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100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阴阳五行1004.ppt(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v 概念v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v 科学: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v 医学: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v 气气的一元论v 阴阳学说v 五行学说补充一元论的气气的基本概念v1.承认世界和生命的物质性中医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气”是物质世界的本元,而气分阴阳。物质世界的形成,即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解说气是运动着的物质实体,其细无内,其大无外,一切事物都是天地之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解说1)气的含义:v(1)常识概念的气v(2)哲学范畴的气v(3)广泛意义的气2)气的医学含义v中医学种将气分为:自
2、然之气 生理之气 病邪之气药物之气等v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运行不息,及其细微的物质。v 气与物质的区别2)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v(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v(2)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v(3)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2.精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v中医学认为生命现象是物质的运动,是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综合表现。精(气)是生命的本原物质,具有很强的生命活力,并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且常先身生而存在。故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灵枢天年亦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
3、人。”由此可见,精气乃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3.“气化”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v精气分阴阳,精气的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中医学称之为“气化”,因此,气化活动的正常进行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没有气化也就没有生命。气化的本质,即是有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而升降出入则正是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3)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v(1)确立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v(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v(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v(4)指导疾病的诊断v 分析四诊资料v 辨别疾病证候指导疾病的防治v治病之道,气内为宝v 整体调节,三因制宜v 养身之道,以气为本第一节 阴阳学说v一、阴
4、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v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v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 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 等等。v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 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二)阴阳的属性特征v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v (1)本义:阴阳二气)本义:阴阳二气v (2)引伸义: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引伸义: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v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
5、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势力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势力举例举例,又可以代,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方面举例举例。v阴和阳的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属于“阴”。阴阳的医学含义v阴阳是标示事物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畴。白鱼尾白鱼尾黑鱼尾黑鱼尾黑
6、小眼黑小眼白鱼头白鱼头黑鱼头黑鱼头白鱼眼白鱼眼太极图太极图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v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v 2.阴阳的相对性:表现为相互转化性无限可分性。v 3.阴阳的关联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在同一范围同一层次,即相关的基础之上的。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三)阴阳消长(四)阴阳转化(一)阴阳对立v1 哲学v 2 自然界v 3 人体v用阴阳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白鱼尾白鱼尾黑鱼尾黑鱼尾黑鱼眼黑鱼眼白鱼头白鱼头黑鱼头黑鱼头白鱼眼白鱼眼太极图太极图(二)阴阳互根v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
7、的关系。v 1.是确定事物属性的依据。v 2.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v 3.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依据。阳中有阳中有阴(阴依存于阳)阴(阴依存于阳)阴中有阳(阳依附于阴)阴中有阳(阳依附于阴)v如这种关系一旦有一方面不存在了,那么另一方面就不能存在了。就会导致生命活动失常,甚至生命活动停止。功能活动(阳)营养物质(阴)互根互用,资长对方化生供给双方各自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三)阴阳消长v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v 人与自然相统一,阴阳交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v 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v这种不断消长运动的新陈代谢过程,推动了人的生长老已的生命历程。当一方消耗
8、太多或增长太过或外加力量超过了本身所能承受、调控的范围,阴阳的消长运动无限度地进行下去,最终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疾病产生,甚至生命消亡。功能活动(阳)营养物质(阴)阴消阳长(阴少阳多)化生(消耗)供给(消耗)阳消阴长(阳少阴多)n n例如,功能活动与营养物质(四)阴阳转化v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相互转移、变化。v 阴阳消长(量变)阴阳转化(质变)v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v 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必然结果。阳极转化点(阴萌生点)阳极转化点(阴萌生点)阴极转化点(阳萌生点)阴极转化点(阳萌生点)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v 1、说
