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自动化监测系统方案.docx
《土壤自动化监测系统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自动化监测系统方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墒情监测系统实施方案目录1 概述 11.1 建设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必要性 11.2 系统建设任务 11.3 系统建设目标 21.4 系统设计依据 21.5 系统设计原则 21.6 影响墒情变化的主要因素 31.7 墒情监测要素 31.8 主要专业术语解释 52 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62.1 总体思路 62 / 552.2 系统组成 62.3 系统功能 72.4 系统工作方式与数据流程 82.5 系统特点 83 墒情监测站网与站网布设 93.1 墒情监测站网分类 93.2 土壤墒情监测根本站点的设置 103.3 土壤含水量垂向测点的布设 114 墒情遥测站设计 124.1 设备构成 12
2、4.2 遥测站功能 124.3 土壤墒情监测点区域选建与选站原则和相关土建 134.4 仪器安装调试与数据校验 154.5 主要设备 164.5.1 墒情传感器 164.5.2 数据采集终端 175 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通信设计 185.1 公共交换网PSTN185.2 超短波信道 195.3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205.4 GSM 的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225.5 CDMA 通讯网络 235.6 基于 GPRS/CDMA 网络的组网解决方案 246 监测中心站设计 286.1 中心站系统配置 286.1.1 硬件配置 286.1.2 软件配置 306.2 墒情自动化监测应用软件设计 31
3、6.2.1 软件设计总体思想 316.2.2 软件设计原则 316.2.3 软件体系构造 326.3 中心站主要功能 336.4 自动气象站的建设 336.4.1 气象观测概述 336.4.2 气象采集系统 347 采集系统的牢靠性 377.1 电源治理 377.2 雷电防护 387.3 信道牢靠性 398 系统安全 398.1 数据安全 398.2 系统安全 409 实施组织与培训 41附录 1墒情监测点的勘查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方法 43附录 2墒情报送制度与报送方法 481 概述1.1 建设墒情监测系统的必要性土壤墒情监测是水循环规律争论、农牧业浇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抗旱救灾根本信息收集的
4、根底工作。墒情监测负责收集旱作农业、牧业的墒情信息,收集农业和环境干旱的信息。为指导农牧业浇灌、分析干旱的形成与分布进展、抗旱救灾决策供给准确的信息, 是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治理和抗旱救灾决策的最重要的根底工作。其最重要的要素是土壤含水量的监测!我国是受干旱影响较为严峻的国家,旱灾平均每两年就要消灭一次,平均年受旱面积为 2023 万 hm2 以上,占我国气候灾难的 59.3%,因此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国家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进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从上个世纪中叶就开头了土壤水份的监测,先后承受了烘干称重、中子水份计和 TDR 时域反射仪等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可以实现土壤水份的测量,但均无法在野外
5、、无人职守的状况下自开工作,更无法实现墒情数据的自动传输、处理和统计,无法适应当前的农业、抗旱决策以与城市绿化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造成一种遇旱而抗的被动局面。为此, 有必要建设墒情监测自动化系统,以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1.2 系统建设任务依据国家墒情监测规和监测站实施方案和实时规程,整个墒情监测系统包括如下建设任务:测站选址、地理勘查、土建施工、设备选购、安装调试、软件开发等。依据墒情监测工作需要,从系统集成角度考虑系统建设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容: 采集系统的建设:包括墒情与气象传感器的选型、率定、安装等; 通讯传输系统的建设:包括通信方式确实定,通信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等;
