、规模、处理方式与防护措施等。调查内容填写附录A表A.7、表A.8和表A.9。DB41/T 22522022 7 6.3.3.5 地表污染水体调查 地表污染水体调查主要包括污染水体(河、湖、塘、水库及渠等)的分布、规模、利用情况及水质状况等。调查内容填写附录A表A.10。6.3.3.6 加油站调查 加油站调查主要包括加油站名称、位置、建站时间、占地面积、储油罐数量、油品种类、油罐材质、油罐内外层保护、有无防渗层、管线材质、管线保护设施等。调查内容填写附录A
21、表A.11。6.3.3.7 矿山开采区调查 矿山开采区调查主要包括矿山开采区名称、地理位置、开采时间、生产能力、矿权面积、选矿方法、主要副产品、废水排放量、尾矿堆放点、主要有害物质、尾矿库防渗措施、尾矿库渗漏情况、闭坑时间、矿山治理状况等。调查内容填写附录A表A.12。6.3.3.8 其他污染源调查 其他污染源调查包括城区地下污水管道、储油库、高尔夫球场的分布与渗漏情况,地下建筑物年代、维修、腐蚀侵蚀等损坏情况,矿区旧坑道、老窑、废弃钻孔封填情况,山区的溶洞、落水洞、大裂隙等。6.4 采样点布设 6.4.1 采样点布设原则 6.4.1.1 孔隙水、裂隙水水源地布点原则 采样点布设重点以已有监测
22、网为基础,优先采用网格布点法,充分考虑工业、农业、矿山、城市等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潜在影响,在污染源区域下游适当加密布点。根据HJ 164的规定和下列规定综合布设采样点:a)应可反映调查范围内地下水总体水质状况,以地下水的补给区、主径流带及已识别的污染区为采样重点,采样点可适当加密;b)当存在多个含水层时,与开采含水层存在水力联系的含水层中应布设采样点;与地下水存在水力联系的地表水应进行样品采集;c)补充采样点以满足调查精度,尽可能地从经常使用的民井、生产井及泉点中选择采样点。6.4.1.2 岩溶水水源地布点原则 采样点的布设重点追踪地下暗河,按岩溶系统径流网形状和规模布设采样点,沿暗河主管道布
23、设,在主管道与支管道间的补给径流区,适当布设采样点,在重大或潜在的污染源和负地形分布区适当加密。6.4.2 采样点数量 在上述原则基础上,尽可能以最少的采样点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水质状况信息,按照 HJ 164的规定和下列要求确定采样点的基本数量和参考点位:a)孔隙水、裂隙水水源地:调查区面积小于 50 km2时,采样点宜不少于 7个;调查区面积为 50 km2100 km2时,采样点不少于 10 个;调查区面积大于 100 km2时,每增加 25 km2采样点应至少增加 1 个;采样点按网格法布设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和补给区内。DB41/T 22522022 8 b)岩溶水水源地:岩
24、溶主管道上采样点不宜少于 3 个采样点,一级支流管道长度大于 2 km 布设2 个采样点,一级支流管道长度小于 2 km 布设 1 个采样点。6.4.3 采样点布设步骤 采样点布设首先将可用的已有井标识在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底图上,核定调查区内井是否满足本文件中关于采样点位和数量的要求;不满足时,则在图上确定要补充的点位,然后进行现场踏勘,核定要补充的点位附近是否有可利用的水井;不存在时,则应新建井,建设要求参照HJ 164执行;最后将确定的所有采样井按照功能进行编号,并将其标识在底图上,形成地下水采样点分布图,同时附上采样井的信息。6.5 样品采集与测试 6.5.1 样品采集
25、 采样准备、采样过程、样品保存与运输、交接与贮存等按照HJ 164的相关要求执行。样品分别在丰水期、枯水期各采集1次。水样采集填写附录A表A.13。6.5.2 样品测试 水源地水样测试指标包括必测指标和特征指标,必测指标见表1,特征指标根据污染源类型参考附录B进行选择。表1 水源地地下水必测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参考标准 数量 1 色、嗅和味、浑浊度、肉眼可见物、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铁、锰、铜、锌、铝、挥发性酚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耗氧量(CODMn法)、氨氮、硫化物、钠、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亚硝酸盐、硝酸盐、氰化物、氟化物、碘化物、汞、砷、硒、镉、铬(六价)、铅、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技术规范DB41-T 2252-2022 集中 地下水 饮用水 水源地 基础 环境 状况 调查 技术规范 DB41 2252 20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