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凯资本-2021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医药与生物科技篇)-2021.5-31正式版.ppt





《易凯资本-2021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医药与生物科技篇)-2021.5-31正式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凯资本-2021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医药与生物科技篇)-2021.5-31正式版.ppt(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 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医药与生物科技篇2021.5重 要 声 明2021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分析师声明每位主要负责编写本研究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的研究分析师在此声明:(1)本报告中所表述的任何观点均准确地反映了其个人对于行业及公司的看法;(2)分析师无论在过去、现在及将来,均不会因本报告中所表达的观点或建议收取任何报酬。一般性声明本研究报告仅供我们的客户与合作伙伴使用。除了与易凯资本相关的披露,本研究报告是基于我们认为可靠的目前已公开的信息,但我们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客户也不应该依赖该信息是准确和完整的。我们在可能的情况下会适时地更新我们的研究。除了一些定期出版的行
2、业报告之外,绝大多数报告是在分析师认为适当的时候不定期地出版。我们的投行人员、销售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可能会向我们的客户提供与本研究报告中的观点截然相反的口头或书面市场评论或交易战略。我们的资产管理部门可能会做出与本报告的建议或表达的意见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报告不构成明示或暗示的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以及(若有必要)寻求专家的意见,包括税务意见。我们的部分研究报告会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刊登在我们的内部客户网或微信阅读号上并向所有客户和合作伙伴同步提供。并非所有研究内容都转发给我们的客户或者向第三方整合者提
3、供,我们也并不对由第三方整合者转发的我们研究报告承担任何责任。易凯资本不承诺不在过去、现在或未来与报告中提及的公司发生业务关系或寻求与它们有关的业务机会。本报告版权为易凯资本所有。未经易凯资本公司事先书面同意,本材料的任何部分均不得(i)以任何方式制作成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ii)以盈利为目的再次分发。2021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医药与生物科技篇本篇主要内容预览:1.2020年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2.2021年最重要的投资主题及市场预判3.2021年投资热点预测4.20家值得关注的公司核心观点:1.国内创新药经过多年的发展,在 fast-follow上已非常成熟,可在 2-
4、3年的时间差内做出me-too 甚至 me-better 的分子。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便是同靶点竞争异常激烈,如近期claudin 18.2靶点已有 20多家企业在研。做药最终需要回归到商业本质一家药企能否合理设计临床实现最优获批路线、海内外能否快速完成临床、有无商业化经验及管线管理能力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向 FIC敞开大门的背景下甚至更重于靶点或机制的创新。2.随着带量采购政策倒逼成熟药企转型以及第一批生物科技企业迈入商业化阶段,围绕具体产品的合作交易未来会更加频繁,并且会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和路径,(如授权、并购、JV、CSO 等)。目前进入合作视线的热门资产仍集中于临床晚期接近商业化的产
5、品,但三期产品稀缺且价格昂贵、选择少,未来产品的合作将逐步向早期转移,甚至早至与高校的合作。这个趋势背后的支撑是行业发展下企业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提高了对失败率的容忍度,以及大量从跨国药企回流的人才提升行业对于机制、药物转化等科学及数据的理解。3.创新药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药企传统研发路径下的回报率逐年走低,创新药研发效率提升成为全行业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为 AI对制药行业的渗透和重塑提供了一个极其广阔的舞台。随着 AI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创新药数据的大量积累,众多跨国药企和互联网巨头纷纷涉足 AI+制药领域。Schrodinger和 Relay Therapeutics两家 AI+制药公司先后上市