6、监测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完成软件的开发设计,实现系统集成;1 / 55 监测中心网络建设:包括中心站设备配置与其局域网的建设;1.3 系统建设目标 通过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建设,承受先进的墒情监测仪器,实现无人值守状况下的自动监测; 承受先进、牢靠、稳定的通讯方式,实现墒情数据的自动传输; 通过中心监测软件的设计,实现数据的自动处理、统计、分析。通过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建设准确地引导、组织农民进展农业构造调整和生产布局的宏观决策,为农技推广部门和农民适时实行补充浇灌与农田蓄水保墒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防早抗旱技术措施的应用等供给科学依据。1.4 系统设计依据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土壤墒
7、情监测规SL000-2023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总体设计大纲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总报告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旱情分中心设计指导书计算机软件开发规GB8566。1.5 系统设计原则规性系统建设中必需依据统一的规和标准,包括数据类型与存储格式,输入输出格式,用户界面设计等,标准应参照有关国际、国家和行业的标准与规,符合墒情监测和旱情信息治理系统工程的建设要求。先进性针对系统的具体需要,应综合利用遥测技术、网络技术、 GIS 技术、数据库技术与其他先进的软件技术与开发工具,来设计和开发系统。牢靠性在建设过程中,应承受各种软件质量把握技术,建立质量评估体系,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数据传输安全牢靠
8、,数据处理准确无误。有用性要求系统整体构造清楚,系统界面简明直观,各类安装手册、用户手册等文档详尽明白,系统操作符合工作习惯,易于系统维护,充分满足省抗旱工作需要。系统利用现有资源进展整合开发,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率。集成性要求子系统有良好的集成性,数据调用处理和各种功能实现平滑过渡。开放性软件系统统一承受 Windows 操作系统平台,增加系统移植性。同时为了对系统进展修改、补充和不断完善,应承受开放式的构造设计,使系统在具有可扩大性的软硬件环境下,能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添加的操作功能和参与的信息,为系统的进一步开发预留接口。1.6 影响墒情变化的主要因素 降水量:自然降水是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
9、因此降水量的多少成为土壤墒情变化的打算因素。 气温:气温通过影响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对土壤墒情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大风:一般大风持续时间长,空气对流加强,加速了土壤水分损失。 地形:地形凹凸不同墒情的分布也不同,一般地势较低的地形墒情较足。 其它因素:人们的耕作措施、植物蒸腾、光照强度等也对土壤墒情产生重要影响。1.7 墒情监测要素墒情和旱情与其进展趋势是同气象条件、土壤、土壤的水分状态,作物种类与其生长发育状况亲热相关的,因此墒情监测主要是对气象条件、土壤的物理特性、土壤水分状态、作物种类与生长发育状况四大要素进展监测。一气象要素气象观测要素主要有降雨量、气温、气压、温度、风速、水面蒸发量、
10、地温、日照等。对于墒情监测区有气象站的区域,为节约费用、避开重复投资,气象信息可以通过在监测软件系统建立与本地气象中心的,进展自动搜寻;或者与本地气象中心进展信息共享,通过发送气象简报的形式获得;对于墒情监测区或接近区无气象站的区域和重点灌区可以建立自己的小型气象站,其中气象观测场的建设应符合气象观测场的规要求,仪器与设备应依据气象部门的要求配置,并依据气象部门的观测规来进展气象要素的观测、记录和资料的整编。墒情监测点除收集气象资料外,还应收集当地气象部门的将来天气趋势预报,以了解墒情监测区的将来天气变化趋势。二土壤的物理特性土壤的物理特性由土壤的质地、土壤的构造、土壤的比重、土壤干容重、土壤
11、空隙度来表达。土壤的质地由当地的土壤颗粒级配清况来打算,其判别方法承受国际标准分类方法来进展。土壤垂向分布由层次构造时,需分析不同层次的土壤质地和其他的物理特性。三土壤水份状态土壤水份常数施土壤水份特性的重要指标,主要有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与作物不同生长期适宜的含水量。土壤含水量施墒情和旱情监测的主要指标、土壤水份状态可由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土层中的蓄水量和土壤相对湿度四个指标来表达。具体可依据规的换算关系来进展换算。另外浅层地下水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埋深也是影响土壤墒情变化的重要要素之一。实际墒情监测中也应对地下水进展监测。四作物种类与生长发育状况墒情监测站点还应收集代表区域
