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周易课课件第十五讲象世界与理世界.ppt





《山东大学周易课课件第十五讲象世界与理世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大学周易课课件第十五讲象世界与理世界.ppt(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周易的“象”世界和“理”世界 美国学者郝大维、安乐哲曾指出:“当我们转到古代中国文献中使用的一组特殊术语来表达思维时,我们发现必须从两个相关术语理与象开始。”的确,由“理”和“象”这两个术语可以昭示中国古代思想家把握宇宙人生的两种思维形式。这两种思维形式在周易这部重要经典中也都有所呈现,不过,由于对两者侧重不同,形成了偏于穷“理”的义理易学和重于析“象”的象数易学的区分。可以说,析“象”和穷“理”都是呈现周易智慧的重要形式,周易文本之中既涵具着一个意义世界即“理”世界,也彰显着一个符号世界即“象”世界。所以实际上,象数易学并非单单讲“象”,义理易学也不是仅仅讲“理”,只是对“象”和“理”之间的
2、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由于两汉易学偏于言“象”,所以大致可以归于象数易学阵营。然而,两汉易学在言“象”的同时,也在说“理”。汉代易学大师京房就曾指出:“故易所以断天下之理,定之以人伦而明王道。”可见,京房主张周易不仅讲象和数,而且也能“断天下之理”。显然,京房遵循本天道立人道的路向,推天道以明人事。由此,在京房看来,周易所构建的“天下之理”,可以规范指导人事,起着“定人伦”、“明王道”的作用。不过,象数易学虽然能“断天下之理”,但其所断之“理”囿于从作为对经验事物形态和属性之象征的“象”与作为事物变化节律之符示的“数”两大领域中探究。这种方式所探究到的“理”,由于不能超越“象”和“数”所象征与符
3、示的形下经验视域,所以无法具有绝对性、超越性。就此,义理易学的代表人物王弼由“得意在忘象”的理论出发,对象数易学上述言“理”的方式做出了批评。明象篇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上述这段话是对系辞所说的“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解释。解读 出,非生出之意,乃显现之意。此段话的意思是说,卦象及其所取之物象,是用来表现圣人的心意或卦义的。卦爻辞是用来说明卦象的。因此,穷尽圣人之心意或卦义,莫若通过卦象;穷尽卦象的内容,莫若通过卦爻辞。有卦象方有卦爻辞的解释,有卦义方有卦象以明其意,所以依据卦爻辞可以观察
4、卦象,依据卦象可以理解到卦义,此即“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系辞并未明言“象生于意”,而王弼将“立象以尽意”解释为“象生于意”。明象篇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解读 筌鱼之喻,本于庄子外物篇:“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筌为捕鱼的工具,蹄为捕兔的工具。王弼这段话,是以庄学解释言、象、意关系。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
5、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解读“所存者乃非其象”,是说所存的不是原来意义的象,即不是用来表现义理的象。如龙象生于刚健之义,是用来表现刚健的,如果拘泥于龙象不放,以为刚健只限于龙象,则失去了假龙象以显义的作用,此即“所存者乃非其象”。执着在卦爻象上,反而有碍于得意;执着在卦爻辞上,反而有碍于得象。所以要求得对卦义的真正理解,必须忘言、忘象。这段文字大体概括了王弼易学对“象”和“意”两者关系的理解。一方面“象者,出意者也”,“象”构建了一个象征宇宙万物形态和属性的符号世界,其功能在于开显周易所涵具的深层的意义世界(即“意”);另一方面
6、“言者,明象者也”,卦爻辞(即“言”)又以文字的形式来说明“象”之内容。可见,“象”是介于言辞和意义之间的必要环节。言可尽意 实际上,王弼这一“得意在忘象”的理论与魏晋玄学一个重要问题,即“言”能否尽“意”问题密切相关。在他看来,一则“言”可尽“意”。他指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认为卦爻辞所形成的文字世界(“言”)是说明符号世界(“象”)的最佳工具,符号世界又是开显意义世界的最佳手段。故而可以“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既然文字世界和符号世界都是充分彰显意义世界的最佳媒介,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王弼主张“言尽意”,他充分肯定了语言所具有的一种表达思想的交流功能。得象忘言 得意忘象 二