6、,数个 AI驱动研发的候选药物进入临床或 IND-enabling 的阶段,这些都让 AI+制药领域受到空前的关注。创新药是一个链条极长的复杂领域,各家 AI+制药公司的技术与应用场景各异,但大家的目的一致,即利用 AI技术提高制药行业的效率。AI虽然短期内无法彻底变革创新药研发流程,但对于万亿级的、事关人类福祉的创新药行业来说,任何一个小的环节的革新,都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4.2021年资本重点关注赛道:2021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基因疗法RNA疗法细胞免疫疗法小分子靶向药物技术(Protac)ADCAI+药物研发一、2020年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1 中国制药与生物技术行业
7、市场保持高速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20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将达 1.7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5.0%。其中,生物药市场规模增速最快,同比增长 18.5%,2020 年预计可达 3,697 亿元人民币,并以 19.1%的 5年复合增长率大幅领先化学药和中药市场。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 1-12月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9%,医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 28.4%,显示出非常强的市场热度。从专利药和仿制药的维度拆分来看,2020 年专利药市场规模可达 9,639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6.0%,占整个市场的比重将达 54.6%;仿制药市场规模 7,
8、508亿元,同比增长 3.7%,市场比重将达 45.4%。相信随着创新药物相关政策利好、医药企业研发支出增加、创新药投资热度增加等,创新药市场仍会实现较快增长,且未来在中国医药市场的占比还将进一步提高。国产创新药赶超全球研发进度,多个药物获得 FDA认证在过去的 3 年间,选择在海外开展新药临床试验已逐渐成为当前中国创新药公司进行国际化布局的一大常态,诸多公司实现从追随全球热门靶点药物到在某些领域抢占 FirstIn-Class/Best-In-Class的转变。2019年 11月,百济神州的 BTK抑制剂泽布替尼(zanubrutinib)获 FDA批准用于治疗经治的成年套细胞淋巴瘤,成为首
9、个获得 FDA 突破性疗法认定和首个在美国获批的中国自主研发抗癌创新药,具有里程碑意义。目前,跟随泽布替尼的脚步,多款国产创新药已在美国处于临床后期,有望扩展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版图。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领域,部分国产创新药也获得了 FDA 的认可。2020 年,中国创新药在 FDA审批收获颇丰,十余款药物获得审评审批加速、突破性疗法和孤儿药认证,国内第一批出海创新药已初具全球竞争力。2021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 Lisence-In&Out均实现大爆发,国际化合作日益频繁国产创新药的升级同时也体现在国际化的合作上。以往中国药企更多是从海外早期或中期 Biotech 企业引进产品以丰富
10、管线,但以百济神州与 Amgen 达成多个产品的战略合作为例,2020 年中国药企无论是在 license-in 或 license-out 都加速了与跨国大药企的合作,且在交易金额上也位列世界前列。License-in方面,2020年,中国制药企达成的 license-in产品交易超 35个,合作模式涵盖单个产品至技术平台引进,是当之无愧的 lisence-in大年。在这其中,值得关注的交易有:信达生物与罗氏达成 20亿美元合作,以开发通用 CAR-T疗法和 TCB双抗。君实生物与 Revitope达成合作协议,引进后者开发的双抗原导向 T细胞嵌合活化专利技术平台,开发 5款 CD3双抗。百
11、济神州引入 BioAtla的肿瘤微环境条件活化抗体技术,以解决 CTLA-4抗体的毒性问题。思路迪药业花费 4 亿美元引进针对 WT1 的肿瘤免疫疫苗 GPS 和通过抑制GAS6-AXL信号通路传导而调节肿瘤微环境的 AVB-500。License-out方面,相比往年每年只有 1-2个对外授权的案例,2020年国内药企对外授2021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权案例数量超 15个,从产品到技术,多个项目首付款过亿美元,实现了量和质的双重突破。从对外授权的火爆程度看,中国药企的研发能力已初步得到了海外市场的认可。值得关注的交易有:天境生物的 CD47 单抗 lemzoparlimab,Abbvi
12、e 以总金额近 30 亿美元获得其在大中华区以外的权益,创下 2020年交易金额纪录。礼来 2020年从中国获得了 3个新药的授权,除了与信达继续扩大基于信迪利单抗在全球的合作之外,还从君实收获了新冠中和抗体的海外开发权并从复星医药获得了 BCL-2抑制剂在海外的权益。在热门靶点 SHP2上,加科思完成其两款抑制剂的对外授权。和铂医药、药明康德和天演药业的生物抗体、ADC等技术平台也达成了多个对外授权交易。2 疫情推动生物科技领域投融资热度空前回首 2020,新冠疫情于年初时爆发,1-2月蔓延至全国,后迅速扩大至全球。在疫情和政策两大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国内医药行业整体呈现先抑后扬的表现,全球生