12、的作物种植状况,即作物的种类,作物的分布状况与各种作物占总面积的百分比。观测土壤含水量的同时记录作物的播种日期,作物生长发育期,观看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记录代表地块的作物的水分状态,以涝、渍、正常、缺水、受旱等分级来表示。收集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适宜土壤含水量资料,此含水量值一般以土壤相对湿度来表示。旱地田间积水时间超过 24 小时为涝、地下水面达与土壤表层为渍、土壤含水量小于适宜土壤含水量时为缺水脱墒、土壤含水量小于凋萎含水量时为受旱。收集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脱墒和受旱的临界含水量资料,记录脱墒和受旱开头的日期,受旱的天数,代表区域干旱程度与干旱的分布状况。1.8 主要专业术语解释旱作农业区
13、:指主要依靠自然降雨和集水补充浇灌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区域。除以粮食安全为核心的种植业外,还包括林果、牧草等种植区域。土壤墒情与早情监测:指通过对降雨量、气温、土壤含水量、农业技术配置、作物产量、灾难性天气等的观测记载,分析耕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墒情对作物的影响与旱情程度。土壤墒情评定指标:以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比值的百分数表示。依据土壤墒情评价指标,把土壤墒情分为五个等级,即过多、适宜、轻度缺乏、缺乏、严峻缺乏。 “过多” 为高于相对适宜含水量; “轻度缺乏”依据生产实际状况确定,介于适宜和缺乏之间; “缺乏” 为低于相对毛管断裂联系含水量; “严峻缺乏”介于缺乏和相对凋萎含水量之间。
14、 旱情评价指标:把旱情分为轻早、中旱、重旱、极旱四个等级。 墒情“轻度缺乏”即为“轻旱”; 墒情“缺乏” 即为“中旱”; 墒情“严峻缺乏” 即为“重旱”; 小于相对凋萎含水量即为“极旱”。2 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总体设计2.1 总体思路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是一套集土壤含水率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到对大量采集数据的集中治理、统计分析、推想以与显示的完整解决方案。系统是基于墒情监测、墒情预报、旱情分析、旱情统计、抗旱治理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系统。通过旱情信息中心的建设,完成信息的接收、处理、公布、应用等工作;系统总体设计灾地市级建立旱情信息站、县级以下设立墒情采集点,建立全面、综合的旱情数据库和抗旱治理调
15、度模型,为抗旱决策供给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全面实时监测和把握旱情的发生与进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抗旱减灾对策,实现由单一农业抗旱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抗旱,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防旱抗旱, 由传统抗旱向现代抗旱转变,提高抗旱工作水平!2.2 系统组成系统整体由采集终端、数据传输系统与监测中心三局部组成,构造如以以下图所示。6 / 552.3 系统功能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能够在线监测土壤湿度、雨量、蒸发量、地下水水位等旱情监测数据,实现旱情数据的自动采集、记录、处理、传输,同时可以将实时数据通过多种通讯方式混合组网传送至中心站,通讯信道可实现主备路由自动切换。系统支持多级网络构造,平稳实现计算机网络与遥测网
16、络连接。系统软件平台承受 B/S 构造、TCP/IP 协议,可在网络计算机上通过扫瞄器实现数据的在线扫瞄,数据库存储承受分布动态同步数据存储,实现多个节点数据中心数据库之间任意表、站和参数的数据实时同步。1遥测系统功能要求实现全省市墒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和接收,可承受中心召测、中心巡测和终端主动发送三种运行方式。2旱情信息治理系统功能要求利用现有工作根底,系统承受 B/S 和 C/S 混合的多层体系构造。以现有防办综合数据库为载体,进展确定的增加设计,形成旱情数据库,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通过 WEBGIS 效劳,使用 C/S 构造旱情相关数据的导入等功能,利用扫瞄器进展旱情信息的查询、分析、
17、推想、治理等交互。全面实现实时快速准确地搜集全省旱情有关的各类信息,如土壤墒情信息、水情信息、气象信息、农情信息以与水利工程蓄水、引水、提水等状况,通过对各类信息的综合分析,实时监测旱情进展过程和进展趋势,分析干旱灾难程度与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拟定抗旱减灾方案和对策。从而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能与时全面把握全省围的旱情形势以与旱情对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的影响,实行有效的防旱、抗旱措施,以使旱灾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1建立旱情综合数据库,实现旱情信息的集中治理和二级信息共享。旱情数据库依据属性不同分为八类:气象水文数据、抗旱水源数据、抗旱工程数据、实时旱情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抗旱治理数据、