7、则“意”具有超越性,意义世界对文字世界和符号世界有着绝对的统摄权能。他指出“言者所以明象”、“象者所以明意”。认为文字世界描述的旨意在于说明符号世界,而符号世界的运用在于彰显意义世界。因此进而可以“得象以忘言”、“得意以忘象”,只要理解了符号世界的宗旨,文字世界描述的细枝末节就可以遗忘;把握了意义世界的内在实质,象征符号形式特征就可以忽略。之所以要“忘象”与“忘言”,是由于工具和手段与达成的目的相比较,它们必须无条件服务于目的。如果熟练地把握了符号世界,之后就完全可以撇开卦爻言辞系统的文字世界,直接把握作为天地万物的现象表现的“象”世界,故而“得象在忘言”。另外周易所构建的“象”世界,只是彰显
8、意义世界(即“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把握周易所涵具的“理”世界才是最终目的。所以如果深刻理解了意义世界,之后就可以超越卦爻象征形式,直接契悟周易所透显的天地万物之理。可见,王弼易学把彰显“理”世界作为第一序的工作,通过凸现周易所体现天地万物之理的超越性,重新厘定了象数和义理的关系,即一方面肯定了“象”作为彰显“理”的工具价值,另一方面又强调了“理”对“象”的超越性。由此,其展开了对汉代象数易学的批判。明象篇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
9、,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从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这段文字是明象篇的最后一段。在该段文字中,王弼易学集中批判了“伪说滋漫”的两汉象数易学。诸如以郑玄易学为代表的“互体”说、以虞翻易学为代表的“卦变”说和以纳甲筮法为代表的“五行”说。在王弼看来,这些易学学说的致命弱点在于不能明白“得意在忘象”的道理,胶着在“存象忘意”状态,致使“一失其原,巧愈弥甚”。如果按照“得意在忘象”的道理,马、牛等“象”是彰显乾健、坤顺之“理”的工具,乾健、坤顺之“理”是马、牛之“象”所要服务的最终目的,具有超越性,所以并不意味着必然要通过固定的马、牛之“
10、象”来彰显,也可以通过其他“象”来作为工具而彰显。可见,虽然汉代象数易学和王弼义理易学对周易的“象”世界和“理”世界各自有所偏重,但二者都以承认周易既有“象”世界也有“理”世界为前提,只不过王弼的义理易学针对汉代象数易学所讲的“理”缺乏超越性问题,强调了周易“理”世界所具有的超越性。如果见马、牛之“象”认为必然意味着对应着乾、坤之卦,为了找出乾、坤之卦而创设了“互体”、“卦变”、“五行”等学说,即使偶然能够讲得通,但不具有普适性,反而遮蔽了周易所涵具的“理”世界,使之不能很好地彰显。为此,就需要“忘象以求其意”。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虽然都兼言“象”和“理”,但象数易学偏于象数,重在发明各种象数体
11、例;义理易学偏于义理,重在宣扬各自的哲理思想。到了宋代,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又有了新的发展。首先象数易学又创造了一些新的象数形式,邵雍的先天象数易学可以说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邵雍构建了一个先天象数易学体系。对于这套易学体系,冯友兰先生评价说:“如果专用卦气说讲周易,周易就不成为周易,而成为一种气象学了。其实,周易所讲的并不是某一种学,不是某一种自然和社会的事物之学。它所讲的是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总规律、总公式。在任何学中,这个总公式都可以适用,但这个总公式却不限于任何学中,这一点邵雍是知道的。他的圆图所表示的,就是这个总公式。就这一点说,邵雍是真懂周易的。”在冯先生看来,邵雍是“真懂周易的”
12、,因为其所构建的先天象数学突破了汉代象数易学主卦气说的窠臼,注重阐发具有超越性的能够规范宇宙社会人生的“总规律、总公式”,也就是冯先生所主张的对“实际”无所肯定的“理”。如此以来,显然邵雍的先天象数易学具有了不同于汉代象数易学特征,注重了对周易所涵具的超越性之“理”的揭示。在邵雍那里,先天象数易学有三部分构成:象、数、理。在这里,“象”是指先天图式的卦象,“数”是指每一卦所表示的数,“理”则是象和数中所蕴涵的天地万物之理。关于象、数、理三者关系,邵雍做了如下论述: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数。数立则象生,象生则言用,言用则意显。象数则筌蹄也,言意则鱼兔也。得鱼兔而忘筌蹄则可也,舍筌蹄而求
13、鱼兔,则未见其得也。在邵雍看来,逆而言之,有了体现圣人之意的周易“理”世界,必然得要通过言辞所形成的文字世界来表达;有了卦爻辞所形成的文字世界,必然得通过卦爻象所组成的符号世界来说明;有了卦爻象所组成的符号世界,必然得有阴阳奇偶之“数”来对其进行描述。顺而言之,宇宙中有了阴阳奇偶之数之后,就形成了各种卦象所组成的符号世界;有了卦爻象所组成的符号世界之后,就有了许多卦爻辞要讲;有了卦爻辞所形成的文字世界之后,表达圣人之意的周易意义世界就得以彰显。同王弼易学一样,邵雍易学也强调了象、数对于彰显周易意义世界的工具价值。他也主张象、数就如同“筌”、“蹄”一样,只是作为工具而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圣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大学 周易 课件 第十五 世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