13、物制药行业也2021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出现空前的热度。疫情对医药行业的利好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了资本层面。一方面,疫情让更多的人关注并重视医药行业,市场关注和热情大幅提高。另一方面,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全球各国政府应对疫情均采取了部分逆周期的政策和手段,利好生物科技类高风险资产;我国当前货币政策较为宽松,且财政政策也支持生物医药类国家重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整体而言,疫情在资金层面为创新药企业提供了非常积极的资本环境。海外生物科技市场持续火热,2020年美国生物科技领域一级市场融资数量上升至近 200件,融资规模增加 68%达到 128亿美元,下半年融资数量上升,三季度融资数目和总金额全
14、年最高。中国生物科技领域一级市场融资于 2020 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全年融资数量增长超过200%,融资规模增加近 300%,达到近 40亿美元。疫情期间一级市场表现火爆,二季度单季融资总金额占全年 40%,前三个季度融资数目逐步增加,四季度有所放缓但融资金额仍较高。科创板和港股退出机制明确,二级市场表现超预期科创板自设立以来,医药及生物科技公司 IPO 数量及发行总市值迅速走高,2020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略有下滑,但三季度迅速回升,IPO数量及金额创历史新高。就符合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研发型企业而言,大多发行市值集中于 100-150亿元,治疗领域聚焦肿瘤,且均有创新管线,但整体处于临床后期研
15、发阶段,在符合创新概念的同时降低了监管机构非常关注的研发风险。作为创新型药企上市的另一个重要渠道,自 2017年开始,港股医药与生物科技公司 IPO数量逐年增长,2020 年医药与生物科技公司赴港股上市热情高涨,IPO 发行总市值增速达65%,IPO数量创下新高。同时,2020年下半年港股 18A迎来爆发,IPO数量与发行总市值均创历史新高。2020年上市的 16家医药与生物科技公司中,14家为 18A,未盈利企业上市已成为常态。2021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监管及政策环境助生物科技行业迈入“快车道”3 审评审批提速,准入通道通畅2020年 3月 30日,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并于
16、 7月 1日起正式施行。在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设立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特别审批四个加快通道”的修改为创新药的加速审批打开了新的路径。如今政策导向已经从大方向上鼓励创新,逐步升级到细化至临床价值和临床需求。这一演变亦与国际趋势同步。FDA 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这些加快药物开发与审评的工具,2011至 2018年间,FDA批准的 367种新型药物和生物制品中,200个(54%)至少使用了一种加快开发的审评工具,其中 44个(12)为加速批准。新版管理办法发布后,2020 年 8 月 CDE 官网公布首个拟突破性疗法,南京传奇生物的LCAR-B38M CAR-T拔得头筹,率先
17、纳入优先审评的新药包括恒瑞医药的 TPO-R激动剂海曲泊帕乙醇胺、基石药业的 KIT/PDGFRA突变激酶抑制剂阿泊替尼、君实生物的 PD-1抗体特瑞普利单抗、百济神州的 PARP抑制剂帕米帕利胶囊、以及和黄医药的 MET抑制剂沃利替尼。2020年 CDE受理的 1类新药 IND数量快速增长并再创新高,超过 20个国产创新药提交了上市申请,国产新药获批数量超两位数。随着近年来 IND数量的爆发式增长,结合审评审批通道的升级,预计未来国产新药每年获批的数量将保持持续增长。医保谈判成常态化,品类持续放大,创新仍为主旋律2015年 2月 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首
18、次在顶层设计层面提出分类采购的新思路,要求对部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药品价格谈判机制。2015 年 10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卫计委等 16 个部委建立起部门协调机制,组织开展了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试点工作。自 2016年第一轮医保药品的准入谈判起,至今已完成共五轮医保谈判。其中谈判品种自第一次的替诺福韦酯、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三个品种上升至第五轮的 162个,平均降幅维持在 40-60%之间,疾病领域涵盖肿瘤、肝炎、心脑血管、糖尿病、风湿免疫等多个重大病种。在最新一轮的医保谈判中,谈判后有 66个品种调入医保目录内,30个为本土企业生产,其中 PD-(L)1领域恒瑞
19、、君实、百济尽数入围,而默沙东、BMS、阿斯利康、罗氏等跨国药企的 PD-(L)1均未被纳入,更多的本土药企预计将通过谈判实现以价换量,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2021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除医保谈判外,带量采购也已进行三次,第四次即将启动。2018年 11月国家医保局在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正式发布公布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第一批目录共 31个品类,试点范围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和西安共 11个城市,共 25个品种中选,其中原研药仅 3个共占比 12%,国产替代效应明显。此后,带量采购规则进一步完善,允许多家企业中标,允许同一药品不同企业中选价格存在一