18、历史旱灾数据、图形数据。数据库的表构造依据上述八类数据的分类标准,按国家防总表构造形式分别进展表构造设计。数据库治理系统承受大型网络数据等技术来建立,系统软件设计承受C/S 体系构造要求在省市级能用,旱情信息查询系统软件设计承受 B/S 体系构造要求在省市级能用。10 / 552 建立空间数据库,整合 GIS 数据和其他数据,统立基于效劳器承受ORACLE 数据库平台的空间地理数据库,实现各种应用系统共享。3) 完成COM+组件开发,COM+组件包括基于 ArcInfo 的电子地图组件,数据库访问组件、数据统计分析计算组件、墒情推想模型组件、遥感监测预报模型组件、旱情分析模型组件、旱灾评估模型
19、组件、文件上传组件、用户安全认证组件。4) 完成客户端软件开发,包括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库维护、各种应用模型治理、日志记录、系统配置。5) 完成扫瞄器端软件开发要求在省市级能用,包括以下模块:根本信息、水文信息、水资源信息、墒情信息、遥感信息、旱情分析、旱情推想、旱情统计、抗旱预案和评价、抗旱会商、系统治理。6) 系统集成和数据库开发要考虑遥感监测系统的数据、二期77 个固定点、23 个移动点和试验站的数据和气象数据的处理、传输和查询。7) 完成系统安全设计,包括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系统资源讯问认证和防病毒安全。2.4 系统工作方式与数据流程系统设计承受间隙式连续工作方式,连续采样、实时记录最大墒
20、情数据,承受定时自报和召测/应答的混合工作体制。报送定时可设定为:6 小时、8 小时、24 小时。墒情遥测站可以承受召测、巡测、自报和人工发送四种运行方式。召测:监测中心向墒情监测站发送指令,墒情监测站接收到指令后采集实时墒情数据, 并将数据发送给监测中心;巡测:监测中心逐个向墒情监测站发送指令,墒情监测站接收到指令后采集实时墒情数据, 并将数据逐个发送给监测中心;自报:墒情监测站按设定时间间隔采集数据并发送给监测中心; 人工发送:通过终端置数操作,将数据编制并发给监测中心。2.5 系统特点土壤墒情监测终端操作简便易用,高效省时,取代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从而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 供给特有的
21、四种运行方式和混合式的工作模式,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 多种数据传输方式可自由选择; 数据处理和传输完全实现自动化,有效避开在传输过程终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失真。3 墒情监测站网与站网布设3.1 墒情监测站网分类墒情监测站网可分为全国墒情监测站网、地方墒情监测站网和灌区墒情监测站网三种类型。属于全国墒情监测站网的根本监测站负责向主管部门与协议单位等部门报送墒情和旱情信息。国家墒情监测站网由国家统一规划,全国墒情监测站网的密度视历史上旱情和旱作农业、牧业的分布状况而定,对一般县、市,每市、县至少有两个监测点, 易旱县中每县至少三个监测点,历史上旱情严峻的市、县,每市、县需有3 个以上的墒情和
22、旱情监测点。地方墒情监测站网由地方负责规划,国家级墒情监测站点可纳入地方监测站网、地方墒情监测站网负责向地方各级主管部门公布墒情监测信息。灌区墒情监测站网由灌区负责规划,主要为灌区的农业浇灌和科学用水治理效劳,同时也有义务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墒情和旱情,地方和国家级站网也可以利用灌区的墒情监测站点作为自己的根本监测站点。国家和地方墒情监测站点同时也可以纳入灌区的墒情监测站网。国家和地方级墒情监测站网的根本站点可分为两类,即可浇灌耕地和牧场的根本监测站和无浇灌土地的根本监测站,同一地区国家级墒情监测站应有两类墒情监测点。3.2 土壤墒情监测根本站点的设置国家和地方墒情监测根本站点的观测位置应当相对
23、稳定,观测点的位置一经确定不得任凭转变,以保持墒情监测资料的全都性和连续性。进展墒情观测的代表性地块的选择应考虑其地貌的代表性,土壤的代表性、气象和水文地质条件的代表性和种植的作物的代表性。土壤含水量监测点设置在代表性地块中,选择代表性地块时应对其进展调查,其主要容有:(1) 地理位置,所属行政区划。四周地形与地物、地貌;(2)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测井状况与地下水理深;(3) 土壤质地、土层深度与土壤物理特性;(4) 作物种植的种类,种植制度;(5) 浇灌条件。在经过调查和代表性分析后,选定代表性地块并作代表性地块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分析,以确定土壤含水量监测的平面空间的取样数目。国家墒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壤 自动化 监测 系统 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