9、明人体的物质性v 2、划分人体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v1、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v 2、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物质物质物质物质(阴)(阴)(阴)(阴)功能功能功能功能(阳)(阳)(阳)(阳)产生产生供养供养气气气气(阳)(阳)(阳)(阳)精精精精(阴)(阴)(阴)(阴)产生产生供养供养(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v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v 1)阴阳偏盛)阴阳偏盛v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盛则寒v 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v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v 3)阴阳互损)阴阳互损v 阳损及阴、阳损及阴、阴
10、损及阳阴损及阳v 4)阴阳转化)阴阳转化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偏盛偏衰)(偏盛偏衰)阳盛(阳长太过):热证(实热证)阳盛(阳长太过):热证(实热证)阴虚(阴消太多);热证(虚热证)阴虚(阴消太多);热证(虚热证)阴盛(阴长太过):实寒热(实寒证)阴盛(阴长太过):实寒热(实寒证)阳虚(阳消太多):寒证(虚寒证)阳虚(阳消太多):寒证(虚寒证)阳损及阴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损及阳说明病理变化v阴阳偏盛v阴阳偏衰v阴阳互损v阴阳转化偏盛正常偏衰(四)指导疾病的诊断v1)分析四诊资料分析四诊资料v 2)辨别疾病证候辨别疾病证候发热、肢热、面红、舌红、脉数发热、肢热、面红、舌红、脉数阳证阳证(热证)(热证)怕
11、冷、肢冷、面白、舌淡白、脉迟怕冷、肢冷、面白、舌淡白、脉迟阴证阴证(寒证)(寒证)(五)指导疾病的防治v 1)指导养生防病v 2)指导疾病的治疗v (1)确定治疗原则v (2)归纳药物的性能阴(寒)证治以阴调和阴阳阳证阳证阳证阳证阴证阴证阴证阴证阳盛(阳盛则热)阳盛(阳盛则热)阴虚(阴虚生内热)阴虚(阴虚生内热)阴盛(阴盛则寒)阴盛(阴盛则寒)阳虚(阳虚生内寒)阳虚(阳虚生内寒)阳(热)阳(热)证治以阴证治以阴寒凉清热寒凉清热寒凉补阴寒凉补阴温阳散寒温阳散寒补阳散寒补阳散寒第二节 五行学说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相生相克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v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v 1、常识性概念 木、火、土、
12、金、水v 2、哲学的范畴五行的医学含义v应用五行的属性和五行间的相互联系,说明人体结构系统,功能特点,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有机有机统一。(二)五行的特性v五行属性的概念v 哲学上: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v 逻辑学上:对象的性质和对象间的关系。五行特性概括特 性 解 说木升发、条达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于木。火炎热、向上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燃烧之火,其性温热,其焰上升,因而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于火。土长养、化育古人称“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
13、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凡具有生化、养育、承载、受纳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中医学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金清肃、敛降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其本义是指金的可熔铸变革特性。但渗透于中医学之后,则演变引申为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于金。水滋润、下走古人称“水曰润下”。润下,指水性湿润,由上向下流行,因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于水。木的特性伸展伸展易动易动火的特性炎热炎热向上向上土的特性生长生长 生化生化金的特性能柔能刚变革消杀水的特性向下润泽寒凉v(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14、v 1 归类法v 2 推演法五行的事物归类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色五气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酸青风春木肝胆目筋怒泪苦赤暑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甘黄湿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辛白燥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咸黑寒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四)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1 五行相生规律资生促进助长母子关系2 五行相克规律制约克服抑制克我与我克所胜与所不胜3 五行制化规律v制化:五行之间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v 规律: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五行的平衡v“生我”、“我生”虽是五行中的相生,但生中有制。如
15、木的“生我”为水,木的“我生”为火;而水又能制火。“克我”和“我克”虽是五行中的相克,但克中有生。如木的“克我”为金,木的“我克”为土;而土又生金。五行学说就是以五行之间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来说明任何一个 事物是受到整体的调节,防止其太过或不及,维持着相对的平衡。以此来阐释自然,即能说 明自然气候的正常变迁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以此来阐释人体,即是机体的生理平衡。五行相乘规律v相克太过v超过正常制约五行相侮规律:v 持强凌弱又称反克火火 侮侮 水水两者之间 联系v两者之间 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即可受到
16、木的反侮,又可受到火乘,因而相乘与相侮之间 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 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就是对五行之间相乘和相侮及其相互关系作了很 好的说明。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v1 划分人体结构系统v 2说明脏腑生理功能v 3说明脏腑相互关系v 滋生、制约、制化、互藏v 4反映人体与内外环境的统一解释生理现象(二)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v1 发病v 2 传变v (1)相生关系传变v 母病及子、子病及母v (2)相克关系传变v 相乘、相侮病理传变常见类型含义病理举例相相生生关关系系的传变母病及
17、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水能生木,肾病及肝子病犯母指病变由子脏累及到母脏。木能生火,心病及肝相相克克关关系系的传变相乘指相克太过为病。木能克土,肝气横逆犯脾胃相侮意即反克为病。肺可制约肝,肝来侮肺,表现为肝火犯肺(三)指导疾病的诊断v1 确定脏腑病变部位v 2 推断脏腑相兼病变v 3 推断病变的预后3.指导诊断疾病v 依据整体观念,当内脏有病变,可以通过众多途径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组织器官,表现出色泽、声音、形态、脉象诸方面的异常变化v因此可以通过综合望、闻、间、切等收集来的材料,根据五行学说来推断病情。(四)指导疾病的防治v1 控制疾病传变 2 确定治则治法v(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v 补母、泻子v 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v(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v 抑强、扶弱v 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v 3 指导脏腑用药v5 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4 指导针灸取穴指导临床治疗短片 五行讲解附录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v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虽各有所指和特点,但又是相互关联的。
限制150内