20、定差异,逐步建立起常态化、规范化、全国覆盖化的长效机制。目前,带量采购已扩展至全国,品种上升至 90个,采购前市场规模持续增加,剂型范围不断扩大。2020 年医保资金在疫情方面投入较大,疫情过后医保控费力度可能会加大,对支付端造成进一步压力。随着医保谈判和集采政策逐渐向常态化发展,未来更多药企将在支付压力下倒逼由仿制向创新转型,从长期角度看,创新仍会是不变的主旋律。DRGs元年联合 DIP,深度优化医保支付方式我国过去的医保主要以按项目付费(FFS)支付和总额预付为主。按项目付费支付是指根据诊疗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项目和数量给予事后付费,多做项目多赚钱,因此容易导致过度诊疗;总额预付是指现行医保总
21、额预付制度主要是把区域基金分配2021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到各家医院,不考虑医院业务量变化,按照历年水平进行调整,一定程度上导致医院不接危重症等难治病例的现象。欧美和日本自 80年代起已开始探索 DRGs付费方式,即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主要诊断、病症、手术处置、疾病严重程度及合并症、并发症等因素,将临床特征相近的病人分入一组,以组为单位确定打包的医保支付标准,各地医疗保险机构以此标准对医疗机构进行预先支付。医院在收治参加医疗保险的病人时,医疗保险机构按照该病种的预付费标准向医院支付费用。2019年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
22、联合印发关于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确定了北京、天津、河北邯郸等 30个城市作为DRGs付费国家试点城市。经过 3年的正式酝酿,各试点城市 2020年下半年模拟运行,2021年启动实际付费,成为我国 DRGs元年。在 DRGs试行半年后,我国同时又引入了 DIP分值付费体系,2020 年 11月公布的试点城市达 71 个。DIP 则不再细化医疗机构的总额控制指标,而是将项目、病种、床日等付费单元转化为一定点数,年底根据各医疗机构所提供服务的总点数以及地区医保基金支出预算指标,得出每个点的实际价值,按照医疗机构实际点数付费。在 DIP制度下,医疗机构若想获得更多的分配额度,
23、则需要更高的点数,促进医院提供更多高效并经济的医疗服务。无论是 DRGs分组付费还是 DIP分值付费,两者都是针对住院病人的分类,本质均是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DRGs/DIP 导入后,医保部门可更好地控制医保支付总额,而医院则需控制单次住院费用,迫使医院提升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抑制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同时提高诊疗质量以期获取更高的点数。当然,每一个全新制度的导入都伴随潜在问题,如夸大患者病情套用重症费用标准、为节省成本而减少必要的诊疗项目、资源向三级医疗机构倾斜等。未来 DRGs和 DIP是二选一或共存尚未确定,实际的效应仍有待验证及完善,但我国多元化控费的大方向已非常明确,药企及医院降价
24、控费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商业保险初露头角,个人支付能力持续提升如果说医保是基本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那么商业医疗保险则是差异化的个体选购。目前来看,商业保险的发展环境相对健全,政府一方面支持私立医院的开设与运营,另一方面出台相关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直接或间接刺激并鼓励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相比美国发展成熟的商保体系,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地域发展不均衡、产品形式有限、保障条款不规范等问题亟待解决。但随着居民健康意识与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个人或企业加入商业保险的行为越来越常见,我国健康险近年来整体发展快速,保费收入保持增长态势,相应私立医院已多达上万家,预期未来将成为医保基金支付以外的另
25、一大支撑。2021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4 前沿技术大放异彩,众多技术值得关注 mRNA技术领衔新冠疫苗研发,必将改写疫苗行业大格局传统疫苗通常需要 8年或更长时间才能从实验室推向市场,这一过程包括设计、开发、临床前测试、临床试验和法规审查。而由于 mRNA疫苗具有设计快、生产快的技术优势,在新冠疫苗研发竞赛的一开始就迅速成为首批上市新冠疫苗的最有力竞争者。事实也是如此,全球第一个被批准大范围使用的新冠疫苗为 BioNTech与辉瑞合作生产的 mRNA 新冠疫苗,不仅安全性佳,其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保护效力达 90%,另一款来自Moderna公司的 mRNA疫苗的保护效力也达到了 9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本 2021 中国 健康 产业 白皮书 医药 生物科技 2021.5 31 